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篮球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高校篮球精神文化价值研究关键字:高校;篮球精神;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g6421. 高校篮球精神文化的内涵篮球文化是在篮球运动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体育文化。
高校篮球运动的推广和发展使篮球文化成为高校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篮球文化包括篮球物质文化、篮球制度文化、篮球精神文化。
篮球精神文化是指高校学生在篮球运动中形成的团结互助、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甚至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能够影响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使高校学生能在篮球运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和自我的提升。
篮球精神文化的建设需要依托于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高校篮球文化的精髓,是篮球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核心要素。
2. 高校篮球精神文化价值2.1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体现篮球是一种竞技体育,通过团队合作进行竞技比赛,其强调在篮球运动员之间建立团结合作的精神,如果缺乏这种合作的意识,篮球比赛就失去了胜利的砝码。
首先,在高校中,篮球运动成为一种联结大学生情感的工具和纽带,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提升其道德品质和素质修养。
其次,由于篮球运动需要学生在合作中竞赛,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促进其对体育精神的深入理解,提高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对集体的认同感。
最后,由于篮球运动讲究头脑的思考和身体的协调,需要在运动中灵活反应,随机应变,能促进大学生身体的健康和智力提高。
所以,总的来说,高校篮球精神文化能够体现其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2.2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体现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精神观念和价值观念,能够反应一个校园的精神面貌。
篮球精神文化作为校园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思维价值、精神价值的体现,是体育精神在校园的推广和发展,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在一些高校,定期举办篮球运动,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其中,不仅锻炼了身体,还丰富了校园生活,使校园呈现出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促进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
浅析和谐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提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实际上既是六大方面的惠民思想,又是六大领域的社会公平。
社会和谐,民生为重,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更是我们党执政的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
十七大将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反映我们党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十七大;改善民生;社会建设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①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内容而且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社会建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建设,内在的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狭义的社会建设,它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外延是一致的,同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是一致的。
②民生问题,是党历来都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逐步全面展开,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各类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社会活力不断增强,社会和谐水平不断提高。
但同时也应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民生改善相对滞后。
具体表现在:一是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二是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状态最重要的几个具体指标不容乐观(如教育、医疗、住房三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例);三是城市困难群众和低收入农民等社会底层群体的基本生活状况亟待改善和提高;四是公共资源配置上的双轨制带来新的失衡。
校园篮球文化建设模式探究凌国松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能力、思想全面发展。
本文将结合篮球运动的特色以及开展篮球文化建设的意义,讨论科学设置篮球课程、充分发挥课后时间、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重视文化氛围建设、强调篮球竞技精神等建设策略,为培养学生竞技精神提供参考。
篮球运动综合了健身、娱乐、竞技、社交等多种活动元素,对抗性很强,而且在进行篮球运动的过程中,参与者可以相互比拼技术、思维、体能和心理素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篮球训练能够从小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增强个人体质,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能锻炼身体健康,还可以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1 开展校园篮球文化建设的意义中国篮球协会针对12岁以下少年制定了小篮球发展计划,并举办了对应竞赛,包括:U12、U10、U8以及U6。
可见国家层面对校园篮球运动的重视。
针对少年儿童所开展的小篮球运动最早起源于1948年,在我国发展已有60余年。
经过数次的变革,篮球运动已经开始向着大众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篮球运动就是将参与者分为两队,三人制篮球一方有3人,五人制则有5人,通过团队协作完成控球、运动、传球来摆脱对手防守,最终把球投入对方篮筐。
规则范围内,防守者要组织对方进球,并积极争取抢断球。
篮球运动的节奏很快,过程中攻防双方更换频繁,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未知性。
因为篮球运动是以团队进行,所以满足了素质教育中协作精神的培养目标,在团队活动时,学生能够逐渐养成集体观念,并学会互帮互助,教师也可以借助篮球运动来向学生阐述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意义。
而且篮球作为一种竞技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竞赛精神,在运动中体会“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同时,在学习篮球运动时,学生除了要了解基本的运动规则,如:跑、跳、投以外,还需要学习运球、过人等篮球基本技巧,了解这些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求知欲,在真实的运动过程中想出新的战术,锻炼自主创新思维,头脑会变得更加灵活。
中国篮球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李明达【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和分析了影响中国篮球文化建设提升的主要瓶颈,并基于现实提出了若干相应对策,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和繁荣我国篮球运动事业提供借鉴和参考.【期刊名称】《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0)005【总页数】4页(P26-29)【关键词】中国;篮球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对策【作者】李明达【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4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和魂。
篮球文化与篮球运动亦此道理。
根深则叶茂,根浅则叶疏,魂强则体壮,魂销则体灭。
本世纪初,在伴随各领域文化建设的大潮中,中国篮球文化的建设问题也被提上议事日程。
2005年5月,全国篮球工作会议在宁波召开,会上明确提出“加强篮球文化建设,为篮球事业‘塑魂’”作为篮管中心四项重点工作之一。
此后,2005年12月与2007年12月在苏州大学召开第一、二届中国篮球文化论坛,在论坛上许多业界人士、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给予篮球文化建设进言献策。
进一步促进了篮球文化的研究水平和研究热度。
2008年6月中国篮球协会在天津举办“中国篮球博物馆天津主题日”活动,并发布了《中国篮球文化建设纲要》。
《纲要》的提出,更是吹响了全面建设中国篮球文化的号角。
诚然,改革会带来新的机遇。
多年来,各级组织大力建设中国篮球文化的举措,不仅为我国篮球赛事、业余篮球活动、校园篮球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而且,也加速了我国篮球事业的发展。
然而,改革也会带来新的问题。
在寻求与探索中国特色篮球发展道路的同时,各种问题随之出现。
尤其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体育发展战略发生了转变,明确提出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
作为奥运的基础大项之一的篮球运动如何快速发展而备受关注。
基于此,本文从篮球文化的角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对中国篮球文化的现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进一步的篮球文化建设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篮球文化郑逢敏(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汉 430079)王 涛(广州体育学院) 摘 要 中国篮球文化经历了一定历史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前进的步伐,因此,要注重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篮球文化的建设,以便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 篮球文化 影响因素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前 言,遍及五大洲,国际篮球联合会会员已达二百多个,各类型的篮球人口已达15亿左右,成为国际体育组织中单项运动人口最多的运动项目之一。
篮球运动自1895年传入我国,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在我国以及世界各地都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已从过去单纯的竞技游戏转变为今天集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社会亲和力、文化传播力为一体的新型文化载体,其意义也不再局限于体育和游戏的范畴,越来越多赋予时代文化的意义。
根据世界篮球运动发展的趋势,结合当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篮球运动自身状况,我们要重新认识篮球,定位篮球,推动它与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全面融合,以便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跳出篮球看篮球,立足全局抓篮球”,在发展理论和发展思路上进行创新。
1 篮球文化概念和分类体系篮球文化,初步被认为是观赏和参加篮球运动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制度化的结晶,是篮球运动的知识、技能、习俗和制度的总称,其核心是篮球价值观的群体共识。
其内容包括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形象、社会制度特点、竞赛形式、手段方法,及其他综合保障因素。
篮球运动价值多样性决定其文化类型也是多元的,当代的篮球文化大体上可分为物质(有形)的和精神(无形)的两种。
2 我国篮球文化的特点篮球文化的特性与文化价值主要是由其自身蕴涵的体能、技巧、智慧和欲望等基本元素所决定。
我国篮球文化风格是以群体文化个性为主,讲究的是集体主义、团队精神,自我表现方面比较逊色。
2.1 我国篮球过于强调整体,忽视个体,过多依赖于赛前布置好的战术套路,注重进攻时的实效性,攻防转换速度较慢;强调义务和责任,遵循传统,在训练方法上,重视技战术的提高,忽视力量与对抗性训练。
保定市篮球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研究作者:张薇薇
来源:《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年第04期
摘要:21世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提高人口素质尤为重要。
充分认识体育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加快推进体育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全面进步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篮球运动文化;发展设想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4-135-001
篮球运动文化隶属大的文化系统,具有文化系统的一般特征,表现在篮球运动过程中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
挂起来的篮筐、功能齐全的篮架、数以万计室内外球场上融健身娱乐为45的群众篮球活动,是篮球运动文化。
篮球运动竞技赛场上的高水平职业篮球赛事及其高质量的商业服务,也是篮球运动文化的体现。
但是篮球运动文化的特性决定着它的本质,通过运动员在一定时空、规则内的技战术对抗竞争,充分展现了个^和集体的技艺创造。
它的本质属性特征更为突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当前我国职业篮球运动竞技将文化内容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
一、体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1、体育对城市人口素质有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体育方面的成绩突出,其中城市体育正在迅速突起。
在我国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化过程中,找到了适宜自己的发展条件,突破了在计划经济下沿袭已久的单位、行业、系统为组织形式的封闭格局,实现横向联合、协作,并呈现出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髓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渐过渡,我国城市的社会生活正在发生整体的深刻变化,“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正在形成。
这就带动了由“单位制”向“社区制”、“国家制”向“社会制”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从而推动了我国城市社会的变迁进程。
也对城市居民的工作、学习和交际等形成一种新的演变。
与此同时,体育特别是城市体育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2、社区体育是城市居民进行社会整合的有利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正在从“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城市居民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地与其它所在的社区产生紧密的联系,从而使社区开始成为对城市居民进行社会整合的重要组织;其中,社区体育是对城市居民整合的积极因素,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文化的交流、信息的传递等具有重要作用,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3、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客观上加强了城市体育对居民的影响力
目前城市人口结构出现了四个明显的变化:一是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例显著上升;二是体制外人员增多,主要是自由职业者、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三是下岗、失业人员增多,而且在短期内很难完全消失;四是外来流动人口增多,他们在为城市经济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给城市的环境整治、治安秩序、人口管理、就业安置等带来新的压力。
4、体育的发展顺应了闲暇时代的到来
体育消费从本质上讲属于满足人们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
从现在至21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将实现由第二步发展战略向第三步发展战略的转变,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奋进。
体育产业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产业,体育消费是能给人们带来健康、欢愉、享受的消费。
由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是无限制的,因此,人们对体育的消费需求也是无限制的。
鉴于以上基本思想,为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篮球运动改革,现提出以下发展思路和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的篮球运动文化理念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是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人民才是历史活动的真正主体和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同样,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篮球运动文化的建设,也必须把基点放在以人为本上,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篮球运动发展的目的。
这是篮球运动发展的价值基础和源泉。
只有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球迷在内的最广大篮球参与者的最根本利益。
篮球运动发展的主体才不会缺失,动力才不会衰竭,篮球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根本的保证。
2、回应时代主题,明确培育我国篮球运动核心价值观
我国篮球运动发展也明确提出了以和谐为目标的“篮球运动文化建设模式”。
它应包括物质、行为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共同发展。
建设以“和谐”为核心价值观念的篮球精神文化,应是发展我国篮球运动文化的重中之重。
因为在文化结构的三个层面中,精神文化是核心,而价值观又是精神层的灵魂,是行为规范的核心。
我们认为决定人类行为的,不是文化的器物层,也不是制度层,而是精神层,是精神层里的价值观念。
3、体育精神对提高劳动能力和劳动生产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全民凝聚力和向心力,北京奥运会就是典型事例。
体育的竞争精神现在已推广到体育以外的多个领域,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呈现出全面的竞争。
我国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质上也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一场竞争,只是比体育赛场的竞争更为广阔、更为深刻,更为壮观的竞争。
争速度、争效益、顽强不屈的开拓、进取,勇于在世界舞台的各个领域争冠军、夺金牌,这种强烈的竞争精神,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这种精神力量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是难以估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