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舍弃中获得——《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随想
- 格式:pdf
- 大小:151.75 KB
- 文档页数: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赏析本文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德国的角度来看待战争的,尽管反战的主题很明确,但有些地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1.外面重炮在轰鸣,他在想“多出色的炮队啊”,他坚持认为炮声“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深沉而又粗犷”、“那么高雅”、“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
这里可以看出法西斯的战争教育毒害了德国青年一代,战争教育使他们异化为战争狂人。
他们并不懂得战争,更不能分辨侵略战争的本质。
2.他还想到为国捐躯,自己的名字将镌刻在阵亡将士纪念碑上,青史留名。
狂热的法西斯战争教育吞噬了年青一代的灵魂,他们懵懂盲从。
他们并不明白为谁打仗,为谁献身。
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单纯幼稚,不理解生命价值。
3.“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是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因为战争的本身荒诞无稽、毫无意义,所以阵亡将士的献身并没有价值可言。
按同种格式批量生产,随便都可以领到的阵亡将士纪念碑失去了它应有的存在的意义,它并不能使死者不会被忘却;“并无特色”“毫不引人注目”,生者也并不可能不忘却他们。
它们的存在只能表明生命的毫无价值,牺牲的毫无意义。
主人公漠然语气之中隐含着对于战争痛定思痛的反思和批判。
4.“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
美术教师命令学生用六种字体将此写在黑板上。
当“我”在“手术室”认出笔迹时,“它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骇万状,我的心剧烈的跳动”。
昔日所受的军国主义教育痕迹犹在,而“我”已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我”所感到的震惊是一个受欺骗被损害而最终醒悟者的震惊。
在这里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下面是由整理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一、作者简介:1、伯尔(1917-1985)德国小说家,出生于科隆一个雕刻匠家庭。
2、在科隆度过艰难的童年,1939年入科隆大学学习。
3、二战爆发,征兵入伍,历时6年,1945年4月被俘入战俘营,12月获释。
4、1947年发表小说,1951年成为专业作家。
5、1972年因“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的灵敏技巧和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
6、1985年去世,举国哀悼。
二、解题: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抵抗强大的波斯军队,最后全部牺牲。
希腊人为纪念这些阵亡的战士,在温泉关立碑纪念,碑上的铭文如下:“流浪人,你若到家乡,请报告斯巴达公民,我们在此地阵亡,至死忠于他们的命令。
”这篇小说的标题是这段铭文的起句,小伤员在上美术课时曾按美术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段铭文写到黑板上。
斯巴达战士抛洒鲜血是为了保卫祖国,而伤员则充当了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变成了残废人。
小说的标题令人深思,暗含着对纳粹德国军国主义的教育的嘲讽与抨击。
标题本身就奠定了这篇小说的批判和反思基调。
三、文本研习:(一)把握小说的基本要素。
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小伤员参军仅三个月)地点:战地医院。
(小伤员三个月前离开的文科学校)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包括“我”在内大批伤员被运往战地医院,许多人死去)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
(二)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开端: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第二部分:(“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发展:写“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第三部分:(“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高潮、结局:“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自己读书的教室。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悟小说所传达的人文精神。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弱者的同情心和对公正、正义的追求,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2.1 理解《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2 感悟小说所传达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三、教学难点3.1 分析主人公在故事中的心理变化,理解其对斯巴的向往与追求。
3.2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人文精神,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四、教学方法4.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4.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主人公的经历,深入理解文本。
4.3 采用情感共鸣法,激发学生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公正、正义的追求。
五、教学准备5.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PPT等相关教学资源。
5.2 学生预习《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了解故事情节,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内容】1. 导入:简要介绍《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故事情节梳理: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概括主人公的经历。
3. 主人公内心世界分析:深入剖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探讨其对斯巴的向往与追求。
4. 人文精神感悟:从文本中提炼出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故事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的命运,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7.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
9. 反馈与评价:在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10. 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六、教学过程6.1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介绍《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通过阅读本文,了解主人公的战争遭遇,从而理解当时的战争环境。
2、体会文章设置悬念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
3、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破坏,体会本文的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2、理解本文的问题与主旨的关系。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战争是什么?是一颗子弹贯穿身体时在地面上翻滚时,那种彻底的疼痛和将死的恐惧吗?是一枚炮弹在眼前炸开时意识的丧失和肉体的摧残吗?世界上的枪炮声并没有平息,生命依然在流血……然而,那些战争的追随者们可曾明白:他们为什么要举起手中拿罪恶的武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来感受一位17岁少年的生命悲歌!(二)、作者简介:伯尔,1917年出生于德国科隆市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是家中的第八个孩子,自幼家境贫寒,渡过了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
二战期间,他应征入伍,在俘虏营中渡过了六年,后被保释。
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波罗姆》。
有人说伯尔是德国的“良心”他的作品始终在讨伐战争,1985年他去世以后,连联邦总统都亲自为他抬棺材送行。
(三)文本研习:小说给我们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地点:战地医院;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情节:“我”一个原中学八年级的学生,现在成了德国伤兵思考:1、课文中的“我”的叙述给人造成了怎样的悬念?“我”始终在思考哪两个问题?明确:是不是自己的母校;到底受了什么伤2、“我”最终证实了这就是自己的母校,同学们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小组讨论)明确:美术教室的布置;门上的十字架;香蕉上写下的多戈万岁;“我”的手迹对于“我”整个漫长的人生来说可能是一瞬间,然而这三个月可以发生沧桑巨变。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2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作者简介见书下注释二、弄清故事的基本要素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
三、研习文章1、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按小说的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开端:写“我”负伤到了伤兵医院后,被抬进美术教室。
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小说显示了以下信息:战争惨烈:城市成了一片火海;运送伤兵的汽车上有的人已经死了;这所战地医院是所学校;“我”受了重伤;“我”在迷糊中看到了学校的环境布置。
此时的“我”是什么样的状态?“我在发高烧,浑身上下到处都疼。
头疼,胳膊疼,腿疼,我的心脏也发狂似地乱跳”,因为注射了麻醉药,受了重伤的我并不知道自己的伤情。
他从战场上被抬到这儿,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在这一部分,突出描写学校过道的陈设:墙上的一幅幅画像,人种脸谱,复制的凯撒等人的胸像,多哥的大幅风景画……为什么要详写这些内容?我们从这些描述中知道这是一所学校,可是美术教室成了什么样呢?“散发着碘酒,粪便,垃圾和烟草的气味,而且喧闹得很”。
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和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十七岁的学生却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
这种荒悖的结果正是作者想要展示的。
第二部分:(“这一切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发展:写“我”怀疑伤兵医院是三个月前自己就读的学校改建的。
在美术教室里,“我”开始疑心伤兵医院就是自己的学校,努力地回忆自己所见到的一切。
“我”在学校里生活了八年,而上战场才三个月。
根据我听到的叫喊,根据我看到的画像和胸像,我判断出自己是在故乡的一所文科中学。
炮声轰鸣,大火在吞噬城市:“透过遮光窗帷,我看见了熊熊大火。
黑色的窗帷外,夜空里红光和黑烟交织,就像添上新煤的炉子。
我看见了:是的,城市在燃烧。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设计4《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文是选自苏教版(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的一篇文章,主要让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本文是伯尔早期短篇小说中的优秀之作。
写的是二战时一个德国伤兵的故事。
伤兵躺在担架上,被抬到一个由艺术中学改成的临时战地医院。
背景: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抵抗强大的波斯军队,最后全部牺牲。
希腊人为纪念这些阵亡的战士,在温泉关立碑纪念,碑上的铭文如下:“流浪人,你若到家乡,请报告斯巴达公民,我们在此地阵亡,至死忠于他们的命令。
”这篇小说的标题是这段铭文的起句,小伤员在上美术课时曾按美术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段铭文写到黑板上。
斯巴达战士抛洒鲜血是为了保卫祖国,而伤员则充当了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变成了残废人。
小说的标题令人深思,暗含着对纳粹德国军国主义的教育的嘲讽与抨击。
标题本身就奠定了篇小说的批判和反思基调。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对不同叙述风格小说的阅读分析。
四、学情分析中华民族饱受战乱外祸;回顾20世纪,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在现阶段,各国的发展都需要和平环境,青年一代需要对战争有理性的思考。
对此,学生的认识可以达到理性的高度:战争的起因和性质不一样,但是最终造成的苦难都要由人民来承受。
但是,对于本文的叙事风格,有些学生可能感到困惑,教师应做好引导。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问题讨论。
《【海因里希·伯尔《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1】海因里希伯尔》摘要:、教学目、通了主人公战争遭遇从而理当战争环境,教学课四、教学程()、导入战争是什么,、《人遭遇》主人公科洛夫明白己是了国而战《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我”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教学目、通了主人公战争遭遇从而理当战争环境、体会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写作手法3、了战争给人类带破坏体会主题二、教学重、难、学习环境描写作用、理问题与主旨关系三、教学课四、教学程()、导入战争是什么?是颗子弹贯穿身体地面上翻滚那种彻底疼痛和将死恐惧吗?是枚炮弹眼前炸开识丧失和肉体摧残吗?世界上枪炮声并没有平息生命依然流血……然而那些战争追随者们可曾明白他们什么要举起手拿罪恶武器?今天就让我们起走进《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感受位7岁少年生命悲歌(二)、作者简介伯尔97年出生德国科隆市普通木匠庭是八孩子幼境贫寒渡了艰难童年和青年期二战期他应征入伍俘虏营渡了六年被保释97年获诺贝尔学奖代表作品有《火车正》、《丧失了名誉卡塔琳娜·波罗姆》有人说伯尔是德国“良心”他作品始终讨伐战争985年他世以连邦总统都亲他抬棺材送行(三)研习说给我们明了故事发生盟军已攻入德国夜晚;地战地医院;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情节“我”原学八年级学生现成了德国伤兵思考、课“我”叙述给人造成了怎样悬念?“我”始终思考哪两问题?明确是不是己母校;到底受了什么伤、“我”终证实了这就是己母校学们能从课出证据吗?(组讨论)明确美术教室布置;门上十架;香蕉上写下多戈万岁;“我”手迹对“我”整漫长人生说可能是瞬然而这三月可以发生沧桑巨变课描写这变化程始终抓住学校环境思考3、课始终描写学校环境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处?明确战争对明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是两毫不相干地方可传播人类明地方成了充满血腥伤兵医院美术教室成了“停尸”战争给人带是无尽痛苦和哀伤、《人遭遇》主人公科洛夫明白己是了国而战《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我”呢?你能从课出证据吗?明确“我”虽然回到了己战地医院接受了治疗并没有表现出对战争憎恶相反轰鸣炮声想到是己名有可能会镌刻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己是国捐躯永留史册然而他可知晓像他这样不明原因上战场而因走上不归路又有多少人呢?5、“我”有没有明白己遭遇?什么要以“牛奶”结束全?明确那黑板上手迹、那彻底疼痛让“我”顿悟“牛奶”、画画都已成了梦想炸弹炸毁不仅是人身体更是人和人心灵(四)题目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是故“公元前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多名希腊士兵温泉关英勇抗敌并刻下了那段铭‘流浪人你若是到斯巴达请告诉那里公民们说我们死守诺言长眠这里’如今它出现美术课堂上让那些充满战斗激情热血青年走上战场是对德国军国主义思想种讽刺和否定(五)扩展延伸、“我”是德国军国主义教育思想下成长起青年有着满腔热情对战斗充满了憧憬然而他们可曾明白己到底充当了战争什么角色?无论是侵略者还是受害者结局如何?筱敏《这代和那代理想》说道“军国主义教育目标是用希特勒话说全世界要这代青年面前都骇倒退我要是具有强烈主动性、主人气概、不胆怯、残忍青年他们身上不允许有软弱也不允许有温和我要从他们目光看到骄傲神色和野兽般狂野”(学生齐)从这里可以看到他这种残忍使很多无知而血气方刚青年走向了不归路主人公“我”失了两只手臂和条腿还有很多不人知悲惨呢?战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伊拉克儿童哭泣双眼()配乐朗诵(背景音乐《辛德勒名单》主题曲)你见孩子那惊慌失措眼神吗?你见孩子那绝望无助眼神吗?你见孩子那野兽般复仇眼神吗?而刻伊拉克孩子们正遭受着战争摧残而刻他们看到了什么?那交织火舌震耳欲聋爆炸还有那漫天硝烟身边渐渐冰冷亲人(六)总结当我们结束这课候世界上枪炮声并没有停止仍然有人流血战争每天都吞噬新生命让我们静下心思考战争罪恶思考战争给人带伤痛(七)布置作业写段关对战争感受(00左右)。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感受流浪人的艰辛与坚韧。
4. 启发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内容讲解:逐句解析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3. 人物形象分析:探讨流浪人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2. 教学难点:分析流浪人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内容、人物形象和主题。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流浪人的具体事迹,引导学生感受其艰辛与坚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3. 讲解诗歌:逐句解析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4.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流浪人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7. 案例分析:分析流浪人的具体事迹,引导学生感受其艰辛与坚韧。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诗歌知识、人物形象和主题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艾青的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风格和主题。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诵体验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邀请诗人或文学评论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创作和鉴赏。
八、教学资源1. 艾青的诗歌集或相关选集。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优秀教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优秀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催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催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导入新课: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也有害于战争的发动者及其追随者。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讲述的是法西斯阵营中一个为之卖命的小伤兵的故事,小伤兵的遭遇又会怎样?一、作者简介:海因里希伯尔,德国作家。
1、二战爆发,征兵入伍,历时6年,后被俘入战俘营;2、伯尔一生都在与人类的缺点进行斗争,声讨战争,体现正气和德意志精神,被称为“德国的良心”。
3、早期小说主要取材于二战,形式和风格上受海明威和德国“废墟文学”影响。
获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有《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那娜勃罗姆》等。
4、擅长运用内心独白、回忆和联想等手法。
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这种艺术手法。
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
二、解题: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奋战阵亡。
后来,希腊人立碑以示纪念,碑上的铭文是:“流浪人,你若到家乡,请报告斯巴达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
”小说的标题是铭文的起句,伤兵按美术老师要求用六种字体将铭文写到黑板上。
三、文本研习1、弄清要素、梳理情节时间:盟军攻入德国,一个夜晚地点:战地医院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断主人公:“我”,一个文科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参军三个月,现在成了伤兵。
情节:开端(开头到“我吸了一口,说了声:‘谢谢’”)“我”负了伤,被送入战地医院——一所学校的美术教室,等待救治;发展(“这一切都不是证据”到“烟草的'气味……”)“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回到了读书八年的母校,也想弄清楚自己的伤势如何;高潮、结局(“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到结尾46—53):“我”终于认出手术室就是从前读书的教室。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说课稿《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
先说说我的课堂理念:我认为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生命展现的过程,教师需要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生命体验。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的说课从以下六方面展开: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四说教学方法,五说教学过程,六说板书和作业,七说自我评价。
以下依次进行:一、说教材《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隶属于苏教版必修二的“和平的祈祷”专题,是[德]海因里希·伯尔早期短篇小说中的优秀之作,写的是二战时一个德国伤兵的故事,伤兵躺在担架上,被抬到一个由艺术中学改成的临时战地医院。
通过学习旨在了解人物战争遭遇以及人物的心灵世界。
本专题从人文社会的角度出发,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的环境。
二、说学情1.通过前面“珍爱生命”专题的学习,学生对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已有了一定认识,有助于了解课文中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但毕竟学生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这种感受不深,教学时注意通过图片和视频加强情感的激发。
2. 高中学生对小说的学习并不十分陌生,但学习本课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主要表现在该小说写作的角度完全不同于过去所教的一些小说:从对方立场上去写作,这与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有着一定差距。
另外,本文篇幅较长,又是意识流的叙事风格,学生理解上可能会有困难,教师应做好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一篇小说,篇幅较长,我打算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三方面来解读这篇课文。
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到相关段落或语句以及学生合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对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的作用有深入的理解。
基于以上对专题教材和学情分析,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我把教学目标设置为:1. 了解并掌握小说叙事角度和手法。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一,导入: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一个人的遭遇》,它告诉我们在战争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尤其是他们的心灵上的创伤。
这是从战胜国来说的。
那么,战败国的普通人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呢?和战胜国有何不同?在战争之后,对他们应该怎样的关注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它比较全面的展示了当时的德国士兵的心态,这对我们对战争的全面理解可能有很好的帮助。
―――――板书《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二,学生通读全文。
(因课前预习过,所以5分钟即可)A,整理生字词 B,复述文章,要求符合记叙文的三要素(学生有生字词本,让他们自己整理,我们只负责抽查就行了)(学生大致回答:在盟军攻入德国的一个夜晚,一个中学生士兵受伤,在去诊治的途中的所见所想)〈教师适当点拨指导一下〉三,问题设计:1,既然同学们说了,这篇文章是说一个伤兵在诊治的途中的所思所想,那么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何不与这个士兵直接相关,却以《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题?(学生基本上回答不出来,只能把注释读一下,也有人说是设悬念,引发读者去破解谜底。
这样也行。
这个问题设置,主要是为了好引出下面的问题)2,既然大家看不出来,我们来想另外一个问题,这个士兵是怎样走向战场的?主动去的?还是被逼的?(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学生最后确认是主动的)3,为什么是主动的呢?从哪能看出来?(伤兵的战争感受)A,对战争中的战友的鼓励认同。
P47对炮火的赞美,他认为战争是美好的B,想成为烈士,在纪念碑上留名,对“烈士”充满向往C,对城市中火光,浓烟充满敬慕。
P43-464,那么这个士兵为什么在内心深处有这种想法?与生俱来的么?(不是,老师传授的)〈由老师引向法西斯〉〈逼的〉5,法西斯可能有很多方法,但文中是什么方法把学生引向战场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6,为什么仅仅这一句话就能产生这么大的效果呢?用它作题目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讨论去吧)(A,夸张效果,表现法西斯的欺骗性B,表现了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的无知,容易被鼓动,缺乏自主性,不知道生命的价值C,通过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与当时的情形的对比,讽刺了法西斯的`残忍,利用学生的无知让他们充当炮灰D,设悬念,让读者去找出谜底(教师指导,特别是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和当时的德国的情形的“相似性”,让学生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