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最新版
- 格式:ppt
- 大小:4.07 MB
- 文档页数:10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课型属于新授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一说,教材分析:从两个角度说教材地位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
本课的两次工业革命是本课世界市场形成的两个重要环节。
世界市场的形成又推动了本单元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和必修III思想文明的发展历程,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重要位置。
自07年来,全国共考过56道选择题,11道简答题。
山东3道选择题。
具体题目是2.(2011·山东文综·15)图6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从示意图看,根据所学知识,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一,所以①是美国。
荷兰在17世纪最为强盛,所以③是荷兰。
英国在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成为世界工厂,所以②是英国。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超过英国。
所以②是英国,选B。
综上,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接下来,根据刚才时空角度的教材分析,从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对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阅读、概括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预习学案,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史学观点;通过世界市场的形成,让学生懂得大国崛起的过程就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过程。
第2单元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选择题1.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
1619~1625年,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
这一材料主要说明()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C.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答案】 C【解析】材料中“销售范围广、需求量大”“带动一场工业革命”即说明市场刺激工业革命。
2.马克思这样评价“它消耗煤和水而自行产生动力,它的能力完全受人控制,……这种原动机是在城市使用的,不像水车那样是在农村使用的……它的应用是普遍的,在地址选择上不太受地点条件的限制。
……”这种原动机的改进者是()A.爱迪生 B.富尔顿C.史蒂芬孙D.瓦特【答案】 D【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信息,这种“原动机”是蒸汽机,它的改进者是瓦特。
3.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展近半个世纪后,开始向欧美大陆扩展。
在各国随后的工业革命中领先的两个部门是()A.纺织业和铁路业B.纺织业和化工业C.铁路业和采矿业D.汽车制造业和化工业【答案】 A【解析】化工业、汽车制造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新兴的工业部门,排除B、D两项;采矿业不如纺织业和铁路业发展迅速,排除C项。
4.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博览会上,不可能...展出的工业品是()A.火车机车B.汽船C.万能蒸汽机 D.合成橡胶【答案】 D【解析】合成橡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
5.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女子服饰有所简化。
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直接原因是() A.大量妇女进入工厂工作B.民主运动的推动C.社会审美观的改变D.妇女的政治地位的提高【答案】 A【解析】导致女子服饰改变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工业革命使工厂兴起,简短的服装适应这一工作环境的需要。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第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以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为切入点,从四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社会巨变进行介绍,即:工业革命的兴起──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科学的世纪”──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工业革命的新阶段──电力的广泛应用;人在工厂──工厂的普及与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成果,掌握工业革命促成了人类生活的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相继到来。
第二、课标要求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条件、过程及影响,工业时代经济组织的形式及作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影响。
通过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史实,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要发展,科技要先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第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以及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
难点: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世界的,即它带来的影响第四、教学方法1、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逐层递进,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2、采用多媒体软件教学,直观形象地展示两次工业革命成果、过程,创设情境,时空结合让学生感受工业革命成果对社会及人们生活带来的冲击。
3、采用模仿性学习方式,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师讲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制度的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大企业时代到来等部分内容。
4、结合课本上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课前搜集的工业革命前后的相关数据资料,让学生合作探究,对比分析,从而认识到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联系的加强。
从而加强对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的基本能力的培养。
第五、教学过程第六、课堂检测1、工业革命最深远的影响是A、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B、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C、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使世界市场的形成D、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2、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主要表现在①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②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③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④促进了先进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传播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①②3、19、20世纪之交,石油工业的迅猛发展和陆空交通工具的重大发明有赖于A、发电机的发明B、内燃机的发明C、蒸汽机的发明D、飞艇的发明4、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其特点有①同时发生在几个工业发达的国家②科学成了技术进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③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④重要发明来源于发明家的经验积累⑤重要发明来自于科学家的实验室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5、1895年美国300家大垄断公司联合组成“全国制造商协会”。
高中历史《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发生背景和发展历程,掌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论证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内容1. 工业革命的背景:农业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需求的扩大等。
2. 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英国工业革命、欧洲工业革命、美国工业革命等。
3. 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机械化生产、交通运输革命、电力革命等。
4. 工业革命的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制度的变革、世界市场的形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工业革命的发生背景、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工业革命的相关概念、背景、历程、成就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国家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工业革命前后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
2. 讲解工业革命的背景:农业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需求的扩大等。
3. 讲解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英国工业革命、欧洲工业革命、美国工业革命等。
4. 讲解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机械化生产、交通运输革命、电力革命等。
5. 讲解工业革命的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制度的变革、世界市场的形成等。
6. 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工业革命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工业革命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其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工业遗址,直观感受工业革命的历史氛围。
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斯塔斯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材料三:从1630年到1809年,英国总共批准了3241项专利,其中1750年以后占2639项,工业革命高峰期间有924项发明获得专利。
——王春来等《16-19世纪世界史文献选编》根据材料回答工业革命爆发的技术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17世纪中叶,英国已经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很多科学家关心社会对技术的需求,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
科技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总结;首先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并不是单纯的因素造成的,它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注意引导学生从政治,市场,劳动力,原料,技术,资金等全面考虑,全面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
第二部分:工业革命的过程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问世(哈格里夫斯)2.为什么技术革新首先出现在棉纺织业中?学生回答;英国公众对棉纺织品的喜爱,导致棉纺织品价格上涨,棉纺织业获利丰厚。
市场的需求刺激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也催生了新的技术发明.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回答工厂制度诞生的原因?学生回答:为了提高效益、加强管理,人们开始将机器、工人集中起来进行生产,工厂出现了。
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
3.工业革命的关键——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过渡:这次工业革命自英国开始后,不久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等地。
19世纪上半期,继英国之后法国和美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世界面貌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为工业革命的深人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那么工业革命是如何深入发展的呢?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高中历史《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说课稿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因此首先我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9课,主要介绍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概况、早期经济组织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课上承新航路开辟和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下启西方对中国殖民扩张所带来的经济变动,是本单元的重点。
而要系统的学习本节课,不仅需要学习两次工业革命的具体内容,更要深入理解其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本课知识容量和复杂度比较大,所以在授课时更需要循序渐进,因此对于本次说课,我采取了分课时的方法,侧重在前两子目——蒸汽时代的到来、进入电气时代。
二、说学情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接下来谈一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我所面对的高一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思维方式也不够成熟。
因此,在授课当中我会运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讲授。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掌握和区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深入理解工业革命对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相关史料的分析,提升概括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
3.通过本课的学习,深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难点】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时规范练16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选择题1.有学者统计出1775年世界部分地区劳动者日均工资状况,他发现英国劳动者的日均工资是中国北京、奥地利维也纳、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的三倍以上,是印度德里地区的六倍以上,这一状况( )A.展现世界工业化水平存在差异B.推动英国进行技术革新C.导致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高涨D.使东方最终从属于西方2.(2021·浙江模拟)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明确指出,自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被列入资本的组成部分,而自然因素的应用是与科学作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的发展相一致的。
在工业革命中,敢于打破自然因素应用、引入技术力量的标志性事件是( )A.阿克莱特建立水力纺纱厂B.韦奇伍德引入制陶工序制度C.瓦特改良蒸汽机被广泛应用D.惠特尼使用通用部件制造滑膛枪3.(2021·甘肃庆阳期末)一位经济史学家认为:工厂不是扩大了的工场,它使用了动力机器,在英国,工厂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欲望,而在于动力,即机器和引擎。
在拥有这些东西之前,我们不可能有工厂,因为没有任何东西能让我们克服分散生产的成本优势。
这反映出( )A.手工工场向近代工厂自然过渡B.传统手工生产迅速退出历史舞台C.技术变革是工厂制兴起的前提D.工厂制继承了传统生产组织形式4.(2021·重庆二模)有学者在探讨英国工业化进程时引用到以下两组数据:1823年,一个英国织工一周平均生产7匹布,1845年一周平均生产11匹布。
英国棉纺织工人的工资指数(以1850年为100):1809—1818年,137;1820—1826年,100;1833—1842年,93。
其分析得出的结论最有可能是( )A.技术进步提升了劳动效率B.机器化大生产降低了劳动者收入C.工业化的收益向资本倾斜D.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5.(2021·四川绵阳三模)当18世纪末曼彻斯特的一名工人在享用“跨越大陆的一杯茶”时,他从中获得四大洲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