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周伟)
- 格式:ppt
- 大小:6.35 MB
- 文档页数:113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篇一一、引言新生儿气胸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常常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作为一种新型的呼吸治疗方式,已广泛应用于新生儿气胸等危重病的治疗中。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以及实际的临床实践结果,探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二、研究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高频振荡通气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新生儿呼吸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高频率的通气振荡来达到稳定呼吸系统的作用,可有效减少新生儿呼吸暂停及缺氧等问题。
新生儿气胸患者采用此种治疗方法,可以迅速改善呼吸状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三、临床疗效分析(一)治疗效果根据临床实践结果,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后,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等生命体征明显改善,肺部X线检查显示肺部气体吸收情况良好,气胸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二)疗效评估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采用多种评估指标来评价高频振荡通气的治疗效果。
包括: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改善情况;肺部X线检查的肺部气体吸收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等。
这些指标的改善情况均表明高频振荡通气对新生儿气胸的治疗效果显著。
四、安全性分析(一)安全性评估从安全性角度来看,高频振荡通气在治疗新生儿气胸的过程中,对患者的损伤较小。
经过严格的临床观察和评估,该治疗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安全的,没有出现明显的副作用或不良反应。
(二)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处理尽管高频振荡通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安全的,但仍有少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如出现气胸复发、肺部感染等问题时,我们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药物治疗、手术等。
同时,我们也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确保患者的安全。
五、结论通过对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实践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该治疗方法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高频振荡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应用价值-儿科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 是早产儿常见的并发症,是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病因,病情重、进展快、率高,是NICU 的常见危重症。
机械通气是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手段,随着机械通气技术的发展,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抢救成功率已提高。
高频震荡通气( 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 是应用小于或等于解剖死腔的潮气量、正常 4 倍以上的通气频率,在较低的气道压力下进行通气的一种特殊通气方法。
大量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高频振荡通气较常频机械通气更有利于减少肺损伤及炎症因子的释放,近年来已被广泛用于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
本文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 住院的NRDS 患儿应用高频振荡通气与常频机械通气两种机械通气模式的治疗情况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旨在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选择2010 年12 月-2014 年6 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 住院需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征患儿45 例,均符合第四版《实用新生儿学》NRDS 诊断标准,按通气模式分为HFOV 组和SIMV 组。
HFOV 组25 例,男17 例,女8 例,胎龄( 31.72 2.05 ) 周,出生体重( 1. 53 0. 38) kg; SIMV 组20 例,其中男13 例,女7 例,胎龄( 31.55 1. 90) 周,出生体重( 1.60 0.34) kg。
2 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均>0.05) 。
1.2 方法常规治疗: 所有患儿入院后即行血气分析及胸部X 线检查,全部患儿上机前均常规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固尔苏,意大利凯西制药公司) 150 ~200 mg/kg 经气管插管内注入,12 h 后根据患儿情况予以第 2 剂肺表面活性物质。
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及对PaO2PaCO2的影响1. 引言1.1 背景介绍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是一种非侵入性通气支持技术,通过将气流以高频振荡的方式送入呼吸系统,从而促进肺泡的张开和气体交换,提高肺泡通气量。
相比传统机械通气,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具有较小的气道压力波动和更好的气体分布,有助于改善患儿的氧合和通气情况。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原理、临床应用及其对PaO2和PaCO2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这一治疗手段的信息,以期提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及对PaO2和PaCO2的影响。
具体来说,我们的目的包括:1.评估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患儿氧合功能的影响。
3.探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依据。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深入了解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机制及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儿的预后。
1.3 研究意义研究表明,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并研究其对PaO2和PaCO2水平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
2. 正文2.1 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原理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是一种通过呼吸面罩或导管将高频振荡气流送入患儿肺部,从而实现通气功能的治疗方法。
其原理基于气流振荡给予患儿呼吸支持,同时减少气道内的阻力和气体阻力,改善气体交换效果。
在患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典型的病理生理改变包括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组织弹性降低和肺泡塌陷,影响了气体交换和通气功能。
通过无创高频振荡通气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气道内闭塞的发生,提高通气效果,减轻呼吸肌疲劳,改善氧合,并最终降低对气体交换功能的影响。
高频振荡通气与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高频振荡通气与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文将16例新生儿气胸患者纳入研究,按照抽签法分为高频组和常频组各8例,高频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常频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情况以及O2和CO2的分压,治疗情况包括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和X胸片恢复正常时间。
结果:经各自通气治疗以后,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高频组在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和X胸片恢复正常时间以及O2和CO2的分压方面,均远优于采用常频通气治疗的常频组,组间体现为P<0.05的最终检验定论,探析价值突出显著。
结论:在新生儿气胸的临床治疗中,通气治疗疗效显著,与常频通气治疗相比,高频通气治疗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改善患儿肺功能。
【关键词】高频振荡通气;常频机械通气;新生儿气胸;效果【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0-0065-02新生儿气胸是气体从纵隔气肿或胸膜下大泡破裂而逸入胸膜腔所造成的,危及患儿生命,临床可通过胸部X线摄片进行明确诊断,经过X线摄片确定患儿肺功能恢复正常后可撤离呼吸机。
而对无原发肺部疾患的婴儿,气胸仅造成轻微的呼吸增快或可能无症状,如果婴儿未发生窘迫,仅需要严密观察,等待其自行恢复。
明显症状为。
为有效治疗,本文总结并归纳高频振荡通气与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将16例新生儿气胸患者纳入研究,挑选时间为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高频组和常频组各8例,高频组男5例,女3例;胎龄34~41周,平均(35.26±2.54)周;常频组男6例,女2例;胎龄35~40周,平均(35.23±2.51)周。
两组患儿均在出生后24h内入院治疗,样本在性别、胎龄上都呈现以P>0.05的结局,没有探究价值,可进行比较。
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规范化应用流程与监测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周伟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高频通气(high frequency ventilation, HFV)小于或等于解剖死腔的潮气量高的通气频率(频率>150次/min或2.5Hz)高的通气频率(频率>150次/min或25Hz)较低的气道压力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高频通气分类(气道内高频压力/气流变化;主/被动呼气)高频喷射通气(HFJV )高频振荡通气(HFOV )高频正压通气(HFPPV )高频气流阻断(HFFI )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肺保护通气策略高频振荡通气不增加气压伤有效提高氧合HFOV是目前所有高频通气中频率最高的一种,可达15-17 Hz。
由于频率高其每次潮气量接近或小于解剖死腔其主动的呼由于频率高,其每次潮气量接近或小于解剖死腔,其主动的呼的排出。
侧枝气流可以充分温湿化。
因气原理,保证了机体CO2此,是目前公认的最先进的高频通气技术HFOV是目前公认的最先进的高频通气技术。
Sensor MedicsSensor Medics 3100A (美国)Leoni Plus (德国)目前常用Drager BabyLog8000(德国)HFOV机型Metran HummingV 型(日本)Christina (德国)Fabian (瑞士)Stephanie (德国)Stephan Sophie SLE5000(英国)Dr äger Babylog ®VN500 Stephan-SophieSensor Medics3100A (美国)Metran Humming V 型(日本)SLE5000(英国)Stephanie (德国)Christina (德国)Fabian (瑞士)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Drager BabyLog 8000St h hi Dr äger Babylog ®VN500Stephan-sophie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规范化应用流程高频振荡通气的适应证高频振荡通气的指征尚未统,各单位根据经验而有所高频振荡通气的指征尚未统一,各单位根据经验而有所不同,以下供参考:≥0.8,MAP≥10cmH2O,持在常频通气治疗中,FiO在常频通气治疗中0810H持仍不能稳定在90%以上续2小时以上,SpO2胸片示肺气漏持续高碳酸血症,不能撤机。
高频振荡通气并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临床分析朱伟;孟琼;覃晓菲;黄惜华【期刊名称】《现代医院》【年(卷),期】2015(000)004【摘要】目的:观察高频振荡通气并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PPHN)的临床疗效、安全性。
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自2012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确诊为 PPHN 并需立即机械通气的新生儿38例,其中对照组18例,给予高频振荡通气、积极病因治疗、营养支持治疗等临床常规治疗,治疗组20例,除给予上述临床常规治疗外,还给予鼻饲西地那非治疗 PPHN。
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段测量肺动脉收缩压,监测动脉血气;对患儿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治疗组肺动脉收缩压、PaCO2、OI 下降较对照组幅度大;动脉血气 PaO2升高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高频振荡通气并西地那非治疗 PPHN 能更好地改善肺动脉压力及氧合指数,安全有效。
【总页数】3页(P11-12,16)【作者】朱伟;孟琼;覃晓菲;黄惜华【作者单位】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广州 510317;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广州 510317;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广州 510317;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广州510317【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西地那非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疗效 [J], 陈爱萍;李志飞2.高频振荡通气叠加常频通气联合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疗效分析[J], 黄国盛;廖燕;毕雷;黄培绿;叶祚源3.西地那非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效果研究 [J], 单明琳4.西地那非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临床价值体会 [J], 陈淑莲;王琦凡;梁世山5.西地那非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J], 任娜芳;谭静;黄秀群;欧阳红;何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摘要】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接受常频机械通气治疗,研究组接受高频振荡通气治疗。
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结果:研究组上机时间(3.90±0.55d)、住院时间(26.45±5.50d)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0hOI值(35.25±6.10)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研究组5hOI值(22.05±4.15)、10hOI值(16.15±4.15)、24hOI 值(12.25±3.10)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存活率(98.00%)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
【关键词】高频振荡通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4-0104-02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的新生儿危重症,好发于早产儿。
临床以采取机械通气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且临床抢救成功率较高[1]。
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100例为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2组。
研究组:性别:男31例,女19例;胎龄:29周至37周,平均胎龄为(30.50±2.15)周。
对照组:性别:男33例,女17例;胎龄:29周至37周,平均胎龄为(30.45±2.20)周。
两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接受常频机械通气治疗,研究组接受高频振荡通气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