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流转中的妇女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泰州市农村调查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39.00 KB
- 文档页数:4
林农林地流转决策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林农的生产方式正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逐步过渡到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经济生产。
林农林地流转决策行为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林农林地流转决策行为及影响因素。
本文从规模效益、土地偏好、投资机会成本、要素转移的机会成本和林地经营收益5个方面对林农林地流转的决策行为及影响因素来进行经济学分析。
[关键词]林农;林地流转;决策行为;经济学2008年6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第十五条明确提出: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采取多种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
这使得林农不仅可将林地资源作为资产性资源予以流转,获取流转收益,也有助于因“确权到户”而促使零散的林业生产要素得以汇集,实现林业的规模效益[1]。
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林农的生产方式正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逐步过渡到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经济生产。
林农林地流转决策行为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林农林地流转决策行为及影响因素,从而激励林业生产要素的汇集,推动林地流转的实现。
1林农林地流转决策行为的现状分析1.1样本的选择与说明辽宁东部集中了辽宁省70%~80%的森林、90%以上的水电资源,被称为辽宁省的“绿色屏障”和“绿色水库”。
基于此,本文选取了辽东林业资源丰富的凤城、桓仁、宽甸、本溪、抚顺、凌源6个县10个乡镇进行了调研,调研获得样本150个,去掉数据不全的样本5个,有效样本为145个。
1.2林农林地的流转方式、流转对象及流转年限的约定从图1可以看出,调研地区有59%的林农采用转包或租赁的流转方式,23%采用转让的方式,18%采用招标拍卖的方式。
从图2可以看出,林地转包的去向较为多样。
林农在选择转包对象时,以村集体、熟人和外村大户为主(分别占35%、34%和18%),邻居、本村亲戚、林业局和林集体所占比例较低。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调研报告在农村,土地是农民最直接最根本最现实的利益。
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和补贴力度不断加入,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同时,征地、流转使农村土地日益增值,广大农民对土地的关注度前所未有,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成为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问题。
一、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现状1994年8月,我县根据《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决定》(徐委发[1994]25号)文件精神,按照“强化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好使用权”的要求,在“大稳定,小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延长土地承包期,耕地承包期从1982年算起,在原定2019年的基础上,再延长30年不变,即延长到2027年。
延长土地承包期后,在承包期内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办法,以避免承包耕地的频繁变动,防止耕地经营规模不断被细分。
截至目前,全县开展二轮土地延包农户达25.56万户,延包面积114万亩。
为进一步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我县又进一步完善了土地承包及承包管理机制。
推广使用了专业承包合同、土地流转合同等标准化土地承包合同文本,从承包合同签订的源头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签订承包合同不规范而引发的纠纷。
同时,各镇以村为单位建立土地承包原始档案,设立土地登记台帐,确保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原始资料的完整,有效避免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因流转、住址、户籍发生变动所产生的纠纷。
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广大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益,保障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轮土地调整2019年来,因国家建设征地,农田水利建设,村镇建设用地,农户内部成员出生、死亡和婚嫁等原因,使部分农户承包的土地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户之间承包土地面积不均衡属普遍现象。
个别镇村出于农业招商引资和农业规模经营的需要经常到市县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反映,要求重新调整土地。
特别是在当前我县青壮年男子普遍外出打工的背景下,妇女毫无疑问的成了农村的主力军。
农村工作中的妇女发展问题一、背景介绍农村地区一直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农村工作中,妇女的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农村工作中妇女的发展问题展开回答写作。
二、教育机会不足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妇女们往往很难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
不仅如此,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文化传统的限制,很多女孩被迫辍学或者没有继续深造的机会。
这不仅限制了她们的知识水平和个人发展,也影响到了她们的就业和生活。
三、职业选择局限在农村地区,传统性别观念仍然存在,社会对于女性的职业选择有着一定的刻板印象。
妇女们往往被限定在家庭、农村经济或者传统女性行业,缺乏更多的发展机会。
这导致了农村妇女在职业选择上的局限性,无法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和才华。
四、农村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机会相对稀缺。
体力劳动和农业生产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而这些岗位对于妇女来说往往较为苛刻。
缺乏良好的就业机会,使得农村妇女的就业压力加大,很多人只能在家务农或者做些临时性的工作。
五、家庭责任沉重在农村地区,妇女们往往承担着沉重的家庭责任。
除了日常家务,照顾子女和老人,她们还要参与家庭农业生产。
这些责任导致了农村妇女的时间和精力被大量消耗,难以自由支配用于个人发展。
六、缺乏社会支持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社会支持体系相对薄弱。
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使得农村妇女在面对个人发展问题时更加困难。
缺乏创业资金、专业指导和社会关系等,使得很多妇女难以挣脱困境,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七、社会意识的转变要解决农村妇女发展问题,社会意识的转变至关重要。
需要倡导性别平等和妇女权益保护的理念,树立农村妇女自主发展的观念。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和倡导活动,提高公众对农村妇女的关注度,为她们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八、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教育资源不均衡是造成农村妇女发展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学校设施和师资水平,确保每一个农村女孩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
农业生产中的性别问题农业生产中的性别问题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性别平等在各个领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农业生产中,性别问题也是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性别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性别不平等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在农业生产中,性别不平等在资源分配方面往往表现为男性更容易获得资源的问题。
传统的观念使得男性成为主导决策者和资源支配者,而女性则往往被边缘化。
女性在土地、资金和农业机械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不平等待遇。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观念与意识。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鼓励女性参与农业生产,并确保她们能够平等地获得资源。
此外,农民组织和农业机构也可以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和培训,提高人们的意识,消除性别不平等的根源。
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影响农业生产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使得女性在农业生产中扮演被动角色,而男性则承担着主导作用。
这种刻板印象限制了女性发挥潜力和创造力,阻碍了农业生产的进步。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打破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改变人们对农业生产的传统认知。
政府可以通过教育和媒体宣传来促进性别平等意识的形成。
农民组织和农业机构可以为女性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机会,鼓励她们参与各个环节的农业生产。
三、女性农民缺乏社会保障在农业生产中,女性农民往往面临着缺乏社会保障的问题。
由于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女性农民在退休、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缺乏保障,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对女性农民的社会保障。
农民组织和农业机构可以为女性农民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帮助她们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性别暴力问题在一些农业生产环境中,性别暴力问题也时有发生。
这给女性农民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和身体伤害,也影响了她们积极参与农业生产的意愿。
要解决性别暴力问题,需要从源头上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法律宣传和执法力度,打击性别暴力行为。
72862 农村研究论文我国农村“女权”保障问题与制约因素分析一、我国农村女权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一)财产权益尚难保障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夫为妇纲”的三纲五常封建思想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变,农村妇女主要还是依靠男人生活,在财产处置权利方面,农村妇女是没有多大的话语权力的。
这主要突出的表现在:土地承包权被架空。
我国当前农村土地实施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政策,这就导致了相当一部分的农村妇女在结婚或离婚后,很难取得农村土地的承包权。
调查显示,20xx年,没有土地的农村妇女咱21.0%,比2000年增加了11.8个百分点,其中,因婚姻变动(含结婚、再婚、离婚、丧偶)而失去土地的妇女占27.7%,而男性仅为3.7%,因征用流转等原因失去土地的占27.9%,(其中,获得了补偿等收益的占87.9%,未能获得的占12.1%,比男性高1.9个百分点)20xx年,农村妇女无地的比例高于男性9.1个百分点。
婚前财产权被遗忘。
一般在农村妇女的意识中,所谓的财产大部分都是指陪嫁的嫁妆,而对于农村妇女在未出嫁之前在娘家创造出来的财产大部分都无人提及,这也应证了“嫁出去的女拨出去的水”的农村古话,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婚前妇女为娘家的经济收入付出了诸多努力,但是只要出嫁,这些婚前她们所创造出来的财产就与她们没有任何关联。
家庭财产支配权被漠视。
在农村中,男性与女性同样为家庭的经济收入贡献力量,甚至在不少农村地区,妇女不仅要承担了繁琐的家务,还有承担繁重的农活,以及老人小孩都要去照顾。
但是在财产支配方面,却是丈夫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妇女根本无力支配家庭财产,甚至对家庭财产的知情权都丧失殆尽。
这就导致了一些农村妇女在离婚时想履行分割财产的权利,但是她们除了房屋、电视等固定财产外,其它的财产竟然一无所知。
农村妇女的继承权难以保障。
根据我国颁布的《继承法》第二章第九条规定:继承权男女平等。
但是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继承权一般是由子嗣继承,妇女根本无权过问。
价值工程0引言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渐进式的改革特征[1]。
从2003年3月《农村土地承包法》从法律上认可农地流转市场的存在,2005年3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为近年来的土地流转管理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办法[2],到2010年以来多项决议推进“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的土地流转,我国土地制度的变迁仍处于探索阶段。
2003年,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在成都破冰,随后,成都成为全国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验区,率先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其出发点是为了切实保障城市化加速条件下的农业基础和耕地资源,并以此为前提来确立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农村土地和房屋的合法转让权。
7年多以来,尽管农地流转促成的规模化经营和城乡二元结构的缓解确实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伴生出许多仍待解决的问题:产权不明晰导致的农民利益受损和上访,农地呈现“非农化”和撂荒现象等。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中,产权的清晰界定和自由转让,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Coase ,1937;张五常,2002)。
实际上,土地、劳动力和其他要素在农户间的市场交易可以提高经济效率(林毅夫,1995;姚洋,2004)。
而且,在现行体制下,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化确实应该得到切实有效的推进。
在这一过程中,农户作为市场的交易一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此研究影响流转意愿的相关因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目前,利用计量模型对农户流转土地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其经济发展阶段和农地利用方式有别于西南内陆,因而据此确定的影响农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因素可能并不能解释成都改革实验区的土地流转情况。
本文在实地调查郫县犀浦镇、团结镇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消除了影响因素间的共线性,建立改进后的多元Logistic 回归模型,基于模型参数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和归类分析,并最终为成都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改革提供建议和参考。
有限理性视角下农村土地流转意愿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一、理论框架1、有限理性有限理性是指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一种有限的信息处理和认知能力。
人们的信息处理能力有限,决策受到情况和任务的限制,决策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
2、土地流转意愿土地流转意愿是指农村土地经营者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的程度。
土地流转意愿与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方面有关,既受到农村土地经营者自身的决策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土地政策、市场价格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二、调查方法在模拟情境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选择两个典型的农村地区作为调查区域,对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农村土地经营者进行问卷调查。
三、调查结果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土地经营者流转意愿普遍较低,其中主要原因是土地是经营者的主要收入来源,他们非常依赖土地的生产价值,即使如今政策鼓励流转,但仍存在不愿意流转出去的情况。
(1)收益率不高。
农村土地经营者普遍认为土地流转的收益率不能与土地自主经营相比,有流转也只能流转那些较为劣质的土地。
本调查结果表明,流转可行性需要在成本、收益等方面最大化。
(2)家族禀赋。
农村土地经营者的家族成员需要增加,特别是孩子,而土地的传承也是要考虑的问题。
因此,很多农村土地经营者会认为,将土地流转给外人会影响家族的未来。
(3)政策支持。
政策方面的支持也是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政府向农村提供的流转政策并不能满足农村经营者的需求,需要加强宣传提升社会意识。
(4)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于农村土地流转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土地流转市场的规范化与刑事法律的规范等,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土地经营者需要一个更加稳定、公正和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
四、结论和建议经过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应当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和法规,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2、在土地市场建设上加强监管,确保流转市场良性运行,减少不合规行为的发生;3、加大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力度,创造更为有利的土地流转环境。
第19卷第6期中国土地科学V ol. 19 .No 6 2005 年12月China Land Science Dec., 2005农地流转中的妇女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泰州市农村调查为例黄意,黄贤金(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摘要:研究目的:揭示农地流转中妇女决策的行为特征。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与Logistic模型分析。
研究结果:妇女耕地占家庭耕地的比例、家庭非农就业率、单位土地面积收入、家庭女性是否拥有土地等因素对妇女家庭的土地流转决策权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
同时,农村妇女教育水平的提高更会使得其维持现状。
研究结论:针对影响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因素,采取相关措施,以在农地流转中切实保护妇女的土地权益。
关键词:妇女土地权益;农地流转;问卷调查;Logistic模型中图分类号:F301.11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05)06-0012-04 Study on Factors Influencing Women’s Decision-makingin Farmland Transfer——A Case Study of Sample Villages in Taizhou of Jiangsu ProvinceHUANG Yi,HUANG Xian-jin(Department of Urban& Resources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analyze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of women in farmland transfer.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and Logistic model analysis were employ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llowing factors are important for women to make decisions in farmland transfer: the proportion of women’s farmland in total family farmland, non-farmer employment rate, income per unit land area, farmland area belonging to women. In addition, the higher education women received, the less farmland transfer happened. Relevant measures have to be taken to protect farmland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men in farmland transfer.Key Words: land rights of women; farmland transfer; questionnaire; Logistic model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是农村妇女地位与权利的重要体现。
虽然从法律上来看,男女的土地权益是平等的,但收稿日期:2005-08-12修稿日期:2005-09-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373060;7037302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3BJY034)和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设研究)课题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黄意(1984-),男,江西省萍乡人,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生。
黄意,黄贤金:农地流转中的妇女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究——以江苏省泰州市农村调查为例 13事实上,根据全国妇联的调查,在无地的人群中,妇女占了70%,而其中的20%从未得到过土地。
此外,44%的妇女结婚时失去了土地,7%的妇女离婚时失去了土地,57%的妇女在土地重新调整时失去了土地[1]。
农地分配中的性别平等问题业已成为农村社会经济运行以及土地制度改革中的重要问题[2]。
而农地流转是土地再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土地决策权益具有决定性作用。
为了解妇女在这一过程中能否行使决策权,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研究。
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问卷调查以农户家庭为单位,调查时间范围为2003年5月至2004年5月。
问卷主要内容涉及家庭就业结构、受教育水平,现有土地的类型及其比例,2003年农业生产类型及产量、产值,农业经营成本,收入状况,距2003年最近的一次农用地流转情况(包括各种流转形式的农地流入与流出)及流转的主要原因、妇女地位调查等。
调查选取江苏省里下河农区的泰州市兴化县为调查区域,选取3个村(薛庄村、南蒋村和周蛮村)为调查点,随机选取农户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总数87份,均为有效问卷。
2 模型构建与应用2.1 模型选择Logistic 模型适用于因变量为两分变量的分析,是分析个体决策行为的理想模型[3]。
利用Logistic 模型,分析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与农地流转意愿的相关关系,从而得到影响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主要因素及各因素的贡献量[4]。
因变量是农地流转中的妇女地位。
根据问卷结果,若农地流转以妇女拥有平等地位取值为1;反之因变量取值为0。
用SPSS/Win 的Logistic 模块可以建立模型:()()m m 110m m 110xx Exp 1x x Exp ββββββ+++++++=L L P (式1) 其中,P 是妇女参与农地流转的概率;x i 是妇女参与农地流转的诸多因素;0β是常数项,与x i 无关;12,,,,mββββL 是回归系数,它表示诸因素x i 对P 的贡献量。
2.2 因素选择依据农村土地市场运行机制[5],并结合Delphi 方法,选择7个自变量(表1)。
2.3 结果分析为区分妇女在土地流入、流出中的决策权差异,对农地流入和流出分别建立模型对比分析(表2和表3)。
模型运行结果表明,A fi 、E f 、R w 、A i 、P out 、P in 通过检验。
具体结果如下:(1)妇女受教育水平与家庭土地流转率成反比。
农村妇女教育水平每提高1,则农地流转水平反而下降1/2。
因此,妇女受教育水平高的家庭更偏重于将土地作为基本保障。
(2)家庭非农就业率对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的影响非常显著。
家庭人口每增加1个非农人口,则妇女在家庭土地流转中的决策权就会增加近1倍。
调查样本村中,平均从事非农劳动率达53%,而妇女从事非农就业率为12% 。
可见,在农村家庭中,大部分是男性从事非农生产,家里的耕地基本上是由妇女来管理。
因而,在农地的流转上,妇女更有发言权。
(3)妇女在土地流入方面的决策权大于流出方面的决策权。
模型运行结果表明,土地流入越多,则妇女决策权越大;土地流出越多,则妇女决策权越小。
(4)单位土地面积收益越高,妇女的决策权就越大。
这与妇女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力量是一致的。
但是,模型运行结果则表明,妇女拥有的土地面积越多,其决策权反而越小。
14 中国土地科学 2005年12月 第6期3 结论与建议农村妇女土地权利的保障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资源贫乏型社会如何公平分配土地等财产资源的经济权益问题[6]。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1)逐步摈弃传统的家庭财产观点,建立农户家庭内部财产登记制度,从而用社会性别视角看农村妇女土表1 农村妇女土地流转决策权的影响因素Tab.1 Influencing factors of women’s decision making for farmland transfer表2 农村妇女决策权对农地流入响应模型Tab.2 The response model of women’s rights of decision-making on farmland buy-in 变量说明系数Wald 检验值Wald 系数显著性概率比数比妇女耕地占家庭耕地比例(A fi ) -7.56010.331 0.001 0.001 妇女受最高教育水平(E f ) -0.621 4.909 0.023 0.537 土地流入率(P in ) 0.378 4.976 0.024 1.459 家庭非农就业率(R w ) 4.600 5.780 0.016 99.505 单位面积农业纯收入(A i )0.0015.3950.0201.001表3 农村妇女决策权对农地流出响应模型Tab.3 The response model of women’s rights of decision-making on farmland buy-out 变量说明系数 Wald 检验值Wald 系数显著性概率比数比妇女耕地占家庭耕地比例(A fi ) -7.72410.812 0.001 0.001 妇女受最高教育水平(E f) -0.587 5.334 0.025 0.556 土地流出率(P out ) -0.645 6.562 0.011 0.525 家庭非农就业率(R w ) 4.506 5.527 0.019 90.582 单位面积农业纯收入(A i )0.0014.909 0.027 1.001变 量变量说明变量取值和公式变量类型 R w 非农就业率(非农生产人口+兼业人口(按非农工作月数折算成非农生产人口))/总劳动力数实值R fw 妇女非农就业率(妇女非农生产人口+家庭妇女兼业月数总和/12)/妇女总劳力数实值 A fi 妇女耕地占家庭耕地比例 妇女拥有土地/家庭总土地*100% 实值 E f 家庭农妇受教育最高水平 1=小学及以下,2=初中,3=高中,4=大学 虚拟 P in 土地流入率 流入土地面积/现有土地面积*100% 实值 P out 土地流出率土地流出面积/原有土地面积 实值 A a单位面积农业纯收入农业纯收入/农用地面积实值黄意,黄贤金:农地流转中的妇女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究——以江苏省泰州市农村调查为例15地承包问题[7],充分考虑现实社会性别利益关系,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不损害妇女权益,将个人权利从家庭中剥离出来。
(2)增强妇女参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使妇女重新走向社会。
这不仅对于保护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都有重要意义[8]。
(3)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妇女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妇女的地权在结婚、离婚后受到保障,但并没有规定这种保障的办法[9]。
这就要求明确有关法律规定,以克服农村习惯做法,确实保护妇女土地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