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部分切除术
- 格式:doc
- 大小:936.00 KB
- 文档页数:5
小肠切除术的基本步骤
《小肠切除术的基本步骤》
小肠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用于治疗小肠发炎、肿瘤或其他严重疾病。
下面是小肠切除术的基本步骤:
1. 麻醉
在进行手术之前,患者会接受麻醉。
麻醉可以分为局部麻醉、全身麻醉或腰麻,具体的麻醉方式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手术类型而定。
2. 切开腹部
外科医生会在患者的腹部进行切口,以便进入腹部并接触到小肠。
3. 找到问题部位
外科医生会仔细检查小肠,找到需要切除或修复的部位,可能会通过X光、CT扫描等影像学
检查来确认问题的具体位置。
4. 切除部分小肠
一旦确定了需要切除的部位,外科医生会使用手术刀或电刀将这部分小肠切除。
有时候也会将周围的淋巴结一并切除。
5. 连接术
根据情况,外科医生会进行肠吻合术或造瘘术。
肠吻合术是指将剩余的小肠的两端连接在一起,使得食物和消化液能够顺利通过。
造瘘术则是将剩余的小肠的一端与腹壁相连,形成人工肛门,用于暂时替代排便功能。
6. 关合伤口
手术结束后,外科医生会将腹部伤口关合,通常会使用缝合线或者胶带进行缝合。
以上就是小肠切除术的基本步骤。
在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恢复和康复,同时需要密切监测并进行后续的护理和治疗。
小肠部分切除及肠吻合术上次课我们学习了离体肠吻合术,今天我们在实验动物上进一步学习小肠部分切除及肠吻合术。
一、适应症:1、小肠外伤:包括小肠广泛损伤或多处穿孔不宜修补,以及肠系膜血管断裂所致小肠坏死;2、绞窄性肠梗阻,急性肠扭转,肠套叠所致肠坏死,严重的粘连性肠梗阻粘连无法松解;3、小肠以及肠系膜上的良性或恶性肿瘤;4、肠系膜血管栓塞致肠壁血运障碍;5、小肠局部炎性病变:如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节段性肠炎、肠伤寒、肠结核等;6、先天性肠管畸形:如肠闭锁肠狭窄,肠重复畸形,美克尔憩室等。
7、其他手术如胸部、腹部及泌尿系手术需要小肠移植者。
二、术前准备根据原发疾病对病人的影响而定,急诊病人除按一般急诊手术要求进行常规准备如禁食禁水、胃肠减压、放置导尿管、手术区备皮等以外,还应适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按需要给予输血,输液,抗休克、补充血浆蛋白,全身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等治疗,对外伤者应注射T A T。
择期手术病人应尽可能准备充分,以保证手术安全,准备包括:1、饮食:无肠梗阻时,手术前一天进流汁饮食,有梗阻时则根据梗阻的程度于术前三天改流汁或禁食;2、改善病人的全身情况,必要时可输血;3、术前2天每晚灌肠一次;4、术前上胃肠减压管;5、如为结核应抗痨治疗一周以上;6、应全面了解病人情况,应作血生化,肝肾功能,心肺等脏器的检查。
三、麻醉及体位:选择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手术体位取仰卧位。
四、手术步骤:1.切口选择:选择中腹部正中切口或右旁正中切口及右侧经腹直肌切口。
以右侧经腹直肌切口为例,其切开层次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前鞘→腹直肌→腹直肌后鞘、腹膜。
2.剖腹后确定病变性质,将准备切除的小肠托出腹腔外,用盐水纱布垫在切除肠段的四周。
图1。
3.游离肠系膜 计划好切除小肠段的范围,在预定切除肠管的肠系膜作扇形切开,用止血钳分离肠系膜分束钳夹,切断并结扎肠系膜及其血管,血管近端应双重结扎,必要时可贯穿缝扎,要逐钳分离每次不宜钳夹过多,将要切除的小肠系膜呈V形断开。
小肠部分切除手术【适应症】1.小肠血液供应障碍致肠环死,如绞窄性肠梗阻包括粘连肠梗阻、绞窄疝、肠扭转、肠套叠、小肠系膜病变、系膜血管栓塞、外伤。
2.小肠局限性病变致狭窄、梗阻、穿孔者、如结核、伤寒、Crohn病。
3.小肠良、恶性肿瘤。
4.先天性疾病,如小肠闭锁、狭窄。
5.腹部外伤致小肠破裂无法修复者。
6.小肠瘘行瘘管闭合、肠管还纳术。
【术前准备】1.一般情况较差者,需行营养调节,可静脉输入白蛋白。
急症患者需注意水、电解质紊乱的纠正。
2.肠梗阻患者必须行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
3.休克患者应积极抢救休克,或边纠正休克边手术。
4.合并出血者,血容量不足,应输血。
5.全身使用广谱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6.术前备皮。
7.必要时插尿管以观察尿量的变化。
【麻醉】可用硬膜外麻醉,小儿用全麻。
病情危重者可行局麻。
【体位】平卧位。
【手术步骤】1.切口:不同情况可以选用不同的切口,绞窄疝行疝切口,其他疾病可以取右旁正中切口、正中切口或右腹直肌口(图1)。
2.探查:进入腹腔,先一般性探查,查看肝、胆、脾等有无病变。
而后探查小肠,自屈氏韧带开始逐渐探查,找到病变以后,明确病变的程度、范围,将病变肠段提出腹部切口外,余肠管还纳入腹腔,并用纱布垫加以保护。
3.小肠部分切除:小肠切除范围应超过病变肠管5~10cm。
提起小肠,察看病变区域小肠系膜的血液供应情况。
一般良性病变,小肠系膜不必从根部切除可在系膜和肠管连接处分离,或离远一些使系膜切口呈扇形(图2),分段切开系膜,系膜内血管用4号线或7号线结扎(图3)。
注意保留肠段系膜边缘必须有明确的动脉搏动。
在拟定的小肠切除线以外分离附着的肠系膜约lcm,以利吻合(见图3)。
取Kocher钳1把、无创伤钳1把,夹住病变肠管的近侧或远侧,两钳应用和肠管形成一定的角度(图4),以加大吻合口并保证此处的血供。
于两钳之间切断小肠,以同样的方法切断另一侧,移走切除的小肠及系膜。
残端用酒精涂拭以后,使两钳靠拢并轻轻翻转,暴露后壁浆膜,用1号线间断缝合后壁浆肌层(图5)。
全腹腔镜下小肠部分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在治疗小肠疾病和肿瘤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全腹腔镜下小肠部分切除术的手术步骤。
一、术前准备1. 严格执行手术间无菌操作规程,保证手术环境清洁整洁。
2. 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身体状况、病史、化验检查等,确保患者适合手术。
3. 患者术前禁食禁水,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
4. 麻醉科医生进行术前麻醉评估,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
二、手术定位1. 将患者安置在手术台上,调整体位使腹部暴露充分。
2. 术前行彩超或CT检查,确定肿瘤或病变的具体位置,制定手术切除范围。
三、切口建立1. 选择好腹腔镜手术入路,并在手术中心确认。
2. 作好全麻、插入导管准备工作。
四、腹腔镜探查1. 通过腹腔镜插入腹腔,进行全面腹腔内探查,评估病变及其周围结构的情况。
2. 寻找病变的具体位置,准备行手术。
五、切除小肠段1. 用手术器械轻柔地将肠系膜暴露,寻找到病变所在的小肠段。
2. 用止血夹或超声刀逐渐切断血管,将病变小肠段分离出来。
3. 确保环境清洁,使用缝合器或电刀进行对切缝合处理。
六、术中处理1. 检查术中出血情况,如有需要进行局部止血处理。
2. 对输尿管、肠壁等重要结构进行保护,避免损伤。
七、引流置入1. 在手术区域放置引流管,预防术后感染和积液。
2. 检查引流位置是否合适,固定引流管,确保引流通畅。
八、术中观察1. 结合术中所见,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
2. 对手术区域进行冲洗,清除残留的异物和血液。
九、手术结束1. 术中清点手术器械和敷料,确保手术区域清洁整齐。
2. 给予患者必要的营养支持和抗感染治疗。
十、术后护理1.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术后恢复情况。
2. 给予患者术后适当的止痛及支持治疗。
十一、术后随访1. 对术后病理标本进行检查,确诊病变性质。
2. 术后随访患者,观察其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对全腹腔镜下小肠部分切除术的手术流程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小肠切除术
【正常解剖】
小肠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成,吸收食物中大部分的脂类和营养成份。
【手术适应症】
小肠切除术用于治疗:
*由于瘢痕组织狭窄和畸形导致的肠梗阻
*由于小肠炎症(局部性回肠炎,局部性肠炎,或克隆病)
导致的出血、感染或溃疡。
*外伤
*肿瘤
*癌前息肉
【手术切口】
病人全身麻醉,处于深睡眠状态,腹部作一手术切口。
【手术过程】
切除小肠(回肠)的病变部分。
将两个完好端缝合在一起,关闭切口。
如果有需要减少小肠正常的消化工作,让小肠愈合,可在腹部作一临时开口(气门)(回肠造口术)。
回肠造口以后会关闭。
某些情况下,回肠造口会永久保留。
回肠吸收食物中的大部分流体。
回肠造口食物不经过大肠,所以会是液体便。
液体便经常排逸可导致回肠造口周围皮肤发炎。
为减轻刺激,需对造口周围皮肤进行细心的护理和使用合适的回肠造口袋。
【手术预后】
手术预后取决于疾病本身。
术后大部分病人需住院5-7天,完全康复需两个月。
术后最初几天禁食。
小肠部分切除术后概要(1)
小肠部分切除术是一种用于治疗小肠疾病的外科手术。
这种手术的目
的是切除部分小肠,以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本文将介绍小肠部分切除术
后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术后合理饮食
手术后第一周,建议以清汤、稀粥、小量软食等易消化、低温、低脂、低纤维、低渣饮食为主。
术后2周左右缓慢过渡到普通饮食,保持半
流质或软食,每天分多次分量少食。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蛋白
质和维生素,避免过度饱食。
二、术后注意休息
术后要保持足够的休息,避免劳累或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以减轻身
体负担,有利于身体恢复。
三、术后防止感染
术后要严格按医嘱规律口服药物,一定要避免感染,注意伤口卫生,
勤换敷料,避免伤口受潮。
四、术后注意营养
术后还应注意增加营养,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可适当补充含
大量蛋白质的食品如蛋类、牛奶、豆制品等,同时还需要多吃水果、
蔬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品。
五、定期复查
术后需要定期复查,了解肠壁功能情况、吸收情况等,避免术后再次
发生类似疾病的情况。
六、注意心理调整
手术后的患者容易有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不适,对于这种情况,患者应该积极面对,做好心理调整,尽快恢复乐观心态,说不定会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以上是小肠部分切除术后的注意事项,希望对正在进行这种手术的患者能有所帮助。
任何手术都有一定风险,术后的安顿和护理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促进恢复,使患者尽快回到健康的生活当中.。
小肠部分切除术端端吻合术过程1.初步麻醉:氯氨酮5ml/只,静脉给药初步麻醉。
2.固定:绳子绕过犬齿使其狗嘴部不能张开,采取仰卧位四肢展开固定于手术上。
3.备皮:用弯剪刀在狗狗左腹股沟区备皮10c m×10c m面积,在狗狗上至剑突上5cm下至下至脐下5cm备皮。
4.术中麻醉:配置浓度为20%乌拉坦注射液500ml备用;左后肢腹股沟区备皮常规消毒,寻找出左后肢股静脉大概位置,沿股静脉走行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切口长度3cm,游离出股静脉2cm,取30cm长4号线对折后由止血钳穿带过血管下,剪断丝线,一条丝线远心端结扎血管,另一条丝线备用,用眼科剪刀在股静脉表明进行“T”字造口,再插入麻醉药管,并用另一条丝线固定已插入药管,乌拉坦注射液中速滴入。
采用连续缝合方法先缝合深筋膜,再采用单纯缝合方式缝合皮下组织与皮肤。
5.消毒与铺单:在将手术的区域进行常规消毒,先铺小单再中单最后铺大单,围成暴露手术区域20cm×3cm。
6.手术过程:在前正中线偏右1cm做长15cm纵行切口,上至剑突下,下至脐上5cm ,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钝性分离腹直肌,打开腹膜,进入腹腔。
7.探查:根据病情需要进行腹内脏器的探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并确定肠管需要切除的范围,小心将其提出切口外。
8.保护切口及腹腔:将病变肠管提至切口外,在肠管与腹壁间用温盐水大纱布垫隔开;纱布垫之下再垫两块干消毒纱布,使与切口全部隔开防止肠内容物污染腹腔。
9.处理肠系膜血管在供应切除段的肠系膜主要血管两侧各分开一个间隙,充分显露血管。
用两把弯止血钳钳夹(两钳间距0.5~0.6cm),在钳间剪断此血管,剪断时靠近远侧端,用1-0号丝线先结扎远心端,再结扎近心端。
然后,扇形切断肠系膜。
10.切除肠管::先将两端紧贴保留段肠管的肠系膜各自分离0.5cm。
用直止血钳夹住拟切除段的肠管两端,尖端朝向系膜,与肠管纵轴倾斜约30°角(向保留侧倾斜),增大吻合口,再用肠钳在距切缘3~5cm处夹住肠管,不应夹得太紧,阻滞肠内容物外流。
小肠部分切除术1. 适应症小肠部分切除术是腹部手术中常用的一种手术。
它用以治疗可切除的小肠病变如良、恶性肿瘤、肠损破,肠炎性病变,肠缺血性病变等。
2. 禁忌症严重的腹膜炎、肠管血供可疑及术中生命体征不稳定时应视为相对手术禁忌,可采取较简单的造口、肠外置、短路手术等过渡性术式。
3. 最佳时间当前手术最佳时间谨遵医嘱。
4. 术前准备术前行胃肠减压,纠正体液和电解质、酸碱失衡,必要时补充白蛋白或血。
非急诊手术者,术前2d服用流质。
术前用抗生素做肠道准备。
5. 术前注意暂无可参考资料。
6. 手术步骤1、可采用腹部任何切口。
较常用的是腹直肌切口。
2、将选定切除的肠段提起,辨明肠系膜供应血管的分布情况,按肠切除范围将肠系膜血管做扇形切开,其中的血管以血管钳钳夹后切断,以不吸收线结扎或缝合结扎。
肠系膜根部的血管较粗,是主要的供应支,应双重结扎以免脱落发生大出血。
切断肠系膜血管时,必须观察这些血管供应的范围,以免切除过多致保留肠管的切断端供血不足。
切除有恶性病变的肠段时,必须将相应肠系膜的淋巴结随同肠系膜一并切除。
有时,在切除非恶性病变的肠段时,为了便于手术或意欲保留相应的系膜,肠系膜血管可沿肠管予以切断结扎。
3、将肠系膜分离妥善后,以肠钳钳夹离肠切除线5cm左右的远、近端。
钳夹一端后,将肠内容物挤向另一端,再用肠钳钳夹另一端,使切除的肠管内不含很多的内容物,避免切断肠管时肠液溢出污染手术野。
以有齿血管钳按预定的肠切除线钳夹肠管,有齿钳可与肠纵轴垂直或成15°,抗肠系膜缘稍多切除一些,以保证血供。
肠系膜缘的切除点可距保留血管的系膜缘约1cm,亦即肠管切断端的1cm内肠系膜缘无血管与系膜便于吻合时能在系膜缘确切地缝合浆膜面。
在准备切断肠管的部位垫以纱布并将周围组织与其隔离以减少污染。
沿有齿血管钳切断肠管,将切除的肠襻及系膜一并移离手术台。
以碘伏或硫柳汞液涂搽保留肠襻的切断端黏膜起消毒作用。
当切断端的肠壁或系膜缘有活跃性出血时,可以3-0不吸收线,结扎止血。
1、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
2、盲穿建立气腹,腹腔镜探查见小肠坏死,与家属再次沟通病情,决定行剖腹探查,坏死肠管切除术、肠吻合,经家属同意后中转开腹;
3、取下腹正中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检查如术中见;
4、电刀松解脐正中韧带,分别于断端结扎;
5、分离结扎切断坏死段小肠系膜,距坏死界限0.5cm处切除坏死小肠,用直线切割吻合器行小肠侧侧吻合,3-0可吸收缝线全层缝合加固、止血吻合口,检查吻合口无狭窄;
6、检查无活动性出血,蘸干腹内渗液,于盆腔置橡胶引流管,经右侧腹壁穿孔引出固定,清点纱布、器械无误,逐层关腹,术中失血约20ml,术毕,术后安引流管,切除小肠送病检,送麻醉恢复室。
小肠部分切除术
Partial Enterectomy
【适应症】
1.小肠血液供应障碍致肠环死,如绞窄性肠梗阻包括粘连肠梗阻、绞窄疝、肠扭转、肠套叠、小肠系膜病变、系膜血管栓塞、外伤。
2.小肠局限性病变致狭窄、梗阻、穿孔者、如结核、伤寒、Crohn病。
3.小肠良、恶性肿瘤。
4.先天性疾病,如小肠闭锁、狭窄。
5.腹部外伤致小肠破裂无法修复者。
6.小肠瘘行瘘管闭合、肠管还纳术。
【术前准备】
1.一般情况较差者,需行营养调节,可静脉输入白蛋白。
急症患者需注意水、电解质紊乱的纠正。
2.肠梗阻患者必须行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
3.休克患者应积极抢救休克,或边纠正休克边手术。
4.合并出血者,血容量不足,应输血。
5.全身使用广谱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6.术前备皮。
7.必要时插尿管以观察尿量的变化。
【麻醉】
可用硬膜外麻醉,小儿用全麻。
病情危重者可行局麻。
【体位】
平卧位。
【手术步骤】
1.切口:不同情况可以选用不同的切口,绞窄疝行疝切口,其他疾病可以取右旁正中切口、正中切口或右腹直肌口(图1)。
2.探查:进入腹腔,先一般性探查,查看肝、胆、脾等有无病变。
而后探查小肠,自屈氏韧带开始逐渐探查,找到病变以后,明确病变的程度、范围,将病变肠段提出腹部切口外,余肠管还纳入腹腔,并用纱布垫加以保护。
3.小肠部分切除:小肠切除范围应超过病变肠管5~10cm。
提起小肠,察看病变区域小肠系膜的血液供应情况。
一般良性病变,小肠系膜不必从根部切除可在系膜和肠管连接处分离,或离远一些使系膜切口呈扇形(图2),分段切开系膜,系膜内血管用4号线或7号线结扎(图3)。
注意保留肠段系膜边缘必须有明确的动脉搏动。
在拟定的小肠切除线以外分离附着的肠系膜约lcm,以利吻合(见图3)。
取Kocher钳1把、无创伤钳1把,夹住病变肠管的近侧或远侧,两钳应用和肠管形成一定的角度(图4),以加大吻合口并保证此处的血供。
于两钳之间切断小肠,以同样的方法切断另一侧,移走切除的小肠及系膜。
残端用酒精涂拭以后,使两钳靠拢并轻轻翻转,暴露后壁浆膜,用1号线间断缝合后壁浆肌层(图5)。
4.小肠吻合:取2把无损伤肠钳将两侧肠管夹住,移走断端2把无创伤止血钳,吸净肠液,用1号线间断全层缝合后壁(图6)。
用同样方法缝合前壁(图7)。
前壁浆肌层另行水平褥式间断缝合,以加强吻合口(图8)。
示拇指于吻合口两侧对合,以测定吻合口的通畅情况(图9)。
用1号线间断缝合系膜切口以封闭系膜。
侧侧吻合:将两断端用1号线连续内翻缝合(图10、11),外层浆肌层间断缝合加强(图12)。
取
2把肠钳,分别于两端小肠上各夹取一部分需要吻合的肠壁(图13),两钳靠拢,用小圆针1号线间断缝合后壁肠管的浆肌层(图14),分别切开两肠管,一般吻合口长二三横指宽。
用1号线连续锁边缝合后壁。
前壁用1号线行Connell内翻缝合(图15),其外的浆肌层用1号线间断水平褥式缝合(图16)。
将小肠两断端浆肌层和就近小肠浆肌层缝合几针固定,用1号线间断缝合小肠系膜切门(图17)。
5.关腹:清点器械、敷料,按常规关闭腹腔。
【术后处理】
1.取半坐位。
2.持续胃肠减压,肠蠕动恢复以后停止,一般需2~3大,然后可给流质饮食,渐增加至普通饮食。
3.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可适当给予胶体。
4.全身使用广谱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5.1周后拆线。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