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与脊神经的解剖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452.50 KB
- 文档页数:3
腰椎间盘解剖从猿到人的直立行走,开阔人类的视野,但是人体脊柱也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人类发一直受腰椎间盘突出所致腰腿痛的困扰。
原始文化将其归结为妖怪做崇。
称为“魔鬼的一脚",脊柱对人体起支撑,运动,缓冲保护作用,腰椎间盘解剖有助于对腰腿痛的进一步了解。
成人脊柱共由26个椎骨组成,如同落砖一样逐渐的垒起来,并靠23个椎间盘来连接这26个椎骨,在这23个椎间盘中,每一个都可能发生椎间盘凸出,(临床上常见一个椎间盘凸出,也可2、3个)引起神经压迫并且引起相应的症状。
椎间盘占脊柱长度的四分之一,与人身高有密切关系。
脊柱从受孕第3周开始发育,一直持续到30岁,原节的形成标志着脊柱发育的开始,继之成了脊索突,这一过程包括了神经外胚层、外胚层和中胚层的分化。
在中胚层组织中形成的体节连接着神经管(神经外胚层)和脊索,在人类其数量为42-44个,在体节为准备形成骨性结构开始移行的同时,脊索周围的部分体节分化成头侧细胞稀疏而尾侧细胞密集的生骨节。
每个生骨节在细胞稀疏区与密集区的交界部位发生分离,即生骨节的尾侧细胞密集区移行于下一个生骨节的头侧细胞稀疏区。
一.椎间盘的组成腰部椎间盘有5个,即L1~2、L2~3、L3~4、L4~5、L5~S1。
椎间由纤维环、髓核、透明软骨终板和sharpey纤维组成。
纤维由坚韧的纤维组织环绕而成,外层主要是I型胶原纤维,排列密集,部分胶原纤维插入椎体;内层主要是较低密度的Ⅱ型胶原纤维,与外层相比,缺乏明显的板状排列。
髓核在腰部位于椎间盘中心的稍后方,在年轻人尸体上,外观呈半透明的凝胶状,主要由软骨基质和胶原纤维组成,通过Sharpey纤维附于椎体骺环。
透明软骨终板是椎体的上、下软骨面,构成椎体的上、下界,与相邻椎体分开。
Sharpey纤维围绕于椎间盘的最外层,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无软骨基质。
椎间盘通过固定相邻的椎体稳定脊柱并维持其排列,允许椎骨间的相互运动,同时吸收加载到脊柱上的载荷和能量。
1、椎间盘:位于相邻两椎体之间,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纤维环为环形排列的纤维软骨围绕在髓核的周围,可防止髓核向外突出。
髓核是富有弹性的胶状物,位于推间盘的中部偏后方。
椎间盘具有缓冲震荡的作用。
2、纵隔:两侧纵隔胸膜之间全部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纵隔的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界为纵隔胸膜,下达膈,上至胸廓上口。
3、颈动脉窦:是颈内动脉起始处膨大的部分。
壁内有感觉神经末梢,为压力感受器,可感受血压变化的刺激。
4、视神经盘:视网膜后部,眼科称眼底,该处有圆形隆起,称为视神经盘(视神经乳头),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突汇集而成,该处有视网膜中央血管出入。
5、内囊:是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上、下行纤维密集而成的白质区,可分为内囊前肢、内囊膝和内囊后肢三部分。
6、椎间孔:椎骨迭连时,上位椎骨的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上切迹围成一孔,称椎间孔。
7、咽隐窝:在鼻咽部,咽鼓管园枕与咽后壁之间的纵行凹陷称咽隐窝,为鼻咽癌好发部。
8、气管杈:气管向下至第4、5胸椎体交界处(相当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称为气管杈9、肾门:肾的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是肾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的部位。
10、白质: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轴突集中的地方,因多数轴突有髓鞘,颜色苍白,称为白质。
11、内侧丘系交叉:由薄束核、楔束核内的神经细胞发出的纤维,呈弓形走向延髓中央管的腹侧,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折向上行,组成内侧丘系。
12、齿状线:各肛瓣的边缘与肛柱的下端,共同连成锯齿状的环形线,称为齿状线。
13、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内面,位于两个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三者连线之间的一个三角形区域。
该区缺少粘膜下层,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无论在膀胱膨胀或收缩时,粘膜经常保持平滑状态。
膀胱三角是肿瘤和膀胱结核的好发部位。
14、声门裂: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间的裂隙称声门裂。
15、精索:是柔软的圆索状结构,由腹股沟深环延至睾丸上端,其主要成分为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神经丛和淋巴管等,其表面包有被膜。
椎间盘与脊神经的解剖关系脊神经的解剖及分布部位脊神经共31对,其中颈(c)神经8对、胸(T)神经(L)神经和骶(S)神经各5对。
尾神经l对。
这些神经分布于颈部以下的躯干和四肢,支配分布区域的感觉和运动。
熟悉每对神经的支配部位对判断病变平面、解释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指导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脊神经在脊髓的起始处由同一节段发出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附近合为一干。
在穿出椎间孔后又分为前支、后支和椎窦支.每支都含有运动神经纤维和感觉神经纤维。
后支分布于躯干的背侧部,前支分布于躯于的腹侧及四肢。
后支神经纤维因背部各肌肤保持着原始肌节的性质,其支配部位相应固定。
但腹侧肌节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分裂、合并、移位等因素,引起前支脊神经纤维相互交织,其支配区域虽然有一定规律,但也有相互重叠、分界不明的现象。
椎窦神经是一小分支,在脊神经分出前后支之前分出,又从椎间孔返回椎管内,分布在脊膜、纤维环、椎骨及小关节囊等处。
人类的胸段脊神经前支保持着明显的节段性,其余各段的前支则先交织成丛。
形成颈丛、臂丛、腰丛、骶丛和尾丛,再分支分布到所支配的部位,其外形已失去了分节的形式(图1—4)。
常因椎间盘突出受累的主要是和臂丛.腰丛、骶丛神经,颈丛次之,胸神经极少受累,因颈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颈5-6椎间盘,颈4—5、颈6-7较少,颈2—3、颈3—4则更少,故颈丛神经受累的机会也少。
㈠颈丛神经颈丛由l一4颈神经前支组成,位于肩胛提肌和中斜角肌的前方,胸锁乳突肌的深面。
颈丛神经有深浅两组分支。
1.浅组分支(1)枕小神经:分布于耳郭后面,支配耳韩后上部1/3的皮肤和乳突部及枕部外侧区域的皮肤,并与耳大神经、枕大神经及面神经的耳后支相连结。
(2)耳大神经:分为前、中、后3个终末支。
前支分布于腮腺和咬肌下部的皮肤;中支分布于耳郭后下部;后支分布于乳突部的皮肤。
(3)颈皮神经:由颈2-3神经前支组成,分布于下颌骨至胸骨的颈前部区域的皮肤。
(4)锁骨上神经:由颈3-4颈神经纤维组成,分为内、中、外3支。
神经解剖学习笔记:脊髓和及神经解剖1、髓节、体节、骨节、皮节、肌节概念:①、髓节(脊髓节段):从脊髓发出脊神经共31对,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一段脊髓被称为脊髓节。
②、体节: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沿身体前后轴形成一定数目的暂时性结构称为体节。
随着胚胎的继续发育每个体节分化成为生骨节、生皮节和生肌节。
③、体节腔:体节的横断面呈三角形,中央有一腔隙称为体节腔。
④、生骨节:为体节腔的内侧壁和腹侧壁。
其细胞迁至脊索和神经管并包绕这些结构,分化为脊椎骨。
⑤、生皮节:为体节腔的外侧壁。
将分化为真皮和皮下结缔组织。
⑥、生肌节:在生皮节分化之前,在其内侧产生一层新细胞,称为生肌节。
将分化为四肢和体壁的骨骼肌。
每个皮节和肌节的衍化结构无论距离其来源皮节和肌节多远,都会保持其来源皮节和肌节的神经支配。
因此:可根据某一皮区或某块肌肉的体节来源而推断其神经支配。
2、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在脊髓对应一个脊髓节段。
2.1、脊髓外观:①脊髓位于椎管内,全长约42-45cm,外观为前后扁圆形柱状,上端较大,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续,脊髓下端变尖成为脊髓的圆锥,成人脊髓下端平第1腰椎下缘。
再向下为终丝(由软脊膜向下延伸形成的一条无神经组织的细长索状物,其上段悬浮于蛛网膜下腔内,称为内终丝;下段被硬脊膜包裹,称外终丝。
外终丝与硬脊膜一起附着于尾骨)。
L1以下无脊髓,腰、骶、尾神经前、后根在穿出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下行较长一段距离,它们围绕终丝成为马尾。
②脊髓全长粗细不均,有两处膨大:•颈膨大(C5-T2)由控制上肢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构成。
•腰膨大(L2-S3)由控制下肢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构成。
2.2、脊髓的被膜:•软脊膜:脊髓末端延续为终丝。
软脊膜向两侧伸出的三角形结构被称为齿状韧带,冠状位介于前后根之间。
•蛛网膜:蛛网膜下腔在L1-S2椎体之间高度扩大称为终池,内容马尾和终丝。
•硬脊膜:向外侧延续为脊神经鞘。
2.3、脊髓的内部大体结构:①、脊髓前角:•脊髓灰质横切面呈“H”型,两侧前段膨大部称前角(柱)。
椎间盘与脊神经的解剖关系
脊神经的解剖及分布部位
脊神经共31对,其中颈(c)神经8对、胸(T)神经(L)神经和骶(S)神经各5对。
尾神经l对。
这些神经分布于颈部以下的躯干和四肢,支配分布区域的感觉和运动。
熟悉每对神经的支配部位对判断病变平面、解释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指导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脊神经在脊髓的起始处由同一节段发出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附近合为一干。
在穿出椎间孔后又分为前支、后支和椎窦支.每支都含有运动神经纤维和感觉神经纤维。
后支分布于躯干的背侧部,前支分布于躯于的腹侧及四肢。
后支神经纤维因背部各肌肤保持着原始肌节的性质,其支配部位相应固定。
但腹侧肌节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分裂、合并、移位等因素,引起前支脊神经纤维相互交织,其支配区域虽然有一定规律,但也有相互重叠、分界不明的现象。
椎窦神经是一小分支,在脊神经分出前后支之前分出,又从椎间孔返回椎管内,分布在脊膜、纤维环、椎骨及小关节囊等处。
人类的胸段脊神经前支保持着明显的节段性,其余各段的前支则先交织成丛。
形成颈丛、臂丛、腰丛、骶丛和尾丛,再分支分布到所支配的部位,其外形已失去了分节的形式(图1—4)。
常因椎间盘突出受累的主要是和臂丛.腰丛、骶丛
神经,颈丛次之,胸神经极少受累,因颈椎间盘突出多发
生在颈5-6椎间盘,颈4—5、颈6-7较少,颈2—3、颈3
—4则更少,故颈丛神经受累的机会也少。
㈠颈丛神经
颈丛由l一4颈神经前支组成,位于肩胛提肌和中
斜角肌的前方,胸锁乳突肌的深面。
颈丛神经有深浅两组
分支。
1.浅组分支
(1)枕小神经:分布于耳郭后面,支配耳韩后上部1
/3的皮肤和乳突部及枕部外侧区域的皮肤,并与耳大神
经、枕大神经及面神经的耳后支相连结。
(2)耳大神经:分为前、中、后3个终末支。
前支分
布于腮腺和咬肌下部的皮肤;中支分布于耳郭后下部;后
支分布于乳突部的皮肤。
(3)颈皮神经:由颈2-3神经前支组成,分布于下颌
骨至胸骨的颈前部区域的皮肤。
(4)锁骨上神经:由颈3-4颈神经纤维组成,分为内、
中、外3支。
内支分布于胸骨柄上部的皮肤及胸锁关节;
中支分布于胸大肌和三角肌上2/3的皮肤及肩关节;外
侧支分布于肩后上部皮肤。
2.深组分支为肌神经支和交通支,有内,外侧两
组。
(1)内侧组
①颈神经降支:颈2-3神经纤维组成,与舌下神经
成袢于除甲状舌骨肌之外的舌骨下肌群。
②颈神经支:分布于头侧直肌、头前直肌、头氏肌、颈长肌,由颈1-4叫前支纤维组成。
③膈神经:以颈4神经为主,有颈5和颈5神经纤维参与组成,含有大量的运动纤维和少量感觉纤维,并与交感神经节间有交通。
分为左右膈神经,分布于膈肌,另有分支分布于心包、胸膜等处。
(2)外侧组
①交通支:始于颈2—4神经分支,与副神经分立结合。
形成斜方肌下丛。
②肌支:包括起始于颈2神经的胸锁乳突肌支经的斜方肌支和肩胛提肌支及斜角肌支。
㈡臂丛神经
臂丛神经由颈5-6神经前支和胸1神经前支的大部组成,5条神经根有规律地融合,然后在腋窝内以腋动脉为中心分为内侧束、外侧束和后侧束。
又以锁骨为界把臂丛神经的分支分为锁骨上分支和锁骨下分支。
1.锁骨上分支
(1)臂丛神经与交感神经节的交通支,与膈
神经的交通支。
(2)肌支:包括斜角肌支、颈长肌支、锁骨
下神经、肩胛背神经、胸长神经、肩胛上神经。
2.锁骨下分支均起始于3个神经束或为
臂丛神经的终末支。
(1)内侧隶的分支有:胸前神经内删支、正
中神经内侧支.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
(2)外侧束分支有:胸前神经外侧支、正中
神经外侧支及肌皮神经(亦称臂外侧皮神经)。
(3)后侧束分支有:腋神经、桡神经、肩胛
下神经及胸背神经.其中正中神经、肌皮神经、
尺神经、桡神经及腋神经为臂丛神经的5支较大
分支。
臂丛神经支配着胸背部、肩部及上支的运动和感
觉,尤其是手臂的复杂功能。
由于神经分支的感
觉纤维和运动纤维是伴行的,故根据神经的皮肤
支配区域,可推断神经受压迫的平面.臂丛皮神
经分布区域如图(I—5)。
㈢胸神经前支
胸神经前支共12对,除胸12神经位于第l2肋下向外前走行外,其余11对均沿相应肋间隙走行,如环形带状,依次排列,很有规律。
胸4神经分布于乳房平面,胸7神经分布于肋缘,胸10神经分布于肚脐平面,胸12神经分布于腹股沟平面等。
㈣腰丛神经
腰从神经由腰1-3神经的前支和胸12及腰4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组成,腰4神经的大部和腰5神经前支合成腰骶干加入骶丛。
腰丛的神经分支有:
1.髂腹下神经由腰1神经前支发出,以感觉纤维为主,分布于下腹部及腹股沟区的皮肤,肌支分布于下腹部的肌肉。
2.髂腹股沟神经自腰1神经前支分出,以运动纤维较多,分布于下腹壁的肌肉和胶股沟及阴部的皮肤。
3.股外侧皮神经自腰2—3神经前支发出,分布于大腿外侧至膝关节附近的皮肤。
4.股神经自腰2-4神经前支发出,是腰丛中最大的1支,在股骨前部分为前后2股,再分为肌支和皮支,是股前肌群的运动神经和股前及小腿内测皮肤的感觉神经。
(1)前股分支有:①耻骨肌支;②缝匠肌支;①股前皮神经支。
(2)后股分支有:①隐神经:是股神经经分支中最长的一支皮神经。
伴大隐静脉下行至内踝,分支沿足内缘直达踇趾。
②肌支:有股内肌支3~7支,股间肌支2—3支,股外肌支2~6支,股直肌支2支.膝关节肌支。
突出椎间盘压迫股神经,可出现: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股四头肌萎缩、大腿不能屈曲、小腿不能伸直、患肢无力、股前及小腿内侧感觉障碍等症状。
5.闭孔神经自腰2-4神经前支发出,肌支分布于股内收肌群和闭孔外肌,皮支分布于股内侧皮肤。
6. 生殖股神经由腰1-2神经前支分出,支配提睾肌和阴囊及附近皮肤。
㈤骶丛神经
骶丛神经由腰骶干和骶l—3神经的前支和骶4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组成。
骶丛神经除由骶2-4神经前支发
出许多细小分支分布于盆腔(称为盆神经)外,还有以下
重要神经:
1.臀上神经由腰4-5及骶1神经后股纤维组成,分布
于臀小肌、臀中肌和阔筋膜张肌。
2.臀下神经由腰5-骶2神经前股发出,分布于臀大肌。
3.阴部神经由骶2-4前股发出,又分出肛门神经、会
阴神经及阴茎背神经的肌支和皮支。
4.坐骨神经由腰4一骶3神经前支组成,是全身最粗
大的神经干。
包括腰4-5神经和骶1-2神经的后股组成
的腊总神经及由腰4-5神经和骶1-3神经前股组成的胫
神经,由结缔组织鞘包裹而成。
从梨状肌下7孔穿出骨
盆,在臀大肌深面下行,于膕窝上方分为腓总神经和胫
神经.坐骨神经是支配股后肌群、小腿及足部肌肉的运
动神经,也是小腿和足部的重要感觉神经。
(图1-6)
下肢的皮肤由腰丛和骶丛发出的股神经、闭孔神经及坐
经3支参与支配,这些神经的感觉支配区域对受压神经
根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图1—7)。
㈥尾丛神经
尾丛神经由由骶5神经前支的一部分及尾神经组成,分布于尾骨肌及附近的皮肤。
从颈椎间盘至腰1-2椎间盘的后方都正对着脊髓的腹侧,腰1-2向下已没有脊髓,但硬膜囊仍向下延续至骶1-2椎体水平,硬膜囊中有腰3以下的马尾神经向下走行,依次穿出硬膜囊的前外侧。
人类的脊髓短于脊柱5—7个椎体而终止于腰1椎体下缘或腰2椎体上缘水平,所以脊髓的分节与椎体分节不在同一水平.脊神经根与椎体序数也不是水平对应。
越是向下,这种特征越明显,至腰2椎体以下则都成为马尾神经。
出于颈髓发
出了8对颈神经,第l对颈神经从
环椎之上穿出椎管,第2对神经从
颈1-2椎间孔穿出,第8对颈神经
从颈7—胸1椎间孔穿出,依次类
推,腰5脊神经从腰5一骶1椎间
孔穿出,所以颈7以下脊神经的序
数和椎体的下位问间孔是对应的。
但因为胸以下脊神经穿出硬膜囊之
后下行1个以上椎体才穿山椎间
孔.所以在胸12以下,椎间盘突出
后压迫的是下一位椎体序数的神经
根。
过大的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压
迫的是椎间盘突出水平以下序数的
1支或几支神经,如马尾综合征。
脊神经穿出椎间孔的上1/3后分山
前支、后支及椎窦神经3支,每支
神经均含有运动和感觉两种纤维。
前支较粗大,从椎休的侧力向前下走行,侧后方穿刺容易碰触,应注意避免。
后支较细小,分布于背部。
椎窦神经亦称窦返神经,从椎间孔返回椎管后分布在硬膜、后纵韧带、纤维环外周、小关节囊等处(图1—7)。
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痛常是椎窦神经纤维受到牵拉,张力增大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