数的运算——(一)运算的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12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数的运算说课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数的运算说课第【1】篇〗《数的运算》说课稿范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的运算》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回顾与整理—总复习第117页知识与技能部分(二)——数的运算。
“数的运算”这部分内容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意义和计算法则、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以及四则混合运算三部分。
《整理和复习》中将小学阶段的计算知识和技能进行了系统整理:(1)进行比较对照,沟通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看到四则运算间的关系。
(2)通过复习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及其应用,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3)通过复习四则混合运算,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学会在计算过程中根据运算符号和数的特点以及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对于“数与计算”,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又经过前边单元的系统学习,对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和特点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增强学生的数感,灵活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进一步感受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与计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感,提高计算能力。
说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系统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特点和表现形式,并能正确灵活运用运用。
2、学生对生活中的事件和数据,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思想加以解释,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的数学意识,经过分析、思考、讨论、争论,得出数学的结论。
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把枯燥的计算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深化。
3、体会合作交流的实际意义,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事件和数据,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思想加以分析解决。
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其数量关系的模型与变式、应用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原型应用:1、求总数:一部分+另一部分=总数
变式应用:1、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小数+相差的数=大数
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原型应用:1、求部分(剩余)
总数-一部分=另一部分
总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原来的-借出的=还剩的
原有的-运走的=还剩的
付出的钱-购物的钱=找回的钱
摘的桃的数量-还剩的数量=吃掉的数量
变式运用:1、求两数的差(相差问题)
大数-小数=差(相差的数)
2、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大数-差=小数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原型应用:1、求总数:每份的个数×分成的份数=总数
除法:已知两个乘数(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乘数(因数),求另一个乘数(因数)的运算。
原型应用:1、求每份数(求平均分成几份)
总数÷份数=每份数
2、求份数(每份有几个)
总数÷每份数=份数。
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发布时间:2022-01-14T01:59:32.082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1月31期作者:王轩[导读]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运算能力”这个核心概念。
王轩天津师范大学滨海附属学校 300450摘要: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运算能力”这个核心概念。
根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是运算能力的主要内容。
而在学生理解运算算理的过程中就是在培养运算能力,找到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本文浅谈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关键字:运算能力算理运算运算能力的主要特征包括运算的正确、灵活、合理和简洁。
数的运算主要分为四个方面:运算的意义及四则远算之间的关系,获得运算的结果(估算与精确计算),运算律及运算性质,运用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在运算当中,我们强调这是个运作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一、掌握算理是培养运算能力的基础算理和算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算理提供了重要基础,算法则是我们学习计算的最终目标。
我们以三位数加三位数为例,来阐述整数加法的算理。
如在324+324中,将324分解成300+20+4,再利用加法结合律将相同的数位进行相加减,百位上是300就是300+300也就是6个100即600,十位上是20就是20+20也就是4个10即40,个位上是4就是4+4也就是8个1即8,最后结果为648。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运算定律是整数加法提供算理的重要依据。
我们再以小数乘小数为例,来阐述小数乘法的算理。
如在0.3×0.2中,我们将0.3表示3个0.1,0.2表示2个0.1,再用乘法结合律得到3×2=6,而0.1×0.1没有学习,但可以明确0.1作为计算单位,将0.1平均分为10份,其中的1份就是新的计算单位即为0.01,最后是6×0.01等于0.06。
很多教师认为小数乘法算理即是一个因数乘另一个因数积的变化规律,如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乘10,积相当于是10乘10也就是100,实际上我们用最后的结果除以100,但这并不是我们的算理,它强调的只是一个过程,所以这是一个算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1、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 加数+加数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得的数叫做差。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 被减数—减数减数 = 被减数—差被减数 = 减数 + 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 因数×因数因数 = 积÷另一个因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除得的数叫做商。
没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 被除数÷除数除数 = 被除数÷商被除数 = 商×除数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商= (被除数—余数)÷除数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被除数 = 商×除数+余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有关零的运算:(1)一个数加0,仍得原数。
A+0=A(2)一个数减0,仍得原数。
A-0=A(3)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A-A=0(4)一个数乘0等于0。
A×0=0(5)0除以一个非0的数,得0。
0÷A=0 (0不能作除数,A不等于0。
)(6)两个不等于0的相同数相除,商一定是1。
3、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加、减法的关系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乘、除法关系式: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商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减法的性质: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也可以先减去第二个数,再减去第一个数。
用字母表示:a-b-c=a-(b+c)a-b-c=a-c-b a-(b+c)= a-b-c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积相加,结果不变。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a+b)×c=a×c+b×c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也可以先除以第一个除数,再除以第二个除数.用字母表示:a÷b÷c=a÷(b×c)=a÷c÷b a÷(b×c)= a÷b÷c。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材分析《四则运算》教材分析通过前面七册的研究,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编排本单元的目的是对以前的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例3);混合运算的顺序(例4);解决问题(例5)。
一、主要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复习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
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
这里第一次出现中括号,使四则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趋于完整。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四则运算的意义,每种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内容安排如下:从上面可以看出,本单元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1.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例3).学生在前七册教材中,对整数四则运算已经有了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此基础上,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每种运算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是研究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意义的基础,对于四则运算意义认识的提升,将为研究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打下基础。
2.四则夹杂运算(例4)。
四则夹杂运算和运算顺序是计算教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
本单元在学生已学过的夹杂运算及运算顺序,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认识中括号,对整数四则夹杂运算进行概括和总结。
由此,不仅使学生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也为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题目打好基础。
为进一步研究代数运举动当作好准备。
3.解决题目(例5)。
本单元设置用两、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题目,旨在让学生合理灵活的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题目,感受、领悟优化思想,提高解决题目的能力。
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小学数学总复习各模块知识数的认识简易方程一、数和数的运算数的整除二、代数初步知识数的运算比和比例一般复合应用题长度典型应用题面积三、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四、量的计量体积列方程解应用题重量比和比例应用题时间人民币线统计表平面图形的认识与计算角六、统计与概率五、空间与图形平面图形统计图长方体、正方体立体图形的认识与计算圆柱体、圆锥体一、数和数的运算(一)数的认识整数的含义:像…-3,-1,0,1,2,3,…这样的数统称整数。
正数和负数的含义:像1,+5,6,…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3,-2,-9,…这样的数叫做负数。
占位0是最小的自然数,0是偶数,0的作用表示起点表示界线自然数 1是最小的一位数,是自然数的基本单位;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数的意义:是整数的一部分,可表示基数也可以表示序数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分数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小于1)分类:假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大于或等于1)带分数——分子比分母大(大于1)意义:把整体“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表示有限小数按小数部分分无限不循环小数小数无限小数纯循环小数分类纯小数循环小数按整数部分分混循环小数带小数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百分率或百分比)折扣*:商业用名词,几折就是十分之几,成数,几成就是百之几十。
注意:百分数、折扣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而分数除倍比关系外还可以表示具体数量。
数的读写:1、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
2、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3、小数的读写:整数部分按整数来读(写),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依次读(写)出每一位上的数字。
总复习数的运算(一)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班级:姓名:(一)四则运算的意义(二)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三)0和1参与四则运算的特殊情况1.有关0的运算。
(1) 加法:a+0=a 0+a=a(2) 减法:a-0=a a-a=0 (3) 乘法:a×0=0 0×a=0 0×0=0(4) 除法:0÷a=0(a≠0)2.关于1的运算。
(1)乘法:a×1=a 1×a=a(2) 除法:1÷a=1a(a≠0) a÷1=a a÷a=1(a≠0)(四)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应用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对四则运算进行验算。
(五)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1.四则混合运算分为两级,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2.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再做第一级运算。
(2)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六)四则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1.运算定律2.运算性质。
(1)减法的运算性质:a-(b+c)=a-b-c a-(b-c)=a-b+c(2) 除法的运算性质(除数不为0):a÷(b×c)=a÷b÷c a÷(b÷c)=a÷b×c(a+b)÷c=a÷c+b÷c (a-b)÷c=a÷c-b÷c3.积的变化规律:如果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它们的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如果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它们的积不变。
4.商的变化规律:如果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除数不变,他们的商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知识点整理第一章数和数的运算一、概念(一)整数1 整数的意义: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
2 自然数: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
0也是自然数。
3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 数位: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5数的整除:整数a除以整数b(b ≠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 能整除a ;如果数a能被数b(b ≠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或a 的因数)。
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如:因为35能被7整除,所以35是7的倍数,7是35的因数。
(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例如:10的因数有1、2、5、10,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10。
(2)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3的倍数有:3、6、9、12……其中最小的倍数是3 ,没有最大的倍数。
(3)常用规律:①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例如:202、480、304,都能被2整除。
②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例如:5、30、405都能被5整除。
③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例如:12、108、204都能被3整除。
④一个数各位数上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
能被3整除的数不一定能被9整除,但是能被9整除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
⑤一个数的末两位数能被4(或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4(或25)整除。
例如:16、404、1256都能被4整除,50、325、500、1675都能被25整除。
⑥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
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0也是偶数。
自然数按能否被2 整除的特征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数的运算第 1 课时[教学内容] 运算的意义(第49--50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2.过程与方法自己看图的过程中,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解释选择的运算方法,总结和体会四则运算的实际意义,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和联系,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教学难点]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请同学们打开数学课本49页,找到第一题。
主题是什么呢?“庆祝六一”。
这个班的同学们在以什么形式庆祝六一呢?我们来看一看。
2、解决问题:⑴根据这四副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⑵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⑶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一幅图:①两个同学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②还要折多少只纸鹤?求和:39+26=65(只) 120-39-26=55(只) 120-(39+26)=55(只)求剩余数可以用连减的方法,也可以用减去两数之和的方法。
第二幅图:一共需要花费多少元?1.5×52=78.5(元)求52个1.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第三幅图:①捆扎礼品盒用多少米彩带?②扎蝴蝶结用多少米彩带?18×1/3=6(米) 18×1/2=9(米)③一共用去多少米彩带?④还剩下多少米彩带?18×(1/3+1/2)=15(米) 18-18×(1/3+1/2)=3(米)或者18×(1-1/3-1/2)=3(米)这几种方法基本上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第四幅图:每个小组有多少人?48÷4=12(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一份是多少?这幅图上没有要求平均分,但是要想一想做游戏时怎么分最公平?还是平均分最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