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GMP认证缺陷条款大全概要
- 格式:doc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32
新版GMP认证检查要点及常见缺陷培训哈尔滨***药业有限公司目录1、物料管理检查常见问题2、厂房与设施管理常见问题2.1厂区环境问题2.2、垃圾处理2.3、公共设施2.4厂区硬件设施问题2.5洁净厂房容易出现的问题2.6空调系统检查容易出现的问题2.7水系统容易出现的问题2.8压缩空气问题3、设备系统常见问题4、生产管理常见问题5、清洁验证常见问题6、工艺验证常见问题:现场检查要点及常见问题1、物料管理检查常见问题1.1物料缺少合格证;1.2原材料没有制造商或供应商的任何标签;1.3入库的原材料没有供应商的批号来说明原材料是从单个批还是多个批提供给药厂的;1.4入库的原材料是在仓库的开放区里进行取样的,取样不应用取样车,应有取样间,原料等要有独立的取样间,可以不用空气净化,应有彩钢板,墙面光滑,头孢类应有独立的取样间,不应该到车间取样,车间取样有风险,不接受(如果取样在车间,那么生产时不取样,取样时不生产)。
物料入库,待验时,可用绳拦上并标识,合格后再标合格,但文件要体现。
1.5物料不合格品问题:不合格品应有独立隔断,面积应与生产相适应,不合格品库至少应有一批的物料托盘,考虑不合格的品的储存面积,不合格品也应有阴凉、温湿度要求,和正常合格品条件一致。
QA向仓库发放待检验、合格及不合格的标签。
对发放的标签的数量没有进行控制。
1.6现场物料合格证与数量不符合。
1.7缺少虫害控制措施,虫害控制措施无编号,无控制和检查,仓库使用物理杀虫剂,不许使用化学杀虫剂。
捕蝇灯应有清洁检查记录应有编号。
粘鼠板应有检查,有设施,有控制,有设计图,脏了要更换,鼠夹子不可以放肠和肉,老鼠多的地方应有控制,检查是否增加粘鼠板。
灭蝇灯和扑鼠器要有相应的程序管理、布置图和月度检查报告。
1.8没有仓库温湿度分布验证1.9没有进行温湿度记录;1.10现场帐物卡不符;现场人员培训不到位,回答不好。
1.11物料进厂入库应有大的遮雨棚,如:有的企业遮雨棚只有1米*2米很小的遮雨棚,从车到库有一块是露天的。
新版GMP认证常见缺陷(内部培训资料编写:Improve)*****医药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10月版GMP的认证常见缺陷人员培训1 制定了培训方案,实施了岗位培训,但培训效果欠佳,如空调系统控制操作人员对温湿度报警的处置欠熟悉,且未及时记录;2 文件过2年审核期未审核(如培训,验证程序),再审核期确定没有记录;3 物料清单中的小数点位数与实际称量的记录位数不一致;4 参观人员和新进员工进入生产区和质量控制区,没有培训记录。
卫生常见的缺陷1 微生物检测样品的取样工具为非无菌工具;2 员工没有规范的行动培训;3 缺少对爬虫如蜘蛛、蚂蚁等的防控;4 除尘设备在公用走廊直接打开,有交叉污染风险存在;5 房间与设备回风口、设备初中效过滤没有定期清洁、更换的周期;6 粘合剂液、包衣液泵到机器喷嘴的管子没有产品专用;7 物料的转运桶或车进入不同的功能室(制粒、压片、包衣)表面清洁程序不完善。
厂房与设备常见的缺陷1 多产品共用生产设施和设备时,没有相应的风险评估报告;2 产尘室外室没有设置缓冲与气锁室、没有人、物流进出的清洁措施;3 脱外衣更鞋间没有空气供应管道,只有排风扇,不能避免该系统在风量平衡上的风险;4 排水设施没有安装防止倒灌的装置。
5 层流罩下用的桌子没有穿孔,层流被干扰的风险无法排除;6内包装联动线与外包装间相通处未采取有效的隔离保护措施,也无压差指示装置;7 标签室(标签、说明书、小盒)、存放室未上锁,有出现差错的风险;8称重罩的墙面或地面没有标志来区分层流单元的界线,以此来确保所有配料操作完全在层流下进行;9 取样区的空气洁净度级别未能与药品生产要求一致,没有防止污染或交叉污染的措施。
10 新安装仪表未能进行校验,设备已在使用;11 仪表校验(压力表、温度传感仪、流量仪、计数器)已超过法规要求的有效期;12 仪表的量程过大,不能精确指示读数;13 天平、酸度计等在使用前没有校正或记录;14 维修程序不完善或不按程序进行维修和记录;15 流化床干燥器过滤袋未规定品种专用,未规定存放与更换的周期;16 设备与管道有滴漏;17 密封圈的更换没有规定周期;18 对生产中的维修可能产生的质量风险没有评估;19 设备所使用的润滑剂、冷却剂不能提供食用级或级别相当的润滑剂的证明;20 生产用模具的采购、验收、报关、维护、发放及报废为制定相应操作规程、没有专人专柜保管记录。
GMP新增缺陷举例(关键缺陷)及分析一、严重缺陷(举例)分别在“厂房、设备、生产管理、无菌产品”等4方面原有分类项下增加4条示例,同时,新增了“数据可靠性、质量控制”等2个新分类项,包括7条示例,严重缺陷示例总计增加11条,具体如下:(一)厂房1.关键生产厂房、设施未按要求清洁或清洁不充分,不同品种间的交叉污染风险较高。
(二)设备1.关键生产设备未按要求清洁或清洁不充分,不同品种间的交叉污染风险较高。
(三)生产管理1.工艺变更引入影响产品质量的风险,但未经过系统的研究和评估。
如变更西林瓶稀释液水浴灭菌工艺,采用色水法进行成品检漏,工艺变更关闭前未充分评估工艺设计的合理性,包括水浴灭菌及色水检漏步骤对产品的质量影响。
(四)无菌产品1.无菌操作区环境监测发现微生物(尤其是真菌或霉菌),在调查和处置不彻底情况下,仍继续进行无菌生产操作,并放行相关产品。
(五)数据可靠性1.无正当理由修改生产、检验用设备和仪器(如完整性测试仪)的系统时间,如发现仪器输出打印记录或电子记录显示的时间与实际操作时间不符,操作人员未经授权即对仪器系统时间进行修改,以掩盖仪器时间错误的事实。
2.无正当理由转移或删除关键检验用设备和仪器(如完整性测试仪)中存储的历史数据,如仪器或设备自身的电子数据存储能力尚未达到极限,且无相关操作规程规定的前提下,操作人员未经授权即将仪器或设备中现有的电子数据进行转移或删除。
3.关键生产、检验活动(例如工艺验证、方法学确认/验证、稳定性考察等)、数据(例如过滤器完整性测试、关键物料称量、灭菌过程、含量测定、有关物质、溶出度等)缺少原始记录,或原始记录无法溯源;4.对关键数据或记录无合理解释地弃用,或以其他方式选择性使用数据或记录;5.无法确保数据和记录的可靠性,导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的评价产生严重影响;6.故意损毁、隐匿记录和数据或者其存储介质等故意破坏记录和数据的真实性。
(七)质量控制1. 药品生产的关键物料、中间体、成品的检验未进行有效的控制,导致严重影响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
检查常见缺陷:未对辅料残留物环氧乙烷进行检测。
(第12条)质量受权人的相关培训不到位。
(第25条)未建立人员因身体不适而不适应生产的报告制度。
(第29条)对参观和未经培训人员进入生产区和质量控制区未进行更衣指导。
(第23条)未严格执行一般生产区厂房的清洁或消毒的书面操作规程。
(第41条)未规范保存厂房、公用设施、固定管道建造或改造后的竣工图纸。
(第45条)对多产品共用厂房、设施、设备的可能性缺少相应的评估报告。
(第46条1款)设备的排水设施的防倒灌的装置非空气阻隔式。
(第51条)仓储区满足物料和产品的贮存条件的检查或监控记录不全。
冷库自动监控温度装置失灵。
(第58条)原辅料不合格区、成品退货和召回区未进行有效隔离。
(第61条).设备预防性计划和操作规程不完善,维护和维修记录不全。
(第80条)用于药品生产或检验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日志中缺少清洁、维护、维修等内容;第86条)应对制药用水及原水进行定期监测。
未对纯化水总回水和总送水的电导率进行日常监测。
(第100条)空气净化设备安装清单未存档;用于洁净室灭菌的浓度确认无相应文件说明;洁净室消毒周期确认资料内容不完整(第139条)。
物料接收记录未注明包装容器的数量;未注明生产厂家。
(第106条)缺少确认每一包装内原辅料的记录。
(第110条)工艺验证中未对混合均一性进行统计分析。
(第138条)验证方案及报告中缺融浆罐、反应罐搅拌速度,搅拌桨的最低高度、反应温度等运行参数,并未对参数评价。
(第139条5款)对新建车间设备运行与制品生产过程验证,质量控制缺少与原车间进行比较评价。
(第142条)验证总计划未对空调净化系统、制药用水系统年度质量回顾等相关内容提出要求。
(第145条)生产工艺规程和部分操作规程及记录内容不全。
一些操作参数和控制参数不明确。
(第150条)批生产记录的修订未按操作规程管理。
(第153条)文件的起草、修订、审核、批准签名和日期不规范。
(第154条)偏差和变更管理文件中没有明确规定偏差和变更的类别方式。
新版GMP 认证检查缺陷现场检查时企业仅对202202202 批次20%的人血白蛋白进行了持续稳定考察留样,其他制品没有持续稳定考察留样。
企业稍后重新制定了稳定性考察方案,其他批次人血白蛋白及其他制品拟开展持续稳定性考察。
公司对原料、中间品和成品稳定性考察欠规范,如冻干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原液、半成品的储存期确定,企业以三批成品合格为标准,以此来判断所确认原液、半成品在储存期内是否合格;新生产区试生产成品的稳定性留样方案不合理,仅选择性留样部份产品。
依据:第二百三十六条某些情况下,持续稳定性考察中应当额外增加批次数,如重大变更或者生产和包装有重大偏差的药品应当列入稳定性考察。
此外,重新加工、返工或者回收的批次,也应当考虑列入考察,除非已经过验证和稳定性考察。
物料取样间和无菌、微生物限度检查所使用的消毒剂未除菌过滤处理,无菌检查空调系统每次使用后停机,不易保持空气清洁度。
依据:第十二条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一)应当配备适当的设施、设备、仪器和经过培训的人员,有效、可靠地完成所有质量控制的相关活动;(二)应当有批准的操作规程,用于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的取样、检查、检验以及产品的稳定性考察,必要时进行环境监测,以确保符合本规范的要求;(三)由经授权的人员按照规定的方法对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取样;(四)检验方法应当经过验证或者确认;(五)取样、检查、检验应当有记录,偏差应当经过调查并记录;(六)物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必须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检查和检验,并有记录;(七) 物料和最终包装的成品应当有足够的留样,以备必要的检查或者检验;除最终包装容器过大的成品外,成品的留样包装应当与最终包装相同。
轧盖、洗瓶等岗位人员对本岗位的关键控制参数不清晰。
依据:第二十七条与药品生产、质量有关的所有人员都应当经过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当与岗位的要求相适应。
除进行本规范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外,还应当有相关法规、相应岗位的职责、技能的培训,并定期评估培训的实际效果。
【GMP缺陷分析集锦10】中药饮片企业新版GMP认证检查缺陷分析第一篇:【GMP缺陷分析集锦10】中药饮片企业新版GMP认证检查缺陷分析【GMP缺陷分析集锦10】中药饮片企业新版GMP认证检查缺陷分析中药饮片本就是中药产业三大支柱产业中最薄弱的环节,又是一个不同于化学药、中成药制剂的一个特殊产品。
一般药企业往往只生产几个或几十个品种,而中药饮片企业动辄生产几百个品种,但其生产批量较小,批号又较多,更甚者品规较多。
而新版GMP 针对性的标准还未出台,只能参考制剂的高标准要求中药饮片企业,让人头疼而又困惑。
下面就笔者亲身经历的新版中药饮片GMP认证的问题与大家交流如下。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只在原1998 版的基础上作增减,而未把2010 版的精髓融入其中。
1.1 1998 版与2010 版分节对比见表1。
1.2 新版GMP 的主要特点 1.2.1 强化了管理方面的要求①提高了对人员的要求。
在《机构与人员》中明确将企业负责人、生产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人和质量授权人一并列为药品生产企业的关键人员,从学历、技术职称、工作经验等方面提高了对关键人员的资质要求并明确其职责。
如生产管理负责人———医药大专中级职称;执业药师5 年工作经历;中专学历8 年。
②明确要求企业建立药品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为了实现质量管理目标、有效开展质量管理活动而建立的,由组织机构、职责、程序、活动和资源等构成的完整系统。
10 版GMP 在《总则》中增加了对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以保证药品GMP 的有效执行。
③细化了对操作规程、生产记录等文件管理的要求。
为规范文件体系管理,10 版GMP 分别对主要文件(如质量标准、生产工艺规程、批生产记录和批包装记录等)的起草、修订、审核、批准、替换、撤销、复制、保管、销毁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1.2.2 提高了部分硬件要求1.2.3 围绕质量风险管理增设了一系列制度质量风险管理是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盟推动和实施的一种全新理念,10 版GMP 引入了质量风险管理概念,并相应增加了一系列新制度。
新版G M P认证缺陷条款大全概要新版GMP缺陷条款汇总╳╳╳公司的新版GMP不合项大容量注射剂主要缺陷: ╳╳╳注射剂调配工序记录中释配后的体积数与验证后仪器读数对照表体积数不一致,生产部门与质量部门未安偏差处理程(第二百五十条, (第二百五十二条,)一般缺陷:1、部分培训的汇总内容不完整,未对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的计划培训人数、实际培训人数进行统计,也没有说明对未加培训人员的补充培训情况。
(第二十七条)2、灯检岗位人体检缺少辨色力的检查记录。
(第三十一条)3、物料仓库物料入口无挡雨雪设施。
(第六十条)4、D级区洁净区清洗后容器具未置于器具间存放,无保证干燥的措施。
(第八十五条)5、已经取样的塑料输液容器组合盖取样后未按规定恢复两层包装,也未先发放使用。
(第一百零三条)6、未对产品召回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第三百零五条);7、2011年注射液的产品年度评价中缺少相关设备和设施的运行、确认等情况。
(第二百六十六条);8、大体积水浴灭菌柜增加探头后,对此项变更控制的处理记录中缺少相关的风险评估;(第二百四十二条)9、配制系统确认验证方案内容不完整,未明确稀配液含量均一性确认项目的取样方案与可接受标准;(第一百四十八条)10、灌装岗位清场SOP中规定,灌装结束后没有使用完的非PVC膜材应在A级保护下包扎,现场检查操作人员未按SOP规定执行。
(第一百八十九条)11、使用微生物培养的培养箱无温度自动记录功能,原始记录中仅记录一次温度。
(第二百二十三条)12、╳╳╳细菌未按规定保存,现场检查时放置在2-8度冰箱内。
(第二百二十六条)13、2012年7月对工厂的自检范围不全面,只对生产车间、公用系统、仓库进行了自检,未对自检缺陷项的整改进行跟踪核实,也未对自检进行总结与评价。
(第三百零九条)新版GMP一般缺陷案例(2012-10-30 07:23:34)转载▼标签:杂谈厂房- 人员可通过生产与包装区域的门直达室外。
【GMP缺陷集锦2】32家已过新版GMP认证检查药企缺陷分析GMP缺陷集锦是小编对部分省市药品生产企业GMP认证现场检查、飞行检查、跟踪检查中发现的缺陷项目和分析进行整理,旨在分析新版GMP实施与认证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供同行探讨和思考,并给其他企业提供有益的警示和帮助。
本集锦包括认证申报资料问题分析,原料药、中药饮片认证检查缺陷问题以及GMP实施过程中日常检查的问题分析。
今天与你分享:【GMP缺陷集锦2】32家已过新版GMP认证检查药品企业缺陷分析对32家已通过新版GMP认证检查药品企业所存的问题和缺陷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准备新版GMP认证企业提供帮助和借鉴。
1.32家GMP现场检查中常见问题和缺陷分析截至2013年12月31日,对其中32家已通过新版GMP认证检查的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客观统计分析,总共涉及13个剂型和2个原料药,如大容量注射剂、小容量注射剂、片剂、颗粒剂、硬胶囊剂、口服溶液剂、合剂、口服液、糖浆剂、膏滋剂、软膏剂、乳膏剂、凝胶剂、原料药的新版GMP认证检查中的现场检查缺陷项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和总结。
1.1质量方面新版GMP中涉及质量方面的条款有11条,现场检查发现缺陷项目所涉及的条款有4条,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缺陷项目内容涉及条款为新版GMP第12条(5次),主要缺陷项目涉及的条款分别为新版GMP第12条、第14条。
主要问题:(1)持续稳定性的样品没有按《中国药典》(2010版)规定的长期稳定性试验条件存放,缺少稳定性试验箱;(2)化学药品和中药产品共线生产是否对药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企业未进行风险评估。
1.2机构与人员新版GMP中涉及机构与人员的条款有22条,现场检查发现缺陷项目所涉及的条款有11条,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缺陷项目内容涉及条款为新版GMP第27条(12次);主要缺陷项目涉及的条款为新版GMP第18条、第27条。
主要问题:(1)培训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未结合岗位要求进行培训、培训记录不全、未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或评估内容不全等;(2)个别员工承担职责过多,同时负责纯化水系统操作、在线监测、空气净化系统操作及维护保养、生产设备的管理及维护保养。
主要缺陷:
第十二条、企业未对辅料残留物环氧乙烷进行检测。
一般缺陷:
第十三条、该企业进行了风险质量评估,但评估内容不完整。
第二十七条、化验室个别人员技能培训效果不好。
第七十二条、制丸设备维护保养内容不完整。
第一百零六条、与中间体直接接触的低密度聚乙烯塑料袋未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
第一百三十九条、空气净化设备安装清单未存档;用于洁净室灭菌的浓度确认无相应文件说明;
洁净室消毒周期确认资料内容不完整。
第一百五十九条、批生产纪录部分内容不全。
第一百七十条、工艺规程内容不完整,未在原辅料清单中列出冷却剂。
第一百七十四条、批生产记录中操作人员未及时签名。
第二百二十一条、实验室紫外分光光度计养护不当,无维护记录。
第二百二十二条、取样方法内容不完整,未对取样工具做明确规定。
取样代表性不好。
第二百二十六条、检定菌的贮存易造成污染。
第二百五十二条、企业建立了纠正和预防措施系统,但未对出现的偏差采取预防措施。
第二百五十五条、主要原料供应商未进行现场审计。
前期新版GMP认证中出现缺陷频率较高条款简析-预祝“温州之约”活动圆满成功!蒲公英制药技术论坛编撰者:愚公想改行初稿:2012年10月重新制作PPT:2013年3月关键少数,次要多数—抓住了关键即解决了75%的问题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你就高人一筹,领先一步!前期新版GMP认证检查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条款分章节汇总源于SFDA认证管理中心2011年12月前统计数据源于SFDA认证管理中心2011年12月前统计数据源于SFDA认证管理中心2011年12月前统计数据源于SFDA认证管理中心2011年12月前统计数据源于SFDA认证管理中心2011年12月前统计数据源于SFDA认证管理中心2011年12月前统计数据源于SFDA认证管理中心2011年12月前统计数据源于SFDA认证管理中心2011年12月前统计数据源于SFDA认证管理中心2011年12月前统计数据观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国食药监安【2011】365号文)•观注其中风险等级划分:(一)严重缺陷指与药品GMP要求有严重偏离,产品可能对使用者造成危害的;(二)主要缺陷指与药品GMP要求有较大偏离的;(三)一般缺陷指偏离药品GMP要求,但尚未达到严重缺陷和主要缺陷程度的。
观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观注其中评定原则:现场检查综合评定时,低一级缺陷累计可以上升一级或二级缺陷,已经整改完成的缺陷可以降级,严重缺陷整改的完成情况应进行现场核查。
(一)只有一般缺陷,或者所有主要和一般缺陷的整改情况证明企业能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正的,评定结果为“符合”;(二)有严重缺陷或有多项主要缺陷,表明企业未能对产品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或者主要和一般缺陷的整改情况或计划不能证明企业能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正的,评定结果为“不符合”。
前期新版GMP认证常见缺陷项简析第二章质量管理(第13、14条出现频率最高)第十三条质量风险管理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
新版GMP缺陷条款汇总╳╳╳公司的新版GMP不合项大容量注射剂主要缺陷: ╳╳╳注射剂调配工序记录中释配后的体积数与验证后仪器读数对照表体积数不一致,生产部门与质量部门未安偏差处理程(第二百五十条, (第二百五十二条,)一般缺陷:1、部分培训的汇总内容不完整,未对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的计划培训人数、实际培训人数进行统计,也没有说明对未加培训人员的补充培训情况。
(第二十七条)2、灯检岗位人体检缺少辨色力的检查记录。
(第三十一条)3、物料仓库物料入口无挡雨雪设施。
(第六十条)4、D级区洁净区清洗后容器具未置于器具间存放,无保证干燥的措施。
(第八十五条)5、已经取样的塑料输液容器组合盖取样后未按规定恢复两层包装,也未先发放使用。
(第一百零三条)6、未对产品召回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第三百零五条);7、2011年注射液的产品年度评价中缺少相关设备和设施的运行、确认等情况。
(第二百六十六条);8、大体积水浴灭菌柜增加探头后,对此项变更控制的处理记录中缺少相关的风险评估;(第二百四十二条)9、配制系统确认验证方案内容不完整,未明确稀配液含量均一性确认项目的取样方案与可接受标准;(第一百四十八条)10、灌装岗位清场SOP中规定,灌装结束后没有使用完的非PVC膜材应在A级保护下包扎,现场检查操作人员未按SOP规定执行。
(第一百八十九条)11、使用微生物培养的培养箱无温度自动记录功能,原始记录中仅记录一次温度。
(第二百二十三条)12、╳╳╳细菌未按规定保存,现场检查时放置在2-8度冰箱内。
(第二百二十六条)13、2012年7月对工厂的自检范围不全面,只对生产车间、公用系统、仓库进行了自检,未对自检缺陷项的整改进行跟踪核实,也未对自检进行总结与评价。
(第三百零九条)新版GMP一般缺陷案例(2012-10-30 07:23:34)转载▼标签:杂谈厂房- 人员可通过生产与包装区域的门直达室外。
- 地漏敞口/无存水弯。
- 液体和气体的出口处无标志。
- 不与暴露产品直接相邻或不直接位于暴露产品上方的表面有损坏。
- 生产区内从事与生产无关的活动。
- 休息、更衣、洗手和盥洗设施设置不当。
设备- 设备与墙面的间距太小而无法清洁。
- 固定设备的基座连接处未完全密封。
- 使用临时性的方法和装置进行维修。
- 有缺陷或不用的设备未移出或未贴上适当的标识。
- 用于非高风险产品的小型设备未经确认符合要求。
清洁- 书面清洁规程内容不完整,但厂区处于可接受的清洁状态。
- 清洁或健康卫生规程未有效实施。
生产管理- 原辅料与产品处理的SOP内容不完整。
- 未严格限制未经授权人员进入生产区域。
- 对接收物料的检查不完全。
质量管理- 召回规程内容不完整。
原辅料检验- 用于符合性检验的原辅料,未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即用于生产。
- 检验方法的验证内容不完整。
包装材料检验- 运输和储藏规程内容不当。
- 过期/报废包装材料的处理不当。
- 检验项目不全。
- 质量标准不全。
- 一次接收的物料由多个批次构成,未考虑分开取样、检验与批准放行。
成品检验- 物理指标的检验项目不全。
文件记录- 产品的记录/文件内容不完整。
- 生产用建筑的平面图和标准不完整。
- 记录和凭证的保存时间不够。
- 无组织机构图。
- 清洁记录内容不完整。
样品- 无原辅料样品。
- 成品或原料药样品数量不足。
- 贮存条件不正确。
稳定性- 持续稳定性考察的批次不足。
- 检验项目不全。
- 样品数量不足以完成检验。
无菌产品- 未监测灭菌用蒸气,以确保达到适当的质量要求且无添加的成分。
- 进入洁净区和无菌工艺生产区的最多人数控制不当。
- 用于冲洗溶液和保护产品的气体未经除菌过滤器过滤。
- 微粒与缺陷的检查不当新版GMP严重缺陷案例(2012-11-05 08:16:43)转载▼标签:杂谈人员高风险产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或生产管理负责人无药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或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执业药师资格),且对其负责的工作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
厂房无空气过滤系统以消除生产或包装时容易产生的空气污染。
有大范围交叉污染,表明通风系统普遍存在故障。
生产区或检验区未与其它用于高风险产品的生产区有效分隔。
厂区卫生状况差,到处有生产残留物积聚/有清洁不充分导致的异物。
虫害严重。
设备用于高风险产品的复杂生产操作用设备未经确认符合要求,且有证据表明存在故障。
生产管理无书面的生产处方。
生产处方或生产批记录显示有明显的偏差或重大的计算错误。
伪造或篡改生产和包装指令。
质量管理质量管理部门不是明确的独立机构,缺乏真正的决定权,有证据表明质量管理部门的决定常被生产部门或管理层否决。
原辅料检验伪造或篡改分析结果。
成品检验批准放行销售前,未按照所适用的质量标准完成对成品的检验。
伪造或篡改检验结果/伪造检验报告。
记录伪造或篡改记录。
稳定性无确定产品效期的数据。
伪造或篡改稳定性考察数据/伪造检验报告。
无菌产品关键灭菌程序未经验证。
注射用水(WFI)系统未经验证,有证据表明存在微生物/内毒素超标的情况。
- 未做培养基灌装验证以证明无菌灌装操作的有效性。
- 无菌灌装产品在灌装期间无环境控制/未监控微生物。
- 培养基灌装验证失败后仍继续进行无菌灌装生产。
- 未对首次无菌检查不合格进行彻底调查,就根据复试结果批准放行产品。
1、企业所制定的质量目标内容不具体,且未分解到相关部门(第6条)2、质量管理负责人的职责未规定“确保在产品放行前完成对批记录的审核”和“审核和批准所有与质量有关的变更(第23条)3、制水岗位操作人员上岗培训无考核及评价记录;空气净化系统、水处理系统操作人员未进行臭氧消毒的操作培训(第27条)4、洁净区人、物流入口及洁净走廊的压差无记录(第48条)5、车间称量无防止粉尘扩散措施(第53条)6、原液库自动温控温度显示装置失灵(第58条)7、原辅料不合格区未进行有效隔离(第61条)8、制水间用于监测总回水的温度探头未校验(第91条)9、混合机上的压力表无校验标识(第94条)10、未对纯化水总回水和总>>>附件2:辽宁省药品生产企业新修订药品GMP认证检查缺陷汇总及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0月31日)截至2011年10月底,中心共收审新修订药品GMP认证申请34家,组织完成现场检查29家,申请撤回2家,不符合新修订药品GMP2家,认证审查公示24家;对已经审查公示企业存在的缺陷问题进行汇总、分析,涉及缺陷项202项,严重缺陷0项,主要缺陷6项,一般缺陷196项。
发生缺陷项目最多的章节为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缺陷项目占缺陷总数的18.0%,其次为文件管理、厂房设施设备章节等。
各系统缺陷比例详见附表1:新修订药品GMP认证现场检查缺陷情况分布表。
)以下分章节概述缺陷项目并对缺陷情况进行分析:(一)机构与人员共计发现1项主要缺陷,18项一般缺陷,占缺陷总数9.0%。
【缺陷概述】主要缺陷:企业QA人员数量相对不足;一般缺陷:共涉及18项内容.主要体现在岗位人员培训内容不全或者培训效果不能满足岗位操作要求,经汇总该类缺陷有15项,如:部分岗位操作人员培训效果欠佳:消毒剂配制岗位人员不熟悉75%乙醇配制操作;空调岗位人员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对现场温度、相对湿度超标情况进行处理;实验室人员对个别试剂(如:氢氧化钠)储存条件不清楚;中药饮片验收人员、库房保管员培训内容中缺少对本企业产品(木香、何首乌等)鉴别等知识的培训;空调系统操作人员初、中效过滤器初阻力值的测量方法培训不到位等;其次是与洁净服管理相关的缺陷,有2项:洁净服编号有重复,不能有效追溯洁净衣清洗时间;毒性饮片车间工作服颜色与其他车间工作服颜色区分不明显;另外,还有1项缺陷提及关键岗位人员不具备相应的工作经验:该企业质量管理负责人缺少质量管理经验。
(二)厂房与设施共计发现32项缺陷,占缺陷总数15.0%。
【缺陷概述】主要缺陷1项:企业在洁净环境控制方面存在以下不足,可能会导致环境对产品污染的风险:301/101(一般生产区)房间压差低于10Pa (6.93Pa),压差自动监控系统未报警;企业对于A车间在2011年11月4日23:00—11月6日18:00期间停电对于车间环境影响的评估中,仅对每个空调系统设置3个沉降粒子监控点,未覆盖全部的关键生产区域,环境评估数据不充分;企业于2011年3月—11月对A车间(包括口服区域和内包装区域)进行彩钢板改造施工,施工区域停止生产,非施工区域正常生产操作,在产品变更评估中(评估追踪号:***)未涵盖尘埃粒子监控数据和微生物限度监控数据的评估;A车间的内包装间的两条冷却水管与1条信号管穿越到外包装间,穿越管路未密封;一般缺陷31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厂房设施设计的空间不足或者功能区域划分不合理。
共涉及15项缺陷内容,例如:(1)A产品回收车间为此次认证的A产品生产的A1生产线与企业另一A产品生产的A2生产线共用,物料存储空间不足;(2)一般生产区无容器具洗存间;(3)仓储区面积与生产品种的规模不相适应,标识毒剧药材的库房中存放贵细药材;(4)药材库、成品库、阴凉库等不合格品区无隔离措施;(5)阳性菌检测室与微生物检测室共用人流通道等。
2、与厂房设施环境控制有关的缺陷有16项,例如:(1)辅料阴凉库储存的空胶囊外包装存储条件湿度为45-65%,现场湿度计显示为71%;(2)《空气净化系统清洁规程》对空调系统过滤器更换的标准制定不详细;未对洁净区内有压差梯度要求的功能间规定压差范围;(3)药材库、成品库、辅料库、包材库等顶部贯通,仅在成品库II设有一个通风口;(4)中药前处理及提取车间未对出入人员采取适当控制措施;(5)洗衣间、调配间地漏未进行液封;(6)试剂库、易制毒库无强排设施、提取车间物料暂存室无加湿除湿设施;(7)头孢原料药合成车间干燥岗位无除尘装置等。
(三)设备共计发现29项缺陷,占缺陷总数14.0%。
【缺陷概述】该部分缺陷范围主要包括设计、维护、校验、状态标识和使用记录、设备清洁五个方面内容。
1、与设备设计有关的缺陷共有1项:A车间包装线传送带在洁净区和非洁净区穿越。
2、与设备维护有关的缺陷共有4项:(1)电子天平无使用、维护、保养记录;(2)药材库温湿度计损坏;(3)气相色谱仪干燥剂已失效;(4)酒剂车间调配间配液罐(设备编号:***)内视灯损坏。
3、与仪器、仪表校验有关的缺陷共有8项,例如:(1)化验室氮气瓶压力表未按时检定;车间胶囊充填间压差指示装置未及时校验;(2)质量控制实验室温湿度表***校准日期为2011年1月29日,检定周期1年,2012年的校准日期为2012年2月4日,检定周期出现不连续情况;(3)部分仪器仪表超过有效期或失灵,如提取罐压力表失灵、十万分之一天平超过校准有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