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曲线讲课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478.00 KB
- 文档页数:11
图解法课程设计凸轮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图解法对凸轮机构进行深入的解析和学习。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知识目标:理解凸轮的分类、工作原理和基本尺寸计算;掌握图解法设计凸轮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2.技能目标:能够独立完成简单凸轮的图解法设计,并正确分析其运动特性;具备使用专业软件进行凸轮设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凸轮机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凸轮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性的分析;3.凸轮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图解法的应用;4.常用凸轮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实践操作。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讲解凸轮机构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凸轮设计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解法设计技巧;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凸轮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机械设计基础》等相关教材;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专业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参考;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4.实验设备:提供凸轮设计实验所需的设备和工具,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实践。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采用多元化的形式,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2.作业:布置相关的设计练习和报告,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考试:期末进行理论考试,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将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
作图法设计对心盘形凸轮轮廓曲线讲稿
一、教学目标:
掌握作图法设计对心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原理
二、课程知识点讲解
问题引入:
一对心尖顶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其基圆半径为r b,凸轮以等角速度ω逆时针方向回转,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如下,试设计此凸轮的轮廓曲线。
0-90度匀速上升,90-180度静止,180到360度匀速下降,回到原点。
当凸轮机构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及凸轮基圆半径确定后,就可以用作图法绘制出凸轮轮廓曲线,该方法适用于低速或对运动规律要求不严的一般机械传动机构。
作图法利用了反转法的基本原理,什么是反转法呢?就是假想给整个凸轮机构加上一个与凸轮转速ω相同,方向相反的转速“-ω”,这样凸轮就变成静止不动,而从动件则以“-ω”绕基圆中心转动的同时又按着给定的从动件运动规律进行运动。
(反转法动画慢)。
从动画中看到凸轮变成静止不动,而从动件则以“-ω”绕基圆中心转动的同时又按着给定的从动件运动规律进行运动。
三、知识点总结
作图法设计对心盘形凸轮的条件是已知运动规律曲线和基圆半径,且是低速运动规律不严格的场合。
四、作业布置:
1、作图法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什么是反转法?
拓展思考:
偏置从动件可以用反转法吗?
不同从动件的端部形式不同设计方法有何区别?。
第三节 盘形凸轮廓线的设计当根据工作要求和结构条件选定了凸轮机构的类型、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和凸轮的基圆半径(其确定将在下节中介绍)等结构参数后,就可以设计凸轮的轮廓曲线。
凸轮廓线的设计方法有图解法和解析法,其设计原理基本相同。
本节先简要介绍图解法,后重点介绍解析法设计凸轮廓线。
一、凸轮廓线设计的基本原理图4-13 反转法设计凸轮廓线基本原理图4-13所示为一尖顶对心盘形凸轮机构,设凸轮以等角速度ω逆时针转动,推动从动件2在导路中上、下往复移动。
当从动件处于最低位置时,凸轮轮廓曲线与从动件在A 点接触,当凸轮转过1ϕ角时,凸轮的向径A A 0将转到A A '0位置,而凸轮轮廓将转到图中虚线所示的位置。
从动件尖端从最低位置A 上升至B ',上升的位移为B A S '=1,这是从动件的运动位移。
若设凸轮不动,从动件及其运动的导路一起绕A 0点以等角速度-ω转过1ϕ角,从动件将随导路一起以角速度-ω转动,同时又在导路中作相对导路的移动,如图中的虚线位置,此时从动件向上移动的位移为B A 1。
而且,11S B A B A ='=,即在上述两种情况下,从动件移动的距离不变。
由于从动件尖端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与凸轮轮廓曲线保持接触,所以从动件尖端的运动轨迹即为凸轮轮廓。
设计凸轮廓线时,可由从动件运动位移先定出一系列的B 点,将其连接成光滑曲线,即为凸轮廓线。
由于这种方法是假设凸轮固定不动而使从动件连同导路一起反转,故称为反转法。
对其它类型的凸轮机构,也可利用反转法进行分析和凸轮廓线设计。
二、图解法设计凸轮廓线1. 移动从动件盘形凸轮廓线的设计(1)尖端从动件 图4-14a 所示为一偏置移动尖端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
设已知凸轮的基圆半径为b r ,从动件导路偏于凸轮轴心A 0的左侧,偏距为e ,凸轮以等角速度ω顺时针方向转动。
从动件的位移曲线如图4-14b 所示,试设计凸轮的轮廓曲线。
图4-14 尖端从动件盘形凸轮廓线设计依据反转法原理,具体设计步骤如下。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凸轮机构及其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轮机构的定义、分类和应用。
2. 使学生掌握凸轮的轮廓曲线设计方法。
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凸轮机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凸轮机构的定义及分类1.1 凸轮机构的组成1.2 凸轮机构的分类1.3 凸轮机构的应用2. 凸轮的轮廓曲线2.1 凸轮的轮廓曲线类型2.2 基圆、止点圆和顶点圆的概念2.3 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方法3. 凸轮机构的设计步骤3.1 确定凸轮的类型和参数3.2 选择合适的凸轮材料3.3 设计凸轮的轮廓曲线3.4 计算凸轮的强度和寿命4. 凸轮机构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凸轮机构的定义、分类和应用。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凸轮机构的运动原理和设计方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中的凸轮机构设计。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课件。
2. 凸轮模型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凸轮机构的定义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凸轮机构的分类、凸轮的轮廓曲线设计方法。
3. 演示:利用多媒体展示凸轮机构的运动原理和设计方法。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应用中的凸轮机构设计案例。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凸轮机构基本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凸轮轮廓曲线设计和凸轮机构设计步骤的掌握。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际应用案例分析的能力,检查学生能否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七、拓展学习1. 介绍其他类型的凸轮机构,如摆动凸轮、复合凸轮等。
2. 探讨凸轮机构在现代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重点掌握凸轮机构的分类、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
2. 分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凸轮机构及其设计的理解。
九、课程回顾与展望2. 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对后续学习有所期待。
授课教案No任务3.1 凸轮机构的认识一、复习10分钟复习上次课学习内容二、教师导课与课程学习:(1)学习提示,教师介绍本任务的学习内容。
15分钟本项目以直动从动件的盘形凸轮机构为例,在从动件等速运动、等加速等减速运动、余弦加速度运动(简谐运动)规律条件下,分析了凸轮机构中存在的柔性冲击与刚性冲击。
教师介绍本任务的学习内容:凸轮机构的分类;常用术语;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凸轮机构的结构形式;常用材料及热处理(2)分小组学习: 40分钟3.1.1常用设备中的凸轮机构1. 凸轮机构的组成如图所示的凸轮机构是由凸轮、从动件和机架等三个基本构件组成的机构。
2.凸轮机构应用实例自动钻床进给机构、冲床凸轮机构等。
3.1.2凸轮机构的分类凸轮机构的类型很多,按凸轮和从动件的形状及其运动形式的不同,凸轮机构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1.按凸轮形状分类(1)盘形凸轮(2)移动凸轮。
(3)圆柱凸轮2.按从动件形式分类(1)尖顶从动件(2)滚子从动件(3)平底从动件从动件的结构形式3.按从动件的运动形式分类学生发言汇报、记录学习笔记学生发言汇报并记录学习笔记阅读教材和PPT、分组讨论、撰写发言提纲、学生发言汇报,课,记录学习笔记No(1)直动从动件直动从动件指相对于机架作直线往复移动的从动件,如图3.1.1中所示。
直动从动件又分为对心直动从动件和偏置直动从动件。
(2)摆动从动件:绕某一固定转动中心摆动的从动件。
4.按凸轮与从动件的锁合方式分类 (1)力锁合利用从动件的重力、弹簧力或其他外力使从动件与凸轮轮廓保持接触,(2)形锁合利用从动件和凸轮特殊的几何形状来维持接触,例如圆柱凸轮机构是利用滚子与凸轮凹槽两侧面的配合来实现形锁合。
3.1.3凸轮机构的常用术语如下:1.凸轮基圆与基圆半径b r2.凸轮的转角δ凸轮相对于某一位置转过的角度,称为凸轮转角δ。
具体包括推程运动角0δ、远停程运动角S δ回程运动角0′δ和近停程运动角Sδ'。
章节名称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
授课
形式
讲授
课
时
2
班
级
教学目的根据工作要求已经选定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并已知凸轮的转向和基圆半径,就可以进行轮廓曲线的设计
教学
重点
反转法
教学
难点
滚子凸轮机构的反转法画图
辅助手段课外作业
课后
体会
通过再度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对前节课的内容进行拆分化解,有所提高。
一、作图原理
反转法:在整个机构上加上一个反转的角速度,机构中的各件的相对运动不变,凸轮不动,从动件一方面绕圆心作–ω,另一方面在自己的导路中按预定的规律运动。
尖顶的轨迹就是凸轮的轮廓。
二、作图
1、尖顶对心移动从动件盘形凸轮
(1)、选取适当比例尺作位移线图和基圆
(2)、作位移线图和基圆取分点保持等分角度一致
(3)、沿导路方向量取各点的位移量
(4)、光滑连接各点,形成轮廓曲线
2、滚子移动从动件盘形凸轮
(1)、同前
对心移动从动件盘形凸轮轮
(2)、在已画出的理论轮廓曲线上选一系列点为圆心,以滚子半径为半径作若干个滚子圆,此圆族的内包络线即为所求的凸轮轮廓曲线。
它是实际与滚子接触的凸轮轮廓,所以称为凸轮的实际轮廓。
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章凸轮机构学习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章,主要涉及凸轮机构的相关知识。
教材的章节包括:凸轮机构的组成、分类、工作原理及其设计方法。
具体内容有:凸轮的形状、凸轮的运动规律、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基圆半径的计算、凸轮轮廓曲线的绘制等。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凸轮机构的组成和分类,理解凸轮的工作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凸轮的运动规律,能够进行凸轮的设计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绘制凸轮轮廓曲线。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凸轮机构的组成、分类、工作原理及其设计方法。
难点:凸轮的运动规律的计算和凸轮轮廓曲线的绘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圆规、橡皮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凸轮机构,如洗衣机脱水装置、汽车雨刷等,引导学生思考凸轮机构的作用和原理。
2. 知识讲解:讲解凸轮机构的组成、分类、工作原理及其设计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凸轮机构的设计案例,讲解凸轮的运动规律的计算和凸轮轮廓曲线的绘制。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绘制简单的凸轮轮廓曲线,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凸轮机构1. 组成:凸轮、从动件、支撑件2. 分类:盘形凸轮、圆柱凸轮、球形凸轮3. 工作原理:凸轮的运动规律1. 线速度与角速度2. 加速度与减速度3. 压力角与基圆半径凸轮轮廓曲线的绘制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设计一个盘形凸轮,使其能够实现某个特定的动作。
答案:根据动作要求,计算凸轮的参数,绘制凸轮轮廓曲线。
2. 题目:计算一个给定参数的凸轮的运动规律。
答案:根据凸轮的参数,计算出线速度、角速度、加速度、减速度等运动规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凸轮机构,让学生了解凸轮机构的作用和原理。
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凸轮的设计方法和轮廓曲线的绘制。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心尖顶凸轮机构凸轮机构的工作过程
教学过程及内容
反转法画凸轮的原理
对应转角的基圆向径上描点,光滑连接所描各点即得轮廓曲
一般长度比例为1mm/5mm或,前者用于较大凸轮,后者用于较小凸轮;角度比
长度比例与角度比例的大小无关。
(温馨提示:比例越大,作图越准确。
)
凸轮的位移曲线
教学过程及内容
远停程和近停程对应的凸轮轮廓半径不变;
从动件有位移则说明凸轮轮廓半径有变化;
要使轮廓半径发生变化,在取各点时就应延长各相反方向基圆半径的基础上加上各段对应位移。
对心滚子移动从动件盘形凸轮
第三关:拓展训练,闯过此关的学生再加
项目条件:选择有较高难度的偏置尖顶(或偏置滚子)移动从动件盘形凸轮的画法作为拓展训练事体,学生只要做其中一个,总分即为120
拓展试题:一偏置尖顶(或偏置滚子)移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凸轮的基圆半径
偏置尖顶移动从动件盘形凸轮
九、板书设计
十、座位编排
十、教学后记
1、从作业情况看,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强,因第十题为“摆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的绘制”,0832班有5人没有做对该题,0835班有3人,原因是学生对此类型凸轮机构的理解还欠缺,以及在课堂上没有接触过这种类型的作图。
2、附近农村学生做的几种移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模型能正常工作,制作效果好。
附件1 学生自评用表
附件2 作品展示顺序表。
二、用图解法设计凸轮轮廓曲线 下面以偏置尖顶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为例,讲解凸轮廓线的设计过程。
例6-1 对心直动尖顶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设已确定基圆半径mm 150=r ,凸轮顺时针方向匀速转动,从动件行程mm 18=h 。
从动件运动规律如下表所示:推程 远休止 回程 近休止运动角1120δ=260δ=903=δ490δ=从动件运动规律等速运动正弦加速度运动设计步骤:1、建立推程段的位移方程:18120s δ=,回程段的位移方程:12π181sin 902π90s δδ⎡⎤⎛⎫=-+ ⎪⎢⎥⎝⎭⎣⎦,将推程运动角、回程运动角按某一分度值等分成若干份,并求得对应点的位移。
2、画基圆和从动件的导路位置3、画反转过程中从动件的各导路位置4、画从动件尖顶在复合运动中的各个位置点5、分别将推程段和回程段尖顶的各位置点连成光滑曲线,再画出远休止段和近休止段的圆弧,即完成了尖顶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如图6-18。
需要注意:同一个图上作图比例尺必须一致。
如各分点的位移与基圆应按相同比例尺量取。
2.偏置直动尖顶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凸轮转动中心O 到从动件导路的垂直距离e 称为偏距。
以O 为圆心,e 为半径所作的圆称为偏距圆。
显然,从动件导路与偏距圆相切(图中K 为从动件初始位置与基圆的切点)。
在反转过程中,从动件导路必是偏距圆的切线。
如图6-19。
r0a A0A1OB0B1内 容3.直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例题:已知:r r -滚子半径,0r -基圆半径,从动件运动规律。
设计该机构。
设计思路:把滚子中心看作尖顶从动件的尖顶,按前述方法先画出滚子中心所在的廓线——凸轮的理论廓线。
再以理论廓线上各点为圆心,以滚子半径r r 为半径画一系列的圆,这些圆的内包络线 即为凸轮的实际廓线(或称为工作廓线)。
如图6-16 注意: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的基圆半径是指其理论廓线的最小向径4.对心直动平底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思路:把平底与导路的交点A看作尖顶从动件的尖点,依次作出交点的位置,通过这些位置点画出从动件平底的各个位置线,然后作这些平底的包络线,即为凸轮的工作廓线,如图6-17图6-16图6-17图6-18图6-19内 容5.摆动尖顶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已知:基圆半径0r ,摆动从动件的杆长为L (从尖点到从动件回转中心的距离),凸轮回转中心到从动件回转中心的距离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