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2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学生版
- 格式:doc
- 大小:113.50 KB
- 文档页数:2
指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作为一种资源是有限的。
科学的定义环境承载力指的是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资源所能承受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即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的限度。
之所以说“能承受”其实就是在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情况下,有限的地球环境,有限的资源,它的承载力必然也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因此也势必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内。
环境人口容量概念产生的背景是目前只有地球上有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而地球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面对数量庞大且与日俱增的人口的事实,人们必然关注人口增长与环境承载力的问题,从而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简单的说也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地球环境是有限的,一旦超过能容纳的人口数,人口就不能正常生存。
而在新课标教材中采取的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在定义中让我们也了解了概念的不确定性,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时期都会随着不同因素,受各种条件限制发生变化,只是目前人类的人口总数从未达到过最高的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本身就是一个理想的、难于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不是一个具体的定值,教材中这样定义: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既要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情况下,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我们可以理解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这个数值并不是定值,也是随着地球上人口的多少而定位的,因此并不是准确的数值,可谓是个未知数。
综上所述,环境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数量的关系。
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的是一个地区,一定时期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它是随时间变化的。
比较项目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参考角度自然环境的承载力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限定因素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自然、经济、社会体现的意义人口数量估算标准从自然资源的角度估算,把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据现有消费水平,参考可预见的生产及生产力水平,资源储量和消费变动等。
二、课堂导学(重难点探究设计)探究1、阅读材料《复活节岛的悲剧》,回答问题。
复活节岛位于东南太平洋上,一个孤零零的小岛。
早期拉帕努伊人发现的这是一块物产丰富的丰饶的土地。
他们的人口在岛屿上快速地增长,在大约1680年人口膨胀到了大约8千到2万人。
但是这个岛上可提供的食物,最多只能养活2000人。
为了养活增长的人口,他们无节制地开发、使用资源。
毁来森林、水土流失,土壤越来越贫瘠,鸟类灭绝、浅海生态系统也遭到破坏。
人们普遍处于饥饿之中,吃他们所能找到的任何东西,这除了老鼠,还包括岛上最大的动物:人。
为了补充蛋白质拉帕努伊人开始吃人肉。
原来颇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崩溃了,整个社会处于战乱之中。
在1700 年左右,历经饥馑、混乱,岛上的人口只剩下了两千人左右。
在19世纪70年代幸存的拉帕努伊人纷纷搬到塔希提岛,到1877年,由于种种原因岛上人口只剩下了111人。
思考:复活节岛上的人口数量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一个地区可容纳的人口有什么特点?探究2、读图1-3-1,1900年以来,人口是如何变化的?当资源不断减少,污染不断增加时,人口数量减少,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归纳:地球上可容量的人口是的,人口无节制地增长,超过地球的承载量,最后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图1-3-1 计算机模拟的未。
《人口合理容量》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能够区分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3、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不同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及原因。
4、培养正确的人口观,认识到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和联系。
2、难点(1)如何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人口合理容量。
(2)对人口合理容量动态性的理解。
三、知识链接1、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包括“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
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会对人口数量和结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资源的需求和环境的压力。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展示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数据和趋势图,引导学生思考: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地球能够容纳的人口数量是否是无限的?如果不是,那么存在一个怎样的合理限度呢?(二)概念理解1、人口合理容量的定义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与环境承载力的区别环境承载力强调的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而人口合理容量则更侧重于在保障合理生活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适宜的人口数量。
(三)影响因素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
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
一个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开发利用程度直接影响着人口合理容量的大小。
例如,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能够承载更多的人口;而资源匮乏的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相对较小。
2、科技发展水平科技的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新的资源,从而提高人口合理容量。
比如,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得单位面积土地能够产出更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人口;海水淡化技术的提高可以增加淡水资源的供应。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掌握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3、能够分析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
4、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2、难点(1)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2)如何在实际中确定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
三、知识链接1、人口增长模式了解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转变过程,为理解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奠定基础。
2、自然资源的分类和特点认识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种类和特性,以及它们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学习过程(一)资源环境承载力1、概念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2、影响因素(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
其中,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对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有着直接的限制作用。
例如,一个地区的耕地面积有限,所能养活的人口数量就会受到限制;水资源的短缺会制约工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生活。
(2)科技发展水平科技的进步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新的资源,从而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比如,农业科技的发展可以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增加粮食供应;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提高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压力。
(3)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一个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越能够从外部获取资源,从而提高本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4)人均消费水平人均消费水平越高,对资源的需求量越大,资源环境承载力就越低。
相反,人均消费水平越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高。
3、特点(1)客观性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由资源、环境等客观条件决定的,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一、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环境承载力”的科学定义可表述为: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资源所能承受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即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的限度。
这里“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不利于人类生存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
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
环境人口容量(狭义):从生态、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广义):①在可预见的时期内,②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③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够维持供养的人口数量。
合理人口容量:按照①合理的生活方式,②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③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二、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数量的关系。
如土地人口承载力,就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土地为居民提供的食物能健康地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的是一个地区,一定时期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它是随时间变化的。
因此,我认为:由于考虑的范围、时期、条件和目标不同,人口容量也就具有了不同的涵义,因而就有土地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等一系列人口容量的概念。
所以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具体规定性不同,也就有了它们的内涵不完全相同。
我认为环境承载力大于等于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包含了环境人口容量,它是一个地区的环境和不同的资源,所能承受的人类的活动,包括人口数量、人们经济活动的规模以及环境容纳污染物的能力。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和人口容量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自主探究】1.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人口数。
其大小受到自然资源、水平、人类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其中土地资源是决定因素2.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
显然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
3.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有的优劣、发展水平、水平、地域程度、人口受教育程度和消费水平等.【合作探究】知识点一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探究活动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自古以来都是重要的牧区,汉朝时期该地大约生活者8万多游牧者,草场质量非常好,牧人的生活很富足。
汉乐府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就是生活现实的写照。
到明朝时期,该地大约生活着20万游牧者,草场质量好,生活富足。
到民国时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乱,大量人口拥入,人口急剧增加到60万,牛羊的存栏量明显增加,草场质量已经开始有下降的迹象。
但人们还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准,保证生存。
到20世纪60年代,该地区人口已超过80万,但由于国家对草地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大,人们依然能保证最低生活水准。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该地人口超过150万,草场退化现象非常明显,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土地沙化现象。
“风吹草低见老鼠”已经非常普遍,部分人口不得不迁移到别处谋生。
(1)从资料可知,该地最多能供养多少人?(2)该地供养人口的数量取决于哪些因素?(3)要让现在的人活得好,同时又不影响后代的生活质量,20世纪60年代的人口应该比80万大还是比80万小?2.阅读分析木桶效应示意图及其原理,探究问题。
我们知道,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桶板究竟有多长。
如果各块桶板的长度并不相等,那么,木桶容纳水量的多少取决于长的桶板,还是短的桶板呢?这其中的答案就是“木桶效应”。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作者:邓士木来源:《试题与研究·高考文综地理》2013年第04期一、核心考点1.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其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是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意义相近,但并不相同。
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的关系,如土地人口承载力指的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土地提供的食物能健康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现实中为了简便,人们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评估环境人口容量。
2.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1)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环境人口容量是指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是一个警戒值;人口合理容量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数量(最佳人口),是一个合理值。
两者大小关系: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制约因素及其表现(如下图)。
(3)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共同点:都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定量估计,即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
3.谋求人口容量合理的重要措施对全球而言:发展中国家应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人口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
对一个地区而言: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地制订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谋求人口容量合理的重要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加强对外开放,利用境外资源;④保护环境,节约利用各种资源。
二、方法技巧借助“木桶理论”区别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原理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桶板有多长。
12
1.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学生版)
编写人:王高飞修订人:高一地理互研组班组姓名: .
1.为了简便,在估算环境承载力时,主要依据的指标是()
A. 粮食产量
B. 气候资源
C. 能源资源
D. 生物资源
2.在我国西北地区,影响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 土地面积的大小
B. 淡水资源的多少
C. 矿产资源的多少
D. 科技水平的高低
3.日本、荷兰、比利时等国家虽然土地、矿产资源不足,但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的原因是()
A. 气候适宜
B. 少自然灾害
C. 大量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
D. 人口素质较高
4.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我们必须谋求合理的人口容量,下列观点中,不符合我国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是()
A.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B. 实行环境保护的政策
C. 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资源的管理力度
D. 大力提倡高消费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回答5~6题
5.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是:8000、
10000、 6000、 4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 8000
B. 10000
C.6000
D. 4500
6.对于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
A. 四川——水力资源
B. 山东——气候资源
C. 黑龙江——矿产资源
D. 内蒙古——水资源
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7—8题
7.下列对于环境承载力的理解错误的是()
①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加大③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④生态环境的平衡使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8.按照人与环境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由好到差的是()
A. Ⅰ、Ⅱ、Ⅲ
B. Ⅱ、Ⅰ、Ⅲ
C. Ⅲ、Ⅱ、Ⅰ
D. Ⅰ、Ⅲ、Ⅰ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1)下列环境人口容量最多的地区是( )
A.青藏高原 B.长江三角洲
C.内蒙古高原 D.塔里木盆地
(2)青藏地区地广人稀,而我国东部地区则地狭人稠,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否可以大量向青藏地区移民?为什么?
(3)依据我国国情,提高我国环境承载力的措施有哪些?
次数日期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