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频振荡通气
- 格式:ppt
- 大小:2.69 MB
- 文档页数:71
高频振荡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应用价值-儿科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 是早产儿常见的并发症,是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病因,病情重、进展快、率高,是NICU 的常见危重症。
机械通气是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手段,随着机械通气技术的发展,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抢救成功率已提高。
高频震荡通气( 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 是应用小于或等于解剖死腔的潮气量、正常 4 倍以上的通气频率,在较低的气道压力下进行通气的一种特殊通气方法。
大量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高频振荡通气较常频机械通气更有利于减少肺损伤及炎症因子的释放,近年来已被广泛用于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
本文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 住院的NRDS 患儿应用高频振荡通气与常频机械通气两种机械通气模式的治疗情况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旨在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选择2010 年12 月-2014 年6 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 住院需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征患儿45 例,均符合第四版《实用新生儿学》NRDS 诊断标准,按通气模式分为HFOV 组和SIMV 组。
HFOV 组25 例,男17 例,女8 例,胎龄( 31.72 2.05 ) 周,出生体重( 1. 53 0. 38) kg; SIMV 组20 例,其中男13 例,女7 例,胎龄( 31.55 1. 90) 周,出生体重( 1.60 0.34) kg。
2 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均>0.05) 。
1.2 方法常规治疗: 所有患儿入院后即行血气分析及胸部X 线检查,全部患儿上机前均常规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固尔苏,意大利凯西制药公司) 150 ~200 mg/kg 经气管插管内注入,12 h 后根据患儿情况予以第 2 剂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高频通气新生儿高频通气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危重患儿的抢救和治疗过程中。
下面将介绍新生儿高频通气的原理、适应症、不良反应及优缺点,并针对该疗法的未来发展做一些展望。
一、原理新生儿高频通气是一种通过增加气道气流速度和频率来实现肺泡稳定和通气的治疗手段。
其原理是利用高频振荡器产生的快速气流,在低波动性的气流中让气道肌肉保持松弛状态,以减少气道闭合。
同时,高频通气能为呼吸肌提供足够的气道开放压,提高肺泡的稳定性和通气效果。
二、适应症新生儿高频通气通常被用于以下情况: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肺炎、先天性肺畸形、新生儿窒息及创伤等。
对于这些危重患儿,高频通气是维持氧供应和呼吸功能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改善气体交换和肺功能。
三、不良反应虽然新生儿高频通气在治疗上有显著优势,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首先,由于高频通气需要引入气道插管和使用特殊设备,患儿可能面临创伤性和感染性的风险。
其次,过度通气可能导致脑氧合不足,增加脑出血和神经损伤的风险。
此外,高频通气还可能引起肺气肿、气胸等肺损伤并增加患儿的并发症风险。
因此,在使用新生儿高频通气时,应根据患儿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及时监测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四、优缺点新生儿高频通气相对于传统机械通气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由于高频通气可以提供快速且稳定的气流,使肺泡保持通气状态,能够减少气道闭合和肺不张的风险,从而改善气体交换。
其次,高频通气可对呼吸肌肉产生较小的压力,缓解肺泡过度膨胀带来的压力损伤。
另外,高频通气还有助于增加氧合和降低二氧化碳潴留,提高血液的氧输送能力。
然而,新生儿高频通气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高频通气需要特殊设备,且操作要求高,临床应用的普及性有限。
其次,高频通气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需要严密监测和及时处理。
此外,高频通气对气道肌肉松弛剂的敏感性较高,在使用药物时需格外慎重。
五、未来发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生儿高频通气也在不断演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