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骨髓炎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VSD治疗慢性骨髓炎的观察和护理目的观察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效果及护理要点。
方法总结21例慢性骨髓炎患者应用VSD封闭引流的护理措施。
结果21例患者病灶清除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通过二期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均愈合,无复发病例。
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必须保持良好的密闭和有效的负压,同时采用0.9%Nacl加抗生素冲洗伤口,使药液直接作用于病灶,有利于脓液或血凝块稀释及排出,也可杀灭细菌。
标签:封闭式负压引流;慢性骨髓炎;观察;护理慢性骨髓炎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膜、骨质和骨髓的慢性炎症,最常受累的部位为长骨的干骺端,如胫骨上端、股骨下端、肱骨、桡骨、髂骨等[1]。
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利用含有双芯引流管的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来覆盖或填充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使用生物半适膜进行封闭,通过可控制的负压持续有效抗生素冲洗,吸引来控制感染,促进创面愈合的一种新的治疗材料和方法。
我科自2013年5月~2014年1月共收治21例慢性骨髓炎患者,通过采用VSD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现将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20~68岁,其中胫骨慢性骨髓炎11例,股骨慢性骨髓炎5例,跟骨骨髓炎3例,肱骨骨髓炎2例。
病程6月~18月,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压痛,部分窦道路形成并溃疡,经血常规,X线、CT檢查、确诊为慢性骨髓炎。
1.2 方法术前根据创面分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
术中彻底清除病灶,冲洗创面,选择合适规格的负压引流敷料。
术后连接开通中心负压引流装置及冲洗装置,保持冲洗引流通畅。
10~14d拆除敷料,若创面肉芽组织新鲜,引流液细菌培养阴性,可行创面植皮术,否则需要更换敷料,持续负压冲洗引流,直至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可植皮闭合创面为止。
1.3 结果本组21例全部痊愈,其中15例经封闭式负压冲洗引流治疗10~14d 后拆除敷料,行创面植皮术;6例创面有较多分泌物,给予再次清创,更换敷料,持续负压冲洗引流至创面无炎性分泌物,肉芽组织新鲜,行创面植皮术。
骨髓炎的护理常规骨髓炎是骨组织受到细菌侵袭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
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感染部位多发生在胫骨和股骨。
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为病灶清除术加置管冲洗。
方法是:在髓腔或关节腔内放置灌注管、引流管。
灌注管连接生理盐水加抗生素滴入,引流管连接负压引流瓶.1.护理评估和观察要点1.1病史:儿童常发生磕碰,外伤导致。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常伴高热,寒战。
慢性骨髓炎在急性期未能彻底控制,反复发作演变而成。
1.2 症状:感染局限于骨内时,患区剧痛,肢体不敢活动,局部皮温增高。
如骨膜下脓肿形成后红肿热痛明显,压痛明显。
如脓肿穿破皮肤,体温可逐渐下降,局部形成窦道,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
1.3 心理社会反应: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预后,采取的手术等方案及术后康复的了解认知及心理承受能力程度,了解患者对手术及其术后并发症,自我形象紊乱等心理承受能力,家庭对治疗的经济承受能力。
1.4同骨科护理观察要点。
2.护理问题2.1体温过高2.2疼痛2.3焦虑疲乏、恐惧2.4皮肤完整性受损2.5躯体移动障碍2.6潜在并发症3.护理措施3.1术前护理3.1.1一般护理:卧床休息,适当限制患肢活动,搬动时注意平托患肢,置患肢于功能位,可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预防患肢发生病理性骨折。
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少食多餐,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摄水量2500ml--3000ml为宜,以补充高热的消耗。
必要时少量多次输血。
加强窦道形成的局部皮肤护理,预防压疮。
3.1.2 对症处理:观察生命体征,局部疼痛,肿胀,邻近关节有无红、肿、热、痛或积液出现。
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控制感染,抗生素现配现用,以防降低疗效,按计划滴入,保持血液中的有效浓度,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及时调整抗生素。
改善疼痛,多于患者交谈,转移注意力,给予患肢制动,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疼痛,搬动时动作轻柔,减少物理刺激,预防病理性骨折,遵医嘱给予止痛。
急/慢性骨髓炎康复宣教一.手术前宣教:为了使手术顺利进行及手术后迅速恢复健康,患者可:1、多喝水以预防尿路感染(一天2000CC以上)。
(但若有心、肺、肾等方面功能异常者,则需依医嘱执行限水)2、注意身体清洁及预防感染。
3、常作深呼吸咳嗽及每二小时翻身一次,以促进肺部扩张预防肺炎。
4、教导床上使用便盆、尿壶及支托患部方法。
5、每二小时做一次全关节主动与被动运动,每天做200下,可预防肌肉 ,挛缩及关节变形。
6、告知术后可能会有管子留置(如伤口引流管)。
二.手术后宣教:1、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及麻醉恢复情形。
2、告知患肢如有外固定器及弹性绷带包扎,主要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患肢肢体变形、肿胀及预防伤口渗血或血块阻塞。
3、若感觉有呼吸不顺畅、头晕、恶心、呕吐应立即通知护理人员处理.4、随时注意伤口有无出血情形,身体移动时勿牵扯引流管。
5、随时注意肢体活动与循环功能,如患肢颜色、温度感觉等,若有异常時,应立即告知护理人员处理。
6、维持正确姿势及使用辅助物保持患肢舒适,并每两小时翻身一次。
7、若觉伤口疼痛可采护理人员教导之缓解方式或依医嘱使用止痛剂以减轻疼痛。
8、手术后伤口及外固定器应保持清洁干燥,医师会视伤口愈合情形予以拆线。
9、若有红、肿、热、痛,可用冰敷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10、初期有引流管留置时,应采姿位引流,以利分泌物流出;伤口若在肢体上方或侧边宜采俯卧或侧躺,甚至于下床活动以利分泌物流出.11、请依医护人员指导练习上下床、坐轮椅及使用辅助器走路等。
12、常练习日常生活及自我照顾,初期有排便、尿之需要时可告知护理人员协助。
13、饮食宜摄取高蛋白、高维生素之饮食,以利组织愈合。
三.居家照顾1、出院后须继续肌肉运动,每日三至四次。
2、遵守医师指示执行肢体之负重与复健运动。
3、依指示使用合适的辅助器。
4、依指导执行伤口或外固定器照顾。
5、摄取充足水分2000-3000CC(但若有心、肺、肾等方面功能异常者, 则需依医嘱执行限水)与高纤维食物可预防便秘。
骨髓炎的治疗方法、机理、感染途径、注意事项一、概述骨髓炎为化脓性细菌感染,涉及骨膜、骨密质、骨松质与骨髓组织,中医称为附骨疽。
二、机理感染由血源性微生物引起(血源性骨髓炎);从感染组织扩散而来(包括置换关节的感染、污染性骨折及骨手术)。
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骨髓炎可见于吸毒者;镰状细胞血症患者和严重的糖尿病或外伤患者。
真菌和分枝杆菌感染者病变往往局限于骨,并引起无痛性的慢性感染。
危险因素包括消耗性疾病、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糖尿病、血液透析及静脉用药。
对于儿童,任何引起菌血症的过程都可能诱发骨髓炎。
三、分类根据它发病原因,一般可以分为三种:血源性骨髓炎、外伤性骨髓炎、邻近组织的感染蔓延至骨骼而发生的骨髓炎。
临床上可分为以下五大类:1、硬化性骨髓炎硬化性骨髓炎表现为一段骨干或整个骨干的进行性、广泛性增生和硬化的炎性改变。
因炎性反应的刺激,导致骨髓腔内发生广泛纤维化、甚至骨髓腔消失,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有窦道形成等。
2、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化脓菌由身体其它部位的感染灶进入血流传播并定位于骨组织而引起的炎症。
它的病理特点是骨质破坏、坏死和反应性骨质增生同时存在。
80%以上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
3、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一般是由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而发生的结果。
它有典型的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史,死骨、死腔、窦道的形成。
4、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常继发于开发性骨折,随着现在的交通事故和大型建筑的工伤事件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属高能量骨折后的常见并发症。
其特点是,感染的病灶始终以骨折部位为中心,向两端发展蔓延,同时多在骨折部位形成死腔。
而在其骨与软组织形成脓肿,常反复破溃,成为长期不愈的窦道。
这也是慢性骨髓炎开始的标志。
5、医源性骨髓炎医源性骨髓炎大多发生于手术中,由于医务人员过分依赖抗生素而放松无菌操作,使患者的抵抗能力低下,招致了细菌的侵犯。
慢性骨髓炎的诊治慢性骨髓炎是化脓性细菌侵入骨组织所引起的一种骨感染性疾病,往往反复发作多年不愈,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肢体功能,有时会因并发症而致终身残疾。
慢性骨髓炎多由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延误诊治演变而来。
少数为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所致。
每当机体抵抗力降低,病灶处可出现软组织红肿,甚至皮肤破溃,即急性发作。
1 发病机理急性期的症状消失后,一般情况好转,但病变持续,转为慢性期。
由于死骨形成,较大死骨不能被吸收,成为异物及细菌的病灶,引起周围炎性反应及新骨增生,形成包壳,故骨质增厚粗糙。
如形成窦道,常年不愈。
如引流不畅,可引起全身症状。
如细菌毒力较小,或机体抵抗力较强,脓肿被包围在骨质里,呈局限性骨内脓肿,称布劳德氏脓肿(Brodie’s abscess)。
常发生在胫骨上下端,起病时一般无明显症状,仅于数月或数年后第一次发作时才有局部红肿和疼痛。
如病变部骨质有较广泛增生,使髓腔消失,循环较差,发生坚实性弥散性骨髓炎,称加利氏骨髓炎(Sclerosing osteomg elieisoF Garre)。
最常发生在股骨和胫骨,以间歇疼痛为主。
2 临床表现临床上进入慢性炎症期时,有局部肿胀,骨质增厚,表面粗糙,有压痛。
如有窦道,伤口长期不愈,偶有小块死骨排出。
有时伤口暂时愈合,但由于存在感染病灶,炎症扩散,可引起急性发作,有全身发冷发热,局部红肿,经切开引流,或自行穿破,或药物控制后,全身症状消失,局部炎症也逐渐消退,伤口愈合,如此反复发作。
全身健康较差时,也易引起发作。
由于炎症反复发作,多处窦道,对肢体功能影响较大,有肌肉萎缩;如发生病理骨折,可有肢体短缩或成角畸形;如发病接近关节,多有关节挛缩或僵硬。
X线照片可显示死骨及大量较多致密的新骨形成,有时有空腔,如系战伤,可有弹片存在。
布劳德氏脓肿X线照片显示长骨干骨后端有圆形稀疏区,脓肿周围骨质致密。
加利氏骨髓炎骨质一般较粗大致密,无明显死骨,骨髓腔消失。
颌骨骨髓炎的治疗与护理【概念】颌骨骨髓炎是由细菌感染以及物理或化学因素,使颌骨产生的炎性病变。
它并不仅限于骨髓腔内的炎症,而是包括骨膜、骨皮质、骨髓及其中的血管、神经等整个骨组织发生的炎症过程。
根据病理特点及致病因素不同,颌骨骨髓炎可分为化脓性颌骨骨髓炎与特异性颌骨骨髓炎,另外还有物理性(放射性)及化学性因素引起的颌骨骨髓坏死而继发感染的骨髓炎。
临床上以牙源性感染引起的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最为多见。
近年来由于颌面部肿瘤放射治疗的广泛应用,放射性颌骨骨髓炎有增多趋势。
本节重点介绍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护理。
【临床特点】化脓性颌骨骨髓炎一般均由急性转为慢性,最后形成死骨。
炎症可以是小范围的,也可以扩大波及一侧下颌骨,甚至整个下颌骨均受累。
炎症如从骨髓向四周发展,破坏颌骨,称之为中央性颌骨骨髓炎;如由骨膜下脓肿损害骨皮质,称为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如病情未得到及时控制,少数亦可发展至破坏整块颌骨。
1、中央性颌骨骨髓炎:分为急性期与慢性期,而急性期又分为局限型与弥散型两种。
(I)急性局限型:多由根尖感染引起,患牙持续性剧痛并沿三叉神经分布区放射。
牙松动、叩击痛、前庭沟丰满、面颊肿胀。
如脓液穿破骨壁得到引流,炎症可逐渐减轻,及时将脓液引流,炎症较易控制,否则,骨髓腔内的炎症发展扩散,可形成弥散性骨髓炎。
(2)急性弥散型:多由急性局限性炎症扩展而来。
全身症状加重,高热、寒战、白细胞计数升高、脱水及中毒表现。
下牙槽神经受累则下唇麻木,咀嚼肌受累则张口受限,重者伴发多间隙感染。
(3)慢性期:常为急性期的延续。
急性期如未得到及时、合理、彻底的治疗即进人慢性期。
此时患者全身及局部症状缓解,口内或皮肤瘩管长期流脓,有时混杂有小块死骨。
重者形成大块死骨或病理性骨折,出现咬合错乱及面部畸形。
死骨不清除,病变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一旦疹管阻塞,炎症又可急性发作。
2、边缘性颌骨骨髓炎:多见于青年人,好发于下颌支,其感染来源与中央性一样,多为牙源性感染,以下颌智齿冠周炎引起颌周间隙感染所致最为多见。
VSD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护理作者:范凤薛晓媛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3期【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封闭负压吸引技术(VSD)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护理方法。
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16例因慢性骨髓炎而应用VSD技术的患者进行基础、VSD技术等相关护理以及心理护理,观察护理效果。
结论:VSD治疗慢性骨髓炎疗效确切,充分细致的术前及术后护理工作是亦治疗成功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VSD;慢性骨髓炎;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249-02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骨髓炎,一直是骨科临床治疗中的棘手问题。
经过不断探索,应用VSD技术成为彻底治愈骨髓炎的又一新的途径。
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16例慢性骨髓炎患者,均行感染坏死骨清除后应用VSD技术,术前、术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慢性骨髓炎患者共16例,男11例,女5例。
年龄19-47岁,平均35.4岁;致伤原因车祸造成10例,砸伤造成4例,其余原因2例。
入院前针对骨髓炎手术治疗的次数9例2次,4例3次,3例3次以上。
入院时全部患者仍存在皮肤窦道,但均渗出较少,无明显红肿及脓性分泌物,12例患者有贴骨瘢痕形成,全部病例均有色素沉着。
1.2 治疗方法术前先行影像学检查,确定胫骨感染骨或坏死骨的范围及程度。
硬膜外麻醉下,将以窦道口为中心的贴骨瘢痕或有色素沉着较重的皮肤切除,大小根据术前确定的坏死骨范围决定。
此组病例的切除大小在2cm×2cm至4cm×4cm之间。
骨刀及咬骨钳去除坏死骨,尽量不遗留任何可疑骨质,直至骨面渗血。
用双氧水、庆大霉素盐水反复冲洗,冲洗完毕后以合适大小的VSD辅料覆盖创面,施乐辉半透膜封闭辅料,连接负压源,检查密闭性。
滴注引流护理常规一、概论滴注引流法常用于骨与关节的化脓感染,是慢性骨髓炎清除病灶后的基本方法。
滴注引流就是在彻底清除病灶,死腔碟形化后,洗净伤口,只定点缝合皮肤,不分层缝合。
伤口内放两根细导尿管或塑料管,术后其中一根用生理盐水滴注引流,可在生理盐水内加入抗生素,24小时持续滴入,另一根作负压吸引。
这样可以保证,伤口内有持续的药物进入和引流,一般需要3周以上,最长可以几个月。
从而达到治疗骨髓炎的目的。
此方法最早应用于骨髓炎的治疗,现在也被用于普通外科的脓腔引流,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二、病因1、急性骨髓炎开放性骨折伤口直接感染到骨骼,或血流转移至骨骼,或附近组织感染蔓延所致2、慢性骨髓炎大多因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所致开放性骨折、金属物插入等引起的骨内感染特殊类型的慢性化脓性骨髓炎3、普通外科的脓腔引流或者(感染由血源性微生物引起(血源性骨髓炎);从感染组织扩散而来,包括置换关节的感染,污染性骨折及骨手术。
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引起的骨髓炎可见于吸毒者,镰状细胞血症患者和严重的糖尿病或外伤患者。
真菌和分枝杆菌感染者病变往往局限于骨,并引起无痛性的慢性感染。
危险因素包括消耗性疾病,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糖尿病,血液透析及静脉用药。
对于儿童,任何引起菌血症的过程都可能诱发骨髓炎。
)三、病理患有骨髓炎的病理是感染由血源性微生物引起(血源性骨髓炎);从感染组织扩散而来(包括置换关节的感染、污染性骨折及骨手术)。
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革兰氏阳性菌。
真菌和分枝杆菌感染者病变往往局限于骨,并引起无痛性的慢性感染。
骨髓炎的病理包括消耗性疾病、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糖尿病、血液透析及静脉用药。
导致骨髓炎的病理是骨的感染伴发血管阻塞时,会引起骨坏死和局部感染扩散。
感染可穿过骨皮质播散至骨膜下,并形成皮下脓肿。
后者会自发性穿透皮肤引流。
对于儿童,任何引起菌血症的过程都可能是诱发骨髓炎的病理。
滴注引流是对骨关节等感染伤口内保持有持续的药物进入和引流,而达到治疗骨髓炎的目的。
急、慢性骨髓炎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营养状况及精神变化。
2、监测体温变化,每日测体温 6 次。
3、瘘管口周围皮肤颜色,引流的颜色、性质。
4、牵引时观察末梢血液循环。
5、生命体征、有无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二、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骨科手术前准备
(2)完善术前辅助检查。
(3)训练床上使用便器。
(4)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戒烟。
(5)备皮。
2、术后护理:
(1)同骨科术后护理。
(2)卧硬板床休息,患肢石膏固定的患者,用软枕抬高患肢 20 ㎝,保持患肢功能位,以防畸形或病理性骨折;执行石膏固定患者
护理常规及评价标准。
(3)严密监测体温变化,每日测体温 6 次。
若体温高于39℃时,应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并在 30 分钟内监测体温变化,
做好护理记录。
(4)在抗生素应用之前,抽血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采血宜在高热、寒战时进行。
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观察疗效,慎防不良反应,警惕双重感染发生。
(5)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少食多餐,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摄水量达 2500-3000 毫升为宜,以补充高热的消耗。
(6)确保切口灌注引流的通畅,术后 24 小时内滴入速度要快,冲洗量每
日可达 15 升;3 天后滴注速度减慢,每日灌注量为 5 升,7 日后每日灌注量为 3
升。
(7)观察冲洗引流的量、颜色。
及时更换冲洗液,防止流空;及时倾倒引流液,防止引流液逆流。
(8)卧床休息,患肢皮肤牵引制动,避免早期下床负重,预防病理性骨折。
(9)心理护理: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防止焦虑悲观心理。
(10)健康教育:加强营养,观察体温变化。
指导患者做踝关节运动,包括踝泵运作和踝旋转动作,做收缩臀肌、下肢外展和直腿抬高运动,每日 3-5 次,每次 10-15 分钟。
三、健康指导要点
1、饮食宜采取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少食多餐。
2、加强功能锻炼,指导进行踝关节运动。
3、监测体温变化。
4、灌洗引流的观察。
四、注意事项
1、体温高热引起惊厥、寒战。
2、灌洗引流时防止引流液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