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
- 格式:ppt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37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整理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
(2)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8)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3)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1)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11)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12)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
王雪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4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二、原文分析黄汗(1、2、4、28、29)同学们好!我们上课,今天要讲第十四篇,有关黄汗的内容,本来作为水气病的分类,四水之后有“黄汗”,我们一直放到最后来讲“黄汗”,就是因为,“黄汗”在历代的认识上,有争议,但是,为了启发大家,对“黄汗”的深入研究,我首先讲一下有关的条文,就是1、2、4、28、29条,五条原文论及了黄汗,首先说,在病因上,条文提到了,“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这是28条里面,提到了有关它的病因,“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这么一个病因,我们说,黄汗本身就在出汗,但是,既然是和水肿相关的,一类疾病,我们说,四水里面,特别是风水、皮水,属于阳证、实证,应当遵照它的治疗原则,叫做“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可是黄汗,本身就在汗出,结果它并不能够解决水肿问题,那么,又不能用汗法治疗,所以,它是和水肿病相关的一类疾病,有的说,它是症状,不是病,我们说,它的典型症状,就是“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象黄柏汁黄的,能够染衣,这个症状,确实到现在为止,在临床上我自己没有见到,但是,我要讲原文的本义,同时,我要讲目前临床上研究的近况,以及将现在研究的资料,提供给大家参考,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探讨它。
关于病因病机的分析,我想从这五个条文给大家综合以后,来分析它的内证、外证,就是说,主症肯定是,“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这是以症状命名的,那么,它相关的兼症有哪些?现在来说外证,身热或不热,“两胫自冷”,指的下肢、小腿胫前部自觉发冷,“四肢头面肿”而冷,正因为它“四肢头面肿”,所以,是和水气病相关,“状如周痹”,这些症状里面,我们认为,突出表现在肢肿和胫冷这两个方面,这是在外证方面,怎么理解它呢?因为脾主四肢,所以,它这种肿,应该是属于脾气不运所致,不仅是肿,而且冷,应该考虑他刚才提示的,有汗出入水中浴的原因,使邪气从汗孔而入,这样的一个情况,所以,卫阳被伤,卫阳不足,不能够温煦,因此四肢、头面既肿又冷,尤其是两胫的部位,这个部位冷的话,涉及到中阳不能下达,阳虚为本,是应该责之于脾,这是外证,内证,我们综合起来,它应该表现为胸满,口吐涎,胸中窒或痛,不能食,暮躁不得眼,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脾胃虚寒,脾失健运,在运化的功能上失司引起的,当然,因为汗出过多,阴液有亏耗,另外一个,这是我说的本义之外的引申义,有的人理解成,在汗出入水中浴的时候,又感邪,也容易由此伤及心阳,因为汗为心之液,我觉得,从他(仲景)提示的两张方子,都用桂枝,也可以佐证,桂枝有通心阳的作用,这是我把引申义直接给大家说,一种认为,在病因上,除了有脾胃虚寒为主因以外,由于汗出入水中浴,又感邪,它容易伤及心阳,我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两方均用桂枝,桂枝本身能够通心阳,所以,对黄汗病的病因,我们可以说,水湿外入仅仅是个诱因,内因,是脾胃虚寒,这是个主因,也就是说,外来的水湿从表入里,内侵到胸膈,因此,对心阳确实有影响,这个病情虚多实少,在病机的分析上,比方说,由于卫阳被损伤,水寒之邪从汗孔而入,卫郁而营热,表虚湿遏,病因病机方面,在表的卫分有郁,而且营热,表虚湿遏的结果,所以,“黄汗”也可由,湿热交蒸于肌腠所致,有的人说,是交蒸于肌腠和脉络之间者,为黄汗。
1《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湿病发汗(18)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狐惑病临床表现及内服主方(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风湿历节(8)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寒湿历节(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重证证治(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虚劳里急(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虚寒肺痿(5)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虚热肺痿(10)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热饮迫肺(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肺寒饮挟热(13)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主症(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金匮要略偶感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的诊断#金匮要略#本部分主要说了水气病的诊断,首先是脉法上,水气病脉法上多是沉脉,根据不同的病机会在趺阳脉、寸口脉、少阴脉等不通的位置出现。
除了沉脉以外,由于病机不同,会出现紧脉、数脉、弦脉等。
当然象风水皮水早期还是会出现浮脉。
为什么水气病多是沉脉呢?一个是水饮内停,病位在里,第二个水为阴邪,阻遏阳气,所以会出现沉脉。
五脏得病后都有可能导致出现水气病,所以有了水气病我们要判断是由于哪个脏腑病变而来。
腹水多来自于肝、脾、肾三脏。
身肿多来自心肺脾三脏,阴肿多来自心肾两脏,小便不利多来自于心肺脾肾四脏。
6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
病内有水气的,趺阳脉应该是伏脉,现在变紧了,所以有寒症,会出现一些寒症的疾病,但是医生却用了下法,更伤阳气,从而出现胸满短气,水饮之病加重。
7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
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和上一条相对照,现在胃脉数,应该中焦有热,出现食欲旺盛,小便数,大便干,但是现在小便不利,所以是有水停。
9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本条说的是不同部位水饮的不同脉象,除了寸口脉以外,趺阳脉,少阴脉都是可以来进行进一步诊断的。
尤其是寸口脉候卫气,趺阳脉候胃气,少阴脉候肾气。
寸口脉弦紧,卫气不畅,恶寒疼痛,水行不畅,不能输布周身而走于肠间。
少阴脉沉紧,紧脉是疼痛的表现,沉为水饮,小便不利。
10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水病脉出者死。
水为阴脉,脉象为沉,如果有水饮停聚,脉浮的话不是一个好现象。
这里我们要知道,风水、皮水是有可能是浮脉的,尤其是风水刚开始有外感而来,所以大多是浮脉,随着时间推移才慢慢变成沉脉。
水饮内停大多是沉脉,如果由沉转浮,但是症状却没有好转,情况就不太好。
11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第1条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第2条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________,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_______,壅塞不通,_________;三者,房室金刃,________,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
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_______;后身体疼痛,_______,急当救表也。
第15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___________,后乃治其痼疾也。
第17条:夫诸病在臓,欲攻之,___________,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1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________,_______,但当利其小便。
18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_________,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________,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_____________,风湿俱去也。
第20条:湿家身烦疼,______________,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__________________。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___________。
2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__________,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_________,__________,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24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________,________,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____________。
《伤寒论》“水气病”治疗总结为什么要讲水气病?水湿作为致病的因素,可以引发许多疾病,如头晕、咳嗽、痹症、肿瘤、乳腺增生,肌瘤,扁桃体炎等等,可能说一天一夜也说不完。
现在满大街的都在说湿气,红豆薏米,拔罐祛湿等等,湿气的祛除这么简单吗?仲景是如何治疗水气的呢?我们先看水饮的代谢问题:《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从上面的条文可以看到水液代谢需要我们人体胃、脾、肺等脏功能协调,各司其职,才能保证水道通畅。
任何一个脏器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水液的代谢。
那水液代谢失常会有哪些表现?水肿,水的代谢功能失常,水肿是最直观的表现,下肢水肿,眼睑水肿,肝腹水,胸水等等。
还有的表现为眼睑肿大,“目下有卧蚕”有的患者觉得这是天生的,从小就有,但吃药调理了一段时间,明显的缩小了!这里重点说一下小儿水湿的表现,流口水!很多家长觉得流口水是正常现象,小儿在长牙期间确实会流口水,但如果过度,口水直流,几分钟就要换一个口水巾,就不是生理现象了,大多是脾胃虚寒,水湿内盛!水气的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小儿咳嗽的时候呕吐痰涎,白色的黏条,内里痰湿比较重,这个时候辨证用药,很多患儿会把黏条吐出来,告诉家长不要惊慌,这是个好现象,痰饮吐出来,咳嗽就会明显的减轻!其他如面色暗黑、水斑、扁平疣、痰多、四肢困重、舌体胖大苔水滑等等,都是水湿重的表现。
讲完了水气病的表现和重要性,我们的医圣张仲景是如何治疗的呢?先看经典条文的论述:《素问》《金匮要略》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则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
水,发其汗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风寒邪气侵袭人体,使人玄府关闭而出现发热,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把腠理打开,而热自退。
而毛孔关闭,只是引起发热吗?会不会水肿?当然会,人体皮肤是最大的通道!通道关闭,当然会引起水液代谢失常!01开鬼门所以说,水气病治疗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开,用发散的方法,把关闭的玄府打开,使水液通道恢复正常,《内经》称之为“开鬼门”,又叫提壶揭盖。
毛德西十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十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1.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化裁治疗肾病综合征治验:女性,42岁。
患肾病综合征6年,加重半年。
6年来病情时轻时重,全身浮肿,面肢尤甚,按之深陷不起,胸满微喘,恶风无汗,小便不利。
曾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
刻诊:症同前述,脉沉细,舌质淡红而胖嫩,苔薄白,手及足胫不温。
分析此候,乃太阳少阴合病之证,予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化裁治之。
方药:桂枝9克,生姜12克,大枣5克,麻黄6克,炙甘草3克,附片9克,细辛3克,桑白皮12克,猪苓15克,冬瓜皮30克,车前子9克,茯苓12克。
服用首剂后,尿量增加,2剂得微汗,3剂尽,水肿已消大半。
脉细,较前有力,舌淡红,苔薄白。
原方又进6剂,水肿消退。
仅足踝轻微肿胀,余症消除。
改用金匮肾气丸调理善后。
随访2年,可操家务,未再出现明显水肿。
来源:赵天才等.中医春秋——杜雨茂医学文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331.注释:肾病综合征为难治疾患之一。
所以难治,是由于病本为肾气虚弱,水气泛滥,当补之,消之。
但该病在隐隐进程中,常常夹有太阳表证,如风寒表证、风热表证、风湿表证等,这样就形成了少阴里证与太阳表证兼夹证候。
治疗上就要攻补兼施,寒热并用。
如此例,辨证要点有二:一是全身浮肿,小便不利,手足不温,脉沉细,这是病之本象,即少阴阳虚;二是恶风无汗,舌苔薄白,此乃风寒束表,营卫郁闭,即太阳表实证,为病之标象。
这种证候同时出现,在《伤寒论》中称为合病、并病。
对此证候的治疗仍然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若是标本不急不缓,则可同时治疗。
此例即是如此治之。
方中既有温阳扶肾的麻黄细辛附子汤;又有祛寒解表的桂枝汤(去白芍);还有导水消肿的二苓、冬瓜皮、桑白皮、车前子等。
待病势缓解后,以金匮肾气丸阴阳双补,缓缓收功。
约言:肾病浮肿,表证未除,有寒象者,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化裁之。
2.桂枝汤加黄芪治疗黄汗治验:女性,41岁,哈尔滨人。
以方为纲之“水气病篇”~重审《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治法以方为纲之“水气病篇” ~重审《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治法朱丽颖贾春华水气病篇是《金匮要略》的重要章节,其所论及的辨证方法及治法为后世治疗水肿病奠定了基础,在论述四水时,篇中以病名为纲,系统论述了四水的症状,病因,病机以及治法,并提出了治疗水气病的法则:发汗、利小便、峻下逐水。
通过对《金匮要略亡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传统按四水分类外,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相似性原理,以存在另外的分类方法,以方为纲的水气病辨证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于传统的治水法则有一个新的认识。
1以方为纲,统领四水篇中第一条即对水气病进行了分类,说明了水气病的形成不外肺失宣降,通调失职;脾失健运,转输不能;肾失开合,蒸化失职。
并提出了水气病临证时要注意分辨水的在上,在下,在表,在里。
其后,篇中以四水为纲,分别提出其症状表现及治疗方剂,结合对四水的症状分类,兹总结如下:风水,其主要症状有:面目肿大、腰以下肿或一身悉肿,汗出恶风或有热,骨节疼痛或身体重而酸,脉浮或沉滑。
方用防己黄芪汤、越婢汤或杏子汤。
皮水,其主要症状有:Jjl寸肿按之没指、四肢肿或聂聂动或一身面目黄肿,小便不利,不恶风寒,其腹如鼓,不渴,脉浮或沉。
方用防己茯苓汤、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或蒲灰散。
正水,其主要症状有:身肿或胸膈有水,喘,脉沉迟。
方用麻黄附子汤。
石水,腹满不喘,脉沉。
方药无。
由上可以看出,除蒲灰散之外,其余方剂基本可以概括为两大阵营,一是以防己黄芪汤为代表,包括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一是以越婢汤为代表,包括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杏子汤,麻黄附子汤。
以下将对两个以方剂为代表的体系做一说明。
1.1防己黄芪汤系统1.1.1防己黄芪汤此方在《金匮要略》原文中出现了3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本篇)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金匮要略》白话版】14水气病脉证并治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一、老师说:水气病可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
风水病的症状是:恶风,周身骨节疼痛,脉浮等;所谓皮水,可以见到肢体浮肿,如果用手指在浮肿的皮肤上轻轻按压,被按的地方就凹陷下去,许久不能还原,不恶风,腹部膨隆如鼓,口不渴,脉也呈浮象;这两种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
正水的症状表现是:气喘、脉沉迟;石水则腹部胀满,但不喘,脉沉;黄汗病可见全身发热,胸中满闷,四肢头面皆肿,脉沉迟,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经久不愈,势必生痈作脓。
二、病人的脉象浮而洪,浮是说明受了风,洪则表示水气盛,风邪和水气两相搏击,若风邪强于水气,那么身上就会发风疹,身痒,痒是风邪向外透达的表现,称为泄风。
病久不愈,便会成为疥疮类的皮肤病;如果水气强于风邪,发展下去,便会发生水肿,身体难以俯仰。
如若风邪与水气纠结不散,那么病人便会全身肿胀,直到发汗才会痊愈。
怕风是说明皮表阳虚,这就是风水病。
如果病人不恶风,小便通利,但上焦有寒,口中涎沫多,这就是黄汗病。
三、寸口脉象沉滑的患者,因为体内有水气,所以面目均肿大,身热,这还叫作风水病。
察看病人两眼泡微肿,象睡眠后刚起来的样子,颈前结喉两旁的脉管有明显的跳动,时常咳嗽,按病人的手脚,皮肤凹陷下去,不能很快还原,这也是风水病。
四、太阳病,脉象浮紧,按理应当有骨节疼痛,现在反而不痛,而是感到身体痠重,口不渴,此时及时发汗即可痊愈,这也叫风水。
如果有恶寒症状,这是由于皮表卫阳极虚所致,属于过度发汗引起。
患者只感觉口渴而不恶寒的,叫做皮水。
如果患者感到身冷并且周身浮肿,病状就象周身麻痹一样,胸中憋闷不能进食,疼痛却局限在一处,傍晚时躁扰不安,久久不能入睡,这叫黄汗病。
如果病人感到关节部位疼痛,咳嗽气喘。
口中不渴,这种病叫脾胀。
病人表现为浮肿,此时用汗法取汗可使疾病痊愈。
可是患了以上各病,如果伴有口渴而且腹泻,小便频数的,就不可用汗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