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咏物诗的创作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7
【关键字】咏物诗咏物诗——《蝉》《蝉》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蝉》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蝉》原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注释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蝉》译文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
由于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树依然如故,毫无表情。
我官职卑微,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
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蝉》赏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
可是那些树呢,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是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蝉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诗人却责怪树木的冷酷无情。
咏物诗的鉴赏真正咏物诗发展成熟之作品始于唐代。
在经过了将近四百年分裂、动乱的痛苦之后,唐代社会出现了一个经济、文化都相当繁荣的社会局面,更由于以诗赋取士和诗歌自身传统之影响,使唐之咏物诗发展到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各种题材无不在唐诗中得到反映,咏物诗更是以其新颖的内容在有唐一代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间产生了许多咏物之优秀作品,现就唐代咏物诗之艺术特点小做探讨,权作抛砖引玉之意。
(以下所举之诗全以唐之咏花诗为例,以管窥豹,其理一也)(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唐代咏物(花)诗之特点绝大多数皆表现为描绘生动,新颖传神,此可谓咏物诗之第一境界。
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如郭震之《莲花》,其以细腻的描写,精巧的比拟将莲花之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莲花唐·郭震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又如罗隐之《菊》,其描绘之生动,壮物之细致,如菊花之历历在目也,尤以“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最为生动传神:菊唐·罗隐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
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
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
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
(2)不求形似,遗貌取神。
唐代咏物(花)诗艺术特色的第二点是不求形似,遗貌取神,此咏物诗之第二境界也。
如陆归蒙之《白莲》,其写出了白莲清高自傲、超凡脱俗的神韵,被后人赞赏为“语自传神,不可移易”:白莲唐·陆龟蒙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还应有恨无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又如骆宾王之《秋菊》,其诗没有一句具体描绘菊花之形态,而又句句在写秋菊之特点,真可谓不得形似而得其神似也,此乃咏物诗中较高之境界,全诗如下:秋菊唐·骆宾王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
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
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
金翘徒可泛,玉斝竟谁同(3)以物拟人,移情于物。
唐代咏物诗之第三个特点就是以物拟人,移情于物,可称咏物诗中第三境界也。
如韩愈之《芍药》,其诗比拟生动,借物抒情,表现出以物拟人,移情于物之基本特征:芍药唐·韩愈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
咏物诗的创作背景哎呀,说到“咏物诗”,咱们真是不得不聊一聊这个话题。
说实话,这种诗歌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把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小物件,用诗人的眼光一捧,哎哟,顿时就变得不简单了。
你看,一只小鸟,一株花草,甚至一块石头,都能在咏物诗里找着存在感,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工具,哇,简直像是把生活琐碎变成了艺术品。
古人呢,就特别喜欢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怀。
你看,杜牧的《秋夕》嘛,轻描淡写地写了一只小小的黄昏时分的孤雁,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只鸟,却能把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传达得淋漓尽致。
要说这种诗的魅力啊,不仅仅在于它写的物件本身,而是它通过这些物品,把你带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仿佛让你走进了诗人的心里,跟他一起共鸣。
咏物诗最妙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写法很灵活。
比方说,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用了一座楼,咱们想象一下,一座普通的楼,能让人写成气吞万里的壮丽篇章,诗人通过这座楼,表达了人生的宏大理想和志向,这种转化能力,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你说这物件有多重要?它不只是物,它还是情感的载体,传递着诗人最真实的心声。
就像你看一朵花,突然觉得这花好像代表着你心头的某种情感,似乎它的开放和枯萎都和你的心情紧密相关。
咏物诗就像是赋予了这些简单物件无限的生命力,它们不仅仅是静止的存在,而是可以说话的存在。
不过呀,很多朋友可能会问了,咏物诗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其实这还得从中国古代的文人风雅说起。
古人特别喜欢有空去山水间溜达,看看景色,感受一下自然的气息。
大家都知道,古人呢,都是特别热爱自然的,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句子,哪一个不让人心驰神往?咏物诗在这种氛围下就应运而生了。
它通过这些小物件,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就好像今天我们喝茶,偶尔看一看窗外的风景,心情就会豁然开朗。
那种自然而然的心境,不言而喻,诗人通过“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悟,简直就像是为心灵找到了一个出口。
你要说,咏物诗的背后,除了对自然的热爱,还有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唐代咏物诗鉴赏咏蝉三绝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垂緌:‚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这里既写蝉的形状,也暗示显宦身份(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流响:形容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
疏桐:‚桐‛指梧桐。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
藉:凭借,借助。
译文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评析这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
此诗托物寓意,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实则带有自况的意味,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内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两句中的‚自‛‚非‛,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在狱咏蝉:唐高宗仪凤三年,诗人因上疏得罪武则天,被诬以贪赃罪名下狱,在狱中写了这首诗。
西陆:指秋天。
司马彪《续汉书》:‚日行西陆谓之秋。
‛南冠:指囚犯。
这里是诗人自谓。
《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
问之曰:‘南冠而絷者(戴楚冠而被缚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后世便以‚南冠‛为囚犯的代称。
客思:客居外地的思乡情绪。
这里指囚于狱中的幽愤。
侵:渐,这里指幽愤越来越深。
那堪:哪能忍受,不能忍受。
玄鬓影:意思是蝉鬓的影子引起自己对盛年的美好回忆。
玄,黑色。
玄鬓,意义双关,既指黑发(即盛年),又指蝉鬓(古代妇女的鬓发梳制成蝉翼的形状,这里反过来指蝉)。
白头吟:指诗人自己头发已白。
诗人忧心深重,所以自谓‚白头‛。
又暗用汉乐府《白头吟》题意。
咏物诗的写法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咏物诗有两法:一是将自身放顿在里面;一是将自身站立在旁边。
”也就是说,咏物诗的写法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无所寄托的单纯咏物的,如齐梁时状形写貌的咏物诗:一类是有所寄托的体物寓意的咏物诗,如屈原开创的《橘颂》那样的咏物诗。
一、直写物象类(无寄托)。
这类咏物诗大多采赋体,图状绘貌,再现形象,好比一幅幅静物写生画、工笔花鸟画,惟妙惟肖,可爱可味。
它们亦可根据偏重的不同,细分为三种写法:1、偏于写形。
这种写法着重表现物的外在形式。
正如《文心雕龙•物色》所说:“体物为妙,功在密附。
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
故能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也。
”如骆宾王七岁时所写的《咏鹅》:“鹅!鹅!鹅!曲颈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即活灵活现地再现了红掌白鹅在绿水中划游高歌的形象又如贺知章的《咏柳》也是一首偏于写形的咏物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状写了春风杨柳万千条的形态。
为我们带来了春的气息。
再如杜牧的《鹭鸶》:“霜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首句状形绘色。
次句写鹭鸶捕鱼的情景,后两句状写受惊飞远的鹭鸶,在青山的背景下,好似白色的梨花纷纷落下。
诗人完全作为旁观者,来状写、欣赏静态的、动态的鹭鸶,宛如一卷色彩鲜明的鹭鸶戏水、鹭鸶远飞的禽鸟图,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2、偏于写神这类咏物诗不太追求细致刻画,工巧形似,而是重在写物的神态,表现物的内在精神但这种精神并不比附人,诗人只是写自己刹那间所感受的物事的气象,仿佛西方印象派的绘画,或中国的写意画。
如宋人汪洙的《梨花》:“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
”这首诗描写诗人瞬间所见清晨带雨梨花的神采,好像《长恨歌》中所写“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杨贵妃。
诗人所要写的就是这株带雨梨花留给他的印象,不涉及托物寓意、借物写人的事。
咏物诗鉴赏与创作公开课教学实录育星教育网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一枝一叶总关情咏物诗鉴赏与创作公开课教学实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咏物诗歌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咏物诗的写作特点。
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思路,和咏物诗歌的创作。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互动、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语师:郑板桥有句话说:一枝一叶总关情,其实,世间万物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王安石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诗人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诗。
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会鉴赏咏物诗,如果我们一切顺利,我希望能看到大家能尝试写一首咏物诗。
二、[初步感知]:提问:什么是咏物诗,诗人笔下都会咏什么物,试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例子或身边的例子。
(2分钟)生一:咏,就是歌咏。
咏物诗就是歌咏一种事物。
比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二:还有,毛泽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生三:咏物诗里还会描写一些动物。
比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小结:】“很好。
大家都用心去想了。
不难看出,诗人笔下的咏物诗包含了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天地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 三、『合作探究』“那么,请想一想,作者在这一过程中会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小组讨论一下,给3分钟时间。
”生一:对景色的喜爱及向往。
生二:对景物精神的赞美。
生三: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价值观。
“大家做的很好,那么,这些所咏之物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关系吗,”异口同声:“一切景语皆情语。
唐代咏物诗开题报告唐代咏物诗开题报告一、引言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诗歌创作达到了巅峰。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诗歌就是咏物诗。
咏物诗以描写自然界中的物象为主题,通过对物象的细腻描绘和深入思考,表达出诗人对人生、情感、哲理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探讨唐代咏物诗的特点、意义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唐代咏物诗的特点1. 精细描写:唐代咏物诗以其精细入微的描写而著称。
诗人通过对物象形态、色彩、质地等方面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物象的存在。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描绘了鹳鸟飞翔的场景,使读者感受到了鹳鸟翱翔于云端的自由与壮美。
2. 深入思考:唐代咏物诗不仅仅是对物象的描写,更是对物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的思考。
诗人通过对物象的细腻描绘和对其象征意义的思考,抒发自己对人生、情感、哲理等方面的感悟。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通过描绘鹳鸟的高飞,表达了对人生追求卓越的向往和对自由的渴望。
三、唐代咏物诗的意义1. 丰富文化内涵:唐代咏物诗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
通过对物象的描绘和思考,诗人们将自然界中的万物与人类的情感、哲理相结合,使诗歌具有了更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这不仅丰富了唐代文学,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2. 开拓创新表达方式:唐代咏物诗在诗歌表达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和开拓。
诗人们通过对物象的描绘和思考,使诗歌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达,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自然界中的物象。
这种新颖的表达方式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四、唐代咏物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 形成了咏物诗的传统:唐代咏物诗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咏物诗的创作和流传,使咏物诗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并且在后世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2. 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风格:唐代咏物诗以其精细入微的描写和深入思考的特点,对后世文学创作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世文人受到唐代咏物诗的启发,继续探索和发展咏物诗的创作方式,使咏物诗在后世文学中得到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唐朝咏物诗嘿,朋友们!咱今儿来聊聊唐朝咏物诗呀!这唐朝咏物诗啊,就像是一个奇妙的宝库,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让人惊喜的宝贝。
你想想看,诗人们就像是一群神奇的魔法师,能把那些普普通通的东西变得超级有趣,超级有魅力!比如说一朵花吧,在咱平常人眼里,不就是好看或者香嘛,但到了诗人笔下,那可就不一样啦,能蕴含着无数的情感和故事呢。
就像骆宾王写的那首《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多简单的诗句啊,可就是这么生动形象地把鹅的样子和姿态给展现出来了,是不是很厉害?这就好比咱平时看一只鹅,可能就觉得它是只鹅,但诗人就能看到它的可爱、它的特别之处。
还有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哇塞,把柳树写得跟个大美女似的,那姿态,那风情,简直了!这柳树在他眼里可不是简单的树啦,那是充满了美感和诗意的存在呀。
唐朝的咏物诗啊,有的时候就像是一面镜子,能照出诗人的心情和想法。
比如说诗人心情好的时候,可能写出来的咏物诗就特别欢快、明亮;要是心情不好呢,那可能这物件在诗里也变得有点忧伤啦。
这就跟咱人一样,高兴的时候看啥都顺眼,不高兴的时候看啥都有点别扭。
再说说那些写小动物的咏物诗,像杜甫写的《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把一只孤雁的孤独和对同伴的思念写得淋漓尽致,咱读着都能感觉到那只孤雁的可怜呢。
唐朝咏物诗的魅力还在于它能让我们对那些平时不太注意的东西重新审视,重新发现它们的美和意义。
就像一只小小的虫子,在诗人笔下可能就变得很有故事,很有意思。
这不是很神奇吗?咱读这些咏物诗的时候啊,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里面的东西都变得不一样了,都充满了诗意和情感。
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让我们看到了平时看不到的美好。
总之呢,唐朝咏物诗是个超级棒的宝藏,值得我们好好去挖掘,去欣赏,去感受其中的美妙。
朋友们,还等什么呢?赶紧去读一读吧!。
咏物的诗歌有哪些以及作者简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总结计划、党团报告、活动方案、制度手册、名言警句、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ummary plans, party reports, activity plans, system manuals, famous sayings, blessing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咏物的诗歌有哪些以及作者简介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谈咏物诗的创作谈咏物诗的创作(1)一、什么的咏物诗?咏物诗,是通篇以物为吟咏对象的诗歌。
这个“物”就是自然中的事物如花鸟虫鱼以及生活中的用具服饰建筑等等。
咏物诗艺术可以上溯到先秦,或者说,“以诗咏物的风气,很早就有了萌芽”(阎采平《齐梁诗歌研究》)。
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而臻于成熟的咏物诗”(刘学楷《李商隐托物寓怀诗及其对古代咏物诗的发展》)就是《橘颂》,这首诗“比类喻意,又覃及细物”(《文心雕龙·颂赞》上海古籍2000年),是一篇完整的对单独事物的集中描写的咏物作品。
标志着古人“咏物意识”的产生。
所谓“咏物意识”,按照韩国学者徐盛的解释,就是“用整篇作品的结构吟咏一个事物的创作意识”。
总的说来,先秦咏物诗绝少,就是汉魏两晋咏物诗数量也不多,直到齐梁时期才开始大量出现。
“咏物诗,齐梁始多有之。
”(王夫之《姜斋诗话》)据很多学者统计,齐梁八十几年的时间,流传下来的咏物诗多达三百三十多篇(据阎采平《齐梁诗歌研究》),远比此前几百年间所创作的咏物诗为多。
二、咏物诗的种类从咏物的不同方式来区分,咏物诗则可分为比体咏物诗(又称感物诗)、赋体咏物诗(又称吟物诗)两大类。
前者以托物言志为主,后者以描摹物态为主。
先说“赋体咏物诗”。
“赋体”咏物诗强调图形写貌,诗人对事物的形貌、声色等细微特征特别关注,重视事物给自己的感官印象,并且对它精雕细琢。
例如:骆宾王七岁写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在诗人的笔下,鹅的形态、动作被刻画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白毛、绿水、红掌、清波,四种颜色搭配起来,画面鲜艳明丽,浮和拨的动作生动准确。
又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把柳树的特点、形态以及柳树与时令的关系都写的很好,诗的技巧很高超,把柳树说得很好,很准确,说到家了。
因此,也不愧为名篇。
上面举例的两首诗都是对物的描摹写生,其中自然也蕴涵着诗人的情感,但是并没有寄托诗人的美刺讽喻。
——这就是“赋体咏物诗”。
再说“比体咏物诗”,它强调的是托物寓志,借物抒情。
这类诗歌的本意不在物本身,只是借物来说事,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感情。
比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前两句是对蝉的客观描写,后两句则是作者借“蝉”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也就是说透过物本身的特点来展开联想和发挥,达到哲理诗化的目的。
“比体咏物诗”往往采用双关、象征、比喻等等手段,最终达到表达自己想法的目的。
再比如,有一首叫《星星》的小诗:不要以为是月亮的臣民,其实,它是太阳的伙伴。
这首诗,没有对星星形象的描写,只是从对星星与月亮、太阳之间关系的揭示,来阐述一个道理。
——不要小看星星躲在夜空,看起来比月亮还小。
其实,星星和太阳一样,都是宇宙中的恒星,每一颗星星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太阳。
我们身边一些人,比如雷锋、袁隆平,在没有被人们发现其伟大的时候,不时常会被人们瞧不起吗?这些类型的咏物诗,虽为咏物,却是重神而轻貌,对所要咏的物不作细微的描写,咏物的主旨也都是表达情志,借物抒怀。
对以上两类咏物诗,我们许多人常常有一种偏见,以为前一种不及后一种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高。
其实,它们各有千秋,各有各的价值,不必厚此薄彼。
谈咏物诗的创作(2)三、咏物诗的创作咏物诗,最不容易写好,关键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所咏的物,抓住其特点,最好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独特之美;二是要把握好分寸,用诗歌的语言,艺术地加以表达。
首先要注意形象的刻画,做到咏什么象什么,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形似”。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认识必须作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感受。
一首咏物诗,是不是达到了“形似”,有一个简单的标准,那就是读者不看题,只看诗,就能准确无误地知道它咏的是什么。
否则就是失败的。
“咏状写生”的功夫是一定要下的。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读者一看就知道写的是草。
从它的“一岁一枯荣”,从它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如果一首咏物诗中所写的物,根本就不像,那就是蒙骗读者。
例如:谦谦君子立花庭,尔雅温文俊骨清。
不与同族争显贵,甘于淡泊自心宁。
如果没有题目,你能一看就知道写的是什么吗?不能。
那么,它就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
这首诗的题目其实是《文竹》,可是,我们从哪里能看出写的是文竹?要做到“形似”,就必须对所咏之物的外在形象(形状、色彩、气味)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并且给予准确的表达。
其次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内在特征、品质和精神,也就是所谓的“神似”。
“神”是一个事物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是死的,是行尸走肉。
当然,这个“神”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是诗人强硬地加给它的。
这就要求作者有一个发现的功夫,要用心去发现,而不是去贴标签。
要“神与物游”,才能做到每咏一物而物理物情毕现,既表现物情物理,又凝结着诗人对于人情世态的深刻体验和作者的意趣情态,故不仅体物精湛,而且寓意深远。
例如,郑板桥的《题竹石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的着眼点在竹子坚韧顽强的鲜明性格,即使环境再恶劣也无所畏惧;展现竹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和风貌、神采。
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把梅花孤立墙角,却依然怀抱春天的希望,独自开放的精神表现了出来。
即咏物,又言志。
王安石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宋神宗时,任为宰相,积极推行新法,但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后来,被迫离职回到江宁,但仍不屈服于腐朽的压迫。
这首诗是他借咏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品格的。
这里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光有神不行,还必须“似”。
一是从事物的自然特性上说,要像;二是从事物的文化特性上说也要像。
前一条容易做到,后一条,处理不好就会出问题。
例如,有人写了一首咏兰花的诗,其中有一句是“东风若相助,香艳压群芳。
”这就很不像是兰花。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兰花是花中的君子,没有野心,无意超过谁、打压谁。
第三是把物的形神与诗人的情感思想和谐统一,也就是“形神具备,情物合一”。
钱泳《履园谈诗》:“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批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
”一首好的咏物诗,必须做到形神具备,情物合一。
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
什么叫做“不即不离”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诗人在创作时,要在切合咏物,曲尽“物”的妙处的基础上来抒发作者的情思、感慨,而不仅仅停留在“物”的形和神上。
比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锺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把石灰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很好地统一了起来。
既写了石灰的出处、焚烧、粉碎等,写出了石灰的神韵——“要留清白在人间”,也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神似”是在“形似”基础上的深化和升华,如果离开所咏之物的形象,去表现“神”,就会给人虚而不实的感觉,一不小心就掉进了“假、大、空”的泥塘里。
例如,有位作者写了一首题目为《松》的诗:仰头舒臂傲苍穹,拍雪欺霜屹险峰。
阅尽人间千古事,气闲神定总从容这首诗,没有老老实实地对“松”的形象进行描写或表现,只是抽象地拿人来比附,特别是后两句,如果不看题目,根本就不会有人想到是写“松”的诗歌。
学诗新手,一不留神,就会滑到这种境地,不可不小心。
这样的诗歌,就好象鬼魂一样,似乎有这么一个东西,却看不见它的样子。
谈咏物诗的创作(3)第四要有新意。
写诗,最忌讳跟在别人的脚后跟,人家说什么,你跟着说什么。
鹦鹉学舌,永远也不会成为诗人的。
要有新意,要有“别人说过的,我一概不说;要说,一定是别人没有说过的”精神。
一是独辟新领域,写别人没有写过的事物。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因为没有别人的影响,比较地不容易人云亦云。
例如,古今诗人,写兰花、菊花、松树、竹子等等特别的多。
如果,我们今天也写这些,就不容易跳出他们的篱笆。
但是,像电视、手机、高速公路等新事物,只要提炼得好,就容易出新。
有一天,我看见家院中的剑麻,深深感觉到剑麻的形象和精神与众不同。
于是写作了一首叫《剑麻》的咏物诗:支支剑叶绕根茎,串串铃花抱素心。
试问人间凡草木,护花可有剑精神?后来,我翻找《全唐诗》,发现其中没有人写到过剑麻,就是今人也很少有人写它。
不管怎么说,我的这首剑麻写得很有新意,是别人不容易写出来的。
二是从别人写过的物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新关系、新意义。
写诗作文,最讲究创新。
下笔之前,要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作到“未有新意不落笔”;下笔之时,要忠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执着于自己新的发现,就能写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横看成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
”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多方面的质,每唤一个角度就会有一个新的发现。
写诗也是如此。
例如,同是以“豆”和“萁”为题材的诗,曹植写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曹植写这首诗的角度是以豆自比,而以萁化作胞兄曹丕,用以控诉后者对自己的迫害。
鲁迅先生却取与曹植相反的角度。
他写道: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替豆萁伸冤》)这里作者是站在萁的一方,褒萁贬豆,借以揭露“教育家在杯酒间谋害学生”的丑恶嘴脸。
郭沫若先生则又取另外一个与曹植相反的角度;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反七步诗》)这里诗人也是站在萁的角度,赞美了亲人相助,互相成全,勇于牺牲的精神。
郭老说得非常清楚:“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说,不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这说的正是计的角度的问题。
任何事物,就其特性来说,往往是立体感的,多侧面的,只要我们能选择一个不同于前人的角度,纵使是老题材,也能常写常新。
再如,咏蝉,前人已经写了许多好诗,可以说各具匠心,各有其妙。
但是,有一回,笔者灵光一闪,有了不同于他们的新发现,很快就写出了一首叫《蝉》的讽刺诗:夜施脱壳计, 众目仰清姿。
烈日虚相应, 狂风不自持。
何曾亲玉露, 唯解占高枝。
暑酷民生苦, 尔曹知不知?同是咏蝉,被诬陷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遇;而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宠臣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清华(清高华贵)人”的志得意满。
笔者选取的角度与他们都不同,蝉成了一个被讽刺的对象。
第五是双关要自然。
咏物诗妙在不即不离、若即若离之间。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意运用好双关这一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