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协方差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88.00 KB
- 文档页数:19
协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ANCOVA)是一种在统计学中常用的方法,用于比较两个或更多组之间的平均值是否存在差异,并控制一个或多个可能存在的共同协变量的影响。
在本文中,将介绍协方差分析的基本概念、假设前提、模型、效应检验、应用注意事项等内容。
一、基本概念协方差分析是一种结合了方差分析(ANOVA)和回归分析的技术,旨在研究组间的差异是否受到一个或多个协变量的影响。
协变量指的是可能影响因变量的其他变量,例如年龄、性别、智力水平等。
通过控制协变量的影响,协方差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组间的差异是否真正存在。
二、假设前提三、模型在协方差分析中,需要估计各组的平均值(μ)和回归系数(β1和β2),以及误差项的方差(σ²)。
通过比较组间方差与误差项方差的比值,可以判断在控制协变量的情况下,组间的差异是否显著。
四、效应检验另外,还可以通过比较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来判断协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如果协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表示协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在各组之间存在差异。
五、应用注意事项在进行协方差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协变量:选择与因变量相关的协变量,以减少协变量的影响,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2.检验协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协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线性的,否则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
3.选择适当的控制组:选择适当的控制组进行比较,以保证对组间差异的探究更有说服力。
4.检验方差齐次性假设:协方差分析要求各组之间的方差应该是齐次的,如果方差齐次性假设不成立,可能导致结果失真。
5.做出合理的解释:协方差分析仅能提供组间的比较结果,不能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因此,在解释结果时应谨慎,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解释。
总结:协方差分析是一种在统计学中常用的方法,用于比较组间平均值是否存在差异,并控制可能存在的共同协变量的影响。
通过协方差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组间差异的显著性,并提供合理的解释。
在进行协方差分析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协变量、检验线性关系、选择适当的控制组、检验方差齐次性假设,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197第十章 协方差分析第一节 协方差分析的意义协方差分析有二个意义,一是对试验进行统计控制,二是对协方差组分进行估计,现分述如下。
一、对试验进行统计控制为了提高试验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对处理以外的一切条件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严加控制,使它们在各处理间尽量一致,这叫试验控制。
但在有些情况下,即使作出很大努力也难以使试验控制达到预期目的。
例如:研究几种配合饲料对猪的增重效果,希望试验仔猪的初始重相同,因为仔猪的初始重不同,将影响到猪的增重。
经研究发现:增重与初始重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
但是,在实际试验中很难满足试验仔猪初始重相同这一要求。
这时可利用仔猪的初始重(记为x )与其增重(记为y )的回归关系,将仔猪增重都矫正为初始重相同时的增重,于是初始重不同对仔猪增重的影响就消除了。
由于矫正后的增重是应用统计方法将初始重控制一致而得到的,故叫统计控制。
统计控制是试验控制的一种辅助手段。
经过这种矫正,试验误差将减小,对试验处理效应估计更为准确。
若y 的变异主要由x 的不同造成(处理没有显著效应),则各矫正后的y '间将没有显著差异(但原y 间的差异可能是显著的)。
若y 的变异除掉x 不同的影响外,尚存在不同处理的显著效应,则可期望各y '间将有显著差异(但原y 间差异可能是不显著的)。
此外,矫正后的y '和原y 的大小次序也常不一致。
所以,处理平均数的回归矫正和矫正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能够提高试验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从而更真实地反映试验实际。
这种将回归分析与方差分析结合在一起,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叫做协方差分析(analysis of covariance )。
二、估计协方差组分在第八章曾介绍过表示两个相关变量线性相关性质与程度的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22)()())((y y x x y y x x r若将公式右端的分子分母同除以自由度(n -1),得⎥⎦⎤⎢⎣⎡--⎥⎦⎤⎢⎣⎡-----=∑∑∑)1()()1()()1/())((22n y y n x x n y y x x r (10-1)其中1)(2--∑n x x 是x 的均方MS x ,它是x 的方差2x σ的无偏估计量;1)(2--∑n y y 是y 的均方MS y ,它是y 的方差2yσ的无偏估计量;1981))((---∑n y y x x 称为x 与y 的平均的离均差的乘积和,简称均积,记为MP xy ,即MP xy =1))((---∑n y y x x =1))((--∑∑∑n ny x xy (10-2)与均积相应的总体参数叫协方差(covariance ),记为COV (x ,y )或xy σ。
协方差分析是建立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基础之上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方差分析是从质量因子的角度探讨因素不同水平对实验指标影响的差异。
一般说来,质量因子是可以人为控制的。
回归分析是从数量因子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来研究实验指标与一个(或几个)因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但大多数情况下,数量因子是不可以人为加以控制的。
目录基本定义协方差的性质协方差在农业上的应用编辑本段基本定义方差反应参数的波动情况。
而两个不同参数之间的方差就是协方差。
若两个随机变量X和Y相互独立,则E[(X-E(X))(Y-E(Y))]=0,因而若上述数学期望不为零,则X和Y必不是相互独立的,亦即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定义E[(X-E(X))(Y-E(Y))]称为随机变量X和Y的协方差,记作COV(X,Y),即COV(X,Y)=E[(X-E(X))(Y-E(Y))]。
协方差与方差之间有如下关系:D(X+Y)=D(X)+D(Y)+2COV(X,Y) D(X-Y)=D(X)+D(Y)-2COV(X,Y) 因此,COV(X,Y)=E(XY)-E(X)E(Y)。
编辑本段协方差的性质(1)COV(X,Y)=COV(Y,X);(2)COV(aX,bY)=abCOV(X,Y),(a,b是常数);(3)COV(X1+X2,Y)=COV(X1,Y)+COV(X2,Y)。
由协方差定义,可以看出COV(X,X)=D(X),COV(Y,Y)=D(Y)。
协方差作为描述X和Y相关程度的量,在同一物理量纲之下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样的两个量采用不同的量纲使它们的协方差在数值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为此引入如下概念:定义ρXY=COV(X,Y)/√D(X)√D(Y),称为随机变量X和Y的相关系数。
定义若ρXY=0,则称X与Y不相关。
即ρXY=0的充分必要条件是COV(X,Y)=0,亦即不相关和协方差为零是等价的。
定理设ρXY是随机变量X和Y的相关系数,则有(1)∣ρXY∣≤1;(2)∣ρXY∣=1充分必要条件为P{Y=aX+b}=1,(a,b为常数,a≠0)定义设X和Y是随机变量,若E(X^k),k=1,2,...存在,则称它为X的k阶原点矩,简称k阶矩。
协方差协方差分析:(一)协方差分析基本思想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到,不论是单因素方差分析还是多因素方差分析,控制因素都是可控的,其各个水平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得到控制和确定。
但在许多实际问题中,有些控制因素很难人为控制,但它们的不同水平确实对观测变量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
协方差分析例如,在研究农作物产量问题时,如果仅考察不同施肥量、品种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不考虑不同地块等因素而进行方差分析,显然是不全面的。
因为事实上有些地块可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另一些却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不考虑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可能会导致:即使不同的施肥量、不同品种农作物产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但分析的结论却可能相反。
再例如,分析不同的饲料对生猪增重是否产生显著差异。
如果单纯分析饲料的作用,而不考虑生猪各自不同的身体条件(如初始体重不同),那么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不准确的。
因为体重增重的幅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包含诸如初始体重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的。
(二)协方差分析的原理协方差分析将那些人为很难控制的控制因素作为协变量,并在排除协变量对观测变量影响的条件下,分析控制变量(可控)对观测变量的作用,从而更加准确地对控制因素进行评价。
协方差分析仍然沿承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并在分析观测变量变差时,考虑了协变量的影响,人为观测变量的变动受四个方面的影响:即控制变量的独立作用、控制变量的交互作用、协变量的作用和随机因素的作用,并在扣除协变量的影响后,再分析控制变量的影响。
方差分析中的原假设是:协变量对观测变量的线性影响是不显著的;在协变量影响扣除的条件下,控制变量各水平下观测变量的总体均值无显著差异,控制变量各水平对观测变量的效应同时为零。
检验统计量仍采用F统计量,它们是各均方与随机因素引起的均方比。
(三)协方差分析的应用举例为研究三种不同饲料对生猪体重增加的影响,将生猪随机分成三组各喂养不同的饲料,得到体重增加的数据。
由于生猪体重的增加理论上会受到猪自身身体条件的影响,于是收集生猪喂养前体重的数据,作为自身身体条件的测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