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二生必读:数学家华罗庚谈数学学习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3.51 KB
- 文档页数:3
华罗庚的读书方法-“厚薄”法: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
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
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
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
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华罗庚猜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
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
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
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秦牧主张“牛嚼”和“鲸吞”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书报杂志,广搏地积累知识。
结果,他写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识的珠宝串成,闪耀着独特的光彩。
秦牧在谈到读书时,主张采取牛和鲸的吃法,即“牛嚼”与“鲸吞”。
什么叫“牛嚼”呢?他说:“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
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
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
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
”这就是“牛嚼”式的精读。
那什么叫“鲸吞”呢?他说,鲸类中的庞然大物——须鲸,游动时俨然能一座飘浮的小岛。
但它却是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的。
这些小玩艺儿怎么填满它的巨胃呢?原来,须鲸游起来一直张着大口,小鱼小虾随着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而大量的小鱼小虾被筛留下来。
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
人们泛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它几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
数学家的故事:华罗庚的勤奋学习
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的一个普通家庭。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华罗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
然而,他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通过自学成为了一名杰出的数学家。
华罗庚小时候并不聪明,被同学们戏称为“呆子”。
然而,他从小就非常勤奋,对数学充满了热爱。
他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学习和研究数学,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他曾经说过:“勤奋就是我的天赋。
”
在中学时期,华罗庚遇到了一位数学老师王维克,他非常欣赏华罗庚的数学天赋,并给予了他很多指导和帮助。
在老师的鼓励下,华罗庚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并在19岁时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数学论文。
然而,华罗庚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无法支付去国外留学的费用。
于是,他决定在国内自学数学,并逐渐成为了一名备受尊敬的数学家。
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中国数学界赢得了荣誉。
华罗庚的勤奋和毅力值得我们学习。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坚持不懈、勇于探索,我们就能克服困难、创造奇迹。
这个故事展现了华罗庚对数学的热爱和勤奋精神,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
难!有人说数学难!是否难于上青天?但时至今日,人们已能在月上徘徊,空间漫步。
人类是不满足于现在,从“难”走向更难,要向宇宙空间飞去!实则上,有志者天下无难事,畏难者寸步不敢移,就登天来说:九十九难中,数学仅算其一难,但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从牛顿力学开始就为计算卫星轨道写下了方程。
牛顿以前,算星球轨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确很难。
有了万有引力定律,至今人造卫星的计算早已不在话下。
时代发展了,难的不难了,人类总是不畏攀登,一步一个脚印,后人踏着前人的脚印前进。
当然一步登天难,三百年来一步一步,一代一代地前进,今天不是已初见成效了吗?就数学来说,也是如此。
要想一步登天万难,但步步踏实,何难之有,君不见,自古失足坠崖者,都是一步落空人。
烦!有人说数学烦!是否烦过千头万绪、相关相联的人类经济活动。
要钢!练钢要矿石,要煤要焦要电力,建炼钢炉本身还要钢,一要炉砖,即使有了原料,还要运得来,成品还要出得去,销得了。
在生产矿石的时候又要挖掘机(钢做的),电力(烧煤的),木材(支撑圹道用的),修铁路又要钢轨、枕木、机车头,等等。
一着出错,全盘牵连,一步落后,全队窝工。
这么复杂的系统,岂是说空话就可以找得出头绪来的。
不!一个不小心的决策,就会使比例失调,顾此失彼,捉襟见肘,甚至于造成灾难,但不怕烦,善御烦,搞得得法,便能收其左右逢源,稳步速见之率。
这样的烦,是否比数学的习题要烦些?烦得多了!但御烦之道也少不了数学这一个助手,特别是有了近代的电子技术,助手更能发挥作用。
但机器毕竟是机器,它们会的,都是人类已经会的。
真正的主人还是有创造性的善驾驭这些机器的人,学好数学是其一个重要的环节。
板,死板!有人说数学太死板了!一点儿趣味都没有!然!把数学看成是公式的堆积,把定理作为该背诵的教条,把讲解说成为形式逻辑的推演,把考试弄成为死记硬背按标准答案不敢越雷池一步地生搬硬套,这样的情况岂能不死不板不僵化!僵化是科学的大敌,是社会发展的大敌。
华罗庚谈数学学习方法华罗庚(1910年-1982年)是中国数学家、教育家,被称为中国的数学奇才。
他在数学研究和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对数学学习方法提出了宝贵的经验。
他认为数学学习应注重培养兴趣、理解概念、勤于实践和创新思维。
下面我将从这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华罗庚的数学学习方法。
首先,华罗庚认为数学学习的第一步是培养兴趣。
他指出,数学是一门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学科,而兴趣是促使人们投入思考和探索的动力。
他鼓励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要发现其中的美丽和乐趣,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他提倡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其次,华罗庚认为数学学习要注重理解概念。
对于华罗庚来说,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的公式和定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他强调学生要通过思考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他主张数学学习应该贴近实际生活,通过具体的例子和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他倡导理解型学习,即通过深入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来掌握数学知识,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公式和定理。
第三,华罗庚强调数学学习要勤于实践。
他认为数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数学。
他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数学实验和推导,通过实践来发现数学规律和解决问题。
他说:“数学学习涉及到探究性认知和创造性思维,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的本质。
”因此,他主张学生要多做习题、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要注重分析和总结经验,从中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和启发。
最后,华罗庚强调数学学习要培养创新思维。
他认为数学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学科,数学家需要具备创新和发现的能力。
他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创新并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
他指出:“数学学习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和应试。
”他认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数学家华罗庚的读书方法嘿,说起华罗庚,那可是咱数学界的超级大明星啊!他的读书方法,那可真是一绝。
你想啊,读书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而华罗庚的方法就是那把打开知识宝藏大门的神奇钥匙。
他可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哦,他会灵活地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华罗庚特别强调要“厚薄”读书法。
啥叫“厚薄”读书法呢?简单说,就是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一开始,要像海绵吸水一样,把书里的每个知识点、每个细节都不放过,疯狂地吸收,让书变得厚厚的,这就像给知识大厦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后呢,再把那些精华提炼出来,把不重要的舍去,就像给大厦做减法,让它变得简洁明了。
这不就把书读薄了嘛!这就好比我们吃食物,先大口大口地吃,然后消化吸收,把营养留下,其他的就排出去啦。
他还很注重独立思考呢!读书可不能光跟着书走,得有自己的想法呀。
就像走路,不能总是跟着别人的脚印,得自己去探索新的路。
华罗庚在读书的时候,总会问自己好多问题,然后努力去寻找答案。
这就像给自己出难题,然后又努力去解开,多有意思呀!还有哦,华罗庚会把不同的书联系起来看。
一本书就像一颗星星,把好多星星连起来,那可就是一片璀璨的星空啦!他能从一本书里的知识联想到另一本书的,然后发现新的东西。
这就像拼图一样,把一块块碎片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想想看,如果我们也能像华罗庚这样读书,那该多棒啊!我们就能在知识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发现那些别人没发现的奇妙之处。
那感觉,肯定就像探险家找到了宝藏一样兴奋!我们平时读书,有时候是不是就随便翻翻,或者死记硬背一些东西呀?那可不行哦!要向华罗庚学习,学会用他的方法。
不要怕麻烦,要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在知识的花丛中飞来飞去,采集甜美的花蜜。
读书不只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有见识呀。
华罗庚的读书方法就是我们前进的灯塔,照亮我们在知识海洋里前行的路。
让我们都像华罗庚一样,爱上读书,用对方法,在知识的天空中展翅高飞吧!难道我们不想像华罗庚那样成为知识的主人吗?。
高二生必读:数学家华罗庚谈数学学习方法
难!有人说数学难!是否难于上青天?但时至今日,人们已能在月上徘徊,空间漫步。
人类是不满足于现在,从“难”走向更难,要向宇宙空间飞去!实则上,有志者天下无难事,畏难者寸步不敢移,就登天来说:九十九难中,数学仅算其一难,但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从牛顿力学开始就为计算卫星轨道写下了方程。
牛顿以前,算星球轨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确很难。
有了万有引力定律,至今人造卫星的计算早已不在话下。
时代发展了,难的不难了,人类总是不畏攀登,一步一个脚印,后人踏着前人的脚印前进。
当然一步登天难,三百年来一步一步,一代一代地前进,今天不是已初见成效了吗?就数学来说,也是如此。
要想一步登天万难,但步步踏实,何难之有,君不见,自古失足坠崖者,都是一步落空人。
烦!有人说数学烦!是否烦过千头万绪、相关相联的人类经济活动。
要钢!练钢要矿石,要煤要焦要电力,建炼钢炉本身还要钢,一要炉砖,即使有了原料,还要运得来,成品还要出得去,销得了。
在生产矿石的时候又要挖掘机(钢做的),电力(烧煤的),木材(支撑圹道用的),修铁路又要钢轨、枕木、机车头,等等。
一着出错,全盘牵连,一步落后,全队窝工。
这么复杂的系统,岂是说空话就可以找得出头绪来的。
不!一个不小心的决策,就会使比例失调,顾此失彼,
捉襟见肘,甚至于造成灾难,但不怕烦,善御烦,搞得得法,便能收其左右逢源,稳步速见之率。
这样的烦,是否比数学的习题要烦些?烦得多了!但御烦之道也少不了数学这一个助手,特别是有了近代的电子技术,助手更能发挥作用。
但机器毕竟是机器,它们会的,都是人类已经会的。
真正的主人还是有创造性的善驾驭这些机器的人,学好数学是其一个重要的环节。
板,死板!有人说数学太死板了!一点儿趣味都没有!然!把数学看成是公式的堆积,把定理作为该背诵的教条,把讲解说成为形式逻辑的推演,把考试弄成为死记硬背按标准答案不敢越雷池一步地生搬硬套,这样的情况岂能不死不板不僵化!僵化是科学的大敌,是社会发展的大敌。
但实质上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数学是自然科学中容易联系不同实际的学科之一,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得力的助手,西方有些学者指出:西方现代科学突飞猛进发展的两大支柱:欧几里德几何的推理方法,还有培根科学实验的倡导(当然他们可能漏掉了更重要的一点: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
科学实验方法的优选和结果的处理也少不了数学,数学是同科学发展而发展的,它怎么会死会僵呢。
就数学本身说,也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
一个问题想不出时,固然有些苦恼,若一旦豁然想通,那滋味难道不是甜蜜蜜的,这和音乐,舞蹈艺术的享受有何不同。
如
果在成法之外,别开生面地想出一些新法来,那就更是其乐无比了。
我们在银幕上看到过体育夺得锦标、高奏国歌的激动场面,科学中也有同样的感受,实质上,科学是前进的,任何一个有创造发明的科学家都不会是墨守成规的死板人,而是能够想前人所未想的、思想活跃的人。
更重要的是:社会的需要,祖国的需要,新长征的需要,这是我们最大动力之所在。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难何足怕,烦何足虑,死板更是吓唬不了人,何况事实并非如此,谓予不信,请下些功夫,试上一试。
认清了道路,信心自来,干劲随至。
为了祖国,学习好祖国最需要的一切。
当然,数学只不过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