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浅议语言学习中语境对把握语义的作用[论文关键词]语言学习语境语义[论文摘要]当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时,它所表达的意义只能是众多义项之一,甚至变成了词典上所没有的临时含义,究其原因,语境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学习语言的人,除了学习词语的基本含义外,还要了解语境对词语含义的影响,应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门功课。
当我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很多时候会求助于词典,然而词典并不是每次都能帮上忙。
原因在于,词典上罗列的是词语的基本含义,而当词语进入特定语境或言语片断时,其意义往往要发生变化。
因此,要想正确理解这类词语,不仅要了解其基本含义外,更重要的是“揣摩词句的语境含义”。
一、什么是语境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环境,人的语言活动也不例外。
“语境”一词,由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首先提出。
对这一术语的理解和使用学术界历来有较大的分歧。
但大体上,人们认同于把“语境”看成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
”在我国,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汉语修辞学的奠基人陈望道最早明确提出语境问题并作出理论探讨。
后来王德春教授又把这一概念做了进一步明确。
他说:“什么是语境呢,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性格、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
”二、分析语境对把握语义的作用1.语境使语义单一化“一个多义词虽有几种或十几种含义,但只要把它用在一定的上下文里,一般不会产生歧义,这是因为具体的语言环境把这个多义词的其他讲不通的含义都排除了。
”(1)语境有助于义项定位词的多义现象使得语言可以用较少的词语表达较多的意思,体现了语言的节约多效机制,然而在实际运用中,这种现象给阅读带来的不便也是不容忽视的,人们往往看着众多的义项无法确定是哪一个。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分析语境。
例如,“走”的义项很多,但是在“讲话~了嘴”一句中只适用“漏出,泄漏”这一义项。
教改教研今天语境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孙雅慧(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门村小学 山东 平度 266708)摘要:马林诺夫斯基是英国的人类学家,他把语境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情景语境”,一种是“文化语境”。
从那时起,许多语言学家开始研究语境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本论文首先解释了语境的定义,然后运用了许多实例分析了语境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
根据这些分析,论文进而提出了基于语境的言语交际策略,也就是实际应用中的语境研究。
最后,论文总结了语境在语言理解中的两个主要作用。
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对语境在语言理解中作用的深入理解。
关键词:语境;作用;策略;语言理解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917(2021)04-0061-01 1.语境对语言起制约和释义作用1.1 语境的功能。
西?光正是日本著名的学者,他在“语境与语言研究”(《中国语文》NO.3,1991)中总结了语境的八种功能:绝对功能、制约功能、解释功能、设计功能、滤补功能、生成功能、转化功能、习得功能。
我认为语境最基本的功能有两个:一个是制约功能,一个是释义功能。
1.2 有了语境,才能确定语言的方向,才能确定语言的主题。
语言犹如一幅炫美的图画,语境就像构图的线条,文字就是丰富的色彩。
有了线条,这幅图画才有正确的布局和方向,有了文字,这幅图画才能更加绚丽传神。
就像一幅图画需要线条连接色彩,用来联合、规范语言色彩的就是语境。
没有线条,色彩就不是整体,就无法构成完整的图画,就像文字脱离了语境,就无法被理解。
线条决定了构图,也就是语境确定语言的主题和方向。
2.语境发生作用时具有的特征2.1 语境制约语言时的特征。
语境制约语言的时候,会有以下几种特征:对话的双方在说话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语境是如何制约语言的。
比如在说话的时候,语境会制约说话人采用的文字和语言。
说话和听话的两方如果发生了时间、地点的变化,改变了交流信息或者协调交际目的,指示语体系(indexical framework)也将有所变化”(Hanks,1992:53)。
1.符号:符号指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2. 语言: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语言是均质的,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区性、民族性和历史性。
3. 音位:音位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特定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4. 音位变体:同属于一个音位的不同音素就叫做“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又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条件变体是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5. 音位的区别特征: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就叫做音位的区别特征,也叫区别性特征。
音位的区别特征不仅可以使不同的音位相互区别,形成对立,而且还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相同的区别特征联系在一起,聚合成群。
6. 普通语言学: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称为普通语言学。
它以一般语言学为研究对象,探索各种语言所共有的特性、共同的规律、结构上的共同特点和一般原理。
7. 应用语言学:把语言学的理论和具体成果用来为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领域服务,这是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专门研究语言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
8. 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9. 内部语言:第一,内部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形式;第二,内部语言的交际对象是说话者本人,且没有出声。
因此,内部语言是没有说出口的内心的话。
10. 语音: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
11. 音高: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它主要决定于发音体振动频率的高低。
12. 音强: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它主要决定于振幅的大小。
13. 音长: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它是由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决定的。
语言学语境论语言学语境论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学科,而语境则是指语言使用的背景和环境。
因此,语言学与语境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语言学中的语境论进行详细阐述。
一、什么是语境?1.定义在语言学中,语境通常指的是一个句子或话语所处的具体环境和背景。
这个环境和背景包括了说话者、听话者、时间、地点、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
2.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语境分为多种类型。
例如:(1)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下,同一句话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
(2)逻辑关系:在一个段落或篇章中,前后句之间可能存在着逻辑关系,这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语境。
(3)上下文:一个句子所处于的上下文也是一种重要的语境因素。
二、什么是语用?1.定义在研究人类使用自然语言时,除了考虑纯粹的形式和结构外,还需要考虑人们在特定情况下使用自然语言所达到的目的和效果。
这种考虑称为语用。
2.分类语用可以分为直接语用和间接语用。
直接语用指的是话语本身所表达的意思,而间接语用则指通过话语所达到的其他目的和效果。
三、什么是言外之意?1.定义言外之意指的是话语中未明确表达出来但可以被推断出来的含义。
这种含义可能包括了说话者的态度、意图或者暗示等。
2.例子例如,当一个人说“今天真热啊”,如果他在一个空调房间里,那么他可能想表达出对空调温度设置过高的不满。
这种不满就是言外之意。
四、什么是交际行为?1.定义交际行为指人们使用自然语言进行交流时所进行的行为。
这种行为既包括了发言者所表达的内容,也包括了听众对内容作出反应时所做出的行为。
2.分类根据不同标准,交际行为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例如:(1)信息传递:当发言者使用自然语言向听众传递信息时,这就是一种信息传递型交际行为。
(2)情感表达:当发言者使用自然语言表达情感时,这就是一种情感表达型交际行为。
(3)请求和命令:当发言者使用自然语言请求或命令听众时,这就是一种请求和命令型交际行为。
五、语境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1.语义分析在对一个句子或话语进行语义分析时,需要考虑它所处的具体语境。
浅析语言哲学语境观对语言教育的指导功能Frege( 弗雷格) ,Strawson ( 斯特劳森) ,Wittgenstein( 维特根斯坦) ,Quine( 奎因) 等都提到过要从语言使用的环境来研究语言的意义。
Firth( 弗斯) 和 Halliday( 韩礼德) 等更强调这种观点,极力主张应从社会功能和使用情景角度来考察语言,语言具有情景意义和形式意义,并认为语言的意义能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确定。
语境的概念最早由波兰人类学家 B. Malinowski( 马林诺夫斯基) ,他区分出两类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本文着重探讨文化语境。
一、教育语言学文化语境观管窥当我们谈到语言教育的文化语境,我们不得不超越仅仅由民族起源所界定的流行的文化观念。
按照 Halliday 的观点,语言教育中的文化语境不仅指传统的生活风格,信仰和语言社区的价值系统,而且也指现代科学的文化。
教育不仅牵涉特别的阶层如种族和性别,各种各样的更高层次的系统例如有声艺术的符号学的语言学建构,也牵涉整套文化实践的社会意义的制造。
在 Halliday 的《语言与教育》一书中,文化被叫做更高的阶层,或者意识形态。
社会文化力量与语法和词汇一起限制着我们能说什么和怎样说。
张国扬和朱亚夫指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两种基本特征之一,掌握选词和造句的规律对于学习语言来说是重要的,更重要的事情是在交际的语言语境中运用这些知识。
英国著名教授Firth 强烈主张语言研究应该建立在语境的基础上在多种水平上展开。
要成功地教一门语言,就必须面对面地处理隐含在语言和语言学习中的社会语境因素。
在语言学习中文化不是可以抛弃的第五技巧,可以说是与听、说、读、写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以上所有这些观点都致力于强调英语教学和学习中的文化语境因素的重要性,文化语境识别能力的培养是服务于培养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最终的语言教学目的服务的。
二、文化语境的哲学根源(一) 二分法到多元哲学的转变以索绪尔为首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了语言的语境化意义分析。
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于1985年提出来的。
Wegner 告诉我们.语言的意义是通过实际使用而产生的,语言的意义也只有根据语境才能确定(朱永生,2005:3)。
而后,Malinowski系统地提出语境概念。
他把语境分为三种:话语语境(context of utterance)、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eultune)。
话语语境就是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指。
使用语言的一般环境”,文化语境则指“作为语言基本渊源的文化现实和人们的生活与习惯”(刘辰诞,1999:84)。
胡壮麟(1994:182)更为清晰地将语境归结为三类:语言语境(1inguistic context),即篇章内部的环境,或称上下文(cotext);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
即篇章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context ofculture),即说活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
首先正式提出“动态语境”这个概念的是丹麦语用学家Mey(200l:40),他认为:“语境是动态的,它不是静态的概念。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它是言语交际时不断变化着的环境”。
在此之前,国外语言学家V柚也多次对语境的动态性作出过论述。
朱永生(2005:29)通过对H批day语域理论的总结,提出。
所谓的动态语境.即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中的某一个、某两个甚至所有这三个因素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语言使用的现象”。
语境的静态观与动态观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认为。
语境是预先给定的;而后者认为,语境是选择建构的。
到目前为止,静态的语境观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把语境解释为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活动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合适性以及话语的意义;另一类就是把语境解释为语言活动参与者所共有的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使听话人得以理解说话人通过某一话语所表达的意义。
语言学:语言学概论考试资料一1、多选义素分析的作用和优点有()A.可以简洁地说明词义结构B.有客观的分析标准C.有助于语义描写的形式化D.几十个义素便可以描写整个词义系统E.有助于描写和说明词语的组(江南博哥)合条件正确答案:A ,C,E2、单选、关言获得的原因,下列学说中偏重于内部条件解释的是OA.模仿说B.天赋说C.强化说D.刺激反应说正确答案:B3、名词解释语言类型学正确答案:也称为类型语言学。
是研究人类各种语言的特征并进行分类的学科。
它主要从跨语言(或方言)的角度观察研究人类语言,通过跨语言比较寻求或验证语言共性,再以语言共性为背景揭示具体语言的特点,并将人类的语言归纳为若干类型。
属于熟语(固定短语)的有() D 、“的”字短语正确答案:B5、名词解释词义正确答案:词义是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和主观态度。
6、单选产生与18世纪末叶19世纪初叶的语言学被称为OA 、结构主义语言学B 、历史比较语言学C 、社会语言学D 、功能语言学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结构主义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都是19世纪末或20世纪产生的。
7、问答题举例说明语言发展的渐变性和参差性。
正确答案:普通语言的发展规律具有渐变性和参差性两大特点。
①渐变性选语名语 单述专短 、 、 、、 4 A B C语言结构系统只能按照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逐渐地变化,采取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方式。
语言的渐变性说明:语言系统是变化的,这种变化是缓慢的,而不是爆发的。
这两点都是由语言的发展与稳定决定的,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语言内部的原因。
②参差性语言结构系统的各要素发展的速度是不整齐的。
语言是一个相对平衡的差异系统,各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都在这个系统中取得一定的价值。
但这个系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其中的各个要素会出现参差不齐的变化:非基本词汇及其语义发展得最快,社会上有什么风吹草动,都可以中得到反映,语音变化较慢,最慢是语法。
1语言学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2语文学一门研究古文献和书面语的学问。
3历史语言学:主要用历史的方法研究某种语言和短期的和长期的变化规律,对比语言学主要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研究语言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变化)。
4历史比较语言学: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发现几种语言在历史演变中的对应规律从而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构拟产生这些亲属语言的原始母语。
5 描写语言学:是和历史语言学相对,即截取某一历史阶段的语言,对其语音、词汇、语法等结构要素进行观察、描写、分析、研究。
6 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变化。
7 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某一段时期情况的语言学,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
8个别语言学:其研究的对象是一种语言,如汉语、英语等。
9普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语言,着重从理论上探讨语言的共同特点和一般规律,也叫一般语言学。
10 语言的语言学:语言的语言学是以“语言”为唯一对象的语言学,指音义结合的词汇语法系统。
是一种静态、同质的纯语言学。
11言语的语言学:言语的语言学是一种动态的、异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语言学。
12内部语言学(微观语言学):只对语言系统内部各结构要素进行研究,如:语音学、语义学、词汇学、语法学等。
13外部语言学(宏观语言学):指与语言相关的边缘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等。
14对比语言学:就要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
15微观语言学(内部语言学):只对语言系统内部各结构要素进行研究,如:语音学、语义学、词汇学、语法学等。
16 宏观语言学(外部语言学):指与语言相关的边缘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等。
17理论语言学:理论语言侧重研究语言的一般理论,狭义的理论语言学就是普通语言学,广义的理论语言学也可以包括个别语言学的理论部分。
18 应用语言学:侧重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实际应用的学科。
语境与话语理解语境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概念,在一个特定的语言情境中,语言使用者都具有公认的约定俗成,由此建立起言语行为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起到了调节语言行为的作用。
换句话说,语境是形成语言信息的重要依据,也是个人与环境交流的必要条件。
语境是指在言语行为之间存在的共性,它有多种类型,如句法语境,社会性语境,文化语境等。
句法语境指一个句子和它的前后语句的语法性联系。
句法语境是语言的组织机制,它可以使言语行为规律性去建立句与句之间的表达关系和语义关系。
句航从句子的内部结构的角度来研究,通过句子的分析来理解语言的变化。
社会性语境指语言使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关行为的语境。
例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所说的话语,他会依据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做出反应,这是一种社会性语境。
特别是在社会交往当中,人们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况下,社会性语境的作用就更为明显了。
文化语境是指使用者所拥有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导致不同的理解和表达。
例如,不同的文化背景对相同的句子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从而影响一句话的含义。
因此,语境是语言表达的重要因素,在同一个语言当中,不同的语境会导致不同的表达,从而引入新的话语理解。
语言理解是一个演化性过程,它是指语言使用者如何理解、分析、解释别人说话的行为。
可以说,话语理解是每一种语言使用行为的基本前提,它不仅包括了思维的发展,还包括了语言文化以及个人经历的影响。
话语理解不仅受到语境的影响,还受认知情境心理学,语言学,文学批评理论,以及社会学等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语境与话语理解的交互作用中,语言使用者首先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而语境的变化也会影响话语理解的过程。
例如,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带来不同的文化观念,从而影响不同语言使用者在一定情境下的理解表达。
语境是语言表达的标准,不同的语境会导致不同的表达,甚至会影响话语理解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对语境进行深入了解,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别人说话是什么意思。
语境在语用学中的解释功能探讨作者:李海艳来源:《成才之路》2012年第33期摘要:语言学这一领域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作为其分支学科的语境和语用学更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首先对语境这一概念进行定义,把语境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并对其进行解释,接着说明什么是语用学以及语境对于语用学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举例说明语境在语用学中的解释功能以及这一功能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境;语用学;解释功能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信息传递工具。
人们在利用语言进行信息传递的时候,总要有其特定的语言环境,不问语境,不仅在搞语言研究时会遇到种种棘手的难题,在语言教学中也常常使教育者陷于难以自圆其说的窘境。
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语境这个因素在语用意义的研究中非常重要,离开了语境,便无所谓语用意义了。
下面,我将就语境在语用学中最基本的一种功能——解释功能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语境的定义及分类本文主要是结合语境在语用学尤其是交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论述,基于这一点把语境定义为在言语行为过程中对话双方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或推导、分析理解话语含义时所依赖的各种因素。
语用学家把语境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
语言知识指的是交际过程中的双方必须具有对所使用语言的共同知识,包括所用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
此外,交际双方必须了解交际的上下文,即口语中所说的前言后语。
语言外知识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表达某种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话题、方式、目的,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各种与话语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肢体语言)等。
二、对语用学的理解一些语言学家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逐步建立起一门专门研究语境在交际中的作用的新学科,这就是语用学。
语用学这个术语是美国逻辑学家莫里斯提出的。
20世纪70年代,语用学在语义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指出:语义是“二价”的,即X意指Y;而语用学是“三价”的,即说话人通过X意指Y。
语言学语境论例子
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
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
从语境研究的历史现状来看,各门不同的学科以及不同的学术流派关于语境的定义及其基本内容并不完全相同。
王建平先生从语用学的角度给语境下了定义:“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
我们可以发现,在很多关于语境的书或者文章中,作者往往引用外语的例子来解释语境理论,这对我们使用汉语为第一语言的人们来说,如果你不懂用于例子的外语,这样的解释还是难以理解,因此,本文将以汉语中的例子来对一些语境理论作出解释,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些语境理论。
在言语交际中,语境对话语的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例子:
(1)我们两个人分一筐苹果。
(2)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3)我的手划破了,流了很多血。
(4)战士们为了保卫祖国,不怕流血牺牲。
(5)我已经够了,吃不下了。
(6)你的话我已经听够了,不要再说了。
言语意义的语境解读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它包括使用语言的一切主客观因素。
语言学家一般把语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语境即语言内语境,是指语言本身的环境,如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段落、篇章内部的种种关系等;广义的语境即语言外语境,是指使用语言的社会环境和说话时的具体情景以及对话双方的情况如身份、职业、文化素养、社会经验等。
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通论》中把语境分为小语境和大语境。
小语境指的是语言内语境,即上下文;大语境是指语言外语境,包括物理语境、文化语境和心理语境。
语境对语言意义的正确理解和把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接受者的角度看,在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其含义往往是十分复杂的,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人们要正确解读话语真正的确切的含义,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语境。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任何语言里的任何一句话,它的意义决不等于一个个字的意义的总和,而是还多些什么。
按数学上的道理,二加二等于四,不能等于五。
语言里可不是这样。
”“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中出现的意义是很复杂的,有语言本身的意义,有环境给予语言的意义。
”“所以才有‘言不尽意’、‘意在言外’这些个话。
” 所以,语境能给我们提供除字面意义以外的更为丰富的涵义,即言外之意。
那么,为什么借助语境我们就能体会到多重的丰富的言外之意呢?这是因为:语境具有生成功能,即语境可以生成语言材料本身没有的某些意义。
语言意义虽然复杂多样,毕竟还是有限的。
在交际活动中,言语意义却几乎是无穷多的。
语境对话语的生成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语境能显现和推断语句的暗示意义。
所谓暗示意义是指有意不明确地透露其真实含意,而是使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把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隐藏在表层意义之下,让对方透过表层意义去体会、探测真实的言语行为。
也就是说,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表达者有意识地不把要表达的意义直接明示,而是说得含而不露,让接受者凭自己的认知经验来领悟留下的言语空白。
语境与语境因素分类摘要:在理解语篇语义中,语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要求我们了解和掌握众多的对语篇的定义和理解以及语境与语义的关系。
在语境分析中,其方法在不断变化,已从一元化演变到多元化。
为了满足多元化语境分析的需要,有必要对语境因素进行重新分类,以希有助于语境分析。
关键词:语境;语篇语义;语境因素;重新分类一、语境的内涵语言环境简称为“语境”(context),伦敦功能学派的创始人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里诺斯基(Malinowsk)首先提出了“语境”这一术语。
1923年,他在给奥格登(Ogden)和理查兹(Richards)著的《意义的意义》写补录时提到:语言是“行为的方式”而不是“思想信号”,“话语和环境相互紧密地纠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随后,英国语言学家弗斯(Firsh)1950年在《社会中的個性和语言》一书中,把语境的含义加以引申,他认为不仅一句话的上下句,一段话的上下段式语境,而且语言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叫语境。
随后,韩礼德(Halliday)在1964年提出了“语域”(register),实际上也是指语境,他认为“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构成了语境的三要素。
要想认清语境,我们就要弄清语境三要素的内涵:语场,即言语活动涉及的范围,如政治、文艺、科技等;语旨,即交际者的地位、身份、关系等;语式,即言语活动的媒介,如口头方式或书面方式。
一般来讲,作为语言的使用者,面对任何一个具体的言语语境,只要能确定这三个要素的内容,他就能准确地理解所处的语境,也就为下一步进行正确的言语交际作好了准备。
继韩礼德之后,1965年美国另一位社会语言学家费什曼(Fishman)也陈述了他对”语域”的理解——“语域”是受共同行为规则制约的社会情境,包括地点、时间、身份和主题,通俗地说,就是谁何时何地对谁说什么语言。
我国著名的文体学家秦秀白认为:语言的使用与使用的情景语境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于1985年提出来的。
Wegner 告诉我们.语言的意义是通过实际使用而产生的,语言的意义也只有根据语境才能确定(朱永生,2005:3)。
而后,Malinowski系统地提出语境概念。
他把语境分为三种:话语语境(context of utterance)、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eultune)。
话语语境就是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指。
使用语言的一般环境”,文化语境则指“作为语言基本渊源的文化现实和人们的生活与习惯”(刘辰诞,1999:84)。
胡壮麟(1994:182)更为清晰地将语境归结为三类:语言语境(1inguistic context),即篇章内部的环境,或称上下文(cotext);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
即篇章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context ofculture),即说活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
首先正式提出“动态语境”这个概念的是丹麦语用学家Mey(200l:40),他认为:“语境是动态的,它不是静态的概念。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它是言语交际时不断变化着的环境”。
在此之前,国外语言学家V柚也多次对语境的动态性作出过论述。
朱永生(2005:29)通过对H批day语域理论的总结,提出。
所谓的动态语境.即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中的某一个、某两个甚至所有这三个因素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语言使用的现象”。
语境的静态观与动态观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认为。
语境是预先给定的;而后者认为,语境是选择建构的。
到目前为止,静态的语境观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把语境解释为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活动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合适性以及话语的意义;另一类就是把语境解释为语言活动参与者所共有的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使听话人得以理解说话人通过某一话语所表达的意义。
这两类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语境先于交际过程而存在,交际者根据这个语境来确定意义。
这种静态语境观不适用于动态的的言语交际过程,不能有效地起到解释并且指导交际的作用。
因为言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循环状的过程,参与者轮流扮演发话者和受话者的角色。
言语交际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当受话者把反馈信息传递给发话者时,发话者的状态已与起始状态有所不同,当交际过程进入下一回合时,交际双方都将面临新的情况,交际双方使用的语言及非语言的交际手段成为交际双方继续交际的新的语境要素。
二、动态的语境观关于动态语境的研究,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研究语言的使用情况,对语境这一概念的界定和构成要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如波兰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从提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概念,维索尔伦提出了语境适应论的观点,指出语言不仅是语言成分和语境因素相互适应的双向动态过程,而且也是语言使用者策略性的选择过程。
无论哪种观点本质上都认为语境是不断运动着的、可变的。
为了便于研究语境的动态特征,我们把语境定义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对某一言语活动有影响的共有知识的统一体。
我们研究语境的动态特征,就是把语境置于发展变化的言语交际过程中进行研究。
交际过程也是语境的构造过程。
发话者能够有意识地操纵“共有知识”来构造有利于实现自己交际目的的语境统一体;受话者能够从“共有知识”中激活相关的要素,并且加入交际过程中随时出现的信息,构造能够有效地理解话语的语境统一如:Interviewer: Have you visited the skill center? Electrician:Yes, Idid. Interviewer: So you’ve had a look at the workshops?Electri-cian :Yes. Interviewer: You know what the training allowance is? Do you? Electrician: Yeah. Interviewer: Have you visited the skillcenter? Bricklayer:Yes. I’ve been there. Yeah.Interviewer: Soyou’ve had a chance to look around’?And did
you look in at thebrick shop? Bricklayer:Ah yeah. We had a look around the brickhop.And whit looks.0k I mean it’s…Interviewer: All right. Bricklayer: Pretty good yeah.这则对话选自Gumperz(2003)面记录。
对话中的电工和砌砖工同时申请参加一个公共机构的带薪培训项目。
面谈人对他们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但两人的回答方截然不同。
电工做出了最简单的答复,对提问只被动地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措辞简练没有向对方提供任何有关个人的信息。
而砌砖工在做出肯定回答的同时加入了一些描述性话语(I’ve been there.Yeah.)显示出他对这个培训项目的强烈兴趣话语虽然不长,却在面谈中有效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和谐气氛,以至于砌砖工在面结束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表达自己的评价时,面谈人给予了他帮助。
砌砖工就建立了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和谐语境。
而电工拘谨的回答使他与面谈人的距离一直保持到最后。
三、动态语境与话语理解
语境是使用语言时的实际语言环境,是交际双方共同的认识前提。
认知是心理的一部分,是与感情、动机、意志等活动相对应的心理思维过程,是大脑对客观世界及其关系进行信息处理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因而人的认识也可以分为两部分: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形成表象和意象、概念、范畴的过程和对事物关系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过程。
语境是一个心理的产物,其复杂性表现在说话者的话语组织依赖于听话者特定的交际环境中的语境假设能力和推理能力。
我们在研究语境的过程中应把语境置于发展变化的言语交际过程进行动态地研究。
在动态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者能够通过有意识的言语行为组织一个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的语境框架。
例如:What are we supposed todo?如果这句话的语境是父亲向儿子了解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句中的第一人称we实际上替代了用来指称对方第二人称you,这里父亲有意识地调用第一人称we指称第二人称you吸引儿子注意,是利用了指示代词的动态特征来构造语境。
又如会话过程中,信息推导实际上是受话人对认知语境内容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搜索或寻找过程,即受话人的认知语境搜索过程。
不同的语境会造成不同的话语理解,动态境影响着话语理解。
语境不是静态的,而是由不断被激活的语境因素和一些客观存在的事物动态地生成的。
动态语境影响着话语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