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30 例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不同机械通气方式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疗效探讨【摘要】目的:观察常规机械通气(cmv)和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hfov)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疗效。
方法:56例新生儿肺出血患儿随机分两组,治疗组采用hfov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cmv)治疗。
结果: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血气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存活患儿的肺出血停止时间、撤机时间、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hfov能更好改善肺出血患儿的肺氧交换功能,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对治疗新生儿肺出血十分有效,且安全性好,比常规机械通气有很大优越性。
【关键词】高频振荡通气;常规机械通气;新生儿;肺出血新生儿肺出血是新生儿较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发生在各种疾病的垂危状态,是一种严重的综合征,发病率约占活产婴儿的1‰~5‰[1],病死率极高,近年来由于人工呼吸机的应用,肺出血的存活率有了较大提高[2]。
高频振荡通气(hfov )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型机械通气方式,在治疗重症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本研究通过观察hfov 治疗新生儿肺出血,以探讨hfov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
1 对象和方法1.1病例选择研究对象为56例2005年1月~2010年1月间我院nicu收治的新生儿肺出血患儿,诊断全部符合新生儿肺出血诊断标准[4]。
男30例,女26例;胎龄2500g 3例;主要原发病为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围产期窒息、新生儿体温不升、胎粪吸入综合症、败血症、新生儿溶血病等,且多为两种以上。
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出现原发病病情加重,伴随呻吟、呼吸困难、口唇及四肢末梢发绀、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心率减慢、意识淡漠等症状;肺部听诊所有患儿均有湿啰音或湿啰音较前明显增多。
监护发现tcso2降低,不能维持在95%以上。
根据住院号数随即分为二组,住院号为单的27例患儿予hfov治疗,定为治疗组;住院号为双的29例患儿予常规机械通气(cmv),定为对照组。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用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我院救治的46例新生儿肺出血患儿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常频通气,观察组用高频振荡通气,对比两组治疗情况。
结果:两组患儿的肺出血时间、氧疗时间、上机时间、住院时间进行比较,观察组患儿的肺出血时间、氧疗时间、上机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更低。
结论: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应用效果显著,症状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值得应用。
关键词:高频振荡通气;新生儿肺出血;临床研究新生儿肺出血是临床上一种危急疾病,对患儿的生存质量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该疾病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肺间质出血、肺部大量出血、肺泡出血等,具体高死亡率的特点,死亡率达到了40%-50%,应重点关注,临床上,针对该疾病的治疗,多采用机械通气的方法,传统的机械通气,易对患者的呼吸组织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进而影响患者的预后,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频振荡通气技术的完善,被广泛应用,在对患者实施通气治疗的同时,也能解决肺部损伤的问题,应用效果显著[1]。
本文为探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应用效果,特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我院救治的46例新生儿肺出血患儿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用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我院救治的46例新生儿肺出血患儿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每组23例,其中,对照组男15例,女8例,平均胎龄为(37.54±1.26)周,平均体重为(2.81±0.62)kg,1min新生儿评分为(7.25±2.04)分;观察组男16例,女7例,平均胎龄为(37.64±1.36)周,平均体重为(2.82±0.52)kg,1min新生儿评分为(7.15±2.14)分。
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性别、胎龄、体重、1min新生儿评分)方面,统计学无意义(P>0.05)。
新生儿肺出血及护理肺出血病理学检查在肺泡或肺间质发现红细胞,肺大量出血至少包括两个肺叶,通常肺出血定义为气管内有血性液体,伴随着呼吸系统失代偿,需要在出血后60分钟内进行气管插管或提高呼吸机参数。
临床明显的肺出血每1000例活产儿中发生1~12例。
高危人群例如早产儿以及小样儿发生率较高,每1000例中发生50例,有研究报道尸体解剖发现肺出血可达到68%,生后第1周死亡的患儿中19%是重度肺出血,大部分发生于生后2~4天。
【病理生理】肺出血发生机制尚未阐明,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肺水肿后出血,而不是血液直接进人肺,从肺渗出物研究中发现,红细胞浓度相对于全血来说较低。
2.急性左心室衰竭因为低氧血症以及其他原因导致,增加了肺泡毛细血管的压力,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渗出增加,渗漏到肺间质,最终致肺泡。
3.改变肺泡上皮-内皮屏障完整性的因素通过改变膜两边的过滤压可导致患儿容易发生肺出血。
4.凝血系统功能紊乱有可能加重肺出血,但并不认为是引起肺出血的直接原因。
【危险因素】肺出血的易感因素很多,包括呼吸窘迫综合征、宫内发育迟缓、宫内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窒息、感染、先天性心脏病、氧中毒、血性羊水吸人、严重低体温、肺栓塞、尿素循环障碍伴随血氨增高。
危险因素包括增加患儿左心室充盈压的因素、增加肺血流的因素、损伤肺静脉引流的因素或者心脏收缩功能差的因素。
以下的因素可能与肺出血有关。
1.动脉导管开放动脉导管开放(PDA)的存在是肺出血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肺血流增加,损伤心室功能,损伤肺小血管,导致出血性肺水肿。
2.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出血有时看上去似乎是PS治疗的并发症,其实PS的治疗优势远远大于潜在危险。
系统评价显示预防性使用无蛋白合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或动物体内提取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增加PDA和肺出血的发生,但在急救过程中使用天然或合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并不会增加肺出血的发生。
使用PS后发生肺出血可能与PS改变血流动力学以及肺的顺应性,通过PDA的左向右的分流导致肺血增多有关。
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我院84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氧合功能及病死率。
结果治疗前两组OI及a/APO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6,12及24h实验组a/APO2均高于对照组,OI低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病死率为16.67%,对照组为35.71%,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可作为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频振荡通气;新生儿肺出血;有效性;安全性生儿肺出血属于新生儿常见危重症之一,多发生于疾病垂危状态,常合并呼吸衰竭等症状,致死率高[1]。
高频振荡通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高频率肺保护性通气方式,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及重症呼吸衰竭方面意义重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84例新生儿肺出血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男19例,女23例,胎龄≥37w17例,0.05)。
原发病包括新生儿窒息26例,呼吸窘迫综合征21例,早产合并肺透明膜病24例,胎粪吸入性肺炎5例,败血症8例。
1.2方法两组均予以原发病治疗、止血、维持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抗感染及保持血糖、血压在正常水平等基础治疗[2],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初调参数为吸气峰压(PIP)20~24cmH20,呼吸频率40~60次/min,呼气末压(PEEP)4~7cmH20;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初调参数为平均气道压(MAP)10~15cmH20,频率(f)9~15 Hz,氧浓度(FiO2)0.4~0.8,压力振幅(ΔP)30~50cm H20,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血气适当调整参数,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及呼吸,当MAP≤9cmH20,FiO2≤0.3且患者症状改善及血气正常时改为间歇通气至撤机。
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肺出血中的应用及护理姜惠勤(浙江省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浙江嘉兴314001) 关键词 高频振荡通气 新生儿 肺出血 护理 Key words 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New born Pulmonary hemorrhage 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72,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6975(2012)11-1050-02 作者简介:姜惠勤(1973-),女,本科,主管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肺出血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危急重症之一,其病死率高。
机械通气加气管内注入药物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传统常频机械通气(CMV)存在低通气压力不足以缓解肺血氧合状况,高通气压力又易导致肺组织气压伤的矛盾。
低潮气量的高频通气作为一种肺保护策略受到重视并应用于临床。
高频振荡通气(HFOV)是公认最成熟的高频通气技术[1]。
2009年6月~2011年7月,本院NICU应用高频振荡通气对32例新生儿肺出血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32例,男20例,女12例;其中,早产儿26例,足月儿6例。
出生体重<1 500g 17例,1 500~2 500g 10例,>2 500g 5例。
原发病: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15例,围生期窒息7例,胎粪吸入综合征(MAS)4例,感染性肺炎3例,寒冷损伤综合征2例,新生儿自然出血症1例。
所有病例在原发病基础上突然出现病情加重,呻吟、发绀明显、呼吸困难加重、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心率变慢、反应差,肺部听诊呼吸音减低,细湿啰音突然增多。
所有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的诊断标准[2]。
1.2 治疗方法 明确肺出血诊断后尽快气管插管,于气道内吸出血性分泌物,滴入肾上腺素或血凝酶,用皮囊加压给氧至肤色转红,再接呼吸机采用高频振荡通气。
咪达唑仑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危重症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咪达唑仑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危重症的疗效。
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危重症新生儿86 例,其中43例使用咪达唑仑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记为观察组,剩余43例使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记为对照组。
观察两组患儿呼吸急促、吸气性三凹征好转时间,高频振荡通气6小时后吸氧浓度(FiO2)、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计算氧合指数(OI),并统计高频振荡通气时间。
结果观察组患儿呼吸急促、吸气性三凹征好转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高频振荡通气6小时后,观察组PaO2高于对照组,FiO2、PaCO2、O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儿的高频振荡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咪达唑仑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可改善危重新生儿的氧合功能,缓解临床症状,缩短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时间,相较于单纯应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效果更为明显。
【关键词】咪达唑仑;高频振荡通气;新生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出血、新生儿气胸、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等新生儿危重症,对新生儿生命构成严重威胁,死亡率高。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机械通气是治疗新生儿危重症的重要治疗手段,机械通气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新生儿危重症患儿的生存率。
高频震荡通气(HFOV)是近些年来应运而生的新式机械通气模式,以高频率、小气量通气为主,加快肺扩张和肺容量恢复。
但高频震荡通气会使患儿持续处在不适的状态下,加上各种护理、监护以及有创操作的刺激,易使新生儿产生焦虑、躁动,与呼吸机形成对抗,甚至出现意外拔管的现象[1]。
咪达唑仑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使用最广泛的镇静剂之一,它起效快,效果迅速,能降低代谢率和氧气需求,辅助机械通气,避免自我拔管以及降低患儿焦虑和痛苦,静脉持续给药能达到理想的镇静效果,停药后患儿能迅速恢复。
米力农联合高频通气对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动脉血气指标及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摘要:目的:探究米力农联合高频通气对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动脉血气指标及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择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62例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新生儿。
其中对照组新生儿接受高频通气治疗,观察组新生儿则在此基础上联合米力农治疗。
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机械通气时间为(79.18±12.29)h,对照组新生儿机械通气时间为(154.01±26.15)h。
观察组新生儿PO2为(39.91±4.18)mmHg、OI为(40.39±5.22)mmHg、SpO2为(60.51±5.13)%;对照组新生儿PO2为(35.58±3.24)mmHg、OI为(36.19±3.74)mmHg、SpO2为(51.64±5.69)%。
结论: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治疗中采取米力农联合高频通气方法,在改善动脉血气指标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米力农;高频通气;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动脉血气指标;机械通气时间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是比较常见的新生儿疾病,患儿主要表现为严重青紫以及低氧血症等,有较高的病死率。
目前临床上的治疗以降低肺动脉压和改善低氧血症为主,纠正患儿的右向左分流情况,并且保持稳定的体循环压力[1]。
高频通气是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将其与米力农联合应用在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的治疗中,对动脉血气指标以及机械通气时间产生的影响如下文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2例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中,男女比例为38:24;出生时间3h~24h,平均(14.98±6.85)h;体质量为2510g~4820g,平均(3486.51±380.52)g。
原发疾病有胎粪吸入综合征29例、新生儿非透明膜病5例、肺出血3例、重型肺炎25例。
高频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30 例
高频通气(HFV)为机械通气的一种形式,是应用小于解剖死腔的潮气量,高通气频率进行通气。
高频通气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由Lunkenheimer医师提出,在1980年Bohn等医师首次报道了HFV的应用。
迄今为止,HFV的临床应用已有近20年的历史[1]。
国内近年来应用HFV的临床报道也日渐增多,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
但HFV 治疗新生儿肺出血国内少见报道。
2009年11月至2010年6 月,我院NICU 收治30 例新生儿肺出血患儿,应用HFV治疗取得明显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0 例肺出血患儿均符合1999 年10 月大连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
其中男18 例,女12 例;入院平均日龄(6.0±1.5)h,出血时日龄(20.0±6.3)h,出生体重(1.51±0.36)kg,胎龄(3
2.0±2.1)周。
其中早产儿24 例,重度窒息8 例,重症感染3 例,低体温14 例,高粘滞血症6 例。
1.2 方法所有患儿均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注意保暖,纠正酸中毒和限制输液量。
对肺出血致贫血的患儿输新鲜血,每次10 ml / kg,维持血红细胞压积在0.45 以上。
保持心功能正常,用多巴胺5~10 μg(/ kg·min)以维持血压在50 mm Hg以上。
如有凝血机制障碍,根据不同情况应用肝素和止血药物。
全部患儿均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应用SLE-5000 型呼吸机进行高频通气治疗。
①初调值:吸入氧浓度(FiO2)0.6~0.8,频率12~15 Hz(1 Hz60 次/ min),振幅置于零位,呼吸末正压(PEEP)接近或等于平均气道压(MAP),增加振幅以看到或触至胸廓有较明显振动为度。
②调节:调节MAP 使PaO2保持在50~90 mm Hg,SaO2达0.9~0.95,通常每次增加MAP为0.098~0.20kPa,X 线胸片示膈肌位于第8、9 后肋,调整振幅使PaCO2维持在35~55 mm Hg,根据Pco2调节振幅每次或增或减均匀调整5%~10%[3]HFV 的频率基本保持不变。
③气道护理:上机时先尽量吸净所有血性分泌物后,滴入立止血0.3 U 加注射用水1 ml,通气10 min 促使药物在肺泡内弥散,以促使出血部位血小板凝集,然后吸出肺内液体,30 min 后重复以上方法和剂量1 次,重复2~3 次后出血明显减少,以后根据肺出血情况酌情重复以上方法,随着出血减少,间隔时间逐渐延长,直至出血停止。
④撤机:HFV应用时如病情稳定应先降低给氧浓度,每次下降5%,当降至30%后再降低MAP。
根据血气逐步调低MAP,约每2 h下降0.20 kPa。
如下降MAP太快造成肺不张时需增加MAP水平并需回复至略高于撤机前水平。
当Fi02下降至30%,MAP下降至0.78kPa时可直接撤机,亦可转换至CMV过渡。
直至撤机。
3 监护及记录
3.1 临床观察心率、呼吸、胸廓运动度及血压、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尿量等,自主呼吸过多时,必需用镇静剂。
3.2 通气参数除了和常频通气相同的一些重要参数的监测外,HFV相关一些参数如MAP、通气频率以及振幅均要密切观察。
3.3 血气分析HFV经预调后1 h必须作血气分析,根据血气调整HFV参数,血气分析每2h1 次,病情稳定后4~8 h 1 次,以后逐渐减少至每日1 次
3.4 无创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经皮二氧化碳(TcPCCh)测定HFV时应持续监测SPO2,早产儿应维持于88%~95%之间,超过此值时应降低FiCh,SPO2下降应立即观察胸壁震荡情况,并立即摄胸片注意肺野有否过度充气或低充气现象,有条件时同时作TcPCh监测。
3.5 胸部X线片HFV后1 h必须摄X线胸片,注意肺容量应维持右肺于第8后肋,当右肺至第9后肋时应降低MAP,使其恢复至第8后肋,以后6 h重复胸片,次日起每天摄片1次,防止肺的过度扩张。
3.6 多普勒超声检查有条件可做多普勒超声观察心功能改变,监测中心静脉压。
特别是应用MAP值过高时(MAP>1.96kPa),更需注意循环系统的变化。
3.7 其他如有可能,进行呼吸力学的监测。
记录:记录上机时及上机后2、4、8、12、24、48 h 的FiO2、MAP、吸气峰压(PIP)、氧合指数(OIFiO2 100 MAP/PaO2)、动脉肺泡氧分压比(a / APaO2 / PAO2)和PaCO2均值。
2 结果
2.1 HFV 治疗前后的各项生理参数改变见表1。
表1 30例肺出血新生儿用HFV 治疗前后各项参数动态变化(x±s)
注:与治疗前比较,*>/sup>P<0.05,**P<0.01
2.2 出血情况、并发症及转归12 h 内肺出血完全停止6 例,~24 h 完全停止16 例,~36 h 完全停止5 例,另3 例由于出血不能控制于治疗后48 h 内死亡。
30 例中有3 例并发脑室内出血,1 例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30例中死亡6例,其中3例死于出血不止,1例死于颅内出血,2 例死于并发感染。
本组无一例并发肺气漏。
3 讨论
本组结果表明,HFV 对肺出血可以有效改善肺部氧合,保证肺通气,这可能与HFV 使肺复张,保持较高的平均气道压力及双向气道压力差有关,因而产生压迫止血作用。
而且高频率的振荡气流有利于气道内血性分泌物排出,因而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HFV 应用方法因疾病而异[4],新生儿肺出血的病理特点为弥漫性肺不张。
本组患儿参照Clark 等提出的高肺容量方法用接近或等于MAP 的PEEP,以使萎陷的肺泡复张,并维持最佳肺容量。
本组患儿大多于HFV 12 h
后达到最佳肺容量,在密切观察下,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降低MAP,以避免肺过度扩张,引起肺气漏和循环系统改变。
本研究结果表明,HFV 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是肯定的,较常规通气治疗肺出血更具优越性,值得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晓光,肖昕,农绍汉,等.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2-282.
[2]陈克正,叶鸿瑁,樊绍曾,等.新生儿肺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方案.中华儿科杂志,2001,39:248.
[3]Keszler M,Durand DJ. Neonatal high-frequency ventila. tion.Past,present,and furore.Clin Perinatol,2001,28(3):579-607.
[4]McGettigan MC,Adolph VR,Ginsberg HG,et al. New ways to ventilate newborns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Pediatr Clin North Am,1998,45:475-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