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四下《节日礼物》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8
《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范围》教学设计——《节日礼物》古家小学高伟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56、57内容。
教材分析:《节日礼物》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材通过小狗贝贝由低到高从不同的位置看桌面上的节日礼物,以及小明由远到近观察树林看守人小屋周围景物的情境,使学生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教材知识比较抽象,内容呈现的比较单一,但靠书中图文很难把知识理解透彻。
特别是由远到近观察物体时,我觉得书上的“说一说”离学生生活比较远,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于是将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景物着手,教学中融入更多学生身边熟悉的元素,以这些元素为载体,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逐步渗透新知,深入练习。
在轻松有趣的情境教学中将教学重点化解,自然的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分析: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一年级下册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二年级下册三个方向观察物体、三年级上册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的形状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学生经历了近四年的课改实验,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能力较强。
由于二、三年级已经初步学习了观察物体,所以学生已有了一些相关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但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待加强,在学习中如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是学生面临的最大困难。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以活动促发展,我采用“自主体验”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自主进行体验、探究。
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
让他们根据亲身生活经验,实际感受从高低、远近观察物体,体会到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有不同结果,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设计理念:1.在观察、想象、推理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2.亲身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提供的情境图和自己的亲身体验,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范围和大小变化。
北师大版《节日礼物》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节日礼物》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2、通过由远到近看景物,体会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
教学重难点:重点: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难点:体会不同距离观察物体范围的变化。
教学媒体:Ppt课件、纸盒、学具等。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坐井观天:坐井观天的故事你们知道吗?谁能讲给大家听听?(指名)2、学生讲故事后提问:故事中的青蛙为什么只看到井口大的天空呢?小鸟看到的天空是怎样的?为什么它们看到天空的范围不一样呢?看来,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范围也就不同。
那么,观察一个物体,究竟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我们观察的范围和效果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借助节日礼物这一情境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学问。
(板书课题:节日礼物)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从低到高观察。
活动一:师: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做个数学游戏,喜欢吗?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观察老师讲桌上的物品。
游戏规则是(出示课件):先蹲在地上观察,再半蹲着观察,最后在站起来观察。
然后告诉大家:你在不同的位置分别看到了什么?其他同学想象一下,看他说得对不对。
活动二:课件出示书中节日礼物情境图。
儿童节快到了,奇奇家的桌上摆满了朋友们送来的节日礼物,小狗贝贝好奇地想看个究竟,请看大屏幕(课件依次出示小狗看礼物的顺序):(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①小狗先后站在什么位置观察的?(板书:观察位置)②小狗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礼物的?(板书:从低到高)(3)课件出示书中下面四幅图。
①请你按小狗四次看礼物的顺序在每幅图下面标上序号,先独立填写,再小组交流。
②汇报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填?(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讨论,我们发现从低到高观察,观察的范围有什么变化?(板书:观察范围越来越大)如果从高到低观察,范围会怎样呢?(板书:从高到低越来越小)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同学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在小组内说说。
《节日礼物》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下数学教材48,49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从低到高、从远到近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2、根据观察位置的高低、远近变化,想象、判断观察到的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空间观念。
3、密切联系学生日常生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从低到高、从远到近观察物体,体会看到的范围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我们曾经学过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还记得吗?生:记得。
师:谁来为大家背一背?生:背。
师:背得不错,让我们再领略一下庐山的俊美风光吧!(大屏朗诵)师:第二句诗画上了横线,看到了吗?我们齐读这句诗。
板书:远近高低师: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生:回答。
师:同是庐山看到的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生:因为,站得地方不同。
师:也就是说,站在不同的位置来观察同一物体的形状和范围是不同的。
观察点不同,观察到的景物的范围也不同,那么,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的不同是怎样变化的呢?这就是这节课蒋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的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一)从低到高观察1、体验活动讲桌上放一个小凳子,师准备一些小礼物放在凳子上,让学生按要求观察。
①蹲在地上观察②坐在凳子上观察③站起来观察思考并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2、课件出示书中“节日礼物”情境图:师:要过节了,奇奇家的桌子上摆满了朋友们送来的节日礼物。
师:小狗贝贝好奇地想看个究竟。
(课件出示看礼物的顺序)找一位同学做下解说(课件出示四幅图)师:那贝贝都看到了什么呢?下面有四幅图,请你自己把贝贝四次看礼物的顺序标出1,2,3,4来。
标的时候想一想你是怎么排列顺序的,为什么这样排列.先独立填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1)小组讨论,每幅图下面标上序号是怎么填写的。
并和组内成员说说为什么?师巡视,倾听。
(2)汇报,说为什么这样填?(3)比较、归纳:师:贝贝的观察顺序是从哪到哪?板书:低——>高师:贝贝观察的对象又有什么变化?请大家思考贝贝四次看到的情况都有哪些地方不一样?生1:观察的位置不同,从低到高观察。
《节日礼物》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下数学教材48,49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从低到高、从远到近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2、根据观察位置的高低、远近变化,想象、判断观察到的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空间观念。
3、密切联系学生日常生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从低到高、从远到近观察物体,体会看到的范围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我们曾经学过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还记得吗?生:记得。
师:谁来为大家背一背?生:背。
师:背得不错,让我们再领略一下庐山的俊美风光吧!(大屏朗诵)师:第二句诗画上了横线,看到了吗?我们齐读这句诗。
板书:远近高低师: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生:回答。
师:同是庐山看到的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生:因为,站得地方不同。
师:也就是说,站在不同的位置来观察同一物体的形状和范围是不同的。
观察点不同,观察到的景物的范围也不同,那么,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的不同是怎样变化的呢?这就是这节课蒋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的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一)从低到高观察1、体验活动讲桌上放一个小凳子,师准备一些小礼物放在凳子上,让学生按要求观察。
①蹲在地上观察②坐在凳子上观察③站起来观察思考并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2、课件出示书中“节日礼物”情境图:师:要过节了,奇奇家的桌子上摆满了朋友们送来的节日礼物。
师:小狗贝贝好奇地想看个究竟。
(课件出示看礼物的顺序)找一位同学做下解说(课件出示四幅图)师:那贝贝都看到了什么呢?下面有四幅图,请你自己把贝贝四次看礼物的顺序标出1,2,3,4来。
标的时候想一想你是怎么排列顺序的,为什么这样排列.先独立填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1)小组讨论,每幅图下面标上序号是怎么填写的。
并和组内成员说说为什么?师巡视,倾听。
(2)汇报,说为什么这样填?(3)比较、归纳:师:贝贝的观察顺序是从哪到哪?板书:低——>高师:贝贝观察的对象又有什么变化?请大家思考贝贝四次看到的情况都有哪些地方不一样?生1:观察的位置不同,从低到高观察。
节日礼物_教学案例(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节日礼物一、激趣导入1.喜欢大山吗?请看,这是庐山(出示课件)2.齐声诵读3.怎样才能庐山真面目呢?(板书:观察物体)二、复习1.观察长、正方体⑴要求:观察物体时做到三不动(身子、屁股、头不动),一动(眼珠动)⑵数数看到了几个粉红色小圆片,数后填在表格中。
⑶从表中选择你看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平面图,并在相应的平面图面上画出你所看到的长方体或正方正方体所在面上的小圆片,在平面图下面划上“√”。
2.讨论交流观察结果是不是一样。
3.汇报: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三、新授(一)、引导1.为了把物体观察的全面点、清楚点,还有其它观察方法吗?2.指名说:(板书:低→高远→近)(二)、从低到高观察物体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看一看)(1)贝贝站在地面上看礼物会看到什么?(2)猜想,学生回答。
(3)到底谁说的对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4)仔细观察手电筒光找到的部分会发生什么变化?老师做实验。
(5)知道老师为什么用手电筒做实验吗?(老师用手电筒代替我们的眼睛,手电筒的光照到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地方。
)(6)请同学们听口令像刚才老师一样做实验。
一个同学把手电筒放在桌子下方,打开按钮,其他同学观察照上光的地方;手电筒10厘米10厘米往上移,看照上光的地方是怎样变化的。
(7)用眼睛再观察一下,看看观察到的情况和刚才手电筒照上光的地方情况变化是不是一样。
(板书:范围扩大)(8)判断应该选哪幅图,2.剩下的几幅图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标上序号。
3.你做对了吗?(播放课件)(二)、从远到近观察物体1.请同学们继续看大屏幕(课件说一说)(1)哪幅图是在A点看到的,哪幅图是在B点看到的?(2)猜想,学生回答。
(3)到底谁说的对呢?我们继续做个模拟实验。
(4)跟着老师做好准备,看看你能看到多大的一块地方。
(5)向前走三步,看看你看到的地方还是那么大吗?(6)再往前走三步,这次你看到的地方发生变化了吗?(8)再次从远处到近处观察,看到的物体发生变化没有?是怎样变化的?(小→大不清楚→清楚)2.判断哪幅图是在A点看到的,哪幅图是在B点看到的?三、57页试一试1.学生试着画。
节日礼物教学目标:根据观察位置的高低与远近变化,让学生想象、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观察的位置不同,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正确的说出图片的观察位置教学过程:活动一:实际感受高低观察物体。
教室在讲台上摆一个书包、一个水瓶、一个铅笔盒。
师:桌面上摆了什么样?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个观察活动。
同学们先想像一下,若我们先蹲下、再坐着、最后站在凳子上观察这些特体会有什么变化?生想象,指名说。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只有通过亲自去观察才会体验到。
同学们也像这样把这几样物品摆入在课桌上,按照刚才的步骤观察,注意头不准动哟。
同桌合做完成。
师:大家说说看到的画面发生了什么变化?生:当我站得越高,就能看到物体的上面,还可以看全整个桌面。
师:那也就是说我们站得越高看到的范围就越大。
师: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吗?生:在高楼上、山上。
活动二:节日的礼物。
师:同学们都得到过生日礼物吧!奇奇今天过生日,收到了朋友们送来的许多生日礼物,他把礼物全都摆在了桌子上,这可引起了小狗贝贝的好奇,他很想看个究竟,于是:第一步:贝贝先是站在地面上看。
第二步:然后抬起了前腿看。
第三步:哎,还是看不到,站在凳子上看吧。
第四步:最后,他终于爬上了桌子……师:同学们想一想,小狗贝贝分别看到了什么?同桌互说。
教师出示挂图,请学生把小狗贝贝看礼物的顺序标出来,然后集体进行订正。
活动三:实际感受从远近观察物体。
师:请坐在最后的同学看教室的前方,你能看到哪些物体。
同学们想像一下,若我们从教室后面向前走你看到的物体会发生变化吗?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学生思考。
指名说。
师:请大家亲自体验一下,注意在观察的过程中头不允许动哟。
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体验。
师:再请你往前走看一看,你看到的画面有什么变化吗?生:黑板会越变越大师:其实大家看到的物体大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只是大家看到的范围发生了变化,所以感觉某样物体在变大。
大家想一想,如果我站在教室的后面到的范围是大还是小?越往前走看到的范围就……(学生答)让学生体会: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画面的范围是不一样的。
北师大版四年下册数学《节日礼物》说课稿一、说设计理念«规范»中明白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需树立在先生的认知开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阅历基础上。
教员应激起先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先生提供充沛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
协助他们在自主探求和协作交流的进程中真正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艺、数学思想和方法,取得普遍的数学活动阅历。
同时新课程倡议教员要发明性地了解和运用教材,并充沛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完成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教材更好地效劳于先生。
二、说教材«节日礼物»,它是在先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平面图形和在实践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阅历的基础上停止教学的。
经过这局部外容的学习,旨在让先生在观察、想象、剖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详细活动中,判别观察对象画面所发作的相应变化,开展先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先生掌握这些内容,不只要利于开展先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先生空间想象才干和空间推理才干。
同时也提高了先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处置一些复杂实践效果的才干,使先生体验到数学与实践生活的亲密联络。
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干:能依据提供的情境图,想象、判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外形和物体的范围变化。
〔2〕进程与方法:①引导先生经过细心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体会并判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能够看到不同的外形,培育先生的空间想象才干与协作交流才干;②让先生阅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进程,开展先生的运动智能、空间想象智能;③促进先生观察、剖析、归结、概括、交流等才干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营建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让先生大胆宣布自己的见地、展现自我,培育其积极的乐学态度;②经过协作交流,养成互助协作的习气,培育团队协作的看法。
教学重点:经过观察画面,判别观察者从高到低不同的观察位置所观察的对象在其视觉中对应的范围。
教学难点:如何依据图片判别观察位置,以及判别所观察的对象在其视觉中对应的范围。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节日礼物教学目标1.通过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2.通过由远到近看景物,体会看到的范围愈来愈小。
教学重点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教学难点体会不同距离观察物体形状的转变。
教学步骤一、活动11.师:出示一个实物(卡通娃娃或杯子之类的物体)。
2.师:请同窗们闭着眼睛,想像从低到高观察那个实物,你能看到那个实物的形状是如何转变的。
3.师:与同桌说一说,你看到什么?接着呢?再看到什么?4.全班交流:谁来讲一说所观察的那个实物的形状是如何转变的?5.师:到底你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呢?下面咱们就来切身体验一下,请同窗们依照我的要求可能的来观察,并把你所看到的图像在草稿本上画下来,咱们比一比看谁的眼睛最锐利。
①先请同窗们蹲着观察。
②再坐在椅子上观察。
③请同窗们站立起来观察。
④最后请同窗们站在椅子上观察桌面上的实物。
6.师:把你记录的结果与四人小组的同窗交流一下,说一说有什么转变。
7.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所观察的那个实物?它的形状是如何转变的?8.想一想,通过那个观察活动你有什么发觉?二、活动21.请同窗们掀开讲义,全班把题目读一遍。
2.谁来讲一说小狗贝贝是如何观察那个礼物的?3.“节日礼物”是什么形状?4.请你按贝贝四次看礼物的顺序,在四个画面下的()里标出①②③④5.全班交流汇报,并说一说理由。
(你是如何想的)6.师:当咱们站在铁轨的中间,问两头观察时,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和体会?谁来讲一说。
7.师:相信同窗们在生活中也有过一样的经历,与同窗们交流一下。
8.谁来讲一说在生活中,你由远到近或由低到高观察某一物体,有什么体会?9.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最后师总结。
三、活动31.说一说。
先独立审题,填写,再说一说为何小明越走近屋子,看到的树会越少。
2.试一试。
①师先引导学生画一画,以A点为极点,到屋子双侧各画两条射线,组成一个角,角的两边外的树木是站在A点看到的。
北师大版:数学四下《节日礼物》说课稿新课开始,我用课件播放学生感爱好的《坐井观天》故事,使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富有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观看位置不同,观看的范畴也不同,为新课的学习作了专门好的铺垫。
在由低到高观看物体时,由于内容专门抽象,假如让学生去想象,有一定难度。
我巧妙的使用三维课件突破教学重难点,将课本上静止的图片做成形象逼确实动画,给学生提供了空间形象的直观体会,丰富了表象,并专门快判定观看位置低观看的范畴小,观看位置高观看的范畴大。
在由远及近观看物体的教学中,我利用课件展现课本中A、B两个观看点,让学生体验观看的范畴:位置远----观看范畴大,位置近----观看范畴小后,我大胆的创设了一个C点,让学生再次感知观看点离小屋越近,观看的范畴就越小,如此成效就会专门理想。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差不多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专门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要紧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要,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不管是“博士”“讲师”,依旧“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差不多概念都具有了。
在解决试一试时,题目要求画出小明站在A、B位置时所能看到的树的范畴那个问题时,我先用课件演示小明站在A点所能看到的范畴,如此演示科学规范。
为学生画出B点小明的观看视线起到了专门好的示范作用,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小明站在A、B位置时所看到的树的范畴的大小,培养了学生的观看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节日礼物》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藁城市实验小学吴翠娟教材分析《节H礼物》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通过小狗贝贝由低到高从不同的位置看桌而上的节日礼物,以及小明由远到近观察树林看守人小屋周围景物的情境,使学生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本课需要展开观察、想像、推理等思维活动才能完成,对学生具有挑战性。
首先让学生自学观察,再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体验,丰富他们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
设计理念1.在观察、想像、推理的活动屮,发展空间观念。
2.亲身经历观察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目标1.通过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的活动,使学生能体会到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2.通过由远到近看景物,体会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加深学生对空间观念的把握。
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彩笔重点、难点根据观察位置的高低与远近变化,让学生想像、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
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师:儿童节的吋候,你是怎样度过的呢?爸爸妈妈给你什么样的礼物呢?我们来看一看奇奇的节日礼物。
(点明课题:节日礼物)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体会到由低到高, 由远及近地观察吋,由于位置不同所看到的物体范围是不一样的。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新知(―)由低到高观察物体1.自学指导师:现在桌上放着一些奇奇收到的礼物,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他都收到了什么礼?小狗贝贝好奇地想看个究竟。
由于它的个子矮,它便想了各种办法。
它从这四个位置分别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明确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本56页的内容,完成填空。
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每次所看到的画面有什么不同?限吋5分钟。
2.学生自学。
(师巡视,发现问题)3.合作交流。
各小组发表意见,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由于位置不同所看到的物体范围也不一样.】4.实际观察观察要求:(1)小组成员轮流从以下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课桌以及桌子上的物品。
《节日礼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下数学教材48, 49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从低到高、从远到近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2、根据观察位置的高低、远近变化,想象、判断观察到的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空间观念。
3、密切联系学生日常生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从低到高、从远到近观察物体,体会看到的范围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坐井观天》的故事。
(课件播放《坐井观天》这个故事。
)
师:青蛙和小鸟都看到了什么?从它们的对话中,你听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想法。
生:因为青蛙坐在井里,只能看到井口大的天。
小鸟看到的天空是无穷大的
师:为什么它们看到天空的范围不一样呢?
生:因为他们一个在井里,在低处,一个在天空,在高处。
师:今天,我们就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板书:不同位置刚才物体
二、探究新知
(一)从低到高观察
1、组织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玩个游戏?
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观察老师讲台的物品。
先蹲在地上观察,再半站着观察,最后站起来观察。
其他同学请你们想象他处在不同的地方分别看到了什么。
师:刚才大家说得真好,看来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
师:天我们来学习“节日礼物”这个内容,来深入研究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情况。
(板书课题:节日礼物)
2、课件出示书中“节日礼物”情境图:
师:要过节了,奇奇家的桌子上摆满了朋友们送来的节日礼物。
师:小狗贝贝好奇地想看个究竟。
(课件出示看礼物的顺序)
生:贝贝四次看礼物的顺序是这样的:①贝贝先是站在地面上看;②然后抬起了前腿看;③“哎,还是站到凳子上看吧”贝贝这样想;④最后,他终于爬上了桌子……那贝贝都看到了什么呢?下面有四幅图,(课件出示四幅图)
师:那贝贝都看到了什么呢?下面有四幅图,请你自己把贝贝四次看礼物的顺序标出1,2,3,4来。
标的时候想一想你是怎么排列顺序的。
先独立填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组讨论,每幅图下面标上序号是怎么填写的。
并和组内成员说说为什么?
师巡视,倾听。
4、汇报,说为什么这样填?
师:谁来把你们的想法汇报给大家?
生:第二幅图画下标①,第四幅图画下标②,第三幅图画下标③,第一幅图画下标④。
贝贝先是站在地面上看,由于站的最低,看到的是桌子的底部和盒子的盖子,所以选择第二幅图画标上①;然后抬起了前腿看,可以看到桌子的中上部分和盒子的上半部分,所以选择第四幅图画标上②;贝贝站到凳子上看,可以看到桌子上面的东西和桌子的上部,所以选择第三幅图画标上③;最后,它终于爬上了桌子,看到了桌子的上面和桌面上全部的东西,所以选择第一幅图画标上④。
5、比较、归纳:
师:贝贝的观察顺序是从哪到哪?
板书:低——>高
师:贝贝观察的对象又有什么变化?请大家思考贝贝四次看到的情况都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和你小组同学说一说。
生1:观察的位置不同,从低到高观察。
师:也就说观察点不同。
生2:观察到的物品不同。
师:就是说看到的物品的多少不同。
是什么原因呢?
生3:因为被桌子底部挡住了。
师:也就是说看到的图案不同,视线被桌子遮挡住了。
板书:画面不同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小组内进行交流。
生:站的高,望的远。
生:我们看飞机起飞时很大,等飞到天空时就变成一个小点了。
生:青蛙在井底观察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如果它跳上来,看到的天空就非常大了。
6、小结:
师:通过刚才几个例子,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画面不同。
(二)从远到近观察
1、亲身经历,自主探索
师:刚才同学们从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了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也不一样,咱们帮贝贝解决了一个问题,我想贝贝肯定会非常感谢大家的!
师:下面我们再玩个游戏!
老师在讲桌上放一个玩具,请一位同学从教室的后面走来,大家想象他观看到了什么。
师:刚才大家的发现很重要,在生活中你有这样的体验吗?大家相互说说。
生1:在超市买东西时,站在卖酸奶柜台前只能看见几种品牌的酸奶,可是如果往后退一些的话就会看到一长排全是各种各样的奶了。
生2:。
生3:。
师:小明也有这样的经历,看大屏幕,下面两幅图中,哪幅是在A点处看到的,哪幅是在B点处看到的?)大家先独立完成,再将你的想法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自主活动,小组交流后汇报想法。
生1:我认为左边的图是小明在A点看到的,右边的图是小明在B点看到的。
因为左边看到的房子小,说明小明离得远;右边看到的房子大,说明小明离得近。
生2:我的答案也是这样,我的理由是:左边这幅图上看到的树多,说明小明离的远;右边这幅图上看到的树少,被房子挡住了很多,说明小明离得近。
生3:我有补充:也就是说,小明越走近房子,看到的树就越少。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棒极了!大家通过由远到近看物体,体会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由远到近看物体,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
)(学生边汇报课件边演示A、B两点和景象两侧之间组成的角)
三、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1、师:根据刚才我们的发现,我们再来研究下面的问题,请看大屏
幕:(视频展示)请分别画出小明站在A、B位置时所看到的树的范围。
(学生分组活动,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巡视指导。
)
2、师:谁上来说说你们组是怎么做的?
3、生:我们先从A点出发,到房子的两侧各画了两条射线,组成了一个角,角的两边外的树木是站在A点看到的,用同样的办法就可以确定B点看到的树的范围了。
(学生边指着自己的答案边说)
范围缩小
板书:远----------→近
←---------
范围扩大
4、过渡:通过以上两个例子使我们明确了,从低到高观察,范围越来越大;从远到近观察,范围越来越小。
下面我们再来做几个练习。
5、我们来看火箭发射的过程图片,请同学们来排列顺序吧。
四、小结
师: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我们熟悉的古诗(课件出示)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在这首诗中,包含了用数学眼光看待事物的方法,你们能领会到吗?课后请同学们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这一内容是过去小学数学课程所欠缺的,这一部分
内容的教学可能会碰到教师不重视。
实际上“空间观念”、“空间推理”、“空间想象力”是一个人能否有“数学后劲”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日礼物》这课是综合应用以前所学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教材力图体现:经历由低到高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由远到近看景物,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看到的图像由小变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几个策略: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无论是由低到高还是由远到近观察物体,教学时都是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中的亲生体验为学习新课搭建了平台,既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又为这节课学习作了铺垫,体现了利用经验学习知识,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本节课努力遵照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力求充分体现教材编写意图。
纵观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经验积累。
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系列活动,给学生创设了活跃的课堂氛围。
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亲身体验并参与实际活动。
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生动活泼的主动表现之中,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
2.利用三维课件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课知识很抽象,在学生充分体验并得出结论后,需要学生应用结论进行判断。
教学中,我给够了学生独立思考时间,看见他们专注的眼
神和想问题的样子,看见学生举手的人数由少到多,能感受到学生的思考过程,这也为后来的四人小组合作或全班交流打好了基础。
在交流时,大家判断得对不对,不是由老师和同学通过单纯得想象推理得出,而是由三维课件模拟现场情境,让学生验证观察点和图片的对应关系,从而巩固我们得出的结论。
对于本课教学难点,画房子后能看见树的范围,对于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老师怎么讲,都不如利用课件演示形象。
这样,老师安静了,学生的思维和活动活跃了,课堂也更生动,有效。
3.联系生活,实践应用
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数学是抽象的,如果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
本节课大量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如利用学生参加中超联赛开幕式的图片,应用所学知识,不仅让学生感受要看到全景就得抬高观察点,还将由远到近观察物体与由低到高观察物体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利用兵马俑照片让学生感受到要拍摄壮观和细腻的照片,拍摄者应合理选择位置,并在课堂中让学生实际拍摄体验。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确实就在我们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