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2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22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22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22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第六单元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计算机、互联网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一分为二地看待网络;

过程与方法:

辩证看待生态和人口问题,树立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理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全球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人类社会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需要人类共同努力与合作,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现代社会生活

难点:妇女地位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发明了电子计算机,构建了计算机网络,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改变。同时,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在不断的发展。计算机是怎样被发明和运用的?互联网给我们现代社会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互联网时代“未知”的是什么?本课我们将学习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二)、讲授新课:

一、互联网与现代社会生活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二战期间,宾州大学莫奇来博士据美军方要求,设计了ENIAC用来计算炮弹弹道。它长约30.48米,宽1米,占地170平方米,30个操作台,重30多吨,耗电量150千瓦,造价48万美元。包含17468个真空管,7200个水晶二极管,1500个中转,70000个电阻器,10000个电容器,1500个继电器,6000个多开关,每秒执行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运作了9年之久。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第四代计算机(1971—)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2、信息时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3、互联网的影响:

互联网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人际交往等领域,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社会也因互联网的存在而更加丰富多彩。

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网络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还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4、互联网的影响:

积极方面:

①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②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③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

④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增加了乐趣。

⑤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

消极方面:

互联网消极影响虚假信息、网络欺诈、病毒与恶意软件、色情与暴力、网瘾、数据丢失、网络爆红、阴谋论、过于公开、过于商业化、黑客攻击网络,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5、应对措施:

1.要学习网络道德规范,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分清网上善恶美丑的界限,不沉溺虚拟时空,把握好上网与学习的尺度。

2.做《网络文明公约》的实践者,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环境。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不在网络上冒名顶替、诬蔑欺骗;不散布虚假言论,不轻信网上流言。

3.共同维护文明网络环境,共同清扫网络垃圾。不制造和传播网络病毒,维护网络安全,注意文明用语,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等等。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

1、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开始获得选举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妇女解放移动的发展,欧美发达国家妇女的独立增强。

今天,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的妇女都有了选举权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妇女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多的妇女摆脱家庭的束缚,参加社会工作。

在现代社会几乎所有行业,都活跃着女性的身影。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妇女的发展与进步,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获得通过。自1992年10月1日起施行。

1995年9月4日-15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主题是以行动谋求平等、发展与和平。大会制定并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指出了提高全球妇女地位的主要障碍,制定了今后的战略目标和具体行动。

2、《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受历史、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妇女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取得与男性完全平等的权利。实现妇女和男性的完全平等,还需要人类社会不断努力。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英语:The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CEDAW)是一项有关妇女权益的国际公约,以国际条约推进女权运动。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是联合国为消除对妇女的歧视、争取性别平等制定的一份重要国际人权文书。联合国在1979年12月18日的大会上通过该有关议案,并于1981年9月起生效。该公约确立规则,保障妇女在政治、法律、工作、教育、医疗服务、商业活动和家庭关系等各方面的权利。

三、生态与人口问题:

1、生态问题的根源:

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环境恶化成为严重的问题。

2、生态问题的表现:

①人类使用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产生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②化学污染破坏了臭氧层,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③污染和浪费使淡水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④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⑤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导致热带雨林大片消失,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生态平衡。

3、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

(1)产生:人口增长过快,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另一个严重问题。联合国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提高人们对人口问题的重视。

(2)影响:

①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尖锐。

②在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也构成了新的挑战。

③不同国家人口的生存质量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日。世界地球日的确立是从1974年开始的,这一年的主题是:只有一个地球;

1991年的主题是: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2003--2008年的主题:都是善待地球;

2010年--2015年的主题都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

(三)、本课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是呈现现代计算机技术给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妇女地位的提高以及生态与人口问题等。伴随着计算机的诞生、网络技术的发展、数据库的建立、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妇女解放运动有了新的发展,在现代生活发展过程中,环境恶化和入口过快增长,这些问题需要全世界所有国家采取共同措施。

(四)、课堂练习

1、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得益于20世纪中叶开始的新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是(C)

A、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

D、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2、旅游拍照发发朋友圈,逛街付款扫扫二维码。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得益于(C)

A、航天技术的进步

B、生物技术的突破

C、网络技术的发展

D、新材料技术的应用

4、全球人均可用淡水量减少了26%,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鸟类和鱼类的数量减少了29%,林地损失近3亿英亩。此外,全球碳排放量和平均气温持续上升。这表明人类在发展中面临着( C )

A、恐怖主义问题

B、贫富分化问题

C、环境恶化问题

D、毒品泛滥问题

4、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许多问题,包括( C )

①人口密度过大②人地矛盾逐渐突出③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④水土流失严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五)、板书设计

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1、互联网的普及

2、信息时代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

1、妇女解放运动的新发展

2、《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三、生态与人口问题

1、环境恶化

2、人口过快增长

(六)、教学反思

乡土中国1-14章学习笔记

《乡土中国》 1-4章读书笔记 费孝通 乡村是中国最基本的行政单位,现代中国也是从乡村中生长出来的,因此不管是什么人的身上都会多少带有一些乡村文化的底色。乡村文化没有所谓的优劣之分,它只是非常适合于这片土地,在读了前几章之后,再也不敢以一种自视甚高的文化优越感去看待乡村。通过费老高屋建瓴的剖析,更是深刻感到乡村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即便你早已远离农村生活在城市,但围绕在你周围的人际关系、社会观念,仍然是从乡土环境中生长出来的社会意识。 序言 作为中国最基层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是吸引费老和读者一起去探寻的问题。这本小书并不是费老对一个具体基层社会的纪实描写,他是从这些具体的基层社会中提炼出一些概念,来组成一个乡土文化,而正是这种文化在支配着乡土社会的各个方面。 第一章乡土本色 如果说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那么中国有99.9%的时期都处在农业社会,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我们都是受到土地的束缚,我们自然会惯性的受到土地的影响。比如说我们喜欢定居在一地,不爱迁徙。 从农业本身来看,农业活动可以由一个人来完成,许多人居群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如果不向分工专业的方向发展,农业也就没有了把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的需要。反观美国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邻舍。因此当我们看到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群,我们可以猜想这可能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 为什么中国农民有聚村而居的习惯?除了人多容易保卫安全、合作兴修水利的需要之外,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在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的积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村都是同姓的原因。 乡土社会的人口流动小,不同村之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每个村子比较隔离,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极其具有地方性特色,是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乡土社会不像现代社会一样,人与人凭借着契约关系、共同任务相互结合在一起,乡土社会是一种自发性的,仅仅因为大家在一起生长而结合在一起的。现代社会是法律社会,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生活上被土地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

现代教育的五个特征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的五个特征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作者:肖川 中国教育学刊 1998年10期 “教育的现代化”或“现代化的教育”已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词汇。一些同志常常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作为一对对称的概念,讨论二者的关系。我们认为,与“传统教育”相对称的概念应该是“现代化教育”(Modernized Education or Modenizational Education);而与“现代教育”相对称的概念则是“古代教育”。“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这是一对在时间维度上对教育特征进行把握的概念;而“传统教育”与“现代化教育”则是一对在教育内在特性上对教育特征进行把握的概念。教育的现代化是一个能动的具有指向性的过程,是一个对传统教育瓦解、扬弃、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也就是为使教育适应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向未来整合,重建教育的传统的过程。这一具有指向性的过程的结果,便是现代化的教育(因此,也可视为一个实体存在物)。现代化的教育,作为教育自身发展追求的一个目标和作为教育现代化运动的结果,在一定的时限内,是具有特定的质的规定性的。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教育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现代化教育”作为一个目标其本身也是动态发展的概念。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也就是教育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对传统与现代的整合过

程中,必须尊重传统文化教育在现实文化教育中的反映和价值。传统教育,即指在整个历史中形成的并已定型了的教育。传统教育也曾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也是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中,有其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农业社会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教育,不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因而农业社会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教育更是“传统的教育”;而当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那套教育却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也就成其为“传统教育”了。 那末,现代化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现代化教育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现代科学为内容,以现代 生产为服务对象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在今天和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现代化教育起着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这是与现代化教育本身所具有特征分不开的。概括起来,现代化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的有机结合。 用自然经济的传统教育观来看,教育并不是社会再生产体系中 的一个内在环节,而不过是“文化人”的社会点缀。自然经济的非经济核算的通病,与传统教育耻于经济效益分析及自命清高的痼疾相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优质教案

第六单元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第22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妇女地位的提高。 教学难点:如何应对生态与人口问题。 【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取得的主要成果、影响等,以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1.多媒体出示材料,复习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1946年,美国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人类开始向网络信息时代迈进。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组合作找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以及计算机网络带给人类的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影响: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网络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还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推进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3.组织学生通过课前查找的资料讨论“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对于中学生的利弊影响”。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 1.多媒体出示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德国总理默克尔、巴西总统罗塞夫、克罗地亚总统科琳达的图片,请学生指出她们的共同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3~104,归纳妇女地位的提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开始获得选举权。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欧美发达国家妇女的独立意识增强。不少国家制定了专门法规,以保障妇女的权利,妇女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 (3)越来越多的妇女摆脱家庭的束缚,参加社会工作。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的行业中,都活跃着女性的身影。 2.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英吉利之俗,男女婚配,皆自择定,然后告父母。至婚配之日,耶稣教师诫以善言,为之祈福。男以戒指约於女指,亲宾送之入房,欢宴而散。其俗男女皆分父母之产,男不得娶妾,犯者流之七年。 ——《瀛环志略》材料二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用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信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材料三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首先规定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问题:

现代社会的五大特征

《现代世界的诞生》延续早年《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这部革命性著作中的观点,麦克法兰以翔实的史料,颠覆了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和彭慕兰等思想家和学者关于旧制度与现代世界“大分流”的经典理论,将现代世界的源头上溯至 12-18世纪工业化的英国与工业化的欧亚大陆之间的分道扬镳;并对现代性的本质和特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那就是经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或曰宗教)等领域的彻底分立与组合。 在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麦克法兰的研究始终围绕着一个重要主题,即探究“现代世界”的起源和特征。在麦克法兰看来,其实许多“现代世界”的特征发源于英国,这个观点就类似于现代人类的非洲起源说。围绕这一观点,他发表了一系列英国历史文化研究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78年的《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从1990 年起,他7次访问日本,对日本和英国进行比较研究。自1996年起,他10次访问中国,并招收中国学生,2011年他还将自己15000多种图书资料捐赠给清华大学。麦克法兰作品中文版从2003年开始出版,第一本是《玻璃的世界》,其他还包括《给莉莉的信》、《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日本镜中行》、《启蒙之所,智识之源》等。 现代社会的五大特征 现代世界起源于哪里?麦克法兰的回答很干脆——就是英格兰,这也是《现代世界的诞生》一书的主题。其实早在20多年前,麦克法兰就提出了这个理论。 1978年,在他的《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一书里,麦克法兰就已经主张,英格兰和欧洲大陆其他地区从12世纪起开始分流,他把“大分流”推前了几个世纪,而且大分流发生在欧洲。在他看来,从那时候开始,英格兰就开始具备了现代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没有发生革命性变化。 现代社会的五大特征 麦克法兰说,现代社会有五大表征:恰到好处的人口结构;政治支柱——即政治自由;特定的社会结构——即家庭的力量必须被削弱,基于血统的严格的社会分层必须被消除,一个开放的流动的,较为精英主义的体系必须被建立,公民的首要忠诚对象必须是国家而不是任何其他因血缘而来的团体;一种全新的财富生产方式的兴起——今人所称的“工业革命”;特定的认知方式——科学和世俗的思维模式。 中国需要强大的民间组织机构 在《现代世界的诞生》一书中,麦克法兰强调了个人主义对现代性的重要意义,他认为,英格兰与中国的根本差别在于前者是一个充分的现代社会,英格兰文明立足的是个人,每个个体都是社会的完整缩影,都有其内在的权利和责任。而中国则是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立足于集体的文明,个人只有同其他人结合起来才能变得完整。也就是说,中国尚未完全实现经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彻底分立。

22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第六单元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计算机、互联网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一分为二地看待网络; 过程与方法: 辩证看待生态和人口问题,树立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理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全球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人类社会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需要人类共同努力与合作,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现代社会生活 难点:妇女地位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发明了电子计算机,构建了计算机网络,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改变。同时,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在不断的发展。计算机是怎样被发明和运用的?互联网给我们现代社会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互联网时代“未知”的是什么?本课我们将学习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二)、讲授新课: 一、互联网与现代社会生活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二战期间,宾州大学莫奇来博士据美军方要求,设计了ENIAC用来计算炮弹弹道。它长约30.48米,宽1米,占地170平方米,30个操作台,重30多吨,耗电量150千瓦,造价48万美元。包含17468个真空管,7200个水晶二极管,1500个中转,70000个电阻器,10000个电容器,1500个继电器,6000个多开关,每秒执行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运作了9年之久。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电子管为基本电子器件;使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主要应用于国防和科学计算;运算速度每秒几千次至几万次。 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晶体管为主要器件;软件上出现了操作系统和算法语言;运算速度每秒几万次至几十万次。 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普遍采用集成电路;体积缩小;运算速度每秒几十万次至几百万次。 第四代计算机(1971—)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运算速度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2、信息时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3、互联网的影响:

《乡土中国》带给我的一些思考

《乡土中国》带给我的一些思考 费孝通写的这本《乡土中国》确实是一本值得我们去阅读的好书,自觉从小生活在乡土社会中,对“乡土”有或多或少的了解,阅读本书时有一种很深的亲切感。为了对中国乡土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乡土文化,这本书成了我的不二之选。 刚开始看这本书时感觉书里面描述的内容通俗易懂,稍加查阅即能抓住文章主线,通晓全书大意,特别是前面几章,由乡土本色到文字下乡,再到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序”,谈到人们的“私”,再到维持私人关系的道德与家族,层层推进,相互联系。从第七章开始的最后几章主要讲述了乡土社会中的约束力即世俗意见对男女的约束、传统力量对社会秩序的约束力、故土情结及血浓于水对人的约束力。阅读第一遍时感觉有些吃力,很多很多不懂的地方,不过多阅读了几遍之后感觉好了很多,下面谈一谈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作者在这本书的开篇<乡土本色>中论述了中国社会基层的乡土性这一特点,而乡下人正是这个社会的基层。乡土社会中的农民土气、人口流动性弱、人民喜欢群居。因为乡下人依靠土地谋生,生产生活离不开泥土,土在人民的心中占有很高的地位,人和土“粘”在一起,乡土人民“土气”由此而来。正是因为人民的这种“土气”促成了不流动的乡土人民,再加上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很难被外来的新事物扰乱。因为对世代生存的土地的依赖性,他们很难会选择迁移,即便是战争及自然灾难的发生,乡土人民依旧很难离开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子孙继承祖上的家业,村里的人户累计得越来越多,由于中国传统农业小农经营的特点,因为合作和保卫家庭的需要,人民开始聚村而居,逐渐形成一个个村落,由此形成乡土社区的基本单位。 接着谈到乡土社会具有地方性的这一特点,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因为流动性小弱,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社会学中描述的一种礼俗社会,人民平时接触的都是一些与生俱来的人,人民无需选择便拥有与周围人的各方面关系,人民生活在一个“熟悉”的社会里。 而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个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它与这种乡土社会具有很

现代企业文化的五大特征分析

现代企业文化的五大特征分析 1992年,约翰·科特教授和同事詹姆斯·核斯克特教授出版了专著《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在该书中,科特总结了他们1987—1991年期间对美国22个行业72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状况的深入研究,证明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认为:“一个企业本身特定的管理文化,即企业文化,是当代社会影响企业本身业绩的深层重要原因”。并且预言,在近十年内,企业文化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这个观点对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世界成功企业的经营实践,人们往往可以看到,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常胜不败,归根到底是因为在其经营实践中形成和应用了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当前民营企业现状 也许这些年大家对那些倒下去的民企还记忆尤新,比如巨人倒下、三株枯萎、飞龙落地、标王折翅、小霸王别姬……这些失败的民企现在还有人拿它当歌谣,广东省民营企业文化协会顾问、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名誉馆员陈健说,有关人士预测中国民营企业有60%在五年内破产,有85%将在10年内消失,就目前而言,我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有人认为,民营企业迅速消亡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有效的组织构建,没有建立职业化的管理队伍;但陈健认为,民营企业内部没有形成与设备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理念和企业文化氛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企业员工在经营活动中没有与企业形成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作为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人文的东西,注重人对企业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技术设备的先进性,企业文化就显得分外重要。 二、企业管理核心的演进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企业管理的核心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战后50-60 年代,伴随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新兴学科的相应产生,以组织管理为特征的管理科学理论应运而生,那时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财物的管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理论的应用成效显著,国内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新的技术发明涌现,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美国成为其实的头号经济强国。但是,行为科学无法克服管理理论的弱点,管理科学过分追求理性,对作为企业主体的人没有给予。 20世纪70年代是企业管理核心演进的第二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以“战略管理”作为管理核心。“战略管理“要求企业以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就经营目标、内部资源及其同环境的积极适应等问题进行谋划和决策,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些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 到了20世纪80年代,企业管理的核心进一步演进到以“企业文化”为管理核心。这次转变的背景是日本企业的异军突起。学者对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了美国企业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但是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了。人们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心理健康,那么,不健康的心理有哪些呢?我们都知道,不健康的心理容易导致情绪不稳。珍爱健康,远离多疑和欺骗,下面就随鞋业英才网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现在竞争越来越强烈,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下面几种心理问题是现在人常有的: 1、幼稚的思想 由于社会历练太少了,往往会做出和自己能力不相称的决定和预期的目标,结果自然会以失败告终,在失败过后可能会陷入到一种负面的思维当中,失去和身边人的沟通,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更加的幼稚和封闭。还有一种同样的心理是为了博得别人的关注,自愿扮演丑角,就算是毁掉了自己的形象也在所不惜,这种心态的后果是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而且还会打击到自己的工作和事业。 2、求败和自恋 有些人在经受了人生的低潮后就一蹶不振了,情绪陷入到低迷当中,就算有大好的机会放在他的面前,他都会害怕,因为这时候的他已经有了求败的心里,不敢再去想象成功了。而自恋的人则往往相反,他们已经到了自负和狂傲的地步了,几乎无视自己眼前的人,自己的感受都是最重要的,这种人到头来只会让更多的人讨厌他,远离他,最后还是会失败的。 3、多疑和欺骗

你有时候会发现你身边的哪个朋友改变了,变得你不认识了,有时候在你面前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在背后往往会说你的坏话,甚至是怀疑你所做的一切是不是针对他的,时间久了或许还会涉及陷害你。不过他同样也没有好日子可以过,因为同事和朋友都会远离他。欺骗的东西就是谎言,如果让你欺骗过了一次,或许就不会有第二次了,时间久了,你身边的朋友就会开始厌烦你了。 4、自卑产生的报复 很多人由于出身或者是暂时的能力不足常常会陷入到自卑的情绪当中,长时间得不到别人认可的话,还会让他变得不敢和别人一起竞争,接连的失败会对对手产生敌意,甚至做吃很多出格的事情来报复自己的对手。如果陷入到这样的境地后,只会让自己的怒火变得更强,最后无法消散,自己活活被烧死。 以上就是鞋业英才网小编的解析了,希望小编的解析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每个人的心理都有巨大的潜能,通过心理调节把你心理的能量积聚起来,让你从心理上变得强大起来,你就能够超水平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改造外在环境,获得更多的外在资源,成就自己的事业和人生。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本书源于费孝通老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这里的文章都是在原有论文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成稿。在我看来,不同于所接触的刻板的社会学教科书,费老的文章深入浅出,在用平实的语言在描述中国乡土社会的各个现象的基础上解释着社会学的深刻哲理。乡土社会是中国最广阔同样也是最特殊的一层社会,《乡土中国》描绘的当时乡土社会的现实对于探究如今中国的乡村有着很大借鉴意义。 对于小时候曾生活于农村的我,阅读完该书对于其中一些章节有着自己不同的体悟。或许由于阅历有限和理解不深,其中的观点不尽正确,还望老师指正。 一、基层社会乡土性的延续与发展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清晰地表达了费老的观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实践者是农民,而在中国,农民、土地和乡村是密不可分的,这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当代中国有着八亿多的农民,形如华西村那样的乡村在基层社会少之又少,大多农民仍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因此从表象上来看基层社会的乡土性并未随着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而改变。更深层次说来,由无产阶级斗争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由“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成功实施、依靠最广大人民所建立起来的新中国保持乡土性也是有着它历史本源的,所以《乡土本色》一节中所下的结论仍能恰当地描绘着当代中国。 该节中用到他与一位语言学家的交流让我印象深刻。研究语言的学者说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一点在我曾生活的奶奶家感受颇深。每年清明一个家族的人都会聚到一块儿到村落的旧址(奶奶家搬迁过)扫墓,墓碑上记录着家族每家的家谱,似乎一块墓碑就是一个家族兴衰的见证。费老由此推及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乡土社会的人口流动是缓慢的。如今中国,当农民工成为常见词汇,当土地变为稀缺资源,当小康社会的口号催促着社会急速发展,似乎乡土人口流动缓慢渐渐成为过去式。还是以老家为例,包括父亲在内的四兄弟,只剩下一家人维系着那片土地,而其他氏族很多的房子已成空宅。越来越多的乡下人由于接触了现代社会的种种,尽管仍成长于“土地”之上,但为了所谓

论“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及其伦理价值

论“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及其伦理价值 [摘要] 随着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对“现代性”的概念阐释一直是极具争议的学术问题。对“现代性”的多角度、多层面解读,构成了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现代性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即抽象性、流动性、矛盾性、世俗性。现代性所展现的个体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是伦理关系在现代世界的彰显,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现代性的伦理价值首先指向“人”的问题,脱离特定人格来谈人的意义,都是现代性的文化危机和思想衰退。另一方面,现代性的伦理价值还指向“善”与“正义”问题。在现代性理论逐渐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正义已逐渐被当作一种伦理诉求来看待,这种伦理诉求的出现又促使整个社会的伦理重心由个体转向社会共同体,正义不再是个人信仰,而是整个社会的伦理诉求。 [关键词] “现代性”;资本;伦理价值;伦理重心;文化危机 随着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对“现代性”的概念阐释一直是极具争议的学术问题。对“现代性”的多角度、多层面解读,构成了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本文试图从不同角度来解读“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并从社会发展的伦理向度来分析“现代性”所蕴含的伦理价值。 对于“现代性”的概念阐释,无数的国内外知名學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把握与诠释,因而“什么是现代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对“现代性”概念的解释梳理尤为必要,这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现代性”的含义:

其一,从时间和历史的角度看,现代性不仅意味着过去与未来之间的联接,同时也意味着时间变化的方式和特征,尤其是“易逝性”和“短暂性”[1]。美国学者卡林内斯库认为:“只有在一种特定时间意识,即线性不可逆的、无法阻止的流逝的历史性时间意识的框架中,现代性这个概念才能被构想出来。在一个不需要时间连续型历史概念,并依据神话和重现模式来组织其时间范畴的社会中,现代性作为一个概念将是无意义的。”[2]但是,这里所说的“时间”并不是固定意义的年代分析,因为施特劳斯指出:“仅靠年代学无法建立有意义的统一性,也许有思想家处于现代时期却并不以现代的方式思想。”[3] 其二,从社会制度的角度看,现代性意味着一种社会类型,一种社会模式。吉登斯就指出:“现代性意味着社会生活和组织模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不同程度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4]现代性是一种社会形态,现代社会意味着处在现代性状态中的社会,而现代化则意味着一个社会从传统社会演变成为现代社会。现代性并不是现代化的单一过程,而是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层面的演进。现代国家的成立、现代法律法规的确立、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文化多元的发展都是现代化过程的重要环节。 其三,从文化及美学的角度看,现代性是一种变化中的文化和新奇的审美体验。在马泰·卡林内斯库看来,现代性的美学危机概念存在传统、资产阶级文明和自身之间的对立。同样,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另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这种过渡的、短暂的、其变化如此频繁的成分,你们没有权利蔑视和忽略。”[5]从美学角度来说,现代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互联网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给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知道由于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妇女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但要实现与男性完全平等,还需要人类社会不断努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时代的特点,提高比较分析认识规律、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思考、总结互联网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提高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全球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人类社会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需要人类共同努力与合作,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生活,生态与人口问题。 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改变现代社会生活,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越来越舒适,“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是如何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我们今天先了解一下计算机网络。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__信息时代__”。 2.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__生活模式__和__文化观念__,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推进了全球经济的__一体化__。 3.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开始获得__选举权__。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妇女的地位有了明显的__提高__。今天,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的妇女都有了选举权。 4.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环境恶化成为严重的问题。表现: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淡水资源短缺、__土地荒漠化__越来越严重、生态平衡破坏。这些__环境危机__不仅仅是生态问题,也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 5.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__世界粮食问题__日益尖锐。在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也构成了新的挑战。由于发展程度不同,不同国家人口的生存质量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人们的卫生和健康状况难以迅速改善。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哪些细节? ①工作方式:实现移动办公,即人们可以在家里,在旅游地等地方就实现办公,只要可以联网即可,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办公;②购物方式:实现网上自助购买,降低了我们获取优质商品和服务的成本;③交易媒介:多种支付方式,支付宝、微信;④交流方面:改变

社会调查之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的感思 201131160301 陈甘泉 摘要: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农村是一幅破败的景象,对于如何应对中国农村的这种现状大家出现了分歧。而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这本书在字里行间中批判了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一西方为标准来发展乡村经济的思想。这是因为外来的各种制度在乡土中国没有运行的基础,人们没有这种需要,他们有着自成一套的体系在有效地运行。 关键词:乡土中国社会格局 最近看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收益良多,虽然这本书只有短短的百页,但书中所讲的内容却都是精华。他是费孝通在20世纪40年代进行大量的实地的社会调查与思考的基础上写成的。此书对传统中国农村社会进行了概括描述,并通过中西方的对比中讨论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乡土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和“乡土人格是如何建构的”等问题,虽然探讨的是乡土社会,但是对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书主要讲了几个部分的内容,概括如下: 一、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农民从泥土里面讨生活,同时也被束缚于土地,乡土社会保持一种较稳定的状态。“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也会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一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者长大的,在孩子眼中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而西方现代社会则是以工业生产为主,社会迅速变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接触大量的陌生人。 二、社会格局上中国和西方的社会结构的格局不一样,中国社会结构的格局是差序格局。差序格局可以比喻为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差序格局是一个立体概念,在横向上指以“己”为中心所推出去的由近及远的关系,在纵向上指关系之间的等级差别。“其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西方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一捆柴,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它们之间是平行关系。他们组成一个团体,“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个能正确使用语言的幼儿,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幼儿语言能力的正常发展是幼儿智力发展的核心。早期言语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第一把“金钥匙”。同时幼儿期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因此,我们应抓紧这个时期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那么,从哪些方面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呢?总结几年的教育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一、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 1、可创设不同年龄的语言角。 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在各种“说”的环境中进行的,我们要努力为幼儿 创设各种语言环境,让幼儿爱说、多说。如,小班幼儿的语言角可采用图片张贴方式,以动物拟人画的画面出现,画面下还可贴上相应的字词。画面内容应根据幼儿掌握的情况随时更换,让幼儿对语言角产生兴趣,使之想说、爱说、敢说,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中班幼儿语言角可适当加深,在语言角内可投放一些操作材料,如头饰、图书、图片等,让幼儿结合教学进行复述故事,学儿歌等;大班幼儿经过小、中班两年的训练,语言表达上表现得较大胆、连贯、自然,这样我们就可在语言角上有计划地出现成语、古诗、故事等,而且以文字的形式出现,让幼儿既识字又理解意思。 2、利用班级墙饰让幼儿说话交流语言,如:根据主题活动“美丽的春天”,老师可和幼儿一起收集一些春天的动植物,如柳条、桃花、迎春花、蚕宝宝、小蝌蚪等放在自然角,让幼儿观察说话:粉红色的桃花真美丽!蚕宝宝长大了等。也可把“美丽的春天”搬上墙饰展示出来,幼儿会在活动之余三五成群地在墙饰旁交流。幼儿的作品也是小朋友讨论的好地方,我班的作品栏那经常有幼儿三三两两地在交流,“谁画的最美?某某的画画了哪些东西?…” 3、带领幼儿走向大自然,丰富幼儿的生活,扩展幼儿语言交流的情境。如,在一次野吹活动中,我们走向大自然。幼儿面对一座座山,一片片草地就会情不自禁地说“绿油油的小草真美呀”!“好高的山啊”!幼儿的语言只有在真实情境中才会脱口而出。 二、可在口述活动、游戏活动以及幼儿学习文学中培养语言能力。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教案

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了解互联网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出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让学生直观认识到环境恶化等问题的严重 性;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的 同时,还应关注、保护生态环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妇女地位的提高 教学难点:生态与人口问题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工智能正在全人类生活的各方面频繁登场:上海洋山港已实现机器人装卸;初级法律文书、部分新闻稿、论文写作的机器人代劳已经实现;IBM开发的肿瘤专家机器人,考过了美国执业医师资格……有人预言,未来20年,机器人将废掉70%的工作:小说家、医生、律师、会计、建筑师、新闻编辑、同声翻译、教练…… 计算机是怎样被发明和运用的?互联网给我们的现代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认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用途。

设问:图片反映了哪一先进技术的运用?这一技术是如何建立和普及的?这一技术与现代社会生活有何关系? 提示:(1)计算机网络技术。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3)互联网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人际交往等领域,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社会也因互联网的存在而更加丰富多彩。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表,说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影响。 归纳总结: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计算机网络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还对人类的经济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标导学二:妇女地位的提高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妇女政治地位、就业等方面说说妇女地位提高的表现。 材料展示:撒切尔夫人,英国政治家,第49任英国首相,1979—1990年在任,她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也是自19世纪初利物浦伯爵以来连任时间最长的英国首相。 设问:从女性解放角度回答:她的当选与任职说明了什么? 提示:妇女地位日益提高,妇女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2.引导学生阅读图文材料,认识实现男女完全平等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材料展示:当今社会,女性就业情况仍然相当严峻。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相对狭小,不少用人单位干脆在招聘启事中声明不招女生。女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要大于男同学。有些用人单位对男性的偏向十分明显。 设问: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基于此种现象,国际国内颁布了哪些法律保障妇女权益?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优秀教案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教案 一、课标内容 以计算机网络、生态与人口等问题为例,了解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二、教学目标 目标1:结合教材,识记计算机网络、妇女地位提高的表现生态与环境问题等基本史实。 目标2:了解计算机网络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重点) 目标3:掌握妇女地位提高的过程,了解妇女地位提高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重点) 目标4:知道当今社会存在的生态与人口问题。(重点) 三、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展示雾霾中的北京图片。 一到冬天,雾霾就会严重。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当今社会生态还出现哪些问题,我们为环境的改善应该做些什么? 2.讲授新课 (1)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一

【自学识记】结合教材,识记计算机网络、妇女地位提高的表现生态与环境问题等基本史实。 师根讲解计算机的发展进程。 出示任务:任务二 【合作探究】1. 联系实际,说说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哪些细节? 结合教材,学生小组探讨回答,教师总结。 工作方式:实现移动办公,即人们可以在家里,在旅游地等地方就实现办公,只要可以联网即可,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办公; 购物方式:实现网上自助购买,降低了我们获取优质商品和服务的成本; 交易媒介:多种支付方式,支付宝、微信; 交流方面:改变了交友方式,同时降低了维系好友关系的成本。 【合作探究】2.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的中学生自制力很差,沉迷于网络,对此,谈谈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学生小组探讨,畅所欲言,教师总结讲解。 思想上: ①认识到过于迷恋网络,沉溺于网络游戏等有害身心健康; 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网络的有利一面,提高抵御各种不良信息的自觉性等。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第一章乡土本色 费老首先介绍了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差异,这种差异来源于中华民族千年来对“土”的深刻情结,“土”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正是这份对“土”的利用、感恩、甚至束缚,让乡土人与游牧人、工业人区别开来,“他们总是附着与土地,一代传一代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动”(费.2008.3)这也被费老称之为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因为他们的活动范围有限,乡土社会是具有局限性和地域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费.2008.6)因此他们是生活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一个“有机团结”的社会。费老认为“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现代社会的人会认为乡土人“土气”“不懂变通”,但其实那是他们特有的特色,是在现代社会少有的淳朴真善。由此费老联想到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孝”也是对乡土社会特色的很好诠释。但是以上所说的应用在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行不通的,因此“土气”也渐渐沦为了一个贬义词。 我认为费老很客观的分析了乡土社会形成的原因,特点,以及在现代社会不被认可的原因,虽然没有展开详细叙述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具体原因,但是由前文一系列清晰易懂的分析就可以让读者理解乡土社会和现在社会的巨大差异,原因自然不言而喻。 费老在解释乡土本色的时候并不仅仅是抽象的去形容和描述,还穿插着一些生动贴切的小故事,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他想表达的深意;其中还套用了许多社会学的概念,让文章的学术性增强了。 第二章文字下乡 费老认为,乡土人不识字并不是愚,而是因为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不需要他们具备识字的能力,就如同城里人分不清包谷和麦子,城里孩子不会灵巧的抓住蟋蟀,并不是因为他们愚笨。“文字是间接地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言语而采取文字呢?”“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费.2008.14)“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月,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义的唯一象征体系。”(费.2008.16)但是时代终究实在进步的,我们在渐渐走出乡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所以我们需要学习文字来适应我们要面对的新时代。文字下乡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需要的,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乡土人不识字就一概而论的说他们愚,因为他们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费.2008.16)费老跳脱出对乡土人不识字就是愚的传统视角,用一个全新的、更为客观的视角去分析,乡土社会会出现文盲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个人的先天智力而是源于乡土社会的特质。这也为看待文字下乡这个决策提供的新的思考角度,这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但却与传统的乡土社会矛盾,如何能将矛盾最小化,将文字下乡的利最大化也是值得政策的执行者们深思的。 费老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没有指责任何一方,但是读者却能清晰了解作者的褒贬,含蓄委婉但不失生动,虽为学术性专著,但可读性很强。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费老这一章从另外一个角度——时间格局方面说明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时间上的阻隔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的今昔之隔,另一种是社会的世代之隔。“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运用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妇女地位提高及其表现;生态和人口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资料,认识计算机网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辩证看待生态和人口问题,树立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理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技和竞争意识,刻苦学习,发愤图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现代社会生活、妇女地位的提高 教学难点:生态和人口问题 2 教学过程 导入: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是那一项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 计算机是怎样被发明和运用的?互联网给我们现代社会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认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用途。 设问:图片反映了哪一先进技术的运用?这一技术是如何建立和普及的?这一技术与现代社会生活有何关系? 提示: (1)计算机网络技术。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3)互联网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人际交往等领域,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社会也因互联网的存在而更加丰富多彩。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表,说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影响。对此有什么启示?归纳总结: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

《乡土中国》与现代社会

读《乡土中国》有感 很早的时候,老师就跟我们推荐《乡土中国》,读了之后才明白,《乡土中国》何以被如此推崇,何以成为社科必读的经典,费老对中国农村社会乡土性的观察和分析虽属探索性地叙述,但却写出了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现实。 一、乡土中国的乡土性 中国的农村本质上是乡土性的,而这个“土”字恰恰说出了东方文明的特征,中国是农业文明,赖以为生的是土地,而农业具有稳定性,农村人便也因此半个身子插在了土地中,这个“土”是农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土地神”在中国的神话传说和鬼神信仰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祭拜土地神以祈求风调雨顺。生产力不发达,小农经济下,人口的流动性、社会的变动性都不大,人们祖祖辈辈可以生活在同一个或是临近的村落中,这便是中国农业文明的特色。 二、熟人社会差序格局 农村社会是乡土性的,流动性很小,世世代代都在一个村落或临近村落,因此,每个人“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每个人出生的时候,他周围有哪些人、面临怎样的环境,便都是确定的了,他一生中遇到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年长的人身上找到答案,剧本是相同的,只是演员在一批批地变,因此,秩序很重要,别长幼不只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对经验和资源、生存智慧的尊重。每个人都是被同村的人看着长大的,又看着一批批人出生长大,如此循环往复,直到老去,死去。因此,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他们之间彼此熟悉,凭声音、走路姿势等就可以互相识别。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处理关系的原则是看关系和交情的远近和深浅,这就是所谓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每个人以自己为中心,依据着关系的远近亲疏来确定如何待人接物,因此双(多)重标准这种事情是免不了的,比如,别人的贪污是贪污,而轮到自己家贪污,则是有能力,或许还会参与这种贪污,这种事情在现在也不少见。费老形容这种差序格局就如同把石头投入水中后激发出的水波一样,渐次有序向外推开,差序格局、双(多)重标准是根植于农村社会的乡土性的。 三、礼治秩序教化权力 农业文明,乡土社会少变动性,多稳定性,社会变动被容纳在世代的交替中,人们总是可以依据前人的经验过活,可以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这也造就了中国人的实用性追求,虽然不知其原理,但管用就好了,一切都服从于农业生产和社会正常的继替。熟人社会、差距格局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持、维护要靠私人间的道德和礼治秩序,乡村的社会是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