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D介入治疗及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15
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在临床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
然而,术后护理同样重要,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患者介入术后护理措施的详细阐述。
一、一般护理1. 生命体征的观察(1)心率、心律:患者术后应立即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与术前心电图进行对比。
持续24小时心电监护,严密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急性期并发症。
(2)血压:对血压不稳定者,每15~30分钟测量血压一次,直至血压稳定后改为每小时测量一次。
(3)神志:观察患者术中用药后有无脑血管意外发生。
2. 休息及运动(1)经桡动脉穿刺:患者术后需卧床休息,术侧肢体制动直至压迫器拆除,减少术侧肢体用力提重物等动作。
(2)经股动脉穿刺:卧床24小时后,嘱患者逐渐增加活动量,动作缓慢,避免突然用力。
3. 饮食护理(1)指导患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宜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过饱,避免牛奶、豆浆等易胀气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鼓励患者多喝水,可经静脉或口服补液,术后4~6小时内尿量应达到1000-2000ml,起到清除造影剂保护肾功能、补充血容量的双重作用。
4. 尿量观察术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少尿、水肿、乏力等症状。
二、并发症护理1. 恶心和呕吐介入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恶心和呕吐,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患者舒适体位,减少患者不适感。
(2)给予清淡饮食,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3)必要时给予止吐药物。
2. 出血术后应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给予以下护理措施:(1)导管拔出后,按压穿刺部位30分钟,并用纱布绷带加压包扎和沙袋压迫6小时。
(2)术后24小时内安定平卧,穿刺一侧的下肢制动,不得坐起,术侧下肢禁止屈髋。
(3)大小便用便盆、尿壶,不得下床。
3. 疼痛介入术后患者一般会出现持续性疼痛,护理时应给予以下措施:(1)观察疼痛部位、程度,评估疼痛原因。
(2)给予止痛药物,如吗啡、布洛芬等。
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证及并发证房间隔缺损简称房缺(atrial septal defect,A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仅次于室间隔缺损,系胚胎发育期心房间隔上残留未闭的缺损形成。
小儿房间隔缺损已经影响到了小孩的生命健康,因此要特别注意,做到早发现、及时治疗。
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是经导管在房间隔缺损的部位送入一个双盘结构的堵闭器,双盘中的一个盘在左心房而另一个在右心房,两个盘由一腰相连,而该腰正好通过房间隔缺口,双盘夹住房间隔,一方面关闭房间隔缺损,一方面固定住堵闭器。
动物实验研究证实,房间隔缺损关闭手术后1天就开始有血小板和纤维素聚集在堵闭器内,3~10天可以填满整个堵闭器,并可以见到胶原组织的沉积,7~10天后内皮细胞开始覆盖在堵闭器的表面并形成肉芽组织,逐渐将堵闭器覆盖。
3个月后内皮细胞和肉芽组织完全包埋堵闭器,其内的血小板和纤维素也逐渐机化,最后形成致密的组织结构,从解剖上完全关闭房间隔缺损。
决定堵闭器堵闭疗效的两个因素:堵闭器植入到房间隔缺损部位后能否快速的在堵闭器内部形成血栓,但在堵闭器表面不能形成血栓;能否快速内皮化,在堵闭器表面形成类似心脏内膜层。
一、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证:(一)年龄大于3岁,小于60岁,体重大于5kg。
(二)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其局部解剖结构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最大伸展直径<40mm;2.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边缘,特别是离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和肺静脉开口至少4mm;3.房间隔直径大于房间隔缺损14~16mm。
(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功能矫治术后遗留的房间隔缺损。
(四)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外科手术修补后残余分流或再通。
(五)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的明显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
(六)临床有右心室容量负荷过重的表现。
二、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已成为成熟的治疗方法,但治疗巨大型ASD(一般指缺损直径大于30mm以上者,小儿按公斤体重计算,12kg者缺损直径大于24mm,17kg者大于28mm)仍有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
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神经、肿瘤、血管等领域的疾病治疗。
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但术前术后护理同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术前和术后两个方面,详细介绍介入治疗的护理措施。
一、介入治疗术前护理措施1. 心理护理患者对介入治疗存在恐惧、焦虑等心理,护理人员应耐心讲解介入治疗的过程、注意事项及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减轻心理负担。
2. 术前准备(1)完善各项检查:术前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部X光等检查,确保患者身体状况良好。
(2)术前禁食禁水:术前4-6小时禁食禁水,以防术中呕吐。
(3)皮肤准备:术前1-2天,患者应保持穿刺部位皮肤清洁,如双侧腹股沟、会阴部等,预防术后穿刺口感染。
(4)术前排尿:术前排小便,特殊内腔道介入治疗术前冲洗。
(5)体位训练:指导患者练习在床上排便,以适应术后卧床需要及肢体制动。
二、介入治疗术后护理措施1. 体位护理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根据手术部位和麻醉方式,协助患者取合适的体位。
如动脉穿刺者需制动12-24小时,静脉穿刺者需制动6-8小时。
2. 穿刺点护理(1)拔除鞘管后,用沙袋压迫穿刺点2-6小时,保持沙袋部位正确。
(2)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血肿,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3)保持穿刺点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3.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4-6小时内,每小时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预防意外发生。
稳定后,根据医生指示调整监测频率。
4. 疼痛护理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护士应密切观察疼痛程度,及时给予止痛药物,减轻患者痛苦。
5. 心理护理术后患者可能因疼痛、不适等原因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护理人员应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6. 饮食护理术后4小时可进食半流质食物,不宜过饱。
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
7. 术后并发症观察(1)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如有,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2)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呼吸异常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及护理( ASD )❖❖定义:❖房间隔缺损简称房缺(atrial septal defect,A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仅次于室间隔缺损,系胚胎发育期心房间隔上残留未闭的缺损而形成。
房间隔缺损绝大多数为单孔型,少数为多孔型,还有极少数呈筛孔状者。
房间隔缺损占先天性心脏病构成比的15%-20%左右,男女之比为1.7:1。
由于该病在儿童时期症状轻微、体征不明显,很大一部分患者直至成年期才被发现。
房间隔缺损可分为继发孔型,原发孔型,静脉窦型❖.(1)遗传因素:约15%与遗传有关,特别是染色体易位(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与畸变(三体综合征,trisomy syndrome);(2)环境因素:宫内感染(TORCH)、放射线接触、代谢紊乱性疾病、缺氧、药物等。
❖婴幼儿时期房间隔缺损患者的症状与缺损大小有关。
轻者临床表现可不明显,常在体格检查时发现心脏杂音而得以确诊;❖缺损大者,由于分流量大,肺充血明显,而易患支气管肺炎,同时因体循环血量不足而影响生长发育。
当剧哭、屏气、肺炎或心力衰竭时,右心房压力可超过左心房,出现暂时性右向左❖随着患者年龄增大,房间隔缺损患者可表现出生长发育落后、活动耐力降低、反复呼吸道感染、多汗等表现,并且出现心脏增大、肺循环压力及阻力增高、心力衰竭以及房性心律失常等。
❖ 1 医技检查❖ 1.1 心电图:典型表现有右心前导联QRS波呈rSr或rSR’或R波伴T波倒置。
电轴右偏,有时可有P-R延长。
❖ 1.2 X线检查:可见右房、右室增大、肺动脉段突出及肺血管影增加。
❖ 1.3 超声心动图:可见肺动脉增宽,右房、右室增大,房间隔缺损的部位及大小。
❖ 1.4 彩色多普勒:可显示分流方向,并可测定左、右心室排血量。
❖❖1.5 心导管检查:典型病例不需要进行此项检查,当疑有其他疾病或合并畸形需测定肺血管阻力以判断手术治疗及预后时,应进行右心导管检查。
介入治疗及护理知识科普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导管的介入手段完成的介入手术治疗。
介入手术治疗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有心血管、脑血管、肿瘤等器官组织上的疾病治疗。
而护理人员在介入手术治疗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负责着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的实施。
而本文则将为大家详细讲解关于介入治疗的护理相关知识,以便为大家提供必要的参考。
介入治疗术前护理术前护理是介入手术治疗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患者进入导管室之前,护理人员的任务就是确保患者在手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尽量减少手术风险。
护理人员首先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过敏史、药物史、家族史等,详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是否紧张、恐惧或焦虑,这些问题有可能会对手术产生影响。
所以,护理人员需要给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解释手术流程,让患者对手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其次,护理人员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情况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患者处于最佳状态进入导管室。
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相应的营养建议和饮食指导,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帮助患者对术后的恢复进行规划和指导,让患者在手术后能尽快康复。
介入治疗导管室护理导管室作为介入手术治疗过程中最关键的场所之一,护理人员在进入导管室后,除了按照导管室卫生标准进行操作外,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护理人员要检查导管室的设备和器材是否齐全并处于良好状态,避免手术过程中出现意外。
患者进入导管室后,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缓解其紧张情绪。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如患者出现了任何异常情况,需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医生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手术风险。
导管室是一个高度敏感和复杂的环境,护理人员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保障患者手术的顺利和安全。
介入治疗术中护理护理人员需紧密配合医生的指令,协助医生完成手术操作。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护理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迅速发展,利用伞形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恢复快、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
我科近年来施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16例,现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自2004年1月至2006年8月,我科施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16例,其中室间隔缺损(VSD)9例,房间隔缺损(ASD)7例,男4例,女12例,年龄12~58岁。
本组病例均经临床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TE)以及部分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 确诊为先心病并适宜封堵介入治疗。
TTE显示VSD直径为5~10mm,ASD直径10~30mm。
1.2 方法: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腹壁皮下注射,给阿斯匹林口服,连续服用3~6个月,以预防血栓形成。
为预防感染,术后需常规应用抗生素3~5天。
2 结果16例患者封堵介入成功率100%,1例术后返回病房后有少量咯血,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
3 护理3.1 术前护理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注意有无出血性疾病、药物过敏、造影剂反应、近期疾病,常规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X线检查、血常规、尿粪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超声心动图检查,它是确定病人是否有接受介入治疗适应症的重要依据。
术前一天心导管进入部位应洗净备皮,检查是否有体温升高,如有体温升高或穿刺局部皮肤有感染,应在治愈后方能进行手术。
如有心功能不全应控制心功能不全,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要求血钾在4.0mmol/L左右。
合理安排饮食,嘱患者术前四小时进餐,进软食为宜,不能过饱。
同时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心导管检查的方法和意义,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疑问,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检查的目的、意义和注意事项,交谈时语言要诚恳,语调要亲切,通过良好的人文关怀,减轻其焦虑,紧张不安心理。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操作规范根据ASD胚胎学发病机制和解剖学特点可将ASD分为继发孔型和原发孔型,前者常见占ASD的60%〜70%,是介入治疗主要选择的类型;后者占ASD的15%〜20%,需手术矫治。
尽管传统上认为小于10mm的小型ASD无心脏扩大和症状,可不作外科手术治疗,但考虑到小型ASD可能并发矛盾血栓和脑脓肿,而且这两种并发症好发于成年人,尤其是 60岁以后,因此成年人小型ASD也主张行介入治疗。
【适应证】1.通常年龄三3岁。
2.继发孔型ASD直径三5mm,伴右心容量负荷增加,忘36mm的左向右分流ASD。
3.缺损边缘至冠状静脉窦,上、下腔静脉及肺静脉的距离三5mm;至房室瓣三7mm。
4.房间隔的直径>所选用封堵伞左房侧的直径。
5.不合并必须外科手术的其他心脏畸形。
6.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相对适应证】1.年龄<2岁,但伴有右心室负荷。
2.ASD前缘残端缺如或不足,但其它边缘良好。
3.缺损周围部分残端不足5mm。
4.特殊类型ASD如多孔型或筛孔型ASD。
5.伴有肺动脉高压,但QP/QSNL5,动脉血氧饱和度三92%,可试行封堵。
【禁忌证】1.原发孔型ASD及静脉窦型ASD。
2.心内膜炎及出血性疾患。
3.封堵器安置处有血栓存在,导管插入处有静脉血栓形成。
4.严重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向左分流。
5.伴有与ASD无关的严重心肌疾患或瓣膜疾病。
6.近1个月内患感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未能控制者。
7.患有出血性疾病,未治愈的胃、十二指肠溃疡。
8.左心房或左心耳血栓,部分或全部肺静脉异位引流,左心房内隔膜,左心房或左心室发育不良。
【介入器材选择】目前国际上有 Amplatzer、Cardioseal、GoreHelix、StarFLEX 等多种ASD 封堵器用于临床,但在我国仅有Amplatzer双盘型封堵器广泛用于临床。
2002年起,经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注册国产ASD封堵器并应用于临床,价格仅为进口同类产品的1/3左右。
介入治疗及护理知识科普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均缺乏对介入治疗相关知识的了解,从而在接受治疗期间会出现焦虑及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影响介入治疗工作效果及质量。
为了确保介入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介入治疗护理工作极为关键。
下文对什么是介入治疗、介入治疗的优势及注意事项进行简要介绍,详细阐述介入治疗护理方法。
1.什么是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又称介入科治疗,是继内科和外科的又一大独立学科,成为三大支柱性学科。
介入治疗主要指的是以影像学作为基础,在超声、CT、X光、MR的导引下,通过穿刺或导丝介入材料对疾病进行治疗,可有效取得细菌学、生理学、影像学、组织学的资料,从而实现对疾病的诊断。
介入治疗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开刀暴露病灶,只需要在血管或皮肤上做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做治疗,对人体的创伤微乎其微,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效果好、并发症少的特点。
2.介入治疗的优势介入治疗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内容:(1)介入治疗只需要在患者的皮肤表面、血管处开一个2-3㎜的穿刺创口,对机体的损伤很小,不需要开刀,术后康复快。
(2)对患者机体的其他器官不会造成任何损伤,治疗效果好。
(3)对于目前无法根治的恶性肿瘤治疗中,介入治疗可以将药物直接作用在肿瘤病变位置上,不同于其他治疗,对患者的器官不会造成损伤产生副作用。
(4)介入治疗在麻醉方式上,只需要局部麻醉,副作用小,更加适用于体质弱、老年人等身体耐受力差的人群。
(5)介入治疗手术的成功率高达90%,而安全性更高,死亡率几乎为零。
3.介入治疗后注意事项介入治疗后注意事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内容:(1)在治疗结束后,患者要留意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发紫、出血等情况发生,如有异常要及时上报医护人员。
(2)患者术后在无恶心、呕吐等情况后可进食,进食早以清淡流质饮食为主,禁忌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可多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低脂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3)术后24h内要保证绝对的卧床休息,避免过早运动导致腹压突然上升,使穿刺点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