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主题探究题
- 格式:ppt
- 大小:115.00 KB
- 文档页数:23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小说探究》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16分)阴影与阳光徐慧芬14岁的中学生小蒙觉得自己这几天倒霉透了。
前天,因为出黑板报的缘故,他是最后一个离校的学生。
黑板报出到一半,突然他想看看高年级的黑板报出得怎么样,取取经。
但是人家教室的门已经锁上了。
于是他从自己教室搬来一张凳子。
人站在凳子上,高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墙上的气窗,看到人家教室里的黑板报。
正在他脸贴玻璃、专心张望的时候,值班教师走了过来,有点狐疑地问了一番后,就要他赶快回家。
巧的是,这天夜里,这一层办公室遭窃,所有老师的抽屉都被翻过,连零星小钱都被搜走了。
这样,作为最后一个离校又有点古怪行为的学生,小蒙就有理由被唤到教务处谈话。
虽然班主任和熟悉他的任课教师全部担保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从教务处出来的小蒙仍忍不住掉了眼泪,因为班上竟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陌生的眼光打量他,其中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
今天的事就更糟糕了。
小蒙向妈妈哭诉了今天的遭遇:他放学回家途经一个专卖复习资料的书屋,买了两本书,刚准备跨上自行车,迎面一辆卡车突然掉下一个大纸箱。
纸箱破了,里面的儿童玩具散落一地。
待车上司机发现,将车停下来时,周围已有人趁机捡了便宜溜走了。
他看司机挺急,就帮着司机把玩具捡起装回箱子里。
好事做完后,他的自行车却不见了!那是才买不久的新车啊!“好心没好报!小偷太坏了!呜……”小蒙边说边哭,眼泪越流越多。
“哭什么?哭了车子就能回来吗?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
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妈妈不是要你做一个自私的人,问题是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是非……”小蒙的妈妈唠唠叨叨边劝边教训儿子。
“你在培养儿子朝自私方向发展吗?”小蒙的爸爸从外面踏进门,听到妻子的话,打趣道。
“你倒还有心情说笑话!你儿子前天为班级做事,被人疑心当贼;今天做好事,被贼偷了车!”小蒙的妈妈把儿子今天的遭遇愤愤地说给丈夫听,一旁的小蒙哭得更厉害了。
高考小说意蕴主题探究题答题方法总结小说意蕴解题方法意蕴探究题主要出现在江苏高考试题中,考察类型可以分为主题意蕴、句子意蕴、标题意蕴等。
意蕴指内容的深刻含义,需要多角度、多层次思考,不能停留在表面,应该考虑作品的主旨意义,因此主题意蕴最具有代表性。
下面对这几类题型,尤其是主题意蕴的探究做详细讲解。
一、标题意蕴直接考察标题意蕴的情况不算多,但解读标题意蕴对于探究主旨、探究主题意蕴有一定帮助,例如《药》《审丑》,因此也要稍加关注。
解题思路通常有以下两个方面:1.标题的含义和手法,是否存在双关或比喻象征等。
2.标题与环境、人物、主题的关系,是否能够反映作品的主旨。
例如,对于《审丑》这个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①标题采用了一语双关(或反讽)的手法;② “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这是表层含义;③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却隐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这是人物1;④小臭儿不孝,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这是人物2.补充:小说题目的考查类型及做题技巧1.小说标题的含意,可以是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
2.小说标题的用意,可以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也可以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甚至可以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等。
3.是否可以替换标题,需要考虑这个题目的优点是否有助于突出某个形象、主题,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概括主要内容或制造悬念或讽刺或双关等,同时也要考虑替代的题目是否存在缺点。
二、句子意蕴通过江苏卷历年试题来看,考察结尾句意蕴的情况较多。
小说结尾的意蕴,需要结合小说内容,即情节、环境、人物、主旨来思考。
具体可参考下文对主题意蕴的讲解。
解题思路如下:1.句子的表层意思。
2.句子的深层意思,例如比喻义、象征义等。
3.情感意义。
4.主旨意义。
小说专题训练------探究是否矛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玛丝洛娃的绝望①这天夜里,玛丝洛娃久久不能入睡。
她睁大眼睛躺在板铺上,想着心事。
②她想,她到了萨哈林岛后绝不能嫁个苦役犯,要么嫁个长官,或者嫁个文书,至少也得嫁个看守。
他们都是色鬼,想起那个辩护人怎样盯住她,庭长怎样盯住她,法庭上遇见她和故意从她身边走过的男人怎样盯住她。
③她想到许许多多人,就是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
因为回想起来太痛苦了,这些往事原封不动地深埋在她的心底。
今天她在法庭上没有认出他来,倒不是因为她最后一次看见他时他还是个军人,没有留胡须,如今却留着大胡子,显得很老成,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
在他从军队回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了。
④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因此不仅不讨厌心口下的娃娃,而且常常对她肚子里时而温柔、时而剧烈地蠕动的小生命感到亲切。
但在那个夜晚以后一切都变了。
后来的遭遇使未来的孩子纯粹成了累赘。
⑤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
玛丝洛娃决定自己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
玛丝洛娃服侍两个老姑娘上床睡了,怂恿厨娘的女儿玛莎陪她一起去。
⑥这是一个黑暗的风雨交作的秋夜,温暖的大颗雨点时下时停。
玛丝洛娃虽然熟悉这条路,但或许太兴奋,在树林里还是迷失了方向。
玛丝洛娃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他。
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明亮。
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打牌。
聂赫留朵夫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着椅背,脸上泛着让玛丝洛娃感到神秘奇怪的笑容。
玛丝洛娃急切地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
但就在这当儿,火车缓缓开动了。
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
她又敲了一下窗子,把脸贴在窗玻璃上。
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来。
聂赫留朵夫站起来,推开那个军官,粗暴地把窗子放下,这时玛丝洛娃彻底看清了仅一窗之隔的这张陌生的脸上那神秘奇怪的笑容。
2023届高考语文小说专题训练--探究小说主人公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跳马路内小孩小名叫阿毛。
副队长到嘉定拉队伍时,他正在路边讨饭,不知怎地跟定了副队长,就一起到了镇上,听口音是上海本地人。
大队长说,这么小的孩子,就带在队伍上吧,只是不要给他耍刀玩枪,出去贴贴标语也好。
小孩是读过点书的,国民革命、新四军、抗日救亡,全都会写,只是缺乏管教,两个队长调教了好些天,现在可以带出去了。
这支队伍上,大队长是体育教员,三十一岁,副队长是个读书郎,只有十八岁。
小孩有一天问福元,阿叔,我是不是跟错了人,我想跟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大王,天天与日本人干仗,怎么跟了两个先生?不但不发枪给我,还要读书写字,要练游泳和跳马。
福元大笑。
昨天夜里,两个队长商量关于孙庆荣公开投敌的事。
说孙庆荣得了日本人的钱粮军火,必来寻衅,决定连夜召集人马,撤出上海。
大队长却崴了脚,只得回家休养。
副队长孤身往西走了。
天亮时,福元带着小孩去看大队长。
大队长说,你带小孩去芦苇荡避避风头吧。
临别,大队长摸摸小孩的头,问说,跳马练得如何?小孩说,报告司令,矮一点的木箱能跳过去。
大队长说,你记得我说的话,练好体育,等你长大,去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日本人跳马水平很高,不要输给他们。
小孩说,司令,都打仗了,还参加什么运动会。
大队长说,体育和读书写字一样,让你学会做人,亡国奴才是没有资格上赛场的。
这是八月的天气,没有一丝风。
福元背着步枪,带着小孩往西走。
阿叔,你手上这杆枪是我搞来的。
当天副司令带了我去警察局借枪。
警察一问副司令才十八岁,胆气冲天,不肯借。
后来司令来了,警察问他会不会打枪。
司令借了一杆,哗哗地拉了枪栓,走到街上,又往对面巷子里走了五十步,一枪就把警察局的招牌给打下来了。
警察服了,就说,二位的气度,能带十万兵,备长枪十支,短枪两支,子弹五箱,送至府上。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司令。
福元看了看小孩,忍不住打趣说,王桥村的那个小姑娘,叫啥名字。
小孩说,叫芳蕙,不大识字,跑得比我还快,司令说她可以做田径运动员,司令天天想开运动会。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探究小说的标题与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文本一岁寒三友(节选)汪曾祺前文内容简介:办草帽厂的王瘦吾、开炮仗店的陶虎臣、画画的靳彝甫三人是老友,人品极好而性情各异。
他们一度都交了好运——草帽厂生意红火,炮仗店揽了大活,靳彝甫靠斗蟋蟀赢了一笔钱。
靳彝甫很高兴,在如意楼定了几个菜,约王瘦吾、陶虎臣来喝酒。
没喝几杯,靳彝甫的孩子拿了一张名片,说是家里来了客。
靳彝甫接过名片一看:“季匋民!”季匋民是本县名闻全国的大画家,同时又是大财主、大收藏家,家里有好田好地、宋元名迹。
他在上海一个艺术专科大学当教授,平常难得回家。
寒暄之后,季匋民说明来意:听说彝甫有几块好田黄,特地来看看。
靳彝甫捧了出来,他托在手里,一块一块,仔仔细细看了。
“好,——好,——好。
匋民平生所见田黄多矣,像这样润的,少。
”他估了估价,说按时下行情,值二百洋。
他很直率地问靳彝甫肯不肯割爱。
靳彝甫也很直率地回答:“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
”“好!这像个弄笔墨的人说的话!匋民绝不夺人所爱。
不过,如果你有一天想出手,得先尽我。
”“那可以。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季匋民又看了靳彝甫的画,建议靳彝甫选出百十件画,到上海去开一个画展。
他还嘱咐靳彝甫,卖了画,有了一点钱,要做两件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靳彝甫的画展不算轰动,但是卖出去几十张画。
报上发了消息,一家画刊还选了他两幅画。
王瘦吾和陶虎臣在家乡看到报,很替他高兴:“彝甫出了名了!”卖了画,靳彝甫真的按照季匋民的建议,“行万里路”去了。
一去三年,很少来信。
①这三年啊!王瘦吾的草帽厂生意很好。
牌子闯出去了,买卖就好做。
全城并无第二家,那四台嗒嗒作响的机子,把想买草帽的客人老远地就吸过来了。
不想遇见一个王伯韬。
这王伯韬买卖豆麦杂粮,做这一行的,有两大特点:其一,是资本雄厚,大都兼营别的生意,什么买卖赚钱,他们就开什么买卖,眼尖手快。
其二,都是流氓——都在帮,抢行霸市。
小说考题探究(6):情节类题(评析情节技巧)一、考题解读1.考题式样①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6分)②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2.答题方略(1)相关知识★常见的小说情节推进技巧名称释义作用抑扬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
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悬念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
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设置在开头,引领下文,引人入胜;设置在文末,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效;设置在矛盾处,勾连情节,深化内容。
误会即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有意识地设置误会,把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从而造成悬念,到文章结尾时才点明真相。
误会法主要形式:①正反误会。
即本来是好人好事,误会为坏人坏事。
②一般误会。
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产生误会,由此产生故事情节。
③互相误会。
即甲误会了乙,乙误会了甲。
①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②使文章情节富有戏剧性,波澜起伏。
③凸显人物形象,服务于文章主题。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渲染气氛、表现事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通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
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
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发生的空间、时间。
2024届高三复习小说考题探究(13):语言类题(词句解读)一、考题解读1.考题式样①(2023年新高考Ⅱ卷《社戏》)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②(2020·江苏高考《少男》)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中作者的情感态度。
③(2021年新高考Ⅱ卷《放猖》)文本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答题方略(1)相关知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主要指理解表现文章主旨、反映深层含义、反映语言环境、具有临时指代意义的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词语在上下文具体语境中产生的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等。
小说阅读中考查的重点“词语”主要是以下五种:①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②运用象征、比喻、双关等表现手法的词语;③具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④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⑤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所谓“重要句子”,是指那些对文章的结构、主旨、内容等有重要的作用或在语言、表达等方面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或深层含义的句子。
具体指以下几类:①揭示文章的主旨、内容,作者的观点、思想等的句子。
②表达功能特别强烈,具有特殊表达效果的句子。
③具有深刻含义而考生不易理解的句子。
④含有特殊表达作用的重要字词的句子。
(2)答题角度或方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①审读题干,锁定区间分析词语的含义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段落,明确词语所关涉的范围。
②明确对象,筛选词句要求分析的词语都有对应的描写对象,因此,弄清词语所描述的对象,分析词语是从哪个方面描述对象的。
围绕描写对象从上下文中筛选出关键词句,用来组合答案要点。
③关注手法,规范表述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或含蓄蕴藉,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描写手法。
2024届高三复习小说考题探究(15):主旨类题(探究小说主旨)一、考题解读1.考题式样①结合文本,探究小说所表达的主题。
②(2018·江苏卷《小哥儿俩》)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2.答题方略(1)相关知识小说的主旨是小说的灵魂,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主旨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理解小说的主旨。
(2)答题角度小说主旨表达的语言模式探究小说的主旨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从小说的标题入手。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等,往往隐含着小说的主旨。
如《祝福》。
2.从情节发展角度看主题。
作品的主旨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的发展过程,了解情节的前后关联,把握情节发展中的冲突,有利于我们理解主题。
3. 从人物形象角度看主题。
在小说中,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主题性人物”,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
把握其典型性格及其生成的历史,即可窥见作品的主题。
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主题性人物,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揭露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4.从环境描写角度看主题。
(1)分析环境的特点。
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旨内涵。
(2) 抓背景介绍。
思考文本产生的时代,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
如《祝福》的开头和四次“飞雪”的描写。
5.从作者的思想倾向上去思考。
(1)抓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或它们的情感态度。
(2)抓小说中流露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
在把握主旨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或是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2024届高三复习小说考题探究(7):形象类题(人物性格及心理)一、考题解读1.考题式样①(2023年全国乙卷《长出一地的好荞麦》)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②(2022年全国甲卷《支队政委》)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答题方略(1)相关知识★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主要是分析人物性格及心理。
人物性格及心理分析,主要从以下方面概括:①从言行举止看人物性格及心理②从故事情节看人物性格及心理③从侧面(他人眼里)看人物人性格及心理★概括人物性格词汇(2)答题角度模板一:××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模板二:××的性格特点:①……;②……。
模板三:特点(思想、性格)+阐述(在原文中找依据)。
二、真题实践3. 1.(2020·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书匠(节选)葛亮秋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
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板来。
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
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
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
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
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
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
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
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
①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
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
高考小说阅读—主题探究题答题技巧小说主题是指小说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
小说按主题多少分为单一主题小说、双主题小说和多主题小说。
一部优秀小说的主题总是全面渗透在整个作品中,理解小说主题应是多侧面、多角度的。
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实际上就是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环境描写和时代背景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过程。
一、如何把握主题小说的主题把握一直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面对一篇陌生的小说,如何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里把握它的主题思想呢?1.分析典型人物的意义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典型人物指那些具有鲜明个性,同时又能反映出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揭示出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方面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都打上了时代烙印,揭示了人性中真善美和假丑恶,代表了现实生活中一类人,反映出一定的时代问题。
鲁迅《阿Q 正传》中创造的阿Q就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中麻木人群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人物性格的共性,受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和作家创作意图的影响,直接体现着时代的特色和要求,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成为典型性格中反映某些社会本质的东西。
阿Q用假想的胜利来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代表着中国社会民众身上普遍存在的麻木不仁的共性。
2.分析故事矛盾冲突故事情节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展现出小说的主题思想。
通过梳理故事情节的因果关系、矛盾冲突,通过比较其叙述笔墨的详略繁简的布局,来思考作者如此设计故事情节的意图,进而分析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内涵。
3.分析环境的象征义有些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除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之外,还有对主题的隐喻与暗示功能,可通过揣摩其核心景物意象的含意来探寻作品的深层寓意。
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揭示了人物生存与故事发生的特定社会、时代的背景,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是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的浓缩,折射着现实生活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