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实用)
- 格式:ppt
- 大小:469.00 KB
- 文档页数:49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项《小说探究》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16分)阴影与阳光徐慧芬14岁的中学生小蒙觉得自己这几天倒霉透了。
前天,因为出黑板报的缘故,他是最后一个离校的学生。
黑板报出到一半,突然他想看看高年级的黑板报出得怎么样,取取经。
但是人家教室的门已经锁上了。
于是他从自己教室搬来一张凳子。
人站在凳子上,高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墙上的气窗,看到人家教室里的黑板报。
正在他脸贴玻璃、专心张望的时候,值班教师走了过来,有点狐疑地问了一番后,就要他赶快回家。
巧的是,这天夜里,这一层办公室遭窃,所有老师的抽屉都被翻过,连零星小钱都被搜走了。
这样,作为最后一个离校又有点古怪行为的学生,小蒙就有理由被唤到教务处谈话。
虽然班主任和熟悉他的任课教师全部担保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从教务处出来的小蒙仍忍不住掉了眼泪,因为班上竟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陌生的眼光打量他,其中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
今天的事就更糟糕了。
小蒙向妈妈哭诉了今天的遭遇:他放学回家途经一个专卖复习资料的书屋,买了两本书,刚准备跨上自行车,迎面一辆卡车突然掉下一个大纸箱。
纸箱破了,里面的儿童玩具散落一地。
待车上司机发现,将车停下来时,周围已有人趁机捡了便宜溜走了。
他看司机挺急,就帮着司机把玩具捡起装回箱子里。
好事做完后,他的自行车却不见了!那是才买不久的新车啊!“好心没好报!小偷太坏了!呜……”小蒙边说边哭,眼泪越流越多。
“哭什么?哭了车子就能回来吗?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
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妈妈不是要你做一个自私的人,问题是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是非……”小蒙的妈妈唠唠叨叨边劝边教训儿子。
“你在培养儿子朝自私方向发展吗?”小蒙的爸爸从外面踏进门,听到妻子的话,打趣道。
“你倒还有心情说笑话!你儿子前天为班级做事,被人疑心当贼;今天做好事,被贼偷了车!”小蒙的妈妈把儿子今天的遭遇愤愤地说给丈夫听,一旁的小蒙哭得更厉害了。
专题突破练26小说阅读(综合探究题)(时间:30分钟满分:3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16分)一个人的名字刘亮程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
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就会落一层土。
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
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
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
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
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
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
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
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
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
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
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
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
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
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
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
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
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
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
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
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
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
小说专题训练------探究是否矛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玛丝洛娃的绝望①这天夜里,玛丝洛娃久久不能入睡。
她睁大眼睛躺在板铺上,想着心事。
②她想,她到了萨哈林岛后绝不能嫁个苦役犯,要么嫁个长官,或者嫁个文书,至少也得嫁个看守。
他们都是色鬼,想起那个辩护人怎样盯住她,庭长怎样盯住她,法庭上遇见她和故意从她身边走过的男人怎样盯住她。
③她想到许许多多人,就是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
因为回想起来太痛苦了,这些往事原封不动地深埋在她的心底。
今天她在法庭上没有认出他来,倒不是因为她最后一次看见他时他还是个军人,没有留胡须,如今却留着大胡子,显得很老成,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
在他从军队回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了。
④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因此不仅不讨厌心口下的娃娃,而且常常对她肚子里时而温柔、时而剧烈地蠕动的小生命感到亲切。
但在那个夜晚以后一切都变了。
后来的遭遇使未来的孩子纯粹成了累赘。
⑤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
玛丝洛娃决定自己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
玛丝洛娃服侍两个老姑娘上床睡了,怂恿厨娘的女儿玛莎陪她一起去。
⑥这是一个黑暗的风雨交作的秋夜,温暖的大颗雨点时下时停。
玛丝洛娃虽然熟悉这条路,但或许太兴奋,在树林里还是迷失了方向。
玛丝洛娃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他。
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明亮。
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打牌。
聂赫留朵夫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着椅背,脸上泛着让玛丝洛娃感到神秘奇怪的笑容。
玛丝洛娃急切地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
但就在这当儿,火车缓缓开动了。
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
她又敲了一下窗子,把脸贴在窗玻璃上。
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来。
聂赫留朵夫站起来,推开那个军官,粗暴地把窗子放下,这时玛丝洛娃彻底看清了仅一窗之隔的这张陌生的脸上那神秘奇怪的笑容。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探究题题”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真题引路】一、(2019高考全国卷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
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
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
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
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
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
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是。
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
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我……”“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
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哪一篇?”“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
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探究【考点解读】“探究”是小说阅读的必考内容,高考试题考查三方面内容:(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一、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善于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入手,对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作出正确而深刻的把握。
作品的意蕴是指语言本所蕴涵的思想内容、感情因素等。
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意蕴,一般分为思想、内容、感情、人文、历史、哲学、价值、审美等多个层面。
随着读者的视角转换,从不同的侧面往往可以发现作品的不同意蕴。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经典,往往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需要进行超越性的、深层次的解读。
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作家情感,不是纯粹个人化的情感,它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甚至是通向整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通向全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
文学作品所隐含的作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世界,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
民族心理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性格、感情、爱好以及习惯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是构成民族这一人类共同体的特征之一。
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性格、情感、爱好、以及习惯等心理特质的总和,是民族风貌的体现。
民族心理又称“民族性格”。
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中凝结起来的表现为民族文化特征上的心理状态。
通过民族物质和文化特点表现出来,如建筑、服饰、语言艺术等。
在民族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历史发展基础上形成,有的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成为维系各民族的重要因素。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民族性格、情操和爱好也发生变化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价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探究题复习要点掌握探究题多角度展开、深层次挖掘的探究要领。
一、请认真研读课标卷近三年探究类试题,回答下列问题。
层层递进,对比鲜明,不合适。
1.认真研读题干,圈出关键词语,你有什么发现?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探究点明确且灵活。
2014年题的探究点放在小说结构上,2015年题的探究点放在人物形象上,2016年题的探究点分别放在人物和标题上。
(2)没有明确出现“探究”字眼,而是用了“分析”“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3)无论哪种探究题,都要求“结合全文”。
2.比较高考题参考答案与考生现场答案,你发现参考答案有什么特点?考生现场答案与之相比存在什么问题?请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参考答案特点:①多角度展开。
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参考答案的四个角度:结构、情感、人物、主题。
2016年全国乙参考答案的“六安爷”层面和“主旨”层面等。
②先亮观点,后列理由。
③理解多元化,答案部分开放。
同一个问题,可以认同,也可以反对。
如2016年全国甲题“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可以认同答合适,也可以不认同答不合适。
有的答案只要建立在理解小说的基础上,有合理性,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又如2016年全国丙题“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认同的原因需要联系现实生活认知进行分析。
④答案要建立在正确理解全文的基础上。
所有的探究题都要求结合全文谈谈个人的认识,这样的答案必然不可能脱离小说本身。
如2016年全国丙题“你更认同谁的态度”,如果采取认同王有福的立场,需要从小说内容揣摩王有福的心理出发,根据小说中的有关内容,结合相关法律为酒店方面寻找理由;如果采取认同“我”的立场,需要从小说内容揣摩“我”的心理出发,根据小说中的有关内容,结合相关法律为王有福寻找理由。
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的探究探究题作为体现新课标、新高考的一种新题型,是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述题中的亮点之一,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藏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结合高考特点及往年试题分析,我们会发现,考纲作为一种纲领性文件,是在宏观上作了规定,其实在考试实践中还是有一些不好落实的内容的,比如探究范围问题,定的太死则失去了探究的意义,定的太活则不好评判,探究空间太大,没有边际。
同时,由于选文的关系,可能导致首先难以有共识,答题与预设答案可能大相径庭,区分度不好把握。
所以,探究题并不是无迹可寻,在可考的范围内找到答题方法是完全可能的。
也许是探究题还在探究,也许是这种新题型适应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做好探究题,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方法。
本文试图结合教学实践,结合高考试题分析,谈点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2010年全国课标卷⑷: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这种题型学生平时接触不多,如果不作深入剖析,学生不会学到方法。
相反,以高考题为例,引导学生从读懂文本到领悟方法,最后归纳答题的一般模式,对于学生快速形成有效答题能力意义肯定要大一些。
以下是按照“解析——解答——答题模式”的思路对组织教学所作的探究。
㈠主题思想方面。
【解析】用“保护人”做题目,使小说的主题思想得到凝练鲜明的体现,引发读者对社会生活进一步思考探求。
小说揭示出当时法国社会,特别是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社会下层法律和正义的“保护”缺失;而上层社会钻营门路,寻求“保护”,结党营私。
甚者以“保护人”自居,用“保护人”炫耀。
“保护人”三字,如同法国社会的缩影,小说以此为题,一击中的。
同时,小说的这个题目,还促使读者与作者一同思考:如果社会离不开保护人,大家都纷纷寻求或充当保护人,社会就将丧失真正的“保护”,就没有了真实、正义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