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抑价研究文献综述(投资银行学-南京大学,王长江)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459.50 KB
- 文档页数:41
IPO定价影响因素文献综述IPO定价影响因素文献综述摘要: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初次公开募股(IPO)已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
IPO定价是IPO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企业融资效果和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因此,研究IPO定价影响因素对于指导企业融资和提高市场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综述相关文献,从市场因素、公司因素以及政府监管与干预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IPO定价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研究展望进行了讨论。
一、引言IPO是企业首次将其股份公开销售给大众的过程。
IPO是企业融资的一种途径,也是市场发展与企业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
IPO定价是IPO过程中一个关键的环节,足够准确的IPO定价对于企业融资效果和市场稳定性都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对IPO定价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指导企业融资决策、推动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市场因素对IPO定价的影响市场因素是影响IPO定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市场的流动性以及资本市场的整体表现等都可以对IPO定价产生影响。
市场需求与供给关系的平衡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股票的定价水平。
此外,市场的流动性也会决定最终的IPO定价,流动性越高,定价越有可能偏高。
市场的整体表现也会对IPO定价产生影响,市场繁荣时的IPO定价会相对较高,而市场低迷时的IPO定价则会相对较低。
三、公司因素对IPO定价的影响公司因素是影响IPO定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公司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成长潜力等都会对IPO定价产生影响。
企业的盈利能力直接决定了其股票的价值,盈利能力越高,IPO定价就会相对较高。
财务状况对IPO定价也有重要影响,财务状况较好的企业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IPO定价。
此外,企业的成长潜力也是影响IPO定价的重要因素,潜力越大的企业有可能获得更高的IPO定价。
四、政府监管与干预对IPO定价的影响政府在IPO定价中的监管与干预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与干预程度直接影响到IPO定价的公平与合理。
中国A股市场IPO抑价问题文献综述作者:褚鹏来源:《商情》2013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从制度层面、新股供给层面、新股需求层面探讨中国资本市场超额IPO抑价。
结论表明,中国资本市场的IPO抑价是由制度以及供需等多种因素造成,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投资者的逐渐成熟,中国资本市场的IPO抑价会逐渐回归“合理”。
【关键词】IPO抑价,制度,新股供给,新股需求一、什么是IPOIPO,即首次公开发行,是指股份公司首次公开向社会公众招股。
它是股份制企业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据相应证券会出具的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商或做市商进行销售。
企业通过IPO上市后对企业本身具有很多好处:可以募集资金,吸引投资者;增强股份流通性,但也有坏处:审计成本增加;路演和定价时易于被券商炒作;风投等容易获利退场。
中国的股份制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
二、IPO抑价现象IPO抑价是指首次公开发行股股票的公司在上市首日后的收盘价高出发行价的现象。
最初由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新股短期发行抑价,2、长期定价偏高,3、火爆的发行市场,即某些阶段IPO上市首日超额收益远远高于一般水平,并伴随公司发行的数量激增。
IPO抑价是一种在全球资本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欧美等成熟资本市场,IPO 抑价率一般在15%左右,而中国资本市场却高达130%,甚至在行情火爆时达到300%之多。
也正是这种巨大的差异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于中国IPO抑价问题的研究。
三、IPO抑价成因(一)国外成熟资本市场IPO抑价理论。
IPO首日高收益的原因无非是两个:1、新股发行价过低,即从理性的角度解释认为抑价;2、新股上市首日过度反应,即从非理性角度解释认为溢价。
理性解释是以二级市场是有效市场为前提的,目前的主流理论为信息不对称理论,即IPO抑价是对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的补偿,而信息不对称又具体分为:1、基于发行人与承销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Baron(1982)认为,由于承销商比发行人拥有更多的新股发行市场信息,因此作为风险厌恶者的承销商就会有意压低新股发行价格,降低承销失败的风险。
IPO上市首日抑价效应文献综述作者:刘茂娟来源:《商情》2013年第45期【摘要】IPO上市抑价现象指的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定价低于股票上市首日市场价格的现象各国的抑价率高低不一。
本文通过梳理国外IPO抑价效应的理论研究,述评中国IPO抑价效应原因和政策建议研究,力图为国内IPO抑价效应研究学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IPO,抑价,理论假说,原因,建议一、引言关于股价的各种研究层出不穷,首次公开发行(IPO)定价作为股价的起源,理所当然成为众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代表主题是——IPO上市抑价效应研究。
股票开市以来,IPO 抑价现象普遍存在,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15%左右和新兴国家股票市场60%左右的IPO抑价率而言,中国一直具有较高的IPO抑价率,也引起了广大专家学者对中国股票市场IPO抑价之谜的探索的好奇心。
凤凰化工(旧名,600656)作为上海证券交易所营业首日交易的上市公司之一,上市首日收盘价260元,对应发行价100元,IPO抑价率((上市首日收盘价—发行价)/发行价*100%)高达160%。
国外关于IPO抑价效应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形成系统的理论,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股票市场当事人角度,以及研究新视角——企业管理质量假说。
除了众多的理论研究之外,国外学者也从不同行业或者金融重大事件下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国内学者对IPO抑价的理论研究较少,进行了大量的IPO抑价实证研究,从主板市场到创业板市场,从房地产企业到金融行业,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从投资主体到发行主体,角度新颖全面,并为降低国内高抑价率提出政策建议,健全国内股票发行和交易制度。
二、国外IPO抑价理论研究(一)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国外IPO抑价理论1、“赢者诅咒”理论假说、投资银行信息垄断假说Rock提出的“赢家诅咒”理论,也可以称为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逆向选择假说。
Rock认为可以把市场上的投资者,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差距分为知情投资者和非知情投资者,前者因为掌握的信息较多,认购IPO定价高的新股的可能性较低,而后者可能因为认购高定价的新股产生负收益,此时就出现了对非知情投资者的“赢者诅咒”。
《产业政策、承销商声誉和IPO抑价》篇一产业政策、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一项实证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产业政策、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现象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
产业政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对公司的运营和资本运作产生深远影响。
承销商声誉则直接关系到公司IPO(首次公开发行)的定价和上市后的市场表现。
而IPO抑价则是衡量市场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本文旨在探讨产业政策、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关于产业政策与IPO的关系,学者们普遍认为产业政策的调整和优化能提高企业IPO的成功率。
而承销商声誉的研究则表明,高声誉的承销商能为企业带来更低的IPO抑价率和更高的上市后股价表现。
在过去的文献中,关于这三个因素的独立研究较多,但将它们综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尚不多见。
三、研究假设基于前人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一:产业政策的优化能降低IPO抑价率。
假设二:承销商的声誉越高,IPO抑价率越低。
假设三:产业政策、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中国A股市场为研究对象,收集了近五年内完成IPO的公司数据。
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产业政策、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之间的关系。
五、实证分析1. 变量定义与测量(1)产业政策:采用政策扶持力度和产业优化程度两个指标进行衡量。
(2)承销商声誉:以承销商的市场份额、业务规模、业务范围等为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3)IPO抑价:以新股上市首日的收盘价与发行价的差额占发行价的百分比来衡量。
2.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我们发现高声誉承销商的IPO抑价率较低,且受产业政策支持的公司IPO抑价率也较低。
初步验证了研究假设。
3. 多元回归分析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我们发现产业政策、承销商声誉与IPO抑价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具体而言,产业政策的优化和承销商声誉的提高都能显著降低IPO抑价率。
关于IPO抑价问题的文献综述作者:李红艳来源:《商情》2013年第11期【摘要】IPO抑价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也一直是全球IPO研究的热点问题。
许多国外学者结合实证研究给出了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方面的解释。
而国内的学者也采用对国外理论在中国的验证,或者针对国内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IPO,短期抑价,信息不对称,综述IPO短期抑价即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上市首日或者初期收盘价高于发行价,投资者获得很高的超长资本收益率的一种现象。
一、国外的理论研究目前的IPO抑价的理论研究主要分为信息经济学理论、制度原因、控制权与所有权理论以及行为经济学理论。
(一)信息经济学理论。
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的不对称信息研究是信息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基础。
1.信号假说。
Allen 和 Faulhaber(1989)建立了信号模型,假设发行上市公司了解自身价值的高低。
由于实力差的公司IPO以后很难得到投资者的再认可,实力高的公司愿意采取IPO 抑价的方式发行,而抑价损失可以在高价增发过程中得到弥补。
2.动态信息获取假说。
Spatt 与Srivastava(1991)认为在路演中,承销商试图获取投资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的真实需求,要补偿机构投资者显示真实价格信号,发行商需要给他们以补偿,发行价会低于市场出清的价格。
3.赢者诅咒假说。
Rock(1986)认为,基于市场上投资者间获得的信息不对称,完全信息者只有在股票的价值被低估时才选择购买,而无信息者则面临着逆向选择,IPO抑价是对无信息者的补偿。
(二)制度避免法律诉讼假说。
Tinic(1988)认为在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下,承销商要对上市申请中的隐瞒、虚假信息负法律责任,会面临很大的诉讼风险。
承销商为了规避这一风险,往往将发行价格定的较低。
1.内部锁定假说。
Aggarwal、Krigman 和Womack(2002)分析了锁定期对新股发行定价的影响,指出因为管理者股东只有在锁定期满之后才能出售持有股票,所以管理者股东的目标应当是锁定期结束时股票价值的最大化。
IPO抑价现象分析文献综述姓名:梁庭雅学号:201441139前言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即新股首次公开发行,是指那些拥有前景看好的投资项目的公司,在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的帮助下,第一次公开在股票市场向潜在的投资者发售股份,为开展项目募集所需要资金的行为。
Ibboston(1975)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次对IPO 发行价与首日收盘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他指出:股票在一级市场的发行价格和之后二级市场中形成的首日收盘价格之间存在的差异,会导致投资者获得一种较高的初始回报率。
根据Loughran et al.(1994)的研究,无论是发达资本市场还是新兴资本市场上都普遍存在IPO 抑价现象,所不同的只是抑价程度的区别。
半个世纪以来,IPO抑价现象一直是金融领域备受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国外许多学者就这个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诸多理论解释,但是学者们的实证研究却难以完全支持某一种解释。
迄今为止,没有哪一种理论与假说能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我国股票市场正是新兴的资本市场。
新股的发行市场同样存在IPO抑价现象,并且IPO的抑价程度比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要高得多。
新股抑价幅度过大,会导致投资者把大量资金囤积在一级市场上,获取短期的高回报利润,而忽略了IPO对企业的长期投资,使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等问题。
归纳整理国外对IPO抑价现象的研究,能让我们更清楚地分析新股发行市场的现状,为以后对分析中国新股市场的理论研究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由于IPO 抑价通常以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偏离发行价的幅度计量的,所以导致IPO抑价的原因一为一级市场上的发行价偏低,二为首日收盘价高于IPO的内在价值。
文献综述部分将从这两个角度来对IPO抑价的研究进行梳理。
一、基于新股发行价过低角度解释的抑价新股发行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IPO抑价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一级市场抑价。
许多理论认为在二级市场有效的前提下,IPO发行活动的参与方(发行人、承销商和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导致了IPO发行价格过低。
IPO抑价之谜文献综述[提要]本文对国内外有关IPO高抑价之谜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指出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为今后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IPO;定价机制;定价方式一、国外研究回顾及综述现有的研究IPO之谜的理论大致划分为两类:理性与非理性。
因为IPO存在上市首日高收益的原因无外乎是两方面:一是新股发行价过低,即从理性的角度解释认为存在抑价;二是新股上市首日过度反应,即从非理性的角度解释认为存在溢价。
我们从英文用词Underpricing可以看出,大部分抑价理论解释是基于理性的范畴,即认为发行价格低于股票内在价值,导致首日超额收益存在。
该解释的前提是二级市场是有效市场。
关于理性解释主要分为两类: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信息对称理论。
尽管大量的实证证明理性理论对于成熟市场IPO之谜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在新兴市场中理性理论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不适合的。
国外主流的研究基础是信息不对称理论。
因为整个IPO主要涉及四个当事人,即发行者、承销商、投资者、监管者,根据信息不对称所考察的对象不同,大致可分为三个分支:1、投资银行模型。
Baron(1982)提出,与发行人相比,投资银行具有更多的关于资本市场发行与定价的信息,博弈的结果是发行人将定价交由投资银行,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投资银行往往更加倾向于采取抑价的方式发行,以确保发行的成功,并建立起良好的声誉。
2、“赢家诅咒”模型。
Rock(1986)认为,市场中的投资者之间并不是信息对称的,即存在知情投资者和不知情投资者。
对于新股发行来说,仅拥有知情投资者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一定的不知情投资者的参与,才能确保发行顺利,故此主张IPO抑价是为了补偿不知情投资者所承受的信息风险,以吸引这部分投资者参与认购。
3、信号显示理论。
该理论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发行人在IPO价值方面拥有比投资者更多的信息,发行人把新股抑价作为一种向投资者传递真实价值的信号(Rock,1986);二是发行人可以通过委托声誉卓越的投资银行为其承销股票,从而向投资者传递风险较低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