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慢性骨髓炎及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294.12 KB
- 文档页数:2
目录•骨髓炎概述•骨髓炎护理的重要性•骨髓炎护理措施•骨髓炎患者的健康教育•骨髓炎护理查房案例分享01染产生。
定义分类定义与分类病因与病理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临床表现与诊断02预防感染的传播保持病房清洁定期清洁病房,包括清洁地面、床单、被褥等,以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限制探视人数为了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应限制探视人数,并鼓励家属和亲友佩戴口罩。
严格执行手卫生医护人员和患者应经常洗手或使用手部消毒液,以减少细菌传播的可能性。
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以便采取适当的疼痛控制措施。
疼痛评估舒适体位心理支持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以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疼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030201减轻患者疼痛和不适康复训练为患者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增强身体免疫力。
营养支持鼓励患者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提供必要的社交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社会支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03药物治疗与护理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观察药物反应确保药物摄入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异常情况并处理。
观察引流物和逆流。
引流管的护理伤口护理与引流疼痛控制根据疼痛评估结果,遵医嘱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或非药物治疗,如物理治疗、按摩等。
疼痛评估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了解疼痛的性质和程度,以便采取适当的止痛措施。
心理支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疼痛管理与心理支持康复训练与功能锻炼早期康复训练功能锻炼指导康复训练效果评估04疾病认知与预防骨髓炎定义03饮食调整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01休息与活动液循环和炎症消退。
02疼痛管理意力、放松技巧等缓解疼痛。
自我护理与生活指导定期复查与随访复查时间复查内容随访重要性05案例一: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护理护理要点保持患肢制动,减轻疼痛;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和抗炎药物;观察体温、脉搏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注意事项避免剧烈运动和负重,防止炎症扩散;定期复查血常规和X线检查,评估治疗效果。
VSD治疗慢性骨髓炎的观察和护理目的观察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效果及护理要点。
方法总结21例慢性骨髓炎患者应用VSD封闭引流的护理措施。
结果21例患者病灶清除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通过二期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均愈合,无复发病例。
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必须保持良好的密闭和有效的负压,同时采用0.9%Nacl加抗生素冲洗伤口,使药液直接作用于病灶,有利于脓液或血凝块稀释及排出,也可杀灭细菌。
标签:封闭式负压引流;慢性骨髓炎;观察;护理慢性骨髓炎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膜、骨质和骨髓的慢性炎症,最常受累的部位为长骨的干骺端,如胫骨上端、股骨下端、肱骨、桡骨、髂骨等[1]。
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利用含有双芯引流管的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来覆盖或填充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使用生物半适膜进行封闭,通过可控制的负压持续有效抗生素冲洗,吸引来控制感染,促进创面愈合的一种新的治疗材料和方法。
我科自2013年5月~2014年1月共收治21例慢性骨髓炎患者,通过采用VSD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现将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20~68岁,其中胫骨慢性骨髓炎11例,股骨慢性骨髓炎5例,跟骨骨髓炎3例,肱骨骨髓炎2例。
病程6月~18月,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压痛,部分窦道路形成并溃疡,经血常规,X线、CT檢查、确诊为慢性骨髓炎。
1.2 方法术前根据创面分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抗生素。
术中彻底清除病灶,冲洗创面,选择合适规格的负压引流敷料。
术后连接开通中心负压引流装置及冲洗装置,保持冲洗引流通畅。
10~14d拆除敷料,若创面肉芽组织新鲜,引流液细菌培养阴性,可行创面植皮术,否则需要更换敷料,持续负压冲洗引流,直至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可植皮闭合创面为止。
1.3 结果本组21例全部痊愈,其中15例经封闭式负压冲洗引流治疗10~14d 后拆除敷料,行创面植皮术;6例创面有较多分泌物,给予再次清创,更换敷料,持续负压冲洗引流至创面无炎性分泌物,肉芽组织新鲜,行创面植皮术。
慢性骨髓炎冲洗引流的护理关键词骨髓炎冲洗引流护理慢性骨髓炎都是由于在急性期时未得到及时、正确、彻底的治疗而致反复发作遗留下死骨、死腔及窦道的结果。
一般患者都采用手术清除死骨、死腔及肉芽组织,消灭死腔,置管持续冲洗可达到稀释脓液中的蛋白分解酶,充分引流坏死组织的目的。
2003年1月~2010年1月收治慢性骨髓炎患者12例,采用手术病灶清除术,术后置管充分持续冲洗引流,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10~53岁,平均31.5岁。
其中股骨慢性骨髓炎6例,胫骨慢性骨髓炎6例,病程1~25年,平均13年。
手术方式: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下行开窗病灶清除术,放置1条硅胶管于病灶骨髓腔内,胶管分别经皮下、皮肤引出体外,上端接一次性的引流器,下端接引流瓶,冲洗液通过一次性输液器滴入,再通过硅管进入病灶区,通过压力作用使病灶区的液体,从下端引流出进入引流瓶。
护理方法:①患者术毕返回病房后,将上端一次性输液器接上冲洗液,下端接负压引流瓶放于床旁,调节冲洗液的滴数,注意观察下端引流是否通畅。
②冲洗液的选择和配制,一般采用生理盐水500ml加庆大霉素16U及0.02%呋喃西林交替使用,也可以根据分泌物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③术后1~2天,为防止血凝块或坏死组织脱落堵塞引流管,冲洗速度宜快,以后每天2000~4000ml冲洗液,滴速可控制在50~70滴/分,持续时间5~7天拔管。
如引流瓶仍出现脓液或分泌物较多时可增加冲洗量,延长冲洗时间,直至引流液呈清亮,无分泌物方可停止冲洗,停止冲洗后不宜立即拔管,利用负压作用充分引流残留的液体后再行拔管。
护理体会严格无菌操作:在配制冲洗液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倒引流液时,须反折引流管不可直接倒,不可将引流管上提高过患肢,以免逆行感染。
妥善安置引流管:一般保持冲洗端及引流端在体外的管道长度30cm,冲洗管应高出床面60~70cm,引流瓶应低于患肢50cm。
骨髓炎的治疗方法、机理、感染途径、注意事项一、概述骨髓炎为化脓性细菌感染,涉及骨膜、骨密质、骨松质与骨髓组织,中医称为附骨疽。
二、机理感染由血源性微生物引起(血源性骨髓炎);从感染组织扩散而来(包括置换关节的感染、污染性骨折及骨手术)。
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骨髓炎可见于吸毒者;镰状细胞血症患者和严重的糖尿病或外伤患者。
真菌和分枝杆菌感染者病变往往局限于骨,并引起无痛性的慢性感染。
危险因素包括消耗性疾病、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糖尿病、血液透析及静脉用药。
对于儿童,任何引起菌血症的过程都可能诱发骨髓炎。
三、分类根据它发病原因,一般可以分为三种:血源性骨髓炎、外伤性骨髓炎、邻近组织的感染蔓延至骨骼而发生的骨髓炎。
临床上可分为以下五大类:1、硬化性骨髓炎硬化性骨髓炎表现为一段骨干或整个骨干的进行性、广泛性增生和硬化的炎性改变。
因炎性反应的刺激,导致骨髓腔内发生广泛纤维化、甚至骨髓腔消失,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有窦道形成等。
2、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化脓菌由身体其它部位的感染灶进入血流传播并定位于骨组织而引起的炎症。
它的病理特点是骨质破坏、坏死和反应性骨质增生同时存在。
80%以上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
3、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一般是由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而发生的结果。
它有典型的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史,死骨、死腔、窦道的形成。
4、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常继发于开发性骨折,随着现在的交通事故和大型建筑的工伤事件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属高能量骨折后的常见并发症。
其特点是,感染的病灶始终以骨折部位为中心,向两端发展蔓延,同时多在骨折部位形成死腔。
而在其骨与软组织形成脓肿,常反复破溃,成为长期不愈的窦道。
这也是慢性骨髓炎开始的标志。
5、医源性骨髓炎医源性骨髓炎大多发生于手术中,由于医务人员过分依赖抗生素而放松无菌操作,使患者的抵抗能力低下,招致了细菌的侵犯。
浅谈慢性骨髓炎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3-08-12T17:03:16.9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8期供稿作者:程振平赵欣张莹赵丽波魏亚莉[导读] 患者因慢性骨髓炎长期不愈,使其对手术效果抱有顾虑,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担忧。
程振平赵欣张莹赵丽波魏亚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五医院 150000)【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8-0320-01 慢性骨髓炎大多数是由于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不彻底的而使病情反复发作,最终遗留下死骨、死腔及窦道的结果;如急性骨髓炎的致病菌毒力较低,或患者抵抗力较强,也可起病开始即为亚急性或慢性,并无明显急性期症状。
1 护理
1.1 术前护理
1.1.1 心理护理
患者因慢性骨髓炎长期不愈,使其对手术效果抱有顾虑,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担忧。
护士要充分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情,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向患者讲述手术的必要性和过程,以增强对疾病及手术的认识和信心。
1.1.2 特殊准备
(1)手术前应先取窦道溢液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通常在手术前2周即开始应用抗生素,使手术部位有足够的抗生素浓度。
(2)手术前皮肤准备,做好切口周围的皮肤清洁、消毒,加强对伤口换药,控制创面炎症。
如果要进行自体髂骨植骨、皮瓣移植,要求供区无疤痕、无皮肤病。
(3)加强饮食营养慢性骨髓炎为长期消耗性疾病,体质虚弱,应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必要时给予静脉高营养输入,输新鲜血、白蛋白、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增强机体抵抗力。
1.2 术后护理
1.2.1 生命体征的观察术后按硬膜外麻醉后护理,予去枕平卧6小时,持续低流量吸氧。
术后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床边心电监护,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体温的变化,每半小时监测一次,并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做好记录。
根据医嘱合理使用镇痛剂,缓解疼痛解除其痛苦。
1.2.2 体位护理患肢下垫一软枕,抬高患肢30°~45°略高于心脏水平,预防和减轻水肿。
每隔2小时翻身一次,避免患肢受压。
皮瓣修复后需抬高患肢制动;桥式交叉皮瓣术后,双下肢严格制动6周,密切注意皮瓣蒂部,避免牵拉受压及扭曲。
搬动时动作易轻、稳,减少刺激。
1.2.3 植皮区皮瓣的观察与护理观察皮瓣色泽、温度、肿胀、毛细血管充盈度的反应。
皮瓣苍白、局部温度下降、毛细血管充盈度时间延长。
应考虑动脉供血不足;发绀、水泡、肿胀,考虑静脉回流障碍,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1.2.4 肢端血运的观察观察肢端末梢的颜色、温度、肿胀等情况了解游离骨块血管再通情况,发现皮肤肿胀、发凉、青紫等情况,提示发生血管危象,应立即报告医生,妥善处理。
1.2.5 全身辅助观察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如冰敷、酒精温水擦浴等。
若体温仍不降,可根据医嘱给予消炎痛栓l/3~1/2肛塞,但用药后严密观察病情,以防患者大量出汗后而导致虚脱,同时做好皮肤护理。
及时复查血常规、电解质,根据病情给予补液、补充热量;血色素、白蛋白低时,根据医嘱输血、血浆及白蛋白,增强患者的抵抗力。
1.2.6 抗生素的应用根据血培养及伤口分泌物的细菌培养结果,遵医嘱联合、足量合理使用抗生素,现配现用,按时给药,保证抗生素的效用。
观察患者用药效果、体温变化及局部疼痛、红肿等情况。
1.2.7 并发症的护理
(1)出血、皮瓣坏死观察皮瓣下有无出血,皮瓣肿胀明显,伤口周围活动性出血,负压引流过多,轻者引起血肿,压迫皮瓣造成皮瓣血液循环危象。
重者因失血过多而导致休克,故应密切观察病情,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并作好手术探查准备。
(2)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当肢体石膏固定而不能进行活动时,应抬高患肢,加强练习肌肉等长收缩运动,次数由少到多,强度由弱到强,每次以患者感觉肌肉轻微酸痛为度,循序渐进,不可用力过猛,防止病理性骨折。
按摩患肢,未固定的关节应进行主动活动,做引体向上、抬臀、深呼吸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 健康教育
2.1 功能锻炼
2.1.1 术后1~2天,为了防止骨髓腔出血,以向心性肌肉按摩为主。
2.1.2 术后3~7天,可练习肌肉等长收缩,向心性肌肉按摩。
2.1.3 每日抬高患肢,继续加强肌肉舒缩训练,训练次数由少到多,强度有小到大,每次训练以感到轻度疲劳为宜,循序渐进,不可用力过猛,防止移植骨的骨折,直至功能完全恢复。
2.2 出院指导
2.2.1 向患者宣传疾病相关知识,勇于面对现实,保持心情舒畅。
慢性骨髓炎较顽固,可反复急性发作,迁延不愈,治疗时间较长。
患者及家属对此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便坚持系统而完整的治疗,消除悲观、绝望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2 出院带药者,应患者交待服药方法,按时服药。
观察药物反应,避免双重感染。
应注意过敏及毒性反应,内服中药汤剂宜早晚空腹温服。
2.2.3 休息和活动嘱患者不能过早进行剧烈运动,避免意外损伤,防止病理性骨折。
卧床时做引体向上、深呼吸等运动,改善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减少并发症。
继续功能锻炼,指导好各时期不同锻炼方法,遵守循序渐进的锻炼原则。
参考文献
[1]双双.骨科患者术后的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年02期.
[2]孙静.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护理[A].河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暨中西医骨伤护理研讨观摩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