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奥古斯丁的思想。
1、善恶论奥古斯丁早年生活极其放纵,为了逃避放纵生活带来的不适感,所以他信仰当时流行的摩尼教。
摩尼教声称自己的宗教是整合了耶稣基督和释迦牟尼的学说,倡导善恶二元论。
也就是说,善与恶都是有自己的原因的,罪恶出现与人类的行为无关,所以人类无需对罪恶负有责任。
这对奥古斯丁而言,可谓如获至宝。
如此一来,他就可以认为,他的种种放荡行径,与自己无关。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他没有因此而得到救赎,于是他转投到怀疑论思想。
认为所谓善、恶其实都值得怀疑。
但是这种思想也无法安定他的心灵,最终走入基督教,认为永恒的真理就是上帝。
不过,他很快就发现,基督教的善恶论有个问题。
假如,上帝是绝对的善,那么人类的罪恶从何而来?难道上帝有能力,却任由罪恶肆虐?抑或是,上帝心有馀而力不足?很显然,这两点都在挑战上帝的权威。
所以,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
他认为,上帝是绝对的光明,绝对的真,绝对的善。
绝对的光明之中,是不允许存在黑暗的,所以上帝那里没有罪恶。
但是万物并不是如此,万物是上帝所造,上帝有无限的,而万物则是有限的。
万物不是绝对的有,也非绝对的无。
因此,“有”即为善,但是万物虽有却不是纯粹的有,所以他不是十全十美的。
万物是有缺陷的,所以万物会生会灭,这种生灭无常就是恶。
也就是说,善恶本来是一个伦理学问题,他借用柏拉图的思想,用本体论再解释了一番。
善,等同于存在,等同于上帝。
恶,是善的缺乏,是虚无,恶的程度越高,他就越失去存在。
一言以蔽之,恶实际上是善的缺乏。
万物并不是纯粹的善,也非纯粹的恶,而是介于善与恶之间,也就是他介于纯粹的“有”和纯粹的“无”之间,是变化无常,是有限的。
他举了一个例子,犹如说一个健康的人,生病了,后来又被医生治好了。
那么疾病是什么?是健康的缺乏。
身体又好了,是回归到了健康状态。
所以疾病并不是实体,只是健康的缺乏状态。
因此,有限就是恶,善恶本来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善的减少,也就没有恶的出现。
而宇宙中的每一个主体,都陷入到善恶同时存在的状态中。
【奥古斯丁政治思想】从公元2世纪开始,随着基督徒社会成分的改变,在基督教会内部出现了一批知识分子。
这些基督教知识分子力图把基督教的基本信条系统化、理论化。
这一批人被信徒们尊称为“教父”,他们所创立的神学理论则被称为“教父学”。
奥古斯丁可以称为一个影响最大的教父.他可以说是集教父学之大成并且奠定了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基础。
奥古斯丁的很多著作当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两部;《上帝之城》和《忏悔录》。
奥古斯丁把新柏拉图主义和《圣经》结合在一起,把教父们已经提出来的上帝创世说、三位一体说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并且提出了原罪说、选民说等,奠定了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基础。
他的神学政治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恩典说奥古斯丁所处的时代,罗马帝国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不仅帝国内部各地不断有起义发生,帝国外部北方的日耳曼人也开始大举入侵。
日耳曼人,其中特别是汪达尔人,所到之处必洗劫财富,杀戮生灵。
汪达尔主义因此成为野蛮破坏人类文明和文化古物的同义词。
在日耳曼人大举入侵的过程中,许多品行良好的、虔诚的基督徒也无端地遭到杀害。
这就难免使人们对基督教的教义产生怀疑:罗马帝国既然已经把基督教奉为了国教,上帝为什么不能保佑它?虔诚的、善良的基督徒既然会被蛮族无端地杀戮,上帝的威严、上帝的法术究竟何在?奥古斯丁的恩典说试图回答人们的这些疑问。
奥古斯丁把《圣经》中关于亚当偷吃智慧之果的故事作了发挥,提出了所谓的“原罪”说。
他说上帝在创造人类的始祖亚当之初,亚当是正直的,并且有自由意志。
如果他继续保持正直,他会留在伊甸园,并且会享有与天使们同样多的幸福。
但不幸的是亚当干了他不应该干的事情,他偷吃了智慧之果,他堕落了,他因此受到了上帝的惩罚。
亚当把他的罪遗传给了他所有的后代。
也就是说,所有的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这就是原罪。
由于每个人都从其始祖那里传承了原罪,所以才有七情六欲,而且这些情欲常常压倒理性。
当人们达到道德行为当事人年龄以后还会继续犯罪,这就是“本罪”。
《中外政治思想史》一,选择题1.(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2.西方政治思想从古代一直到近代,始终重视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的问题),管理国家的问题直到19世纪末期才引起思想家们的突出的关注.3.所谓唯理性是指西方思想崇尚"理性"思辨,重视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4.(《荷马史诗》)是希腊政治思想萌芽的代表.5.公元前509年,雅典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到(伯里克)执政时期,雅典民主制空前繁荣.6.(古罗马)政治思想是沟通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和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重要桥粱.7.(西塞罗)的平等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它超越了城邦时代政治学在人与奴隶,公民与没有公民权的人,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设立的界限,开始以一种平等的,没有根本差别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人.8.欧洲封建社会始于公元(5世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社会发展落后的(日尔曼人),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些蛮族国家,西欧由此进入封建社会.9.中世纪,在与国王的斗争中,最早提出并阐述教权至上主张的是(教皇尼古拉一世)他是西方教会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积极主张实现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反对国家干预教会事务,竭力维护教会的独立.10(马西略)是西欧中世纪最著名的市民阶级政治思想家,是开始使政治思想摆脱神学束缚的代表人1.自但丁发表《神曲》到培根发表(《新工具》)和笛卡尔发表(《方法论》),文艺复兴历时三百余年.2.从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末叶,文艺复兴逐渐走向繁荣,涉及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等诸多领城.这一时期的文艺复兴开始在(欧洲各地)全面地走向繁荣.3.自15,16世纪开始,在整个欧洲范围内自西向东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以(反封建,改革教会)为目标,成为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恩格斯称为"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4.托马斯・康帕内拉所著(《太阳城》)一书是继《乌托邦》一书之后,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贡5.意大利的衰落和(尼德兰)的兴起是17世纪欧洲大陆内部兴衰变化的一个极为显眼的特征.6.与荷兰早期的殖民扩张相适应,荷兰的政治思想家在(国际法)方面做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贡献.7.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霍布斯),把英国的经验主义与大陆唯理主义哲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他的机械唯物论的哲学观,成为17,18世纪西方流行的机械唯物论的著名代表.恩格斯曾高度称赞他是"第一个近代唯物主义者(十八世纪意义上的)".8.(思想启蒙(或启蒙) )运动发生于英国17世纪的后期,很快传到北欧大多数国家,并且对美洲产生了影响.但是,(思想启蒙(或启蒙))的最高表现是在法国的18世纪.9.伏尔泰猛烈地抨击封建制度和教会,以自由,所有制和平等为公正社会的秩序原则,主张个人自由,主张共和制,代表了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大资产阶级)的思想特征. 10.18世纪的德国政治思想深受法国的影响,在对法国政治思想进行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德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最初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自由主义的倾向.(康德)以伦理国家观确立了其政治自由主义基本倾向;(洪堡)则主张划定国家的范围来保证个人自由的实现.1.拿破仑主持编制的《民法》法典以(法国大革命)的社会成果为依据,并把这些成果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法典详细规定了资本主义财产制度,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确定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些都为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2.(正统主义)是极端保守的封建复辟思想.它彻底否定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宣扬宗教神秘主义,鼓吹等级差别,反对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论,要求恢复革命前"黄金时代"的封建旧秩序.这种代表封建贵族阶级利益的思想在法国革命后兴起,在波旁王朝复辟后的"神圣同盟"时期极盛,在欧洲1848年革命后衰落.3.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德国古典哲学中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的合理部分;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吸取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思想;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中借鉴了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和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推想并加以创新,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4.(德国)市民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反对封建专制的实际斗争中无所作为,但在精神生活领域却创造了辉煌的成果.(德国)古典哲学便是这种成果的重要表现之一.5.商周到春秋战国,是我国政治思想从(产生到繁荣)的时期.6.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政治本质是王权至上和(绝对权威).7.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节)为特色.8.秦之前,(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自秦始,(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9.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为主,吸收阴阳五行,法,墨等家的观点,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政治论,为君主专制,政治大一统,等级尊卑等作了系统的理论论证.10.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史上,提出与民为敌而"民必胜之"的只有贾谊,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1.(王通)是隋唐时期儒学复兴的先驱之一,也是儒学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人物.2.(民本)是李世民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突出部分,也是以其为首的统治集团的共同思想主张.3.唐代中期,柳宗元作(《封建论》),论证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和郡县制的优越性,结束了汉魏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长期争论.4.面对宋朝严峻的局势,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思想兴起,其重点是(吏治与财政改革).5.(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师,他引老庄思想入儒,提出太极说.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又名《易通》).6.(朱熹)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朱子语类》等.他继承发展前人思想,建立了理学的宏大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为理学上升为统治思想提供了条件.7.元代,儒家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儒学进行了积极调整.郝经"(以夏变夷) "主张的提出为儒学与蒙古统治者的结合作了论证,扫清了思想障碍.8.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思想代表了明清统治者(集权与专制)的思想本质.9.在王守仁的心学中,心有多层次的含义.心不是(一个物质器官).10.清中期,汉学家(戴震)在考据的基础上,对程朱理学的方法,学风及其理论内核进行了全面批判.他重新阐释了天理的内含,又主张人性自然.由此,他批驳了理学存理灭欲的观点,揭露了统治者以理杀人的罪恶行径,对解除人们的思想禁锢有积极意义.11、西方政治思想从古代一直到近代,始终重视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的问题),管理国家的问题直到19世纪末期才引起思想家们的突出的关注.12、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13、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14、在古希腊城邦中,享有政治权利的是(自由公民).16、奥古斯丁的传世作(《上帝之城》 )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对人们的政治观念,对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17、在中世纪时期,西方政治思想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神学政治观),开始了一个新时期.18、西欧中世纪社会突出的特征是(人的等级身份和公开的不平等).19、( 教会与国家的关系 )是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20、但丁的文学名著《神曲》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开山之作,他最著名的政治著作是(《论世界帝国》).21、( 人文主义 )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与理论指南,同时,它也是文艺复兴运动中最伟大的贡献.22、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由中古向近代转型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展示了( 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的革命热情和首创精神.23、( 托马斯·莫尔),英国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24、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政治思想是以( 民族国家和个人精神 )为主要特征的.26、荷兰政治思想家( 格老秀斯 )较早地对自然法的理论进行全面的阐释,初步提出了自然权利的主张.他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在主权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27、以( 主权)这一概念为核心,格老秀斯改变了古代万民法的概念,阐释了近代国际法的概念;为近代西方国际政治学说奠定了基础.28、荷兰政治思想家( 斯宾诺莎 )主张唯物主义的自然权利观,提出并论证了信仰与思想自由之间的关系,对后来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9、狄德罗主持《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历时30年出齐35卷,成为启蒙运动的重要文献.除此之外,伏尔泰的《哲学通信》,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布丰的《自然史》以及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等著作成为启蒙运动的基本理论贡献.30、( 理性)成为启蒙运动的出发点和目的,构造了这一运动的基本精神.它甚至成为18世纪的标志,人们称之为( "理性时代" ).31、18世纪的法国,就政治思想的发展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 自由派)和以卢梭为代表的( 民主派 ).两派均从自然状态,自然法,社会契约等基本的政治概念与研究方法出发,提出了分权制衡,人民主权等重要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2、18世纪的美国,就政治思想的发展来看,以( 杰斐逊)为代表的民主派和以( 汉密尔顿)为代表的宪政派成为政治思想的两大主流,前者强调民主力量的重要性,而后者强调宪政秩序的合理性,主张通过分权与制衡限制权力的滥用,这为美国政治现代化提供了两条不同的道路.33、(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政治思想是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表现.34、(黑格尔)的政治思想是德国政治思想是德国政治思想最系统,最丰富的表现.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他明确认为国家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国家高于社会和个人.为了实现德国的统一,他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 君主立宪制 )国家.35、中国殷商时期,王权专制思想的基础是( 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38、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世卿世禄制.春秋时代,( 郡县制)和(官僚制)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39、秦国改革和谋求统一的指导思想是( 法家思想).40、(秦始皇)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41、作为秦帝国政治制度和统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 李斯 )积极实践了法家思想,同时也推动了法家思想向着极端化方向的发展.42、汉武帝时,( 董仲舒 )以儒为主,吸收阴阳五行,法,墨等家的观点,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政治论,为君主专制,政治大一统,等级尊卑等作了系统的理论论证.43、西汉初,汉惠帝四年"除挟书令",命民间献书,诸子百家之学逐渐复苏,思想文化领域又出现了比较活跃的局面,这在历史上被称为("百家余绪" ).45、王通主张的( 三教可一),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儒学的改造,复兴,有一定的积极意46、韩愈吸收儒家传统思想材料,并借鉴佛道,以道对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原则作了重新概括和抽象,提出了( 道统论).47、性品说是(韩愈)在人性问题上的基本看法.它是对儒家人性学说的继承与改造,使其更加精致,完整,系统,推动了儒学的发展.48、面对宋朝的严峻的局势,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思想兴起,其重点是( 吏治与财政改革).49、范仲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思想和李觏强本节用,寓兵于农的改革主张,为稍后的(王安石变法)做了理论铺垫.50、理学内部流派众多,但他们在政治取向上高度一致,都以( 维护君主统治 )为归宿.51.理学兴起于宋代,在南宋末初步实现了与政权的结合.而理学官学化的最终完成则是在( 元代).52.朱元璋比较重视安民,恤民,在建国后,确立了(以宽治民)的原则.53.王阳明心学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分化,形成十多个不同流派.其中以( 泰州学派)最具特色,( 王艮)是创始人.该学派发展了心学的世俗化倾向,并倡导平等思想.54.明代( 王夫之)是传统政治哲学的集大成者,有《船山遗书》传世.他对传统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达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在近代,其思想的价值为人们所发现和承认,对推动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变革和进步起了积极作用.55.清末,(龚自珍)震惊于深重的社会危机,于是疾呼衰世已到,倡言改革,开一代风气之先,社会影响很大,他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前夕的以为思想家,也是传统政治思想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二。
奥古斯丁奥古斯丁的理论思想,可以概括为知识论和道德哲学两个⽅⾯,作为基础,他在其中加⼊了上帝创世论解释世界起源。
奥古斯丁的知识论源于他对有限⼼灵何以认知必然的、永恒的、⽆限的真理这个问题的思考,⽽道德哲学理论则源于他对“道德上恶”的问题的思考。
先简略介绍奥古斯丁对道德上恶的问题的思考历程。
奥古斯丁⼀直在思考:我们如何才能解释⼈类经验中恶的存在?如果说上帝是善的,它是万物的创造者,那么,⼀个由全善的上帝所创造的世界⼜怎么能产⽣出恶来呢?从普罗提诺那⾥,奥古斯丁得到了恶不是实在,⽽是⼀种缺乏(即善的缺乏)的思想。
此外,新柏拉图主义帮助奥古斯丁克服了先前的怀疑主义、唯物主义以及⼆元论思想,他看到了世界的统⼀性,⽆须再设想灵魂和⾁体的背后有两个本原。
他信从普罗提诺的实在论,把实在看成是⼀个单⼀的等级系统,只不过物质处在其最低层次上。
奥古斯丁认为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是⼀个东西,尤其在新柏拉图主义中,他看到了基督教的哲学表达。
奥古斯丁坚持认为,所有关于⼀切问题的知识,除了运⽤哲学的视⾓之外,必须顾及到《圣经》的启⽰真理。
因为⼀切知识的⽬的都在于帮助⼈们理解上帝,这种宗教维度在他的反思中占有优先地位。
第⼀部分是奥古斯丁的知识论。
⾸先介绍他的两个观点:信仰照耀理性,以及他如何克服怀疑论。
有关信仰与理性关系的争论贯穿了中世纪始的终,这与奥古斯丁密切相关。
这个争论是要在事实上判定:重要的哲学和宗教信念究竟是建⽴在信仰的权威之上,还是理性?抑或是两者的某种结合?奥古斯丁认为,信仰先于理性,信仰照耀理性,没有信仰就没有理解。
他的观点为中世纪基督智慧确⽴了主导⽅向和主要风格。
此外,奥古斯丁⼒求回答怀疑派关于⼈类不能理解任何真理的问题。
为此,他⾸先揭⽰⼈的理性确实能够掌握关于事物的确定性,尤其是⼈的理性对⽭盾律(即两个相反的东西不可能同时为真)的认识是绝对确定的。
他说,怀疑派也不得不承认,怀疑活动本⾝是某种形式的确定性——因为⼀个怀疑的⼈是确信他在怀疑的。
名词解释1、上帝之城: 奥古斯丁提出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
上帝之城是圣者、谦卑者、虔敬者、被拣选者之城。
要想被上帝选中,进入上帝之城,就要尽力行善。
2、阿奎那:托马斯.阿奎那是西欧封建社会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
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论证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以及教权高于俗权的合理性,国家理论,关于法的本质、目的、特征和分类的思想。
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对中世纪乃至近、现代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自然状态:国家之前的状态,是一种非真实的状态,是国家学说的逻辑前提,一个不证自明的命题4、神学政治观: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治观。
神学政治观维护封建统治,提高和巩固教会的地位。
神学政治观以《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
神学政治观改变了古代观察政治问题的立足点,改变了古代的道德伦理观念。
5、社会契约论:契约论是一种将国家与法律看作是人们通过契约而产生的理论,由于自然状态不安全,理性指导人们订立契约,即订立契约转让自然权力给个人或集体,从而换取公共力量的保护,即国家(在17、18世纪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观点。
以社会契约的理论来探讨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解体,论证权力的来源以及个人权利的保障是资产阶级革命早期政治思想的基本方法,如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霍布斯通过描述社会契约论的发生过程,得出了国家的本质以及权力产生的过程。
卢梭亦使用社会契约的方法来阐发其政治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人民主权的基本思想。
社会契约的理论在17、18世纪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近现代的西方政治文明有很大的影响。
)6、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
奥古斯丁以爱为核心的政治哲学研究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奥古斯丁的政治哲学是在基督教的背景下而展开的,尽管他没有明确提到关于理想的政治制度和国家的职能,但是从他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他对政治的思考。
奥古斯丁用“爱”作为新的枢纽建立新的集合体,围绕着这个主题奥古斯丁阐发了他对政治的看法,因此关于奥古斯丁以爱为核心的政治哲学将以以下几个章节展开:第一章的第一节、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介绍了奥古斯丁的理论来源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首先,奥古斯丁关于哲学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因此阐述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很有必要;其次,奥古斯丁构建的基督教社会思想的理论大厦的基石是西塞罗,因此这里要对西塞罗的政治哲学思想进行一下梳理;最后,每一位思想家的思想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环境,因此需要阐述下奥古斯丁在构建其以爱为核心的政治哲学所处的时代背景。
爱和由爱而构成的秩序作为其政治思想的灵魂,是论述所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核心内容,因此在第二章将用两节内容阐述爱的基本内涵以及由爱而产生的秩序。
第一节用三个部分阐述爱的基本内涵:首先,需要说明在奥古斯丁之前哲学家们对爱的含义的不同解释;其次,上帝之爱作为所有爱的核心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构建秩序的纽带;最后,由人的自由意志而产生的社会中的爱是人们现实的动力因素,也是构成世俗悖乱的重要原因。
在第二节中,由爱而产生的秩序对于构建不同的集合体具有重要的作用。
爱的秩序的基本含义应是首先阐明的,而作为爱之秩序的两层含义即规范性和描述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它间接的解释了尽管有由世俗之爱所构成的悖乱秩序的存在,但是仍然不会影响由上帝之爱所构成的完美秩序。
第三章详细阐述了由人的自私性的自爱而构成的世俗社会。
这一章将用两个小节阐述由社会中的爱而构成的集合体。
这里所说的爱实际上是自私性自爱,所以首先说明自爱在西方哲学上的论述,再阐述奥古斯丁笔下自爱的两种含义。
第二节将具体论述自爱与构成罗马帝国之间的关系,这是奥古斯丁用现实的例子得出由自爱作为构成悖乱社会的因素。
奥古斯丁(Saint Aurlius Augustine,350--430), 公元354 年11 月13 日, 诞生于罗马在北非的领地萨加斯特附近的小镇劳克赫拉斯(Thagaste),一个不太宽裕的罗马化的柏柏尔人家庭中..奥古斯丁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驳学园派》、《论意志的自由选择》、《论教师》、《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等。
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亚当和夏娃被上帝逐出天堂之后,尘世间就出现了两个世界,即“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
世俗之城是撒旦的王国,是被放逐的凡人集合而成的共同体。
由于人的自私的爱,这里充满了邪恶与暴力,充满了不平等和奴役。
而上帝之城是基督教的“千年王国”,高于世俗之城。
奥古斯丁双城理论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双城理论是奥古斯丁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
奥古斯丁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天上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
根据他的解释,两个城的分野源于天使的反叛,直接起因则是亚当的堕落。
人类始祖犯罪,导致两座城的划分。
在奥古斯丁的笔下,它们分别是圣者与不义者之城,是预定要得救者与注定会受惩罚者之城。
奥古斯丁提出,两种不同的爱创造了两座城,由只爱自己甚至连上帝也轻蔑的爱,造成了地上之城,由爱上帝发展到连自己也轻蔑的爱,造成了上帝之城。
实质上,两个城的区分是依据基督教伦理对人进行的区分。
所有的人都不会脱离两个城,一个城的人选择肉欲的生活,另一个城的人选择精神会是混合在一起的。
到末日审判的时候,两座城才彻底分开。
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
世人之城的人们无论多么富足,他们仍是悲惨的,注定被上帝所摈弃,永远遭受魔鬼统治的痛苦。
在区分“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的基础上,奥古斯丁阐述了他关于国家与教会的思想。
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两个城是混合在一起的。
两个城的成员在最高的爱上相互对立,但对于许多较低等级和中介的善,他们的爱是共同的。
这使两个城的公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领域以达成一致。
奥古斯丁(Saint Aurlius Augustine,350--430), 公元354 年11 月13 日, 诞生于罗马在北非的领地萨加斯特附近的小镇劳克赫拉斯(Thagaste),一个不太宽裕的罗马化的柏柏尔人家庭中..奥古斯丁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驳学园派》、《论意志的自由选择》、《论教师》、《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等。
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亚当和夏娃被上帝逐出天堂之后,尘世间就出现了两个世界,即“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
世俗之城是撒旦的王国,是被放逐的凡人集合而成的共同体。
由于人的自私的爱,这里充满了邪恶与暴力,充满了不平等和奴役。
而上帝之城是基督教的“千年王国”,高于世俗之城。
奥古斯丁双城理论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双城理论是奥古斯丁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
奥古斯丁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天上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
根据他的解释,两个城的分野源于天使的反叛,直接起因则是亚当的堕落。
人类始祖犯罪,导致两座城的划分。
在奥古斯丁的笔下,它们分别是圣者与不义者之城,是预定要得救者与注定会受惩罚者之城。
奥古斯丁提出,两种不同的爱创造了两座城,由只爱自己甚至连上帝也轻蔑的爱,造成了地上之城,由爱上帝发展到连自己也轻蔑的爱,造成了上帝之城。
实质上,两个城的区分是依据基督教伦理对人进行的区分。
所有的人都不会脱离两个城,一个城的人选择肉欲的生活,另一个城的人选择精神会是混合在一起的。
到末日审判的时候,两座城才彻底分开。
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
世人之城的人们无论多么富足,他们仍是悲惨的,注定被上帝所摈弃,永远遭受魔鬼统治的痛苦。
在区分“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的基础上,奥古斯丁阐述了他关于国家与教会的思想。
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两个城是混合在一起的。
两个城的成员在最高的爱上相互对立,但对于许多较低等级和中介的善,他们的爱是共同的。
这使两个城的公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领域以达成一致。
论奥古斯丁的国家观
奥古斯丁是政治哲学家、宗教思想家、哲学家、新教神学家和作家,他的国家观倡导将教会、神学与国家机构紧密的结合起来。
针对
政治制度,他主张最高权力归属于一位不受人权限制的君主,在宗教
信仰上主张凡是法律不能解决的问题都应该按照古典神学处理。
他认为,国家本质上并非包括一组个人才构成,而是一个完整的实体,它
是一个有特质的实体,由一个特定的主格组成,即君王、神学和天主教。
国家的功能不仅仅是保证个人免受暴力的侵害,把人们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彼此尊重,服从它的法律体系,也要促进公民的教育,为
建立一个更理想的社会成就作出贡献。
他认为在友谊、信仰和恩惠中,人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建立起一种互补性的关系,人们彼此尊重,
形成社会秩序。
通过道德教育,通过宣扬社会道德,保障人们的精神
价值,以及维护社会秩序,为全人类带来安宁,这是国家存在的意义。
什么是政治思想?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出谋献策。
政治思维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国家是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它集中表现为各种政治观点。
特征:A、阶级性与社会B、时代性与继承性C、民族性与交汇性中国政治思想有哪些基本区别?由于历史上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以及民族变迁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中西两种政治思想体系也呈现出互不相同的面貌和特征。
主要区别:1两种政治思想体系的思维形态不同。
2两种政治思想体系的侧重点不同。
3两种政治思想的发展轨迹不同。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发展的轨迹可以说是“一贯型”的。
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轨迹则可以说是演变型的。
学习政治思想史要掌握哪些基本方法?1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2坚持阶级的分析方法与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相结合。
3在研究、学习中外政治思想的过程中,特别要防止两种教条,即“马教条”和“洋教条”。
学习中外政治思想史有什么意义?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西方政治思想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成果,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其精华部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
1学习和了解中外政治思想的以展脉洛和中外政治思想家对他们各自时代提出的问题的政治思考,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人文素质。
2学习中外政治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准确认识西方政治文化,并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3不管是继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从而服务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政治文明的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如何理解古希腊城邦制度与政治思想的关系?1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城邦形成于公元前18~前6世纪的古希腊,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围面积有限的农村,城邦是自给自足的国家。
奥古斯丁政治哲学方向的命题 -回复
奥古斯丁在他的政治哲学中提出了一些关键的命题:
1. 国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正和秩序:奥古斯丁认为,国家的存在是为了实现公正和秩序,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他主张国家应该通过法律和秩序来保护人们的权利和利益。
2. 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上帝:奥古斯丁认为,统治者的权力源于上帝。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遵循上帝的意愿来治理国家,并对自己的统治负责。
3. 个人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上帝的意愿:奥古斯丁认为,个人的目的是追求上帝的意愿。
他主张个人应该顺从上帝的旨意,并通过服从上帝的法律来实现个人的幸福和完成自己的使命。
4. 神权与世俗权力的关系:奥古斯丁认为,神权和世俗权力是相辅相成的。
他主张政治与宗教应该相结合,政治统治应该受到宗教道德的指导。
5. 统一和和谐的国家:奥古斯丁认为,一个完美的国家应该是统一和和谐的。
他主张各个社会阶层和个人应该团结一致,共同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
这些命题体现了奥古斯丁对政治理念和社会秩序的思考。
他关注国家的目标和意义,强调个人与上帝的关系,以及政治和宗教的互动。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政治哲学和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课一、名词解释1、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思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出谋献策,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
2、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他一生主要精力用来思考和讨论哲学、伦理和社会政治问题。
他是西方哲学和科学理性主义流传的开创者,他探究事物本性,探讨普遍定义,他突出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
3、双城论罗马帝国时代神学家奥古斯丁政治思想中最具影响的内容,他把世界区分为“上帝之城”(天上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他认为两个城的分野源于天使的反叛,直接起因则是亚当的堕落。
地上之城为自己自豪,天上之城为主自豪。
实质上,两个城的区分是依据基督教伦理对人的区分。
4、神学政治观致力于维护封建统治,提高和巩固教会地位。
视《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将其作为判断是非的惟一标准;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
5、阿奎那是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是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毕生从事神学的研究和著述,其中《神学大全》是他阐释神学思想最重要、系统的著作,是一部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
6、但丁意大利人,文艺复兴运动的光驱者。
他的文学名著《神曲》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开山之作,他最著名的政治著作《论世界帝国》代表了早期市民阶级希望建立统一的君主国家,保护城市工商业发展的要求。
三、问答题1、什么是政治思想?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教材P3-5要点:(1)政治思想的概念P3 (2)其基本特征P3-5A、阶级性与社会B、时代性与继承性C、民族性与交汇性2、如何理解古希腊城邦制度与政治思想的关系?教材P18-20要点:(1)城邦的概念及其特征P18(2)城邦的阶级划分及享受政治权利的状况P19(3)希腊民主制度特别是雅典民主制的概况P19-203、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有那些?教材P54-56要点:(1)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奥古斯丁的神学政治在中世纪早期,存在着一个教父时期。
在“米兰赦令”后,基督教获得合法地位,并进入而成为国家宗教,教父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而奥古斯丁就是这个时期著名的拉丁神父之一,他可以说是同期教父中最有影响的一位,也是惟一系统地阐述了政治哲学的教父。
在当时,基督教成为国教,受到各个异教的攻击;同时又面对着随时被国王控制或利用的境况,在那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与异教徒和异端进行论战,维护正统的基督教信仰。
在这一系列论战中,他对基督教神学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创造了第一个完整的基督教神学体系。
总体来说,奥古斯丁的神学政治理论包括着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的原罪与上帝的恩典。
奥古斯丁借用亚当的传说阐述了原罪理论的观点。
认为亚当偷吃禁果后,不仅把上帝对他宣布的死刑,而且把罪本身也遗传给了他的后代。
因为他的罪,整个从他而出的族类都败坏了,要接受死亡的刑罚。
这就是人出生即有的“原罪”。
由于受原罪的污染,人生活于情欲之中,陪伴有无法阻遏的犯罪倾向。
当他达到道德行为当事人年龄时,就会继续犯罪,称“本罪”。
因此,整个人类,包括刚出生的婴孩,都属于“一群堕落者”,注定应该受到上帝严厉的惩罚。
既然是有罪,继而奥古斯丁也提出人如何赎罪。
但这个赎罪人们是不能够主动的。
奥古斯丁认为,人的得救不能指望自己,必须靠上帝的恩典。
这种恩典是上帝无偿赐予,而不是人们行善的回报。
因此,人们怎样努力也没有用。
而且被上帝挑选为可以得救的人也是随意的。
被上帝选中的人,上帝将会将信仰注入他们的心灵,使他们产生对上帝的期盼和爱,他们经过洗涤而成为基督徒,人的原罪和本罪就在入教的洗礼仪式中得到赦免。
在奥古斯丁的概念里,人类显得十分软弱无能,上帝掌握着绝对的主权,人类对其有着绝对的依赖性。
二,“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的双城论。
公元410年,罗马被西哥特军队攻陷,社会动荡不安,异教徒就趁机攻击基督教,说由于基督教背叛传统罗马诸神,而这是诸神的报复。
奥古斯丁的三位一体思想浅谈St.Augustine的圣三论思想前言三位一体(Trinitas)的道理是教会信仰最核心的教义,也是所有信理中最深奥难懂的。
当代伟大的神学家卡尔-拉纳说:“假如天主教信仰有什么绝对奥秘的话,三位一体的奥秘便是最根本的奥秘。
”虽然在《圣经》里并没有直接出现这一称呼或词语,但它确实是道成人身的天主子耶稣亲自启示给我们的道理和教义。
这可从圣经经文和耶稣的生活中看出。
在以犹太教(一神教)为背景下天主教会刚出现之时,当时的宗徒们也没有直接去宣讲三位一体的道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信仰宣认或书信,清楚的看出他们继承了耶稣基督对有关天主圣三的启示。
然而,三位一体信仰的真正确定和词汇的出现,却是在后期诸多教父的反省与努力下达成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圣犹斯定、圣依肋内、戴尔都良、奥力振、圣亚大纳削、圣巴西略、圣额我略-纳祥、圣额我略-尼撒、圣奥斯定(St.Augustine)等。
其中,St.Augustine的圣三论思想具有集大成和里程碑的作用。
本文愿意从四个方面:St.Augustine的生平(一)、圣三论的特点(二)、圣三论中的两个类比(三)、圣神的生发(四),去阐述和分析St.Augustine的圣三论思想。
一、St.Augustine的生平St.Augustine(354—430年)生于北非努米底亚省的塔加斯特小镇上(现位于阿尔及利亚境内)。
家庭体面但不富有,父亲是外教人,母亲Monica却是极为热心的教友。
他在罗马教育制度下受到良好的教育,先后在家乡马德拉城的文法学校和迦太基的修辞学校学习文学、语法、修辞、逻辑和哲学。
年轻的Augustine好学、任性、狂热、沉迷于享乐,并成为摩尼教热诚的追随者,前后长达九年。
在他母亲Monica不断的祈祷之下,天主亲自干预了他的生活。
一天,当他在花园散步时,听到一个声音对他说:“拿起来,读吧!拿起来,读吧!”他急忙翻开身边的圣经,只见圣保禄宗徒的训诲,“行动要端庄,好像在白天一样,不可狂宴豪饮,不可淫乱放荡,不可争斗嫉妒;但该穿上主耶稣基督;不应只挂念肉性的事,以满足私欲。
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1)时代背景:“教父学”时代----罗马帝国时代,基督教神学处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在此之前属于“使徒传道”时代)。
在公元2—5世纪,出现了一批基督教知识分子,他们把基督教基本信条教义化、系统化、理论化,制定了一整套基督教教义,即基督教神学,同时还从政治上对基督教地位进行理论论证。
这些人被称为“博士”或“教父”,其神学理论被称为“教父学”比较著名的教父有:奥古斯丁,德尔图良、安布斯洛、杰罗姆,其中奥古斯丁是教父学的最高权威(2)政治实践:
①著作:《上帝之城》,在神学的框架下阐述了一整套政治哲学,从理论上
总结了基督教政治价值观,对中世纪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教会与国家之间
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②个人经历:公元387年皈依基督教,391年成为希波教会的神甫,后来成
为主教;
③他的思想主要受新柏拉图主义影响,崇尚精神的价值,鄙视世俗的享乐。
(3)具体观点和思想特色
综述:与以往的政治思想家不同,奥古斯丁首先是一位神学家(波利比阿首先是历史学家),关心神学问题,他的理论主要是一套神学,极力推崇信仰、贬低理性(理性主义传统的先驱是亚氏),从神学的角度研究国家,从人与上帝关系中考察人、考察国家的政治问题。
从他开始到文艺复兴时,西方政治哲学都是基督教神学的一部分,被称为“神学的婢女”。
奥古斯丁系统地阐述了基督教的国家观以及国家与教会的关系,成为了中世纪的官方信条,对中世纪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①原罪救赎说
由于亚当偷食智慧果,因而使得每个人生来有罪—“原罪”,情欲败坏了人的理性本性;党人们达到道德行为当事人年龄时候,即成年之后就会继续犯罪,这是“本罪”,由于人的罪,注定受到上帝的“永罚”。
一切人都带有原罪,因而惩罚是罪有应得,一切人间王国必然灾难深重,必然灭亡,只有上帝之国才是永恒的。
谁能得救,需要上帝“拣选”,而上帝的挑选是任意的,并不靠个人的努力,即使是信仰基督教和实行苦修的人也不能免于惩罚。
②恩典理论
人的主观努力没用,上帝的“拣选”人,令其信仰基督教从而得救是完全任意的,只能指望神的恩典,这就是恩典理论。
奥古斯丁由此被称为“恩典博士”。
运用到现实中,他把一切社会的不平等和社会罪恶都说成是上帝对人的惩罚,所以人的反抗是徒劳的,只有服从忍受。
③区分了所谓的“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这是他政治哲
学最突出的一点。
两个城市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是以两种爱为基础:由只爱自己甚至连上帝也轻蔑的爱,造成了地上之城,选择肉欲;由只爱上帝甚至连自己也轻蔑的爱,造成了上帝之城,选择精神
两城分解源于天使的反叛,直接起因是亚当的堕落,实质上,是依据基
督教伦理对人进行区分
现实中,两城是混合在一起的,“上帝之城”由注定得救的基督徒组成,是最高的善,其余人构成“地下之城”
④基督教的国家观
他否认国家是正义的组织,采用了一种价值中立的国家定义—“一个由所爱的事物一致而联合起来的理性动物的共同体。
只要有共同的忠诚纽带就足够形成政治上的共同体,社会正是这种共享的中间价值领域,政治制度也在其中发挥作用
国家的职能在于负责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免受攻击的安全和有秩序的社会交往等,这是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的公民共同希求的,所以世俗国家是上帝实现拯救计划的工具。
⑤国家与教会的关系
他认为,基督教并不等同于“上帝之城”;世俗国家并不等同于“世人之城”,因为现存的权力是上帝设立的,现实生活中,两城是混合在一起的,但上帝之城至少可以由教会代表,世人之城至少可以由异教国家来代表。
他赋予教会很高的地位,基督教会是国家的一部分,皇帝是其最高的首领,可以直接干预和控制教会内部事务。
奥古斯丁力图使教会获得独立,免受世俗权威的支配,同时,又要求世俗权威为教会的神圣使命服务,维持秩序,镇压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