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公共政策的执行——PublicPolicyImplementation第一
- 格式:ppt
- 大小:252.50 KB
- 文档页数:38
p第8章现代公共政策执行政策经合法化过程后,一经采纳即进入政策执行阶段。
政策执行是政策生命过程最重要的环节,本章主要介绍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执行模型以及有效执行应具备的各种条件等。
第1 节政策执行问题的由来一、政策执行问题的提起及其重要性二、政策执行的概念及其争论政策执行的概念P27-28政策执行的含义什么是政策执行?简单地说,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
政策被采纳后便是政策执行的开始,但此时已经合法化的方案仍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政策执行就是要把这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变成现实形态的东西。
具体地说,政策执行本质上是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过程,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
对政策执行的界定学术界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以描述。
一个是行动学派,另一个是组织理论学派。
所谓行动学派诚如查尔斯·奥·琼斯所言:“政策执行是将一项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在诸多活动中,要以解释、组织和实施三者最为重要。
所谓解释是将政策的内容转化为民众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指令;所谓组织是指建立政策执行机构,拟定执行的办法,从而实现政策目标;所谓实施是由执行机关提供例行的服务与设备,支付经费,从而完成议定的政策目标。
”①可见行动学派十分关注政策作为行动指南的指导作用。
行动学派的特征:P167组织理论学派则强调执行组织机构的作用。
综合上述两种学派的观点,我们可以把政策执行理解为一个过程,它是政策执行者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通过建立组织机构,采取解释、实施、务、宣传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三、政策执行与政策效果政策执行重在执行WTO规则“入世”与我国的行政管理2001年12月11日,我国成为WTO的正式成员,是已经决定了的事情,不会再有更改了。
“入世”对于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法,应当说是有着巨大影响的。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执行本章要点:1、公共政策执行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所有行动的总和。
它是指政策执行者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构建政策执行机构、利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政策执行具有目标导向性、动态性、能动性、效率性、强制性、影响的深远性。
2、对政策执行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今经历了案例研究阶段、政策执行框架研究、框架的应用研究阶段、综合和修订等四个阶段,研究的内容日益丰富,成果越来越具有指导意义。
至今学者常用的研究途径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政策/行动连续统、工具选择途径等几种,形成了一些比较有影响的研究模型如过程模式、互动理论模式、博弈模式、循环模式、系统模式、综合模式等,它们在解释政策执行问题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3、政策执行过程主要包括三个大的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政策执行是社会资源的流动过程,其本身也就需要一部分公共资源的消耗,这些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权威和制度资源。
政策执行的主要手段有行政、法律、经济、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等。
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这些因素有政策问题的性质、政策本身的因素也有政策之外的因素。
由于上述影响政策执行的各项因素作用于政策执行过程,可能会使政策执行的效果偏离预期的政策目标,从而形成执行偏差,必须采取必要的纠偏措施,同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坚持一些基本的执行原则。
第一节政策执行概述一、政策执行的涵义、特点1、政策执行的涵义政策执行是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后,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为现实的过程,是为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动态过程。
对于政策执行的含义,不同的政策科学学者从不同角度来加以界定:美国学者普雷斯曼(Jeffrey L. Pressman)和韦达夫斯基(Aaron B. Widavsky)认为:可以将执行看作在目标的确立与适应于取得这些目标的行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过程。
浅议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政策执行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公共政策的执行贯穿于整个公共管理的过程,直接关系到政府的治理能力和社会的发展进程。
公共政策的执行涉及到政府机构、公民社会、利益相关者等多方面的参与和协作,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制度保障。
本文将从公共政策执行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浅议,以期为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政策执行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概念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政府在制定好的公共政策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将政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落实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去。
公共政策执行不仅包括政府部门的行为,还包括公共机构、社会组织、企业以及个人等多方面的参与。
公共政策执行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政府与社会各方的合作与协调。
1. 复杂性。
公共政策执行涉及到多种利益关系、多种资源配置和多方面的社会参与,需要政府具备复杂的协调和管理能力。
2. 不确定性。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政策执行的结果难以完全预测,需要政府及时调整和处理。
3. 适应性。
随着社会变革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公共政策执行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4. 公众性。
公共政策执行涉及到公众的切身利益和福祉,需要政府及时公开、透明,并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
1. 政府行为。
政府的行政效能、政策执行能力、管理水平等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
2. 制度保障。
健全的政策执行制度、监督机制和法律法规能够有效地保障公共政策的执行和实施。
3. 资源保障。
公共政策执行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保障,政府需要合理配置和管理好这些资源。
4. 市场力量。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主体的参与对公共政策的执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5. 社会环境。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价值观念等因素对公共政策的执行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1. 政策执行力不足。
政府机构的执法效能低下、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导致了公共政策的执行力不足,需要政府加强组织体系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提升部门间的协调配合能力。
公共政策的执行一、公共政策执行的一般过程(一)政策宣传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的起始环节。
政策执行活动是由许多人员一起协作完成的。
要使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首先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
政策宣传就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个有效手段。
执行者只有在对政策意图和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有了明确认识和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职极主动地执行政策。
因此,各级政策执行机构要努力运用各种手段宣传政策的意义、目标,宣传实施政策的具体方案和步骤。
为正确有效地执行政策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政策分解政策分解是政策实施初期的另一项功能活动。
一般说来,一项政策只是指出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方向。
要使政策执行顺利进行,就必须在这些基本原则指导下,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编制出政策执行活动的线路图,明确工作任务指向,使执行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政策分解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
编制计划要切实可行,积极可靠,排除主观臆断。
二是适应性原则。
编制的计划要有适应环境变化的弹性机制,特别是要有适应意外情况发生的防范机制。
三是全面性原则。
编制计划要统筹方方面面,理顺各种关系,切忌顾此失彼。
四是一致性原则。
要求政策执行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目标和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上下级的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以增强组织上的统一性和方向上的一致性。
(三)投入资源政策执行资源一方面指组织机构设置和机构运转的物质因素,另一方面指实现政策目标所需的方案预算和规划要求中的物质因素。
资源投入是政策执行的物质保障,主要包括资金、设备。
(四)设置组织机构与配备执行人员1.确定政策执行机构。
常规性、例行性政策的执行,如属原机构的任务,则应由原执行机构继续承担,不必另建机构,但有时也可用提高原机构地位或者改组机构的方式来保证政策顺利进行。
如果遇到非常规性或者牵涉面较广的政策,则可组建临时办公机构,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2.选人用人。
这是组织准备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人是组织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是组织行为的主体,德才兼备、四化标准是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
第八章政策执行(助学金签字、禁放政策遇尴尬、成都治理乱涨价)❤知识点一:政策执行概述一、政策执行的含义(1)含义:政策实施的具体过程,包括使政策作用于目标群体以及使政策目标得以实现。
(2)理论界定:关于政策执行的理论界定,长期以来学术界形成两大流派。
①行动学派:查尔斯·奥·斯琼关注政策作为行动指南的指导性,强调政策执行的关键问题在于政策执行机关如何采取政策行动。
强调政策行动只要坚强有力、行动方法切实可行,就可以较为顺利地实现政策目标,合理的政策执行活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政策决定的局限和无能。
②组织理论学派:J·佛瑞斯特强调政策执行组织机构的作用,认为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得以实施的。
能否有效执行,关键在于执行机构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要看能否理解和领会政策,能否具有执行的积极性;客观上要看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源,是否具有足够的执行能力。
(3)研究路径①自上而下:着眼于上层行政官员的行为。
②自下而上:着眼于下层行政官员及其活动。
③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地方经济状况、地方官员态度、当事人的行为。
二、政策执行的特征(1)对象的适用性:一定的政策只适用于一定的对象。
所谓政策的对象时指政策作用和影响的人和事。
(2)执行的灵活性: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各地方或各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切忌僵化教条、生搬硬套。
切忌:①避重就轻;②完全背离政策本身的初衷,反向执行。
(例:公车问题猛于虎)(3)执行的有序性:指政策应保持一定的阶段性顺序和过程的连续性。
这是政策执行顺序的核心要求,也是保持执行工作稳定开展的基础要素。
(朱镕基《政府工作报告》、邓小平“三步走”。
)(4)过程的动态性:政策执行由一系列活动构成,它是一个思想和行为需要不断变化、不断调整的过程,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变化了的条件以及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原来的执行策略。
(例:暂行规定20年)(5)执行的协调性:政策执行是各种政策要素在空间上的分配、重组、展开和运动的过程,其中任一要素的发展变化及各要素的分配方式、比例、组合结构等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政策执行的进程。
浅议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具体指的是政府在制定好政策后,通过相应的行动来实施政策,以达到既定的目标。
公共政策执行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社会的发展以及公民的福利。
本文将从公共政策执行的定义、重要性以及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政府在政策制定后,通过行动来实施政策,以达到政策既定的目标。
公共政策执行通常包括四个步骤:计划制定、执行实施、监督评估和调整。
在计划制定阶段,政府需明确政策目标、制定政策计划以及确定资源配置;在执行实施阶段,政府需将政策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公共部门、市场机制等方式进行实施;在监督评估阶段,政府需对政策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在调整阶段,政府需根据监督评估的结果,对政策进行调整和再制定。
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公共政策执行是政府责任的具体体现。
政府的制定政策主要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只有通过执行政策,才能实现政府对社会的承诺。
公共政策执行是政府与社会联系的桥梁。
政府通过执行政策,实现社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巩固政府与社会的信任关系。
公共政策执行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只有通过实施政策,才能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达到社会发展目标。
公共政策执行也面临一些挑战。
政策执行缺乏信息对称。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不一定了解到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从而影响政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政策执行往往受到利益相关方的干扰。
不同利益相关方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往往会利用各种手段来影响政策执行的方向和结果。
政府执行能力的不足也是公共政策执行面临的一大问题。
政府在执行政策时,需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而政府的执行能力不足则会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
为了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充分考虑到实际执行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
一、公共政策执行(一)公共政策执行的概念公共政策执行,是对公共政策的解释、宣传、试验、实施、落实等各种活动,是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包括政策制定者的执行和政策影响对象的执行。
(二)公共政策执行环节与手段1、公共政策执行环节(1)政策宣传(2)政策分解(3)物质准备(4)组织准备(5)政策试验(6)全面实施(7)协调监控2、公共政策执行手段(1)行政手段(2)法律手段(3)经济手段(4)教育引导(三)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1、政策本身因素(1)政策合理性(2)政策明晰性(3)政策协调性(4)政策稳定性2、政策外部因素(1)制度资源(2)人力资源与财力资源(3)信息资源(4)权威资源3、政策主体因素(1) 执行组织及人员(2) 政策影响者(3)执行手段运用二、公共政策评估(一)公共政策评估概念公共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和价值进行评判的一种行为。
目的是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提供依据。
(二)公共政策评估类型1、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2、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3、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三)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1、建立标准的原则:(1)应具备全面性;(2)测定具有简便性;(3)技术有可行性。
2、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可分为2大类(1)价值标准指政策目标价值如何,对社会是否合适。
(2)事实标准:4个标准:效率(efficiency)。
效能(effectiveness)。
充分性(adequacy)。
回应性(responsiveness)。
但评估标准设定十分困难,主要原因:一是政策目标的影响。
政策目标有时是不明确的、含糊的,因而使评估标准无法界定;二是法规制度的影响。
三是政策效果有预期的和非预期的、正面的和非正面的功能,而在设定标准时要兼顾不同方面的标准是困难的;四是评估标准本身应力求数量化、具体化、客观化,但政策效果有些是认识、态度、心理等主观层面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评估是非常不易设定量化、客观标准的。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一、公共政策的概述(一)公共政策的涵义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党和政府)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或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任务,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和发布的、用以规范和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的行为准则或指南。
这个定义突出强调了四点:(1)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的政策,是党和政府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一种政治措施或政治工具;(2)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规范和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3)公共政策的核心就是要解决社会利益分配的问题,所有公共政策最终都表现为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
因此,公共政策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4)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的整体目标需要,服从于政府对利益的追求,如社会稳定、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
(二)公共政策的类型元政策:是指规范与引导政策过程中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行为的准则或指南。
总政策:是指政策体系中处于统帅地位的、对一个国家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全局产生决定性作用的政策。
也常常被人们称为"战略决策"。
基本政策:是指执政党和政府为维护和协调事关国家全局和整体利益的,而对社会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发展所规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和行动准则。
具体政策:一般是指中下层公共管理部门在特定时期、特定范围,为解决特定问题所规定的行动目标、任务和准则。
(三)公共政策的功能1.指导功能:公共政策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
2.协调功能:公共政策对公众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调节、调适功能。
3.控制功能:政府运用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种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与控制。
4.分配功能:政府的公共政策具有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
能从公共政策中获益的社会公众通常有以下几类:(1)与政府的主观偏好相一致的公众。
(2)能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公众。
(3)在社会中占大多数的公众。
5.推动功能:政府的公共政策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