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IPO折价现
- 格式:doc
- 大小:234.50 KB
- 文档页数:7
我国IPO定价分析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IPO(首次公开发行)成为了吸引投资者和企业的一种重要方式。
而IPO定价作为整个发行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一直备受市场关注。
在我国,IPO定价的研究和分析也成为了学者和投资者关注的热点议题。
IPO定价是指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过程中,确定新股发行价格的行为。
IPO定价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效率和投资者的预期收益。
在我国,IPO定价通常由相关部门和机构根据市场情况、企业价值等因素进行评估和制定。
实际IPO定价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争议,因此对IPO定价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准确度。
需要考虑的是IPO定价的影响因素。
在我国,影响IPO定价的因素包括市场环境、行业状况、企业财务状况等多个方面。
市场环境是影响IPO定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宏观经济形势、资本市场的繁荣程度等。
行业状况也会影响IPO定价,一般而言,处于高增长行业或者前景良好的行业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较高的IPO定价。
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也是影响IPO定价的关键因素,包括盈利能力、成长性、资产负债状况等。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未来收益的预期,从而影响IPO定价的水平。
需要关注的是我国IPO定价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实际操作中,我国的IPO定价常常存在一些问题,如定价偏低导致市场炒作、定价过高导致投资者认购不足等。
一方面,一些企业通过IPO定价避险,将企业价值定得过低,导致投资者预期超出实际价值,这样的IPO定价会对市场稳定性造成较大的干扰。
一些企业则会通过IPO定价将企业价值定得过高,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认购,但实际上并不具备那么高的价值。
这样的IPO定价会导致投资者在发行后面临较大的风险和损失。
我国IPO定价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亟需解决,以提高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投资者的保护。
还需对我国IPO定价的改进和优化进行探讨。
为了提升IPO定价的质量和合理性,我国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
什么是ipo 折价现象IPO的全称是initialpublicoffer,即“首次公开发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
IPO新股定价过程分为两部分,首先是通过合理的估值模型估计上市公司的理论价值,其次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发行方式来体现市场的供求,并最终确定价格。
就估值模型而言,不同的行业属性、成长性、财务特性决定了上市公司适用不同的估值模型。
目前较为常用的估值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收益折现法与类比法。
所谓收益折现法,就是通过合理的方式估计出上市公司未来的经营状况,并选择恰当的贴现率与贴现模型,计算出上市公司价值。
如最常用的股利折现模型(DDM)、现金流贴现(DCF)模型等。
贴现模型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如何确定公司未来的现金流和折现率,而这正是体现承销商的专业价值所在。
所谓类比法,就是通过选择同类上市公司的一些比率,如最常用的市盈率(P/E即股价/每股收益)、市净率(P/B即股价/每股净资产),再结合新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如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来确定上市公司价值,一般都采用预测的指标。
市盈率法的适用具有许多局限性,例如要求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要稳定,不能出现亏损等,而市净率法则没有这些问题,但同样也有缺陷,主要是过分依赖公司账面价值而不是最新的市场价值。
因此对于那些流动资产比例高的公司如银行、保险公司比较适用此方法。
在此次建行IPO过程中,按招股说明书中确定的定价区间1.9~2.4港元计算,发行后的每股净资产约为1.09~1.15港元,则市净率(P/B)为1.74~2.09倍。
除上述指标,还可以通过市值/销售收入(P/S)、市值/现金流(P/C)等指标来进行估值。
通过估值模型,我们可以合理地估计公司的理论价值,但是要最终确定发行价格,我们还需要选择合理的发行方式,以充分发现市场需求。
目前常用的发行方式包括:累计投标方式、固定价格方式、竞价方式。
一般竞价方式更常见于债券发行,这里不做赘述。
累计投标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新股发行方式之一,是指发行人通过询价机制确定发行价格,并自主分配股份。
我国IPO定价分析近年来,我国的企业不断呈现出上市的趋势,同时,IPO的定价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对于企业而言,IPO定价的合理性不仅关系到企业融资的成本和资本利润率,也关系着股票市场的信心和未来的发展。
因此,本文将对我国IPO的定价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企业IPO的定价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企业的业绩、发展前景、投资市场的整体情况、同行业的竞争格局等等。
其中,投资市场的整体情况是IPO定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市场整体上涨时,企业容易得到更高的IPO定价;相反,当市场整体下跌时,企业的IPO定价就不得不偏低。
另外,企业的业绩和发展前景也是影响IPO定价的因素之一。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的估值,另一个则是公司对于资本市场的吸引力。
当企业在业绩和前景方面表现出色时,其IPO定价自然会相应升高,而当这些方面出现问题时,IPO定价则反之。
除此之外,同行业的竞争格局也是影响IPO定价的因素之一。
当某个行业内唯一上市的企业IPO时,其IPO定价可能会偏高;而当某个行业内多家企业同时IPO时,企业的IPO 定价就不得不更加谨慎。
那么,目前我国公司的IPO定价情况又是如何的呢?从总体上来看,近几年来国内企业IPO的定价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
其中,2018年的IPO定价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
当时,多个申请IPO企业被要求降低定价,以迎合投资者的需求。
这也启示我们,在IPO定价时,企业需要更加关注资本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定价,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IPO定价本身不是绝对公正的。
尤其是在我国,一些IPO的企业被指责为“强制配售”,其IPO定价往往也更加深受争议。
因此,在进行IPO定价时,我们需要更加注意公正性,减少投资者对于企业和市场的不信任。
综上所述,IPO定价是非常重要的,在定价时需要更加关注投资市场的整体情况、企业的业绩和前景、行业的竞争格局等多种因素。
通过更好的定价来实现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资本利润的优化,提高投资者对于企业的信心,推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我国IPO定价分析IPO(首次公开发行)是指某公司首次在证券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或其他证券,以吸引更多资金支持企业的发展。
在我国,IPO定价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因为定价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公司发行股票的成功与否,同时也关系到投资者的利益。
对我国IPO定价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IPO定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市场因素、公司因素和政策因素等。
市场因素主要包括股票市场的行情、投资者的需求和市场情绪等。
公司因素则主要包括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前景、行业地位等。
政策因素则主要包括监管部门对市场的调控政策、对企业的审核标准等。
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IPO定价的决策过程。
我国IPO定价存在一些特殊的现象,比如“新股发行与二级市场收益之间的矛盾”、“定价压降或拉升的控制难题”等。
具体来说,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对新股的认购意愿强烈,导致了新股发行价格常常被高估,企业IPO定价过高的现象较为严重。
由于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往往对新股发行后的市场表现都持谨慎态度,也就是说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上要求更高的收益率。
这就导致了新股与二级市场之间的收益预期出现矛盾,增加了IPO定价的难度。
监管部门对新股发行价格的影响也是一大特点,审核标准的不断调整,常常给企业IPO定价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的IPO定价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
市场需求与企业价值之间的不匹配,导致了高发行价的现象频频发生。
证监会对IPO定价的干预也使得企业在IPO定价中难以自由定价。
投资者对新股发行定价的误解也是IPO定价不合理的一个原因。
我国IPO定价体系需要更多对市场的放权,使市场的力量能更好地定价,同时也需要对投资者进行更多的引导。
我国IPO定价分析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市场因素、企业因素和政策因素等。
在分析中需要对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前景,同时也需要对政策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
从宏观的层面来看,我国的IPO定价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更多的政策引导和市场放权来解决。
我国IPO折价现象的原因分析与改进建议作者:张瑜来源:《商情》2016年第03期[摘要]IPO折价现象一直是资本市场的一大谜团,关于IPO折价形成的原因讨论,一直也都是金融界关注的焦点。
我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由于发展历史与监管体制的特殊性,IPO折价现象更是尤为严重。
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造成我国IPO高折价率的原因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综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并将金融理论与我国资本市场现状相结合,深入探究造成我国IPO折价现象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助力于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关键词]IPO折价;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原因分析IPO折价是指新发行的股票上市后,二级市场上的首日交易价格大于一级市场发行价格的现象。
IPO折价会直接导致上市首日股票收益率为正,给申购新股成功的投资者带来超过市场平均收益的超额收益。
在我国,由于IPO折价现象十分严重,也被戏称为“新股不败”的神话。
因为在这种市场环境下,申购成功的投资者可以获取新股上市的巨额无风险利润,而无需承担相应的风险成本。
然而,IPO折价现象并非理性的市场行为,IPO折价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资本市场的公平和效率,违背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因此,需要对其给予关注与控制。
对于IPO折价现象的研究其实由来已久,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IPO折价现象在世界各国资本市场都存在,但是,不同国家由于股市的规范化、市场化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其IPO折价率也不尽相同。
例如,美国股市作为成熟资本市场的代表,其IPO折价率大概在18%左右,属于较低水平,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完善,故其IPO折价率通常较高。
中国股市更是以平均超过200%的IPO折价率位居全球第一位。
在这种市场背景下,研究我国高IPO折价率形成的原因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对IPO折价成因的解释众多,然而,并没有某种学说在对于IPO折价形成原因的解释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我国新股IPO高折价现象探析作者:丁洪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08年第12期一、我国证券市场IPO存在高折价现象IPO折价是指股票一级市场的新股发行价格低于二级市场交易价格的现象,这是一个在所有国家股票市场上都存在的普遍现象。
我国IPO折价率水平与证券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存在密切关联,随着股市不断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IPO折价率也经历了一个渐次降低的过程。
从IPO折价率指标看,高折价率仍然体现了“新兴+转轨”的双重市场特征。
根据市场统计,亚太新兴市场的新股发行折价率为60-80%之间,而欧美股市的新股发行折价率为15-20%;转轨国家的新股发行折价率为150%左右,而非转轨国家的新股发行折价率为25%左右。
二、对A股市场新股IPO高折价的解释在中国,“新股发行价肯定低于正常的市场价格,买到新股肯定能赚钱”,这些信息早已公开,所有的投资者面对一级市场上的新股,都会做出“买进”这一决策,申购新股可以获得巨大的无风险利润。
因此,大量资金投资于一级市场,这可以从新股发行过程中极低的中签率得到验证。
一级市场资金过多,影响到二级市场的资金供给,市场交易不活跃,势必影响到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
对于IPO的适度折价是各国资本市场共有的现象,但我国股市IPO折价远远高于海外市场,吸引了巨额资金滞留于一级市场,严重阻碍了我国股市的健康发展。
要解决我国股市IPO高折价应该从新股IPO折价的根本原因入手。
1.我国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仍不完善我国新股发行的额度控制,即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控制IPO供给,导致新股供求失衡。
一方面一级市场低定价形成的超额利润被强化。
在我国股票交易市场上,市场估值水平呈结构性分化,价格水平较低的蓝筹股和大多数价格水平较高的“筹码”股并存,在发行价格受限的情况下,已上市公司的比价效应必然使大多数新股上市首日价格偏高。
另一方面造成了一级市场股票供应不足,且缺少供给的微调机制,在新股发行价格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股票上市价格明显高于其内在价值。
《我国IPO定价合理性的实证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和开放,企业IPO(首次公开募股)成为许多公司的重要融资途径。
然而,IPO定价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
IPO定价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公司的融资效率、市场声誉以及投资者的利益。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我国IPO定价的合理性。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近年来,我国IPO市场呈现出繁荣的态势,然而,在市场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IPO定价的不合理现象。
这既影响了公司的融资效果,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因此,研究我国IPO定价的合理性,对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公司融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以我国近年来的IPO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数据来源包括公开的财务报告、招股说明书以及相关数据库。
四、实证分析1.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本文选取了我国近年来的IPO公司作为样本,对样本公司的基本情况、财务状况、发行价格、发行市盈率等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结果显示,样本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发行价格和市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2. IPO定价合理性的衡量指标本文采用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来衡量IPO定价的合理性。
通过对样本公司的市盈率、市净率与同行业公司的对比分析,发现样本公司的定价在整体上较为合理,但仍有部分公司存在定价偏高或偏低的现象。
3. IPO定价与市场表现的关联性分析本文进一步分析了IPO定价与市场表现的关联性。
通过对比样本公司上市后的股价表现、交易量等指标,发现IPO定价合理的公司,其市场表现往往较好。
这表明IPO定价的合理性对公司的市场表现具有重要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 我国IPO定价在整体上较为合理,但仍有部分公司存在定价偏高或偏低的现象。
2. IPO定价的合理性对公司的融资效率、市场表现以及投资者利益具有重要影响。
浅谈我国IPO折价现象IPO折价现象简述:一只股票在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s)后,上市交易首日的收盘价通常都会明显高于发行价,形成“首日收益”,这一现象被称为IPO 折价或IPO 抑价。
IPO折价的幅度通常用IPO首日收益率度量,首日收益率(.IPO 折价并非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个别上市交易首日收盘价-发行价)发行价现象,而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股票市场,不同的只是折价的幅度。
IPO折价现象非常神秘,很难用传统金融理论解释。
这个问题逐渐受到理论界的重视,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解释。
不过,由于IPO 折价现象成因的复杂性,到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仍停留在假说阶段。
本书P30列出了世界39个国家和地区上市首日平均收益率比较,我国高举榜首且首日回报率是第二名的两倍多,说明我国IPO折价现象非常严重。
所以我想通过对我国股票市场的研究,做一下简单分析。
关于IPO折价现象成因的通行假说:自20 世纪80 年代理论界开始对IPO 折价进行研究以来,已经形成了四类主要的研究视角: 不对称信息模型,制度解释,所有权和控制权视角以及行为理论。
实证证据大多支持不对称信息是导致IPO 折价的主要原因。
关于制度解释的证据不大一致,因为不同国家的IPO 市场存在不同的制度背景。
所有权和控制权视角相对较新,还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行为理论仍然在发展初期。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理论:㈠信号传递理论:该理论的出发点是发行人比投资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因而质量低于平均水平的发行人很愿意以平均的价格出售自己的股份,而高质量的发行人会被迫退出市场。
为了使自己区别于劣质发行人,高质量的发行人会故意以一个低于市场股价的价格出售股份。
㈡信息显示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发行人不了解投资者的需求和心理价位。
为了诱使潜在投资者表达他们的需求和心理价位,承销商就利用分派股权的权利给投资者提供一个折扣,对那些显示出很强购买意愿的投资者进行补偿。
我国IPO定价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蓬勃增长,初次公开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成为了吸引大量投资者的重要手段。
IPO定价是新股发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公司及投资者的利益。
本文将从定价的基本原则、IPO定价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IPO定价的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IPO定价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公正合理、市场化、稳定经营以及保护投资者利益等。
公正合理是指定价过程应该公开透明、决策过程公平,以确保投资者对公司的估值准确。
市场化是指IPO定价应该充分借鉴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发现机制,以反映市场对公司的认可程度。
稳定经营意味着IPO定价应该确保公司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正常运营,同时避免过高的定价导致股价泡沫。
保护投资者利益则是指IPO定价应该照顾投资者的合理预期和投资成本,以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信心。
我国的IPO定价存在一些问题。
我国股权融资市场尚不成熟,股票定价难以完全准确反映公司的价值。
这主要与中国的证券市场相对年轻、发展不平衡有关。
我国的定价机制存在政府干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国有企业上市时。
政府往往会通过政策性定价、划拨股份等方式,导致IPO的定价与市场供求关系脱钩。
由于信息披露不充分以及部分中小型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投资者往往难以正确评估公司的价值,定价的不确定性增加。
我国IPO定价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的IPO一般由证券监管机构对发行价格进行审查和批准,这导致了定价权的集中。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投资者热情高涨,导致一些公司的IPO收益过高,使得定价具有偏高倾向。
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潜力在IPO定价中起着重要作用。
市场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将会影响发行价格的设定。
随着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创新型企业的兴起,科创板等市场也为定价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
浅谈我国IPO折价现象IPO折价现象简述:一只股票在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s)后,上市交易首日的收盘价通常都会明显高于发行价,形成“首日收益”,这一现象被称为IPO 折价或IPO 抑价。
IPO折价的幅度通常用IPO首日收益率度量,首日收益率(.IPO 折价并非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个别上市交易首日收盘价-发行价)发行价现象,而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股票市场,不同的只是折价的幅度。
IPO折价现象非常神秘,很难用传统金融理论解释。
这个问题逐渐受到理论界的重视,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解释。
不过,由于IPO 折价现象成因的复杂性,到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仍停留在假说阶段。
本书P30列出了世界39个国家和地区上市首日平均收益率比较,我国高举榜首且首日回报率是第二名的两倍多,说明我国IPO折价现象非常严重。
所以我想通过对我国股票市场的研究,做一下简单分析。
关于IPO折价现象成因的通行假说:自20 世纪80 年代理论界开始对IPO 折价进行研究以来,已经形成了四类主要的研究视角: 不对称信息模型,制度解释,所有权和控制权视角以及行为理论。
实证证据大多支持不对称信息是导致IPO 折价的主要原因。
关于制度解释的证据不大一致,因为不同国家的IPO 市场存在不同的制度背景。
所有权和控制权视角相对较新,还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行为理论仍然在发展初期。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理论:㈠信号传递理论:该理论的出发点是发行人比投资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因而质量低于平均水平的发行人很愿意以平均的价格出售自己的股份,而高质量的发行人会被迫退出市场。
为了使自己区别于劣质发行人,高质量的发行人会故意以一个低于市场股价的价格出售股份。
㈡信息显示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发行人不了解投资者的需求和心理价位。
为了诱使潜在投资者表达他们的需求和心理价位,承销商就利用分派股权的权利给投资者提供一个折扣,对那些显示出很强购买意愿的投资者进行补偿。
㈢:“赢者诅咒”和“马车效应”理论这两个理论都是基于投资者拥有的信息存在差异性。
前者用折价来弥补信息不足造成的损失。
后者为了避免发行股票无人购买而采用折价发行,以吸引第一批投资者,进而引来大量投资者的加入。
㈣代理理论:该理论假设承销商掌握更多的市场信息和发行新股的定价信息,因此发行人无法很好地监督承销商的行为,所以承销商可以折价发行股票以减少承销该股票的风险。
我国IPO 现象的实证研究:本文以我国与2010年1月1日到2012年12月31日以来的782(创业板319家,中小板374家)家上市公司的数据来研究市场IPO 折价的影响因素,具体计算公式为:110)(i i i i P P P DIS -=其中,i DIS 表示股票i 的折价率,0i P 表示新股的上市首日收盘价,1i P 表示新股的发行价格。
我国上市公司研究样本对象的782 家上市公司IPO 折价率的折线图:图表 显示,自2010 年1月1 日上市公司第一天以来,上市公司IPO 折价率明显为正值,并且股票折价率的波动不稳定,这也就说明我国股票市场IPO 折价现象相当明显。
由于IPO 折价的存在,投资者在上市第一天进行买进卖出股票时获得了超常的初始收益。
由于初始收益的存在也更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市场,引起股票的超额需求,进一步导致股票价格升高。
从K 线图中也能看出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首日的收盘价格水平明显较高。
IPO 折价率显著为正。
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由于能力所限,只检验了流动性假说和信息不对称假说对IPO 折价的解释能力。
流动性假说认为,流动性越高的股票价格越高。
如果首日上市股票的流动性越高,股票价格就越高,IPO 折价率越大。
股票上市首日换手率不仅能够表示其流动性,也可以表示投资者的投机动机。
根据信息不对称假说,在现实的新股发行中发行人、承销商和投资者对于发行公司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水平、筹资项目的盈利前景、一级市场对新股的需求价格和数量等信息的掌握程度均不相同。
投资者难以获得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信息,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处于信息劣势。
这会影响IPO 折价率的变化。
我们用公司规模表示信息不对称。
一般认为,公司的规模越大,投资者的信息劣势较小,股票价格上升,IPO 折价率上升。
这里我们用上市公司资产总额来表示公司规模。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i i R X X X DIS ++++=3322110ββββ其中,i DIS 表示股票i 首日上市的折价率,1X 表示股票i 首日上市的换手率,用来验证流动性假说; 2X 表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资产总额,用来验证信息不对称假说;3X 表示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发行价格,发行价格越低,IPO 折价率越大。
模型中的0β 表示上市公司的固定效应。
在估计回归参数的时候,本文采取了最小二乘方法。
通过Eviews 可得一下结果:Dependent Variable: DIS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6/23/13 Time: 14:06 Sample(adjusted): 40 50C -108.0651 28.95583 -3.732067 0.0073 X1 179.7251 33.66834 5.338105 0.0011 X2 0.686667 0.316018 2.172877 0.0663 R-squared0.816620 Mean dependent var 23.56909 Adjusted R-squared 0.738028 S.D. dependent var 33.28835 S.E. of regression 17.03804 Akaike info criterion 8.784061 Sum squared resid 2032.063 Schwarz criterion 8.928751 Log likelihood -44.31234 F-statistic 10.39068 Durbin-Watson stat2.599238 Prob(F-statistic)0.005692常数项,1X ,3X 均通过了t 检验,方程整体通过F 检验,且拟合优度较高,说明该线性模型整体效果较好。
DW=2.599238,接近于2,说明方程不存在自相关性。
对方程做WHITE检验可得下图:F-statistic 4.140824 Probability 0.365112Test Equation:Dependent Variable: RESID^2Method: Least SquaresDate: 06/28/13 Time: 22:32Sample: 40 50Included observations: 11C 15161.06 5404.102 2.805472 0.2180X1 -24419.68 8805.531 -2.773220 0.2203X1^2 3225.902 2115.838 1.524645 0.3696X1*X2 274.8260 66.58098 4.127695 0.1513X1*X3 0.072193 0.034250 2.107792 0.2820X2 -373.0194 107.4737 -3.470796 0.1786X2^2 1.514712 0.421338 3.595001 0.1727X2*X3 0.000722 0.000357 2.024531 0.2921X3 -0.027752 0.014350 -1.933883 0.3038X3^2 -9.24E-08 4.78E-08 -1.932394 0.3040R-squared 0.973868 Mean dependent var 184.7330Adjusted R-squared 0.738681 S.D. dependent var 259.9842S.E. of regression 132.9023 Akaike info criterion 12.03739Sum squared resid 17663.01 Schwarz criterion 12.39911Log likelihood -56.20565 F-statistic 4.140824Durbin-Watson stat 1.700892 Prob(F-statistic) 0.365112α,所以接受原假设,即方程不存在异方差。
各项由于P值大于置信水平05=.0估计参数基本符合实际经济意义,说明模型整体良好,可用于实证研究.β显著为正,说明上市公司IPO 折价率与股票上市首日的流动性(或活跃程度)1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流动性假说相一致。
β为正值,表示公司规模与IPO 折价率之间存在正向相关,然而,回归结果并2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水平为5%)。
因此,至于公司规模是否对IPO 折价率产生较大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
信息不对称假说难以作为我国股票市场IPO 折价率现象的主要原因。
也印证了非对称信息不可能是IPO 折价的主要原因的论证。
显著为负,并通过了1%的置信水平。
说明上市公司的发行价格与我国股票市3场IPO 折价率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这足以说明上市公司股票发行价格可以也应该作为解释IPO 折价率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可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流动性假说和上市公司股票发行价格对我国创业板IPO 折价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IPO 折价率与股票流动性呈显著地正相关关系,与股票发行价格呈显著地负相关关系;其次信息不对称假说不是造成创业板IPO 折价现象的主要原因,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股票市场的IPO现象。
对其中的7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绘制IPO折线图,由图看出,折价率最高可达200%,而平均水平也达到50%左右,总体水平明显高于我国股市的IPO平均折价率,这说明IPO折价现象在创业板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为什么我国会有如此之高的IPO折价率?我认为除了上述分析的普遍原因外,我国特有的一些因素也造成了IPO折价率的上升。
具体有:1. 中国政府对IPO的管制:政府每年控制IPO发行量以及政府规定IPO发行价格上限。
政府管制政策,人为造成中国IPO一级市场供给远远小于需求状况。
而由于存在发行价格上限,使得IPO一级市场的定价不能反映市场的供需状况。
这是导致IPO折价的主要原因2. 中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中国的资本市场作为新兴的市场,发育程度还不够成熟,现在的投资工具不够丰富,不能够有效地分流市场的流动资金,而首次上市的股票必然会成为市场的热点,大量资金的追捧导致新发行股票的首日的大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