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某小学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3.49 KB
- 文档页数:2
土源性线虫病工作实施情况报告概述土源性线虫病,简称土传病,是由土壤中寄生的微小线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该病主要通过皮肤接触感染,引起宿主的肌肉、淋巴系统和皮肤等多系统的症状,通常可表现为皮下结节和疼痛肿胀等症状。
该病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对广大人民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为了保护人民的健康,各级卫生机构一直在积极开展土源性线虫病防控工作。
本报告主要介绍土源性线虫病防控工作的实施情况,包括工作目标、工作方案、实施情况、防控措施、宣传教育等方面。
工作目标为了降低土源性线虫病的发病率,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我国卫生部门明确土源性线虫病防控工作的工作目标,即:1.提高对土源性线虫病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增强防控意识;2.降低土源性线虫病的发病率,减轻疾病的危害;3.加强土源性线虫病疫情监测和预警,做好疫情处置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为实现以上目标,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方案。
工作方案1.完善区域化防控体系。
建立土源性线虫病的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和防控体系,明确工作分工责任,加强对流行病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全面掌握疫情动态。
2.采取多种途径开展宣传教育。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途径,开展土源性线虫病防控知识宣传,提高公众对病因、病程、症状、防控措施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
3.整治环境,消灭感染源。
对病人住所周围的环境、房间卫生和个人卫生进行全面疏导整治,消灭患者和可能传染昆虫的栖息场所,控制传染源的产生和传播,有效地减少传染的可能。
4.推广化学药物防治。
采用专业化药品,如吡马酮和多灭杀菌酯等药物进行灭杀,增强防治效果,将防治工作做到位、精准落实。
实施情况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土源性线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2022年底,全国土源性线虫病年发病人数较2010年下降了50%左右,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
下面具体介绍各方面的实施情况:1.完善区域化防控体系为了实现对土源性线虫病疫情动态的全面掌握,我国建立了以县为单位的防控机构,明确工作分工责任,并确立了疫情监测和预警的制度,开展了统计工作并成立专业监测队伍,采取了政府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保障了防控体系的贯彻执行和完善稳步推进。
2010年寄生虫病自查评估总结我省寄生虫病感染十分普遍,属全国严重流行区之一,是严重危害人民群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
按照卫生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及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下发《XX市2010年土源性线虫病中期评估自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到2015年底全市蠕虫病感染率下降80%以上,今年底下降50%以上,人群驱虫覆盖率达到60%以上。
为力争完成以上目标任务,结合我县工作开展的实际,于5月31日至6月4日在我县的XXX、XX、XX等三乡镇开展了居民和在校学生健康教育问卷调查以及村民、在校学生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
厉时五天,完成了调查任务,现就开展工作情况总结于后:一、开展寄生虫病及健康教育问卷调查的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在校学生以及广大群众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和正确掌握相关知识以及健康行为正确程度,制定相应的防治和宣传措施。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按照市疾控中心今年工作安排和《XX市2010年土源性线虫病中期评估自查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并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全县按高山、中高山、平坝三个层次定点。
调查对象为3-65岁常住居民。
高山定点于XX乡的XX村、XX小学;中高山定点于XX乡的XX村、XX小学;平坝定点于XX(镇)的XX村、XX小学各抽小学儿童30名,农村各70名以上村民进行土源性线虫病现况调查,并在所定点的学校随机抽7-12岁学生30名、农村抽30名村民进行健康教育问卷调查。
三、采样与抽检方法在抽取的村、学校采3-65岁常住居民大便样,采用直接涂片法进行检测,以查各类蠕虫卵情况。
四、蠕虫病调查结果全县三个点共调查309人,男137人;女172人,感染蛔虫71人,总感染率为22.98%;男感染蛔32人,感染率为10.36%;女感染蛔虫39人,感染率为12.62%。
其中:XX镇查104人,感染蛔虫28人,感染率为26.92%;XX乡查100人,感染蛔虫24人,感染率为24.00%;XX乡查105人,感染蛔虫19人,感染率为18.10%。
牧区儿童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的调查引言:隐孢子虫是一种寄生虫,常见于土壤、水源和动物排泄物中,对人类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
牧区儿童由于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可能更容易受到隐孢子虫的感染。
本文将对牧区儿童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选择牧区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1000份问卷,并确保回收率在90%以上。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并提供了关于隐孢子虫感染的基本知识,以测试受访者的认知水平。
调查结果: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得出以下结论:一、隐孢子虫感染情况:1.调查对象中感染隐孢子虫的比例约为30%,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感染率相近。
2.就年龄分布情况来看,高年级学生的感染率相对较高。
3.家庭成员感染隐孢子虫的情况较为普遍,尤其是有家里养狗的孩子。
二、危险因素:1.生活环境:家庭内有家禽家畜、养狗等动物的儿童感染隐孢子虫的风险更高。
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经常洗手或不规范处理动物粪便的儿童也容易感染。
2.饮食习惯:不熟食或不充分煮熟的食物中可能存在隐孢子虫的卵囊,儿童食用后容易感染。
此外,水源不洁净也是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3.缺乏相关知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隐孢子虫的了解不足,对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认知有待提高。
讨论:牧区儿童感染隐孢子虫的情况相对较为普遍,可能与其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有关。
同时,缺乏相关知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因此,减少隐孢子虫感染的发生,应采取以下建议措施:1.提高儿童的卫生习惯:鼓励儿童经常洗手,特别是接触动物后;教育儿童正确处理动物粪便的方法,避免直接接触。
2.促进饮食安全:加强食品烹饪的煮熟程度,确保食物充分熟透;教育儿童不食用生肉和未经处理的蔬菜水果。
3.提供相关知识教育:加强对儿童的健康教育,包括隐孢子虫感染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等内容。
4.改善生活环境:鼓励牧民家庭提高动物饲养和粪便处理的卫生标准,加强牲畜养殖管理。
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许隆祺;陈颖丹;孙凤华;蔡黎;方悦怡;王丽萍;刘新;李莉莎;冯宇;李辉【期刊名称】《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年(卷),期】2005(23)B10【摘要】目的为了解和分析我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和态势,评估近十年来的防治效果,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卫生部于2001年6月2~004年底在全国(除台湾、香港、澳门外)进行了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
方法按照对总体率进行估计的随机抽样样本量计算公式,确定全国调查的样本量及各省(区、市)调查的样本量,然后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这两个特征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三步抽样,分别到县(市)、乡(镇)和点。
在已知有华支睾吸虫流行的27省(区)同时另行抽样作“流行区调查”,样本量为217 829。
土源性线虫、带绦虫和华支睾吸虫感染等采用病原学检查,棘球蚴病、囊尾蚴病(囊虫病)、并殖吸虫病、旋毛虫病和弓形虫病以血清学检查为主。
结果以病原学检查方法在全国31个省(区、市)共检查356 629人,查出感染蠕虫26种,其中福建发现的东方次睾吸虫和埃及棘口吸虫为国内外人体感染首次报告,广西发现的扇棘单睾吸虫为国内人体感染首次报告。
蠕虫总感染率为21.74%,其中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9.56%(包括钩虫6.12%、蛔虫12.72%、鞭虫4.63%),推算全国感染土源性线虫人数约为1.29亿(钩虫、蛔虫、鞭虫感染人数分别约为3 930万、8 593万、2 909万);带绦虫感染率为0.28%,推算全国感染带绦虫人数约为55万;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0.58%;流行区(27省、区、市)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2.40%,推算感染华支睾吸虫人数约为1 249万。
12岁以下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0.28%。
棘球蚴病、囊尾蚴病、并殖吸虫病、旋毛虫病和弓形虫病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12.04%(4 796/39 826)、0.58%(553/96 008)、1.71%(1 163/68 209)、3.38%(3 149/93239)和7.88%(3 737/47 444)。
高州市2006~2010年土源性线虫病感染情况分析【中图分类号】r5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6-0416-01【摘要】目的:分析高州市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为防制土源性线虫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肠道蠕虫卵,3~12周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
结果:五年间共检查5125人次,共检查出感染者677人次,年平均感染率为13.21%。
12周岁以下儿童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623人次,蛲虫感染者321人次,感染率为51.52%。
结论:随着农村饮用水和居住条件的明显改善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与防治,我市人群中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但感染率仍较高,重点人群土源性线虫病防制亟待进一步重视。
【关键词】土源性线虫病;感染率;防制2006~2010年,根据《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国家cdc、广东省cdc及茂名、高州市cdc在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委会开展了为期五年的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工作。
现将5年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 监测内容与方法1.1 内容钩虫、蛔虫、鞭虫及蛲虫,检查到其它虫种一并登记。
1.2 对象年龄在3周岁以上的常住居民。
1.3 方法每年9~11月份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检),3~12周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卵。
1.4 指标:钩虫、蛔虫、鞭虫分别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蛲虫计算感染率。
2 质量控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负责对承担监测点工作任务的各级业务骨干进行技术培训,对监测点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并负责组织对监测点镜检结果进行复检,严格控制镜检质量。
3 监测结果3.1 基本情况共检测5125人次,其中男性2555人次,女性2570人次;年龄在3~98岁之间;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每年受检人数60%以上,其次为学生和学龄前儿童。
3.2 感染情况共检查出感染者678人次,年平均感染率为13.21%。
各年间感染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62.44,p0.05)。
常山县年度土源性线虫调查工作总结常山县年度土源性线虫调查工作总结一、工作目标和背景土源性线虫是常山县农业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对相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科学制定防治措施,掌握土源性线虫的种类、分布情况以及发生规律,常山县农业科研机构于本年度开展了土源性线虫调查工作。
二、工作内容和方法1. 调查范围和样本选择:本次调查以常山县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域为主要调查范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样本采集。
2. 土样采集和处理:通过系统随机采样的方法,收集各种农作物根际土壤样本,并进行初步处理,如除去大颗粒、有机残渣等。
3. 线虫鉴定和统计分析:使用显微镜对土样中的线虫进行鉴定,根据形态特征将其归类,统计不同线虫的数量、出现频率和发生密度等指标。
4. 结果分析和评价:根据调查和分析结果,对土源性线虫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发生规律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主要调查结果据统计,本次调查共采集样本1000个,经线虫鉴定后发现共有8种土源性线虫。
其中,根结线虫占总数的40%,根瘤线虫占总数的30%,根结杆线虫占总数的10%,其他种类的线虫各占总数的5%。
土源性线虫主要分布在棉花、水稻和小麦根际土壤中,棉花根际土壤中线虫数量最多,平均发生密度为200个/100g土壤;水稻根际土壤中线虫数量次之,平均发生密度为150个/100g土壤;小麦根际土壤中线虫数量最少,平均发生密度为80个/100g土壤。
四、分析和启示1. 种类组成:根结线虫和根瘤线虫是常山县农作物根际土壤中的常见土源性线虫,说明这两种线虫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较高,应重点加以防治。
2. 发生分布:不同农作物的根际土壤中线虫的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需要针对不同的农作物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提高防治效果。
3. 发生规律:线虫的发生规律与土壤类型、栽培方式、前茬作物等因素密切相关,需要系统评估这些因素对线虫发生的影响,并据此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
4. 研究差距:当前有关土源性线虫的研究较为薄弱,还存在很多未解决问题,需要加强相关的科研力量和资金投入,提升土源性线虫的研究水平。
2016—2022年大连市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分析报告2016—2022年大连市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分析报告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土壤线虫病的监测和分析成为了保障农作物生产和土壤健康的重要环节。
本报告通过对2016年至2022年大连市土源性线虫病的监测和分析,总结了线虫病的发病趋势、主要病原线虫种类及其分布情况,为大连市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线虫病的发病趋势从2016年至2022年,大连市土源性线虫病的发病趋势整体呈现上升态势。
尤其是2019年至2020年,线虫病的发病率有所增加,主要是受气候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
气温升高、降雨量增加等因素对线虫病的传播和发病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大连市农业生产的结构调整,如棚室种植、连作随茬等措施的实施,也进一步加剧了线虫病的发病程度。
二、主要病原线虫种类及其分布情况通过对大连市不同农田土壤的采样和检测,发现主要的土源性线虫病病原包括根结线虫、钩头线虫等。
根结线虫主要寄生于禾本科植物的根系,并引起根瘤病,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钩头线虫则寄生于蔬菜等作物的根系,引起钩头线虫病,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也具有较大危害。
这两种线虫病病原在大连市的农田中分布广泛,其中以根结线虫感染率较高。
根结线虫主要分布在沙土、轻黏土等砂质土壤中,其发病程度受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钩头线虫则主要分布在黑土和砂质土壤中,对土壤的类型适应性较强。
通过对大连市不同地区不同农田的土壤样本进行分析,发现根结线虫在全市各地均有分布,而钩头线虫主要集中在农田较多的郊区地带。
三、影响因素及防控措施线虫病的发生与土壤质量、作物种植结构、耕作措施等因素密切相关。
土壤质量的改善、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合理的耕作措施是有效防控线虫病的关键措施。
首先,改善土壤质量。
通过施用有机肥料、矿质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等,调整土壤酸碱性和养分含量。
此外,合理进行土壤翻耕、翻堆和深翻等措施,有效减少线虫的孳生和寄生。
XX省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寄生虫病是我国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原卫健委于1988年、2001年组织开展了两次全国人体寄生虫病调查,我省均为调查省份之一。
为了解当前我省重点寄生虫病流行情况,根据《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了解我省人体重点寄生虫病流行现状,掌握流行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和评估《2006-2015年XX省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实施情况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病种及范围调查病种为土源性线虫病(包括钩虫病、蛔虫病、鞭虫病、蛲虫病)、带绦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和肠道原虫病(结肠内阿米巴、溶组织内阿米巴、人芽囊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病、结肠小袋纤毛虫、布氏嗜碘阿米巴和隐孢子虫等)。
按照《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的抽样方法及样本量,本次调查抽中我省9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的25个县(市、区)为调查县,共设立调查点63个,每个调查点250人,全省抽样人数为15750人。
其中土源性线虫病、带绦虫病1和肠道原虫病调查县13个,每县抽样设立调查点3个,全省共39个调查点;华支睾吸虫病调查县12个(城区调查县7个,镇区调查县5个),每县抽样设立调查点2个,全省共24个调查点。
调查点由省疾控中心按照抽样方法进行确定。
具体划分详见附件。
三、组织管理与经费保障(一)省卫生健康委负责本次调查的组织管理工作,各设区市卫健局(卫生健康委)、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社会事业局和有关县(市、区)卫健局负责组织管理本辖区的调查工作。
(二)省疾控中心负责本次调查专业骨干及调查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质量控制、督导检查,以及全省资料汇总与统计分析,按要求上报相关调查数据和分析报告。
各设区市和有关县(市、区)疾控中心负责本区域调查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
(三)国家卫生健康委将通过中央转移支付的形式下拨经费,经费不足部分由我省统筹解决。
四、调查内容与方法(一)基本情况。
对调查点寄生虫病流行因素(包括自然、社会、经济、人为因素)进行定性、定量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