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股IPO抑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段小明
- 格式:pdf
- 大小:220.03 KB
- 文档页数:4
3622018.12MEC 对策建议MODERNENTERPRISECULTURE一、引言IPO 是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的简称,意为一家企业或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
而著名的IPO 抑价(IPO underpricing)现象是指在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上市当日,该股票市场交易收盘价格远高于开盘价格。
也就是说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出现了巨额的价差,这个差价导致股票的首次公开发行存在较高的超额收益率,即股票的实际收益率远远高于预期的正常收益率。
根据国外经济学家的研究显示,IPO 抑价现象普遍存在于发达资本和新兴资本市场,但各国市场的IPO 抑价率不尽相同。
下表是华盛顿大学教授Jay Ritter 对于世界各国IPO 抑价率的最新研究结果,表1:世界各国IPO抑价率比较分析国家或地区时间间隔IPO 抑价率中国1990-2016145.4%香港1980-201315.8%俄罗斯1999-2013 3.3%台湾1980-201338.1%英国1959-201216.0%美国1960-201716.8%(数据来源:https:///ritter/ipo-data/)从表1中可以看出,资本市场发展较早的国家的IPO 抑价率普遍比新兴资本市场国家的IPO 抑价率低,美国在1960-2017年的平均IPO 抑价率为16.8%,英国在1959-2012年的平均抑价率为16.0%,而俄罗斯近十余年的平均IPO 抑价率甚至低至3.3%。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1990-2016年的平均IPO 抑价率为145.4%,抑价率幅度明显高出以英国、美国、俄罗斯为代表的资本国家的平均水平。
并且我国不同地区的抑价率也呈现出不同水平,香港、台湾地区的IPO 抑价率分别为15.8%和38.1%,较之大陆平均水平更接近于发达资本市场的IPO 抑价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异常的IPO 抑价现象已导致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关注与重视。
我国中小板市场IPO高抑价产生原因及对策建议作者:付豫赵明娇张玉青陈美琪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9期摘要:我国中小板市场企业IPO抑价现象比较普遍,绝对抑价率较高。
IPO抑价造成了中小板市场资源配置失衡,融资效率低下;投资者非理性炒新,扰乱中小板市场秩序等问题。
而它的产生原因主要有股权制度发展不成熟、股市信息不对称以及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等。
解决中小板市场IPO高抑价问题需要减少股权分割和部分流通现象,完善股权制度;建立良好的监管制度,增加对中小板市场上市公司的尽职调查;引导个人投资者理性投资,提高机构投资者占比。
关键词:中小板市场;IPO抑价;绝对抑价率;对策建议2004年5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出批复,同意深交所在主板块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并核准了中小企业板块实施方案。
目前,我国中小板股票市场一共有九百多家上市公司。
在我国,中小板市场上市的企业上市初始的市场价格明显高于它的首次公开发行定价(即发行价格),被称为IPO抑价现象。
本文首先分析我国中小板股票市场IPO抑价现象带来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探究产生抑价的原因,最后提出初步的对策建议。
一、中小板市场IPO抑价现象带来的问题IPO溢价率高实际上反应的是新股定价效率的问题。
因为IPO抑价折射出股票市场发展的成熟度和股票定价效率的高低,IPO过高抑价会对股票市场乃至金融、经济市场产生不利影响。
而我国中小板市场的IPO抑价率普遍较高,这便带来了许多问题。
(一)中小板市场资源配置失衡,融资效率低下新股抑价程度对中小板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在定价效率低的情况中,股票发行者想要通过股票高价来获取更高的融资额,而承销商则想要通过较低的价格分摊承销成本,双方利益产生了冲突。
基于信息传递模型的假设,假设投资者都已平均的价格估计股票价格,那么好公司的股票价格就被拉回的平均水平,高的价格只会造成需求量的减少。
这时,相对较差的中小企业的股票反而能够筹集到更多的资金。
科创板IPO抑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对比科创板IPO抑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对比摘要:科创板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新兴板块,成为了吸引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热门选择。
本文基于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对比,研究了科创板IPO抑价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在科创板的初次公开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抑价现象。
影响科创板IPO抑价的因素主要包括发行市盈率、股权结构、公司规模、行业特征、市场流动性等。
了解科创板IPO抑价的影响因素对于投资者、政策制定者以及高新技术企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引言科创板的设立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一步,旨在提供融资机制,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
科创板的IPO制度与传统股票市场有所不同,因此IPO抑价的研究对于科创板公开发行公司和投资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对比,研究了科创板IPO抑价的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2. 科创板与创业板的对比2.1 科创板的特点与优势科创板成立于2019年,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项重大改革。
科创板主要面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
其定位是设立专门服务于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资本市场板块。
相比传统A股市场,科创板具有更加开放、灵活和包容的特点,受到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的青睐。
2.2 创业板的特点与问题创业板于2009年设立,旨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平台。
创业板相较于主板,对于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和最低发行市值有一定的松绑政策。
然而,创业板IPO市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抑价现象,投资者容易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
3. 科创板IPO抑价现象的研究3.1 定义和理论抑价是指新股发行价格低于首日开盘价的现象。
科创板IPO抑价指的是科创板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新股的发行价格低于首日开盘价的现象。
3.2 科创板IPO抑价的现象通过对科创板公司进行样本分析,发现科创板IPO在短期内普遍出现较为明显的抑价现象。
中国A股市场IPO抑价研究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IPO市场成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
然而,近年来A股市场的IPO抑价现象逐渐显露,即新股发行价格低于其
初步发行区间的下限甚至低于其发行前预估的价值,使得公司无法获得
应有的资本回报,给投资者带来了不小的风险。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A股市场的IPO抑价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研究内容:
1. 对中国A股市场IPO抑价现象的概述,对其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
2. 研究IPO抑价对公司和投资者的影响,以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3. 探究国际上IPO定价机制的经验和可借鉴之处,并提出对中国A
股市场IPO定价机制的改进建议。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调研和数据分析的方法。
通过收集相关文献,了解国
内外IPO抑价的研究现状和经验;通过数据分析,研究IPO抑价现象的
实际情况及其影响。
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刻认识IPO抑价的成因和影响,明确解决IPO
抑价问题的具体对策。
同时,为中国A股市场IPO定价机制的改进提供
参考。
中国A股市场IPO抑价问题文献综述作者:褚鹏来源:《商情》2013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从制度层面、新股供给层面、新股需求层面探讨中国资本市场超额IPO抑价。
结论表明,中国资本市场的IPO抑价是由制度以及供需等多种因素造成,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投资者的逐渐成熟,中国资本市场的IPO抑价会逐渐回归“合理”。
【关键词】IPO抑价,制度,新股供给,新股需求一、什么是IPOIPO,即首次公开发行,是指股份公司首次公开向社会公众招股。
它是股份制企业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据相应证券会出具的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商或做市商进行销售。
企业通过IPO上市后对企业本身具有很多好处:可以募集资金,吸引投资者;增强股份流通性,但也有坏处:审计成本增加;路演和定价时易于被券商炒作;风投等容易获利退场。
中国的股份制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
二、IPO抑价现象IPO抑价是指首次公开发行股股票的公司在上市首日后的收盘价高出发行价的现象。
最初由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新股短期发行抑价,2、长期定价偏高,3、火爆的发行市场,即某些阶段IPO上市首日超额收益远远高于一般水平,并伴随公司发行的数量激增。
IPO抑价是一种在全球资本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欧美等成熟资本市场,IPO 抑价率一般在15%左右,而中国资本市场却高达130%,甚至在行情火爆时达到300%之多。
也正是这种巨大的差异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于中国IPO抑价问题的研究。
三、IPO抑价成因(一)国外成熟资本市场IPO抑价理论。
IPO首日高收益的原因无非是两个:1、新股发行价过低,即从理性的角度解释认为抑价;2、新股上市首日过度反应,即从非理性角度解释认为溢价。
理性解释是以二级市场是有效市场为前提的,目前的主流理论为信息不对称理论,即IPO抑价是对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的补偿,而信息不对称又具体分为:1、基于发行人与承销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Baron(1982)认为,由于承销商比发行人拥有更多的新股发行市场信息,因此作为风险厌恶者的承销商就会有意压低新股发行价格,降低承销失败的风险。
我国A股市场IPO抑价问题研究发表时间:2009-10-13T10:44:50.233Z 来源:《企业技术开发》第6期供稿作者:谢夏[导读] IPO 抑价问题普遍存在于全球股票市场, 而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明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 430073)作者简介:谢夏(1988-),女,湖北省武汉人,大学本科,专业:投资学。
摘要:IPO 抑价问题普遍存在于全球股票市场, 而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明显。
文章结合中国股票市场实情,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中国A股市场;IPO;抑价1我国IPO抑价问题的提出新股发行抑价现象,即IPO抑价,是指新股的发行价低于上市后首日交易的收盘价,投资者认购新股便能够获得超额报酬率的一种现象。
实践证明抑价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国的股票市场,中国的新股抑价程度更是异常地高。
关于新股发行抑价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在过去几十年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其中占主流地位的是rock提出的"赢者诅咒"假设,还有Allen等提出的信号传递假说以及Welch所研究的从众跟风假说。
此外, 还有很多研究也提出了类似的假说以说明 IPO低价的原因。
但是, 国外市场在 IPO的定价机制、市场环境和投资者状况都与国内市场存在巨大的差异。
简单套用国外的分析结论不足以说明我国A股市场IPO抑价问题。
2我国A股市场IPO抑价的成因及危害2.1 我国A股市场IPO抑价主要原因①承销商故意抬高价格。
我国新股IPO一般都是采取包销的承销方式,承销商为了提高新股发行的成功率,降低新股承销的风险,会有意降低新股的发行价格。
而通过全额包销或余额包销的方式,各主承销商包销了大量余额,抬高股价,从中获得超额收益。
②股权分置改革后所带来的热炒新股效应。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国内证券市场即将进入了全流通时代。
虽然全流通在理论上意味着IPO公司上市之后的所有股票均具有流通权,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实际控制人的股份在上市后面临36个月的锁定期,而其他发起人股东则在上市后的12个月内被锁定。
中国IPO高抑价原因探究作者:刘丹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03期IPO即首次公开发行,指公司在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的帮助下,第一次公开在股票市场上向潜在的广大投资者发售股份,为项目投资募集权益资本的行为。
所谓IPO发行抑价,是指在IPO发行中,新股上市后的二级市场价格相对其一级市场的发行价格存在显著为正的平均超额收益现象。
按照市场有效性假说,IPO不应该存在超额报酬率,因为众多的逐利行为会使超额利润消失,但实证研究大多支持“IPO具有超额报酬率”的说法。
而在中国,IPO高抑价现象普遍存在。
一、中国IPO定价制度变革历程中国股票发行定价制度的变革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即行政化定价(199011~199917)→市场化定价(199918~200118)→行政化定价(2001111~200418)→市场化定价(200511~至今)。
因此,本文在分析时也基本遵循这样一个过程,具体的阶段划分为:第一阶段,1997年1月~1999年7月固定市盈率定价阶段,共发行新股343只;第二阶段,1999年8月~2001年8月市场化定价阶段,共发行新股231只;第三阶段,2001年11月~2004年8月20倍市盈率指导定价,共发行新股244只。
另外,2004年12月7日证监会发布《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自2005年1月1日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询价制的实质就是累计投票询价制度,即采用市场化方式进行定价。
二、中国股票市场的特点中国的证券市场由于刚刚起步,无论是监管制度还是市场上的投资行为,在很多地方都很不完善。
当我们试图对IPO过程中的现象进行解释时,也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要充分了解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否则所得出的结论会似是而非,很难让人信服。
中国股票市场有如下特点:1、起步较晚,发展迅速。
1984年中国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当时只有10家上市公司,市值仅为12.84亿元;经过不到14年的时间,截止到2004年11月,境内上市公司(A、B 股)已达到1337家,市价总值达到39,458.96亿元,流通市值达到12,532.42亿元,投资者开户数达到7,198.16万户。
中国IPO高抑价现象成因及解决对策探析中国IPO暂停一年多以来在今年年初得以重启,市场期待的IPO改革却并没有能够抑制IPO在中国市场上畸高抑价的现象,在发行新股从询价制向注册制改革的关口,这一特殊现象就格外吸引公众的关注,本文从大型投资者,中小投资者和监管审核机构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IPO高抑价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意见,以期能够用市场化的方式控制中国IPO高抑价的现象,促进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健康的证券市场。
标签:IPO抑价;注册制;配售优先权;限售期;双向交易一、IPO抑价现象及中国IPO現状IPO抑价现象是指在股票首次公开发行中股票一级市场的发行价低于二级市场上市价的现象。
根据传统的市场有效假设,金融资产的价格总是完全的反映市场上的所有信息,任何个人或机构投资者都不可能持续获得超过市场的平均收益率,而IPO的抑价现象使得凡能够买到新股的人都可以直接获得这个抑价所带来的收益。
此现象在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几乎都有存在,但尤以中国为甚,下表显示了世界各国IPO首日回报率,可以看到中国的新股发行回报率虽然在逐渐降低,但依然远超其他国家,而反观这些股票后来的表现,有大量股票在长期股票中跌破了发行价,2010年至2012年底共发行786只新股,其中有232家在2014年2月19日的股价已经低于发行价,这不禁让人怀疑中国的IPO是不是真的在“抑价”发行,还是顶着“抑价”的幌子进行的疯狂炒作。
各国IPO首日回报率国家年份首日回报率国家年份首日回报率中国92-00 267% 中国00-04 115.93%马来西亚80—91 80.30% 智利82—90 16.30%巴西79—90 78.50% 香港80—96 15.90%韩国80—90 78.10% 美国60—96 15.80%泰国88—89 58.10% 土耳其90—95 13.60%葡萄牙86—87 54.40% 英国59—90 12.00%希腊87—91 48.50% 澳大利亚76—89 11.90%中国台湾71—90 45.00% 德国78—92 10.90%瑞士83—89 35.80% 比利时84—90 10.10%印度92—93 35.30% 芬兰84—92 9.60%西班牙85—90 35.00% 丹麦89—97 7.70%新加坡73—92 31.40% 奥地利64—96 6.50%新西兰79—91 28.80% 加拿大71—92 5.40%意大利85—91 27.10% 以色列93—94 4.50%日本70—96 24.00% 法国83—92 4.20%数据来源:海外市场数据来源于Ritter(1998)的论文二、IPO制度现状中国的新股发行始于1992年,当时实行的是行政审核制,中间又经历了核准制和询价制,到今天从询价制向着注册制的方向进行改革。
我国新股市场IPO抑价研究股票市场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高的抑价会造成一二级市场发展不平衡,从而加大股市系统性风险。
本文作者在分析影响新股发行抑价的四个因素之后,对发行企业,投资者,承销商,监管机关在新股发行中的博弈行为进行研究,指出我国股市IPO抑价问题主要由股市制度缺陷引起,投资缺乏其他获利来源,然后提出政策建议。
标签:新股抑价因素博弈一、引言新股发行抑价是各国股票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
IPO抑价不仅体现了股票市场的资本资产定价的效率,而且反映股票市场融资功能的发挥。
成功的PIO对公司而言,可以为公司筹措资金,投资具有盈利前景的项目,还有助于公司改善资本及治理结构。
本文从我国证券市场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IPO的抑价因素,对各方的博弈行为进行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我国新股发行抑价的影响因素股票的定价方式与发行价格和规模都会对股票抑价产生重要影响。
新股发行方式只有充分反映市场需求,才不会出现高额的抑价率。
如果新股发行方式没有考虑市场需求信息,即使承销商拥有分配股份的灵活性,也会导致较高的发行抑价。
目前,我国新股发行还基本是一个卖方市场,投资者总是希望申购到的新股能够在二级市场投机变现,客观上造成新股发行高抑价。
流通股比例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来影响新股发行抑价程度:一是流通股比例低,个人持股比例小,在信息获取上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要求较高的发行抑价,来补偿和吸引外部投资者;另外,如果上市公司只能拿出一小部分社会公众股公开发行,就会加剧股票发行中的供求矛盾和引起投机行为。
高信誉的投资银行的抑价要小于低信誉的投资银行。
这是因为承销商声誉及投资银行的声望给市场提供了有关企业风险的信号,高信誉承销商承销的企业具有较低的风险和先验不确定性,高信誉的投资银行发行低风险的股票是因为它们期望从这些企业的后续融资中获得承销收益。
三、新股发行主体博弈研究股票发行价格既关系到股票发行各参与方的利益,也影响股票上市后的表现。
注册制改革对IPO抑价的影响研究注册制改革对IPO抑价的影响研究一、引言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与改革,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成为了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之一。
然而,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保护意识薄弱等原因,往往导致了IPO抑价现象的出现,即新股发行价格低于其实际价值水平。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进行注册制改革,以有效减少IPO抑价的程度。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注册制改革对IPO抑价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提供有益的依据和建议。
二、IPO抑价的原因IPO抑价是指新股发行价格低于其合理价值,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市场投资者和发行人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化程度低、投资者保护措施不完善等。
首先,由于信息披露和抑价机制的缺陷,使得投资者无法准确评估新股的价值,从而导致了对价值的低估。
其次,部分发行人会故意压低发行价格,以吸引投资者进行认购,增加上市成功的概率。
最后,尚不完善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和市场化程度低,也限制了投资者对IPO抑价行为的追责。
三、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与内容为了解决IPO抑价问题,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进行注册制改革。
2013年6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注册管理办法》),将原来的审核制改变为注册制。
注册制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将审批制改为注册制,由证监会颁发注册批文;二是强化信息披露要求,以提高投资者对新股的信息获取渠道;三是增强发行人的责任追究机制,提高市场运作透明度;四是建立健全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减少政府干预。
四、注册制改革对IPO抑价的影响注册制改革对IPO抑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了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注册制要求发行人提供更为全面、真实和准确的信息,使得投资者可以更好地评估股票的价值,从而减少了IPO抑价的程度。
二是增强了发行人的责任追究机制。
中国创业板IPO抑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IPO抑价问题的研究对了解与降低我国创业板IPO高抑价,实现市场的有效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率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分两类,一是定性分析IPO抑价的可能影响因素,二是定量分析以创业板295个股票样本进行的多元线性回归,找出主要影响因素,据此对我国创业板IPO高抑价率的现象提出建议:第一,IPO抑价率正比于公司总资产,提出完善市场上信息的披露并加强监管的意见;第二,其反比于中签率,则应培养新时代高科技企业上市;第三,其反比于发行价,则要加强对投资者的引导,树立企业良好竞争观。
标签:创业板;IPO抑价;多元线性回归1 引言股份公司在一级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向社会广大投资者公开招股募集资金的行为称为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是公司售予公众的股票首次公众化。
由Stoll、Curley(1970)和Logue(1973)等最早发现的IPO抑价(IPO underpricing)是指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上市初期(一般为第一天)的市场价格高于首次公开发行时的定价。
2009年10月30日,首批上市的28家创业板公司普遍存在发行定价低于市场交易价格的现象,平均抑价率为100.23%,其中安科生物高达274%。
虽然IPO抑价现象在全球市场上普遍存在,但IPO抑价现象在我国极普遍,我国的抑价率甚至比泰国、马来西亚的抑价率还要高。
因此,研究IPO抑价问题对了解与降低我国创业板IPO高抑价,实现市场的有效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对我国市场的健康发展与市场秩序的维护有重要意义。
2 IPO抑价理论2.1 研究现状导致IPO抑价过高的理论可从两方面看待:新股的收盘价过高或新股的发行价过低。
总体上,IPO抑价的说明可分为二级市有效论与二级市场无效论两大方向。
当二级市场有效时,则说明股票收盘价正常,那么IPO抑价主要来自于发行价过低;当二级市场无效时,则说明市场的不完全导致交易价格过高,那么IPO抑价主要来自于收盘价过高。
大众商务中国股票市场IPO定价问题分析田芮瑛(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摘 要:股票IPO定价直接影响到股市的成熟性与稳定性。
本文通过对我国股票IPO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详细对上市公司IPO高抑价现象进行横向国际对比与纵向时间对比,以及 对IPO冷热周期现象进行分析。
最后得出IPO高抑价的原因,并给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股票;IPO;抑价一、引言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股票市场在中国经济、金融市场的地位也不断攀升。
股票市场的发行定价将直接影响到股市的成熟与稳定。
我国在股票发行定价的现状与出现的问题上具有国际通性也有特殊之处。
二、我国IPO定价现状与问题随着中国金融体制的不断改进,金融市场成熟度的不断提升,我国的IPO定价制度也经历了由幼稚到成熟、逐渐市场化的过程。
在初期,我国股票市场用固定市盈率来定价。
但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不断成熟,固定市盈率定价机制将抑制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于是定价机制开始逐渐灵活,但也有限。
一直到2005年,开始采用询价定价机制,承销商在此机制下不再具有完全的股票分配权利,是一种偏市场化的定价机制。
目前我国股票IPO定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合理的定价方法。
我国的上市公司不同行业之间的市盈率差异过大,银行业的市盈率在7左右,而其他行业大部分在20左右。
采用行业代表公司市盈率进行IPO定价,所得价格不稳定,随着选取公司的改变,结果会发生较大的变动。
三、我国IPO抑价现象分析(一)IPO抑价程度。
IPO抑价是我国股票市场上存在的重要问题。
股票抑价现象在国际股票市场上普遍存在,发达经济体M国、Y国、RB等国家股票发行的首日回报率在20%以内,新兴经济体如YD、T国、MLXY等国家的IPO程度偏高,但我国的IPO抑价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在国际上一直处于IPO 第一的位置。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21世纪以来,我国股票市场一直存在着严重的IPO抑价现象,在2014年前,IPO抑价最高达193.07%,在2014年之后,IPO抑价最高达499.39%。
硕士学位论文THESIS OF MASTER DEGREE论文题目:中国A股IPO抑价现象及影响因素分析(英文): A Study of IPO Underpricing in China A Stock Market作者:刘秋芳指导教师:宋 常 教授2007年4月25日论文题目:(中文)中国A股IPO抑价现象及影响因素分析(外文) A Study of IPO Underpricingin China A Stock Market所在院、系、所:商学院专业名称:财务管理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宋常教授论文主题词:IPO抑价;壳资源;首日收益率 学习期限:2005年 9月至2007年7月 论文提交时间:2007年4月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地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刘秋芳日期:2007/4/21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中国人民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刘秋芳导师签名:宋常日期:2007/4/21摘要近十几年来我国的股票市场从无到有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证券市场的发展与稳定已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资源的配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股票发行市场(IPO 市场)是股票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行市场是二级市场股票供给的来源,在中国,新股一直是广大投资者追逐的对象,因为通常,IPO股票上市首日的收盘价要远远高于其招股发行价格,使认购IPO的投资者能够获得超过正常的股票收益率,即所谓的新股IPO抑价。
中国证券市场IPO抑价的影响因素作者:黄炜岚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18期摘要: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一只新股上市首日的收盘价通常会远高于其发行价,由此导致股票持有者在股票发行第一天获得较高的超额回报。
这可能是因为IPO在一级市场的抑价或是二级市场的溢价导致的。
以创业板为例,用计量分析中的多元回归分析研究现金申购中签率、首发市盈率、上市首日换手率、首发数量和首发募集资金对中国证券市场IPO抑价的影响,分析表明,现金申购中签率和上市首日换手率对IPO抑价率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IPO 抑价;首日回报率;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106-04引言IPO抑价(Underpricing)或称定价偏低现象是指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过程中,新股发行价明显低于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因而上市首日投资者就能获得显著的超额回报。
IPO抑价现象几乎存在于每个股票市场,然而,其抑价的程度在各国之间差异性较大。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新股定价偏低现象呢?本文将从国内外对IPO抑价研究的理论出发,分析新股定价偏低现象的原因,并且结合现有数据对IPO抑价进行实证研究。
一、文献综述及理论回顾在此之前,国内外学者对IPO抑价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很多理论研究。
下文将对已有的理论进行回顾和总结,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证券市场的具体情况,在后文展开对中国IPO抑价原因的研究。
(一)国外理论研究1.“胜者的诅咒”假设“胜者的诅咒”(Winner’s curse)假说由Rock于1986年提出。
在信息不对称背景下,Rock 认为,在资本市场中可将投资者分为有信息投资者和无信息投资者两个投资群体。
有信息投资者掌握了新股发行企业的真实价值,而无信息投资者则处于信息劣势,两类投资群体之间不存在任何信息交流。
为了吸引缺乏信息的投资者,发行公司不得不使IPO定价偏低。
发行抑价是对无信息投资者的信息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