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脑梗死合并发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危险因素,以便有效预防和治疗。
方法:对253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年龄、意识障碍、吞咽障碍、大面积脑梗死及合并慢性肺部疾病是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病死率明显升高。
结论: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是病情加重和死亡的重要因素,积极控制肺部感染有利于减轻残疾和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脑梗死肺部感染危险因素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其发病率、致残率高。
肺部感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可导致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病死率升高。
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253例,对其并发肺部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更好地加强预防和控制,改善预后。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脑梗死患者253例,其中男142例,女111例,年龄46~90岁。
按照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其中感染组48例(18.97%),男27例,女21例,年龄55~90岁;非感染组205例,男115例,女90例,年龄46~79岁。
诊断标准:脑梗死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部CT或MRI检查证实。
并发肺部感染诊断标准[2]是发病前无肺部感染,入院48小时后出现下述任意三项以上者:①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喘等呼吸系统症状;②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呼吸音减弱和(或)不同程度肺实变体征;③体温≥37.5℃,伴有白细胞计数≥10×109/L;④X 线胸片呈炎性改变;⑤痰培养有致病菌生长,大面积脑梗死是指梗死灶面积>20cm2或梗死范围累及两个脑叶以上。
调查内容:比较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各项因素,包括年龄、意识障碍、吞咽障碍、是否大面积脑梗死、有无慢性肺部疾病等。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摘要目的提高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护理。
方法纳入 2018年6月-2018年9月在中风科的1例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根据主要的护理情境提出护理问题,包括躯体移动障碍,语言沟通障碍,肺部感染等,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护理目标,并运用中医穴位注射通经活络、扩血管、抗感染、护脑,改善循环对症治疗对患者进行护理,并进行护理记录,给与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因,进行康复训练等健康教育。
结果达到预期的护理目标,患者每天可以尝试肢体抬离床面,切不可操之过急,之后可缓慢扶床移动;患者肢体活动障碍有所改善,言语表达较前好转,肺部感染明显改善;能控制患侧肢体。
结论本护理方案能够帮助患者下床走动,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梗死;肺部感染;治疗目录1设计背景及意义 (1)1.1设计背景 (1)1.2设计意义 (2)2设计思路 (2)3 方案设计 (3)3.1案例导入 (3)3.2护理方案 (3)3.2.1主要护理问题 (3)3.2.2分析护理问题 (3)3.3护理措施 (3)3.4护理结果 (3)4. 结论 (5)4.1毕业设计成果特点 (5)4.2设计成果的实用价值或应用前景 (5)4.3不足之处或遗留未予解决的问题 (4)参考文献 (5)1设计背景及意义1.1设计背景通过数据显示现在脑血管疾病在逐年增加,其中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也在增多,其中某院从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医院收住的脑梗死人群中选择合并肺部感染的病人共有64例, 分析其病例特点。
结果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者共38例, 占59.4%。
1.2设计意义人的大脑是一个特别敏感的器官,只要出现一点问题,都会引起整个身体的变化,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疾病也在不断上升,其中脑梗死尤为突出,脑梗死也可称之为脑卒中,它主要是因为脑血管供血不足引起的缺血缺氧坏死,常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因素,造成血流减慢附着于血管壁上,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阻塞。
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目的:研究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根据并发症的出现制定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以及治疗方案。
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198例脑梗死患者,其中18例并发肺部感染,重点对患者的年龄、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以及患者营养状态与医院肺部感染的相关性,同时分析病原菌的特点。
结果:通过对所选的19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其中18例并发肺部感染,感染率为9.09%;在各种感染中,肺部感染所占的比例最高,共分离出6株病原菌,5株铜绿假单胞菌,占27.78%;4株克雷伯菌属,占22.22%;3株大肠埃希菌,占16.67%;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1.11%;2株表皮葡萄球菌,占11.11%;2株鲍氏不动杆菌,占11.11%;1株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56%;预防性至少应用两种抗菌药物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几率明显比单一使用一种抗菌药物或者未应用抗菌药物的患者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梗死患者容易出现肺部感染,主要危险因素有患者年龄、抗菌药物使用不当、自身营养情况,通过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的几率。
标签:脑梗死;肺部感染;危险因素;护理措施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病情进展迅速,具有很高的致残和致死率,同时因患者长期卧床、病程迁延、肢体活动受限,更容易引起并发症。
因患者常常出现咳嗽发射、咽反射障碍,肺部感染是早期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脑梗死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可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甚至死亡[1]。
本院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98例脑梗死患者,对其中出现肺部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198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10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指定的诊断标准,同时进行头颅MRI或者CT检查得到确诊。
疑难病例讨论
—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护理讨论
日期:2014年1月20日时间16:00
地点:神经内科示教室
主题:疑难危重病例讨论
目的:1、通过查房复习相关内容,要求大家掌握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护理;
2、脑梗死相关理论知识,促进业务知识的熟练。
3、讨论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护理要点
主持人:护士长彭鲜艳
记录人:张慧元
(一)责任护士杨亚报告病例
患者文书珍,男,80岁,因认知功能下降、意识障碍1周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病史十余年,有3次“脑梗死”病史,曾有左眼外伤致失明。
查体:BP130/90mmHg,神志嗜睡,右侧瞳孔直径约2mm,对光反射灵敏,双上肢有自发动作,四肢肌张力高,双侧巴氏征阳性,双下肢不肿,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心率82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扪及。
患者1月10日 14:40许进食肉饼后突起喉中痰鸣,呼吸困难,全身发绀,大汗,无呕吐、肢体抽搐,大小便失禁,查:BP180/110mmHg,心率150次/分,全身皮肤发绀,立即予以侧卧位,拍背,呋塞米、西地兰静推减慢心率,急查血常规、电解质、血气分析、心肌酶学等,后患者吐出部分中餐进食食物后,全身发绀较前有所好转,心率逐渐减慢至120次/分,多参数监护示氧饱和度96%,患者神志清楚。
辅助检查:
肥达氏试验、流出抗体阴性;
免疫组正常;
PPD-IgG,阴性,PPD-IgM,阴性;
血沉:20.00mm;
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丙肝抗体定量、梅毒抗体定量(初筛)、人免疫缺陷病毒(初筛)阴性;头部CT提示:1、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性腔梗,脑萎缩、脑白质变性;
肺部CT提示:肺部感染、左室增大,肺淤血,少量胸腔积液。
脑钠肽升高。
头颅MRI:双侧侧脑室旁、双侧放射冠区、双侧半卵圆中心异常信号,考虑陈旧性腔隙性梗塞灶并周围胶质增生;双侧侧脑室旁、双侧放射冠区、双侧半卵圆中心及双侧额顶叶白质异常信号,考虑多发缺血灶;脑萎缩。
腹部彩超:肝实质光点稍多,余未见异常。
心脏彩超:左房增大,室间隔增厚,左室侧壁节段性运动不协调;主动脉瓣退行性改变;左心功能正常,左室顺应性降低。
入院诊断: 1、意识障碍查因:脑梗死?
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
3、冠心病
4、肺部感染
5、脑梗死后遗症期
治疗情况:
(1)完善三大常规、血生化头部MRI、脑电图等检查。
(2)予以护脑、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支持治疗。
二、责任护士杨亚根据患者目前状况提出以下护理问题
问题一肢体活动障碍与偏瘫或平衡能力降低有关。
问题二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有关
问题三生活自理缺陷与与偏瘫、认识障碍、体力不支有关。
问题四吞咽困难
问题五潜在并发症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多器官功能不全
问题六语言沟通障碍与语言中区功能受损有关。
其他护理诊断
1、焦虑与恐惧与疾病反复发作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有关。
护理要点:
注意观察病情,持续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记录出入量,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按时予翻身拍背,予气垫床,防止压疮。
必要时予插胃管,予鼻饲流质,防止呛咳引起窒息。
做好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生活护理,做好康复训练,予肢体功能位。
三、疾病知识及护理的相关补充
杨娟1、什么是脑梗死概念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部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约占75%,包裹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梗死等。
多有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等精神系统症状,常伴有冠心病,糖尿病等。
肖真:2、脑梗死护理要点
(一)环境创造一个安静整洁、空气清新的环境,保证患者的身心能得到充分的休养。
(二)饮食指导
1、以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血压者)、适量碳水化合物、丰富维生素为原则。
少食肥肉、猪油、奶油、蛋黄、带鱼、动物内脏及糖果甜食等;多吃瘦肉、鱼虾、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和含碘食物,提倡食用植物油、粗粮,适当饮茶,戒烟酒及辛辣食物。
2、吞咽困难病人应于坐位或头高侧卧位(健侧在下方)缓慢喂食,食物以少渣、软食或流质为主。
起病24-48小时仍不能自主进食或进食反呛明显,吞咽障碍者应予鼻饲流质。
3、偏瘫病人由健侧进食。
(三)活动与休息
1、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头部不宜抬高。
神志不清、躁动及合并精神症状者,应加护栏,必要时给予约束,防止跌伤、伤人或自伤。
2、生命体征平稳后,应尽早进行下床活动、床边及床下活动。
3、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做力所能及的事,增强其自我照顾能力。
(四)心理指导: 多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1、急性期:主动关心病人及家属。
详细介绍病情,使其了解该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客观规律,主动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紧张、焦虑心理。
保持病室安静,尽量减少探视,合理安排陪护,积极配合抢救和治疗。
2、恢复期:正确指导病人循序渐进进行肢体功能康复锻炼,加强日常生活动作能力的实际操作训练,尽可能发挥病人残余功能。
保持平静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多与大家交流,减轻精神压力。
(六)瘫痪肢体的护理
1、避免患肢受压,勿对患肢进行冷敷和热敷,以防冻伤和烫伤。
2、按摩患肢,促进血液循环,以防静脉血栓的发生。
、
3、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施以相应的康复锻炼,减少后遗症。
4、定时翻身,防止压疮的发生
张慧元:3、脑梗死出院指导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作息。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气候变化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2、病人起床、起坐或低头系鞋带等体位变换时动作宜缓慢,转头不宜过猛过急,洗澡时间不宜过久,平时外出时有人陪伴,防止跌倒。
3、家属协助病人进行瘫痪肢体的康复,出院后坚持功能锻炼。
4、预防复发,避免诱发因素,控制血糖、血脂、血压,遵医嘱正确服用降压、降糖、降脂药物,定期门诊复查,动态了解血压、血糖、血脂和心脏功能情况;预防并发症和脑卒中复发。
5、当病人出现头晕、头痛、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讲话吐词不清或进食呛咳、发热、外伤时,应及时协助就诊。
陈小龙:4、脑梗死的康复指导
1、重视患侧刺激床头柜置于患侧,医护人员及照顾者站在患侧与患者交流,握住患侧手等;避免手的损伤,尽量不在患肢静脉输液;慎用热水瓶、袋等热敷。
2、正确变换体位正确的体位摆放可以减轻患肢的痉挛、水肿、增加舒适感。
1)卧位时,床头不宜过高,尽量避免半卧位,仰卧时身体与床边保持平衡,而不是斜卧。
定时翻身患者侧卧位时,身体局部用软枕支持;2)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被褥不宜过重或太紧,患手应张开,手中不应防任何东西,不在足部置放坚硬的物体等;3)鼓励病人尽早坐起来,坐位时其上肢始终放置于前面桌子上,可在臂下垫一软枕以帮助上举;轮椅活动时,应在轮椅上放一桌板,保证手不悬垂在一边。
3、指导选择性运动选择性运动有助于缓解痉挛和改善已形成的异常运动模式,在康复医生指导下,使病人学会正常的运动方法。
1)十指交叉握手的自我辅助运动(Bobath握手)可教会病人如何放松上肢和肩胛的痉挛,并保持关节的被动上举,可避免手的僵硬收缩,同时也使躯干活动受到刺激,对称性运动和负重得到改善。
鼓励病人每天多次练习;2)桥式
运动(选择性伸髋)训练用患腿负重,仰卧时抬高和放下臀部,为病人步行作准备,还可以防止病人在行走中的膝关节锁住;3)垫上活动垫上活动可通过运动肢体近端而减轻远端痉挛,包括坐到垫上、侧坐、直腿坐、翻身、俯卧、俯跪、单跪及单腿跪站立等活动。
病人可在垫上自由活动,而不必担心跌倒。
四、护士长综合意见与总结
这次讨论大家积极发言,感谢大家对我科室该病人护理提出的问题给予宝贵意见,通过讨论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了护理质量。
①我们在平时护理过程中应注意病情观察:
1、观察有无失语
2、观察有无感觉障碍
3、重点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头昏、头痛及肢体活动情况。
4、了解血压监测结果。
5、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如使用溶栓抗凝血药时观察有无皮肤及消化道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黑便、皮下出血等,使用尼莫地平时应监测血压变化等。
②该患者常出现胸闷气促,注意在家属喂食时,患者应于坐位或头高侧卧位(健侧在下方)缓慢喂食,食物以少渣、软食或流质为主。
以免引起呛咳、窒息。
③指导家属和患者坚持康复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