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
- 格式:ppt
- 大小:273.00 KB
- 文档页数:32
中医治疗奔豚气一则
颜某女 50岁郴州宜章县人
初诊(2010—10—8):病人自诉自觉胃部有热气上冲咽喉,发作时异常难受半年,加重1周,食欲尚可,二便正常,舌质红,薄黄苔。
主诉:奔豚气反复发作半年,加重一周。
辩证:奔豚气(肝胃不和)
治法:平冲降逆,疏肝和胃
主方:小柴胡汤合奔豚汤加减
柴胡18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桑白皮10克 3剂,散剂。
病人自诉药后奔豚气初为减轻,一个星期后发作频率降低,将散剂服完后至今未再发。
对于奔豚气,在《金匮》中的奔豚气原文第二条曾说:“奔豚气,气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气多为肝木乘脾,胃乃脾之腑,脾脏受损,胃自然不能幸免于难,临床上多表现为呃逆,嗳气,有一股热气上冲咽喉,发作时难受,有时甚至出现头晕等表现。
这个患者的症状基本符合《金匮》原文,“胃部有热气上冲咽喉,发作时异常难受”正应对了“奔豚气,气冲咽喉,发作欲死。
”在这里,患者属于气机不利之症,故我用了小柴胡汤合奔豚汤加减,调畅气机,气机畅则气逆之症止。
当然这只是一个独立的病案,在临床上药证对应方是我们看病所要拿捏准确,疗效卓著的关键。
奔豚病的辨证施治展开全文一青年女性,生活饮食不规律,情绪失调后出现间断小腹部胀疼,自觉腹部无形包块逐渐增大,同时气从小腹部直上冲心胸,发作时坐卧不宁,心烦意乱,情绪激动,起初可自行缓解,后逐渐加重,持续十分钟至小时不等,近期发作频繁,气上冲心胸明显,每每发作燥扰不宁,情绪失控,腹胀时间长。
舌红苔黄偏腻,脉细弦数。
曾就诊多名中医,也用过红参虫草,效不显。
延吾师杨金方诊病~辩奔豚,证属肝气郁结,湿热内蕴,气郁化火,以奔豚汤加减~清热除湿、疏肝理气~葛根30、黄芩20、生栀子15、桑白皮30、生薏仁60、茯苓10、青皮10、枳壳10、川芎6、威灵仙6、法半夏6、生草3g1剂,1日4顿,凉服。
第二天复诊,自述感觉上腹部奔豚气块小了50%,晚上身体特别轻松、三年来心情第1次特别好!脉还偏弦,继服5天药量。
奔豚古病名,见《灵枢》、《难经》、《金匮要略》等,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
《金匮要略》称之为“奔豚气”。
豚,即小猪。
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凉,烦躁不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夹杂寒热往来或吐脓症状。
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
从证候表现看,类于西医的胃肠神经官能症(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及冠心病、心血管神经症等。
奔豚有三,奔豚汤所治归纳为肝血亏虚、肝郁化火,肝气上逆导致的奔豚病。
此外其二是过多发汗导致阳虚引发的奔豚,其三是发汗过多产生阳虚,水液在身体内积蓄运化不足导致的奔豚。
也有说后二者是有奔豚症状不是奔豚病。
方药如下~奔豚汤加减:方中大寒之甘李根白皮清肝热、降逆气、止奔豚,配伍苦寒之黄芩、栀子,下肝气清郁热;李根皮没有,用桑白皮代替了;川芎、芍药养血调肝,益肝体以制肝用;葛根、半夏升清降浊,和胃降逆;加薏苡仁、茯苓健脾利湿;威灵仙利湿通经络,通行十二经脉;加青皮、枳壳行气除痞消胀;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去当归、白芍,防滋腻,本湿热偏重,不利行气化湿热。
听说过奔豚吗?来看看伤寒论中关于奔豚的介绍与治疗原则《伤寒论》是中医经典,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理法方药应用的基本规范。
什么是奔豚所谓“豚”,就是指小猪。
病症用奔豚命名,一是说气的上冲有如小猪奔跑,一是因为在传统文化里认为豚是水畜,借以比喻水气上冲为患。
又因为是突然发作,所以就用了“奔豚”这个名字,比喻其气上冲如小猪乱跑。
就像上面所讲,奔豚”是中医的一个证候名。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指出:“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大体说明了奔豚的主要症状。
病人自觉有气由下向上游走,气所过之处,会出现许多症状。
如果气到了胃脘,就会感到胃脘胀满;到了胸部,就会感到胸闷心悸;到了咽喉,就会感到憋闷窒息欲死,甚至冷汗淋漓;有的还可上冲至头部,就会出现眩晕欲仆地。
一旦气下去了,所有的证就都没了。
这个病时发时止,呈阵发性发作,不发作的时候什么事都没有,其病因多为中、上焦阳气不足,下焦水寒之气上犯,即水来克火,阴来搏阳所致。
伤寒论中涉及奔豚的内容有两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第一条是说使用烧红的铁针刺病人,让他发汗,结果针刺的地方受寒了,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被感染了,起了红肿的包,就一定会引发奔豚。
第二条是说人发汗后,肚脐下发跳动,有要发生奔豚的前兆。
人体内部是状态人体内部是一种平衡状态,每个部位、脏腑都有自己的气来镇守,就好像过去,每个城池都有不同的将军镇守,当一个地方的气缺少了的时候,平衡被打破,其他地方的气就会去补位,但补位的气不是应该在这里的,身体就会出现各种症状。
在中医理论里,心是五脏六腑的君主,为阳中之阳,位于身体的上方,象太阳一样普照下发,温煦脏腑,使下焦水气安伏不动。
奔豚的治疗原则这两条究其病因,都是因为心阳虚了,无法压制下焦水气,就像上面所说的,上焦阳气不足,下焦水寒之气上犯。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二一)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豚汤如果是精神病,没有奔豚,没有心动悸得厉害,或者脐下悸或者是脐上悸,悸动得很厉害,我们就可以用甘草泻心汤来做加减。
如果有奔豚,我们就要从另一个处方来做加减。
在临床上看得很多,尤其是一些妈妈,由于妈妈关心小孩子,孩子出现什么不好的情况,妈妈受到惊吓,心动悸一个礼拜都没有好,这就是奔豚的现象。
病有奔豚,有吐脓,这个就是桔梗甘草汤,桔梗甘草汤是肺里面有脓疡,化脓的时候除脓用的方。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这个还真是这样。
病人会告诉你,有一股气从肚脐往上直接往上冲到心脏,让心动悸得非常的厉害。
这个时候,如果让病人去医院检查的话,西医会告诉你没事,没有病。
但是,病人就是感觉不舒服啊,因为不舒服才去医院,西医医生经过机器检查又说没有病,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这个病人是没事找事吗?是神经病吗?不是的,确实是有问题,只是西医对奔豚病是没有办法而已,他们也不知道什么叫奔豚病。
气会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发作的时候难过得要死,有的时候又正常。
我们要记得,如果真正是病态,是持续的痛。
比如说心脏痛,痛一下,过去就没有了,有时候是因为孩子的原因气到了,气得心脏痛,这种痛一下就没有了,这不是病。
真正有心脏病的痛,那个痛是持续的痛。
或者是固定的每天到时候就发病,这就是真心病。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汤方:甘草、芎穷、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
右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这个处方就是大肠的浊气跑到三焦淋巴系统里面,才会有往来寒热的现象。
一般往来寒热出现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少阳证。
《伤寒论》里面一讲到往来寒的时候,如果兼有恶心,就是小柴胡汤。
如果往来寒热,没有恶心,那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
这个处方里面就是甘李根白皮,这个李根白皮现在药房里没有卖,中药用到皮,大部分都是在少阳里面,所以,就不要用甘李根白皮,用柴胡就可以。
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奔豚气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奔豚气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奔豚气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奔豚气是指因为七情郁结或心肾阳虚,阴寒之气上逆所致的一种神志病。
临床以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为主要特征。
相当于西医的“癔症”、“精神神经症”等。
3 诊断与鉴别诊断3.1诊断要点3.1.1 临床表现多由七情郁结所致,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向上冲逆至咽喉。
其势如豚之奔跑,惊恐不安。
胸闷气憋欲死,发作后恢复正常。
3.1.2 病史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的女性患者。
有首次发作或有反复发作史,病程不等,发作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多有情志刺激,意欲不遂等诱发因素,或有家庭史。
3.1.3 辅助检查本病特有症状为患者之自觉症状,很少有客观实质性病变,发作时伴有相应的紧张、恐惧、焦急等情绪变化。
头颅CT、MRI和脑电图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作用。
3.2 鉴别诊断奔豚气当与冲疝作出鉴别4 辨证奔豚气是患者的自觉症状,痛苦异常,难以名状,既使发病时诊视患者,亦无客观体征可察。
因此,辨证时应根据患者的主诉,把握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时作时止,作后平复如常的发病特征。
注意诱发因素,奔豚气的发生有明显的情志变化或精神刺激等诱发因素,诸如卒遭惊恐,过度忧思,或恚怒不已等。
亦有继发于大汗、大吐、大下等误治原因之后。
故辨证时当详细询问有关诱发因素,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4.1 肝郁化火自觉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惊悸不宁,恶闻人声,烦闷欲死,痛苦异常,或兼腹痛,往来寒热,口苦咽干,胸胁满闷,喜欲太息,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
4.2 心肾阳虚见畏寒喜热,自觉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心悸不安,胸闷气促,窒息欲死,痛苦异常,或兼四肢欠温,面色苍白,腹痛,舌淡白,苔自腻,脉沉迟。
4.3寒饮上逆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心悸短气,恶心欲呕,痛苦异常,难以名状。
奔豚气疾病近来一直抽空学习李可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李老提出:“凡病皆本气自虚”“伏邪致病”。
使我想到今天上午(5月13日),山东省报告的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被诊断为确诊病例,这是我国内地第二例输入性确诊病例。
病毒袭来我们该怎么预防?流行病毒只有与人体里应外合才会发病,最好的药还是树正气御外邪!只要把身体里面管好了,本气旺盛,邪入无门,毒亦无所伏,这就是最好的预防。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温氏奔豚汤治验录文中李老运用奔豚汤34年,临证加减变通,扩大应用范围,用治一切沉寒痼冷顽症、临床罕见奇症,皆能应手取效。
尤对危急重症,有起死回生之功。
文中所述奔豚之病与下文熊春锦《道医学》奔豚气之病相同,奔豚气之病,对于学习、了解、区分、鉴别道医学、中医学、西医学的不同学术特征、方法论特点,可以说在各种疾病中,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病种。
如同道医学、中医学、西医学在研究经络是否客观存在一样,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特征。
在研究经络学中,道医学是自己内观体验,物格而自明;中医则是依据前贤古籍经典而力争;西医学则是先在尸体上以解剖刀觅寻,遍寻不着则否定,继而又在活体上以神经学、血液动力学、体液学等等张冠李戴而强名。
奔豚气,由于在东方和西方发病率都较普遍地存在,发病率并不低。
而且此疾病的典型患者,皆有始发于脐下腹中,有物成团状,构成典型疼痛,并且此团状物能在脐上直线上升运动,长驱直入而运动至喉颈,然后慢慢散开而消失。
发病过程病人体感明显,过程清晰,症状典型,临床上部分医者甚至可能详细观察到患者全过程的“团状物无中生有”,至喉而自行“有化为无”。
从而使西医难以准确予以定名。
但是,这种“无中生出有,有又自化无”的气机病变聚集和消散过程,却又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道医和中医气机生出病机的科学性。
所以特别值得分析与研究,在分析研究中确立道医与中医科学性的坚实地位。
为了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道医学,这里特此对奔豚气,作一些系统性的分析,虽然可能仍然难以全面周全,但是纲要基本立于其中,可能会对读者产生抛砖引玉的作用。
金匮要略目录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
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金匮要略》原著或咨询中医学专家,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张仲景《金匮·奔豚气病脉证治》辨析发表时间:2011-05-20T09:15:39.4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董开全[导读] 本方为桂枝汤加重桂枝用量而成。
重用桂枝配甘草,更佐姜枣,辛甘合化,温通心阳而降冲逆。
董开全(云南临沧市云县漫湾镇卫生院云南临沧 675805)【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04-0381-02 【关键词】张仲景《金匮要略》奔豚治疗奔豚气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在发作时先从少腹气撑作痛,继而自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咽喉,此时病人极端痛苦,后则冲气渐平,病亦渐轻,终至平复如常。
所以说:“发作欲死,复还止”。
1 病因病机《金匮·奔豚气病脉证治》:“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奔豚的发病原因为惊恐引起,其病机与心、肝、肾有关,其上冲机理又与冲脉有联系。
惊则伤心,恐则伤肾,冲脉起于胞中,与少阴肾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如心肾之阳不足,下焦寒水随冲脉上冲则发为奔豚;如因情志受到惊恐的刺激,以致肝气郁结,肝气循冲脉上逆,亦可发为奔豚。
2 临床表现《金匮·奔豚气病脉证治》:“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的临床症状是,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咽喉,此时病人极端痛苦,后则冲气渐平,病亦渐轻,终至平复如常。
所以说:“发作欲死,复还止”。
3 辨证治疗3.1 肝气郁结,化火上冲《金匮·奔豚气病脉证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本条论述奔豚气发于肝的证治。
“腹痛”是指少腹痛;“往来寒热”本是少阳症状,因肝与胆相表里,肝气郁结往往影响少阳而见症。
故本条证候是由于肝气郁结,化热上冲所致。
治法:养血平肝、和胃降逆方药:奔豚汤。
甘草川芎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方用李根白皮下气,甘草缓解急迫,当归、川芎、芍药养血调肝,黄芩、葛根清热,生姜、半夏和胃降逆。
奔豚病及治法奔豚病,古病名,见《灵枢》、《难经》、《金匮要略》,《医宗金监》等,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
《金匮要略》称之为“奔豚气”。
豚,即小猪。
奔豚一由于肾脏寒气上冲,一由于肝脏气火上逆,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凉,烦躁不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夹杂寒热往来或吐脓症状。
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
从证候表现看,类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而出现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
德惠市人民医院中医科邢卫光奔豚证指自觉有冲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如豚之奔突状,故名.曰:'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上下无时.''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曰:'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肾主惊恐,故奔豚之病因当责之于肾,其病机则为寒邪上冲所致,故其症若豚奔,'豚为水畜,性燥善奔也.'()……奔豚汤,其辨证要点是“气上冲”,“腹痛”常兼而有之,至于“往来寒热”则较少见。
并认为,“气上冲”的表现是,患者自觉有一股气从腹部上冲胸咽;有的仅觉咽喉或胸中窒塞,并伴有肝气久郁、情志失调的某些疾病.:《金匮要略》原文论奔豚病“皆从惊恐得之”,俞老认为这是提示之意,惊恐可概括七情诸因素。
本例长期有咽喉阻塞感,属“梅核气”范畴,病机是情志怫郁,肝气上逆,故可用奔豚汤疏肝降逆。
俞老用奔豚汤方中主药李根皮常用量为15g。
本例方中去生姜,因嫌其辛热易激惹肝火;合甘麦大枣汤以缓急宁神。
奔豚气奔豚气系指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的一种病证。
首见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
奔豚气的病因,有因惊恐忧思损伤肝肾,结甚之气冲逆而上;亦可下焦素有寒水,复因汗出过多,外寒侵袭,汗后心阳不足,肾脏阴寒之水气乘虚上逆,以致气从少腹上冲,直达心下。
本证发病,多与心、肝、肾三脏有关,并与冲脉的关系尤为密切。
奔豚病及治法奔豚病,古病名,见《灵枢》、《难经》、《金匮要略》,《医宗金监》等,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
《金匮要略》称之为“奔豚气”。
豚,即小猪。
奔豚一由于肾脏寒气上冲,一由于肝脏气火上逆,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凉,烦躁不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夹杂寒热往来或吐脓症状。
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
从证候表现看,类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而出现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
奔豚证指自觉有冲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如豚之奔突状,故名.曰:"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上下无时.""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曰:"惊则气乱,恐则气下……"肾主惊恐,故奔豚之病因当责之于肾,其病机则为寒邪上冲所致,故其症若豚奔,"豚为水畜,性燥善奔也."()……奔豚汤,其辨证要点是“气上冲”,“腹痛”常兼而有之,至于“往来寒热”则较少见。
并认为,“气上冲”的表现是,患者自觉有一股气从腹部上冲胸咽;有的仅觉咽喉或胸中窒塞,并伴有肝气久郁、情志失调的某些疾病.:《金匮要略》原文论奔豚病“皆从惊恐得之”,俞老认为这是提示之意,惊恐可概括七情诸因素。
本例长期有咽喉阻塞感,属“梅核气”范畴,病机是情志怫郁,肝气上逆,故可用奔豚汤疏肝降逆。
俞老用奔豚汤方中主药李根皮常用量为15g。
去生姜,因嫌其辛热易激惹肝火;合甘麦大枣汤以缓急宁神。
奔豚气奔豚气系指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的一种病证。
首见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
奔豚气的病因,有因惊恐忧思损伤肝肾,结甚之气冲逆而上;亦可下焦素有寒水,复因汗出过多,外寒侵袭,汗后心阳不足,肾脏阴寒之水气乘虚上逆,以致气从少腹上冲,直达心下。
本证发病,多与心、肝、肾三脏有关,并与冲脉的关系尤为密切。
本证的针灸治疗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卷十二》:“月水不通,奔豚泄气,上下引腰脊痛,气穴主之”。
【《金匮要略》白话版】8奔豚气病脉证治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一、老师说:疾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这四种病,都是因受惊恐使精神受到刺激而发的。
二、老师说:奔豚病发作时,病人自觉气从少腹部起发,向上冲到咽喉,发作痛苦难忍,象要死去一样,发作过后又象正常人一样,这些症状都是从受惊恐而得的。
三、奔豚病,发作时气冲胸部、腹部疼痛,并有寒热往来的症状,用奔豚汤主治。
【奔豚汤】方甘草芎 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以上九味药,用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白天服三次,夜间服一次。
四、太阳病,发汗治疗后未愈,又用火针治疗再发其汗,针刺部位被寒邪侵袭,则发如核状的红肿硬结,必得引发奔豚病,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外治要在其核状硬结上各灸一壮,并内服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汤】方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药滓,温服一升。
五、发汗治疗后,自觉脐下悸动的,此为欲发奔豚的先兆,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桂枝(四两)以上四味药,用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后,放入其他诸味药,煮取三升,去药滓,温服一升,每天服三次。
(甘澜水做法,用水二斗置入大盆内,用杓杨水,待水上有五六千颗水珠相逐时,就可取用。
)【原文】一、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二、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三、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汤】方甘草芎 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四、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贲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奔豚中医治疗根治妙方
奔豚中医治疗根治妙方;
奔豚者,肾之积也。
缘阴气凝聚,结于少腹,坚实牢硬,有时逢郁则发,奔腾逆上,势如惊豚。
腹胁心胸,诸病皆作,气冲咽喉,七窍火发,危困欲死,不可支也。
其将发之时,则脐下悸作,凡惊悸一生,即为奔豚欲发之兆也。
如汗后亡阳,脐下悸动,奔豚欲作者,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如奔豚方作,气从少腹上冲心部者,以桂枝加桂汤主之。
如奔豚盛作,气上冲胸,头疼腹痛,往来寒热者,以奔豚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一两)桂枝(四钱)甘草(二钱)大枣(十五枚)甘澜水四杯,先煎茯苓,减二杯,入诸药煎大半杯,温服,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大盆置水,以勺扬之,千百遍,令水珠散乱,千颗相逐,乃取用之。
桂枝加桂汤
即桂枝汤再加桂枝二钱
奔豚汤
甘草(二钱)半夏(四钱)芍药(二钱)当归(二钱)黄芩(二钱)生姜(四钱)芎(二钱)生葛(五钱)甘李根白皮(三钱)水煎大半杯,温服。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白话解《金匮要略》原文:病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一、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白话解:患奔豚病,发病时有气上冲胸部,腹部疼痛,寒热往来,应当服用奔豚汤治疗。
奔豚汤方:甘草、川芎、当归、黄芩、芍药各6克,半夏、生姜、甘李根白皮各12克。
加减:若气冲明显者,加桂枝、枳壳,以降气行气;若气郁者,加柴胡、青皮,以理气下气;若咳嗽者,加苏子、葶苈子,以降气止咳等。
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白话解:太阳表证,发汗法治疗后,病情没有好转,又用火针再发其汗,针刺部位受到寒邪侵入,出现核状红色肿块的,必定要形成奔豚气。
发病时气从少腹上冲到心胸,应在核状红色硬结上各灸一壮治疗,另外,内服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汤:桂枝15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6克(炙)、大枣12枚。
加减:若咳嗽者,加苏子、葶苈子,以降气止逆;若腹痛者,加白芍、川楝子,以柔肝理气降逆;若恶寒者,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若头晕者,加当归、川芎,以补气行血。
三、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白话解:太阳表证,发汗以后,肚脐下出现跳动的感觉,是将要发生奔豚的征兆,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25克、桂枝12克、甘草6克(炙)、大枣15枚。
备注:《金鉴》:此方即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大枣倍茯苓也。
彼治下逆满,气上冲胸,此治脐下悸,欲作奔豚。
盖以水停中焦,故用白术,水停下焦,故倍茯苓。
脐下悸,是邪上干心也,其病由汗后而,自不外乎桂枝之法。
仍以桂枝、甘草补阳气,生心液;倍加茯苓以君之,专伐肾邪;用大枣以佐之,益培中土;以甘澜水煎,取其不助水邪也。
土强自可制水,阳健则能御阴,欲作奔豚之病,自潜消而默化矣。
奔豚气病药方
奔豚气病脉证治方
奔豚汤(功效)清热平肝,降逆止痛。
(主治) 主证:肝郁化热,气上冲胸之奔豚,症见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腹痛烦闷;肝胃不和,气逆上攻之胸胁痛,症见胸膈胀闷,噫逆呕呃,时觉气上攻冲,舌苔白微黄,脉弦。
,副证:往来寒热,口苦咽干。
桂枝加桂汤(功效)温中散寒,降逆逐邪,驱寒外达。
(主治) 主证:奔豚气病,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欲死,四末欠温,每遇寒邪与动气而诱发者,或因发汗过多,或因误用温灸而发者,舌质淡,苔白润,脉浮缓,病久则沉迟。
副证:往来寒热,或有腹痛,呕逆,或癔声。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又名:苓桂甘枣汤)(功效)降冲下气,通阳制水。
(主治) 主证:脐下悸动,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副证:心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