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294.01 KB
- 文档页数:19
1、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特点①没有国家观念,也没有能力建立系统的权力组织以实现对国家的控制。
中世纪盛行的封建主义以“封地”的分封和占有为基础,它在国王与臣民间建立起以相互忠诚和相互保护这一双重承诺为前提的个人之间的联系,它以契约为保障。
从而把国家权力化作私人性质的忠诚和保护关系,另外,基督教的统治又进一步降低了国家的作用。
根据基督教的信仰,世俗国家只是在教会之旁或教会之下的一个负责较低等级事务的社会组织。
②政治思想神学化,由于中世纪基督教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教会的神职人员在一个相当的历史时期内是惟一受过教育的人,整个文化领域都被他们掌握,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另外,哲学、政治学、法学等一切学科都被合并到神学中。
政治理论主要在基督教神学形式下阐述的,因此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思想和有份量的政治学著作,政治学和学者们都没有使用过正式的术语。
2、托马斯·阿奎那的政治思想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年)是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所建立的系统的、完整的神学体系对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他针对13世纪神学异端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主义哲学思潮对基督教神学权威的冲击和威胁,提出系统的神学思想,他在坚持基督教信仰的前提下,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承认人的理性的作用,但要求理性服从信仰,他在坚持教权高于俗权的前提下,承认并论证世俗国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认为国家的目的是谋求社会共同的幸福,论证了教会法高于国家法律,但同时承认自然法是人类的普遍理性,为近代自然法提供思想材料。
3、布丹的政治思想布丹是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近代主权学说创始人,他提出主权是国家的本质特征,它是超乎公民和臣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利,主权包括立法权,宣布战争、缔结和约的权力,任命官吏权等,主权具有绝对性、永久性、最高性、不受限制性,主权者无权侵犯私有财产,不得到各级的同意,无权征税,主权者有义务履行与臣民及其他国家主权者之间的契约。
第三章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第三章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第一节中世纪政治经济状况及对政治思想的影响一、政治和经济状况1 、采邑制基础上的等级制度采邑制:日尔曼人灭亡了罗马帝国,同时也摧毁了罗马文明。
中世纪的欧洲,经济凋敝,文化衰落。
日尔曼人建立了一套采邑制度,在采邑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
大小领主之间,层层结成领主与陪臣的关系,层层向上依附。
处于最低层的是农奴。
这种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是中世纪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
等级制:由国王把土地分给大贵族,受封者必须承担为国王服兵义务。
国王有义务保护受封者,公正裁判他们的诉讼等,相互结成领主与陪臣(附庸)关系。
后来采变成了世袭领地。
大贵族又依此方式把它层层分给下面的小贵族。
农奴没有自己的土地,他们依附于贵族领主,往往与土地一起被封给某个贵族。
国王 --> 大贵族 --> 小贵族 ...... 农奴等级特权:中世纪的人,才是处于某个等级地位的人。
在等级关系网上的特定位置上的人。
都有特定的权利和义务。
2 、多元权力体系(1) 纵向上看:君主以下,层层结成领主与陪臣的关系① 国王是许多大贵族中的第一个,是大哥而非父亲。
有时其直属领地还不如其他贵族,他与共陪臣间的关系是以契约为基础的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
并没有对陪臣绝对的控制支配权。
大贵族对他们的陪臣也是如此。
“我的陪臣的陪臣不是我的陪臣”基于这个原则,国王对隔一层的陪臣没有任何权力。
领主 --> 陪臣领主 --> 陪臣领主 --> 陪臣每个领主在自己的领地上,才是近乎独立的小国王。
②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版图是十分破碎的。
(中国整齐划一的郡县制)各封地之间犬牙交错。
(如英法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这使封建制度变得杂乱无章。
教会领地、修道院的独立性。
城市的相对独立性。
(2) 从横向上看 . 政教二元化权力体系这是西欧独有的政治现象 .在世俗国家四分五裂、君权式徽的同时,天主教会却控制了巨大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