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格式:ppt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37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问:为什么高明的医生能够治疗未病之症?师曰:治疗未病之症,需要看到肝脏的疾病,知道肝脏传递给脾脏,就需要先治疗脾脏的实证。
四季脾王不受邪气的影响,不需要额外补充。
中等水平的医生不了解肝脏和脾脏之间的关系,看到肝脏疾病,却不知道要治疗脾脏实证。
肝脏疾病需要使用酸性药物进行补充,焦苦性药物进行辅助,甘味药物进行增强。
酸性药物进入肝脏,焦苦性药物进入心脏,甘味药物进入脾脏。
脾脏能够伤害肾脏,如果肾脏气血微弱,水分就不能流动。
水分不能流动,心火气就会过旺,从而伤害肺脏。
肺脏受到伤害,金气就不能流动。
金气不能流动,肝脏气就会过旺,肝脏就会自我治愈。
这是治疗肝脏补充脾脏的关键。
如果肝脏虚弱,就需要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补充,如果肝脏实证,就不需要使用这种方法。
经文中说:“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这是它的意义。
其他脏器也可以参考这种方法。
人类天生具有五个常数,由于风气的影响而生长。
风气虽然能够生养万物,但也能够伤害万物,就像水能够浮舟,也能够覆舟。
如果五个脏器的元气畅通,人就会健康平和。
外来的邪气和风气会导致人的死亡。
千般疾病难以治愈,但不超过三种情况:第一,经络受到邪气侵袭,进入脏器和肠胃,是内部的原因;第二,四肢和九个孔道,血脉相互传递,阻塞不通,是皮肤外部的原因;第三,房室、金刃、虫兽等伤害。
详细了解这些,就可以治愈疾病。
如果人们能够保持谨慎,不让邪气干扰经络,适当调整经络,使其流向脏器和肠胃,就可以治疗疾病。
四肢感到沉重和不灵活,就可以进行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治疗方法,避免九个孔道阻塞。
此外,还需要避免违反法律法规,避免受到动物的伤害。
在饮食方面,需要减少冷热、苦涩、酸辣、甘甜等因素,避免身体虚弱,这样疾病就无法侵入身体的深处。
深处指的是三焦通会元气的地方,是血气流注的地方;表面指的是皮肤和脏器的文理。
问:什么是急需要救治里面和外面的病?师曰:如果医生给病人使用药物后,病人持续腹泻和身体疼痛,就需要急需治疗内部的病;如果身体疼痛后,腹泻得到缓解,就需要急需治疗外部的病。
医宗金鉴清·吴谦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十四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饮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按]此条是《伤寒论》厥阴经正病,与杂病消渴之意不同,必是错简。
寸口脉浮而迟,服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按]此条当在《虚劳篇》中,错简在此。
[注]寸口,通指左右三部而言之,浮而有力为风,浮而无力为虚,按之兼迟,即为虚劳之诊,故主卫外荣内虚竭也。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传,即为消渴。
[按]“而大坚”句不成文,“大”字之下当有“便”字,必是传写之遗。
[注]趺阳,胃脉也。
胃脉浮盛,按之而数,为胃气热,故善消谷也。
火盛消谷,则大便必坚;气盛消水,则小便必数,故溲数即坚也,坚数相传,即为消谷消渴之病。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饮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注]此复申上条大便坚、小便数之义也。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注]饮水多而小便少者,水消于上,故名上消也;食谷多而大便坚者,食消于中,故名中消也;饮水多而小便反多者,水消于下,故名下消也。
上、中二消属热,唯下消寒热兼之,以肾为水火之藏也。
饮一溲一,其中无热消耗可知矣。
故以肾气丸从阴中温阳其阳,使肾阴摄水则不直趋下源,肾气上蒸则能化生津液,何消渴之有耶![集注]程林曰:小便多则消渴。
经曰:饮一溲二者不治。
今饮一溲一,故与肾气丸治之。
肾中之动气,即水中之命火,下焦肾中之火,蒸其水之精气,达于上焦,若肺金清肃,如云升雨而降,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自无消渴之患。
今其人必摄养失宜,肾水衰竭,龙雷之火不安于下,但炎于上而荆肺金,肺热叶焦,则消渴引饮,其次如于胃,游溢渗出,下无火化,直入膀胱,则饮一斗,溺亦一斗,故用桂附肾气丸,助真火蒸化,上升津液,何消渴之有哉!沈明宗曰:“男子”二字,是指房劳伤肾,火旺水亏而成消渴者。
肾气丸方见妇人杂病中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治未病的脏腑五常:五行风气:自然界的气候元真:元气或者真气客气邪风:泛指能令人致病的不正常气候疢难:疾病干忤:侵袭或者侵犯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谷饪:饮食五邪:风,寒,湿,雾,饮食厥阳:阳气偏盛至极,孤阳上逆脉脱:一时性脉象乍浮不见之病证,多由邪气阻遏,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所得:适合病人的饮食居处等因素所恶:病人所厌恶的饮食居处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痉: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的一种筋脉挛急性疾病湿: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暍:伤于暑邪,以发热、自汗、少气、脉虚、尿赤为主症的疾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百合病:由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或情志不遂,郁而化火导致,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临床特征狐惑病:感受湿热虫毒,以目赤、咽喉、前后二阴溃烂为特征的疾病阴阳毒:分阴毒与阳毒,与感受疫毒有关,以发斑,咽喉痛为主证声喝(yè):说话声音噎塞鸠眼:其目色赤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是因正气亏虚,复感外邪,邪犯经络脏腑,以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甚者突然晕倒,昏迷不醒为主症的疾病历节病:指肿痛遍历多个关节,甚者关节活动障碍,身体消瘦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喎僻:口眼歪斜盛人:外形肥胖的人身体魁羸:形容关节肿大,身体羸弱脚肿如脱:形容两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似乎和身体要脱离一样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因气血不足,感受风邪,导致阳气闭阻,血行瘀滞,出现以身体局部麻木不仁为特征的疾病平人:外形看起来好像无病,其实内脏气血已经虚损之人面色薄:面色淡白而无华酸削:两腿酸痛不适而肌肉消瘦痹侠背行:脊柱两旁有麻木感马刀:结核生于腋下属瘰疬侠瘿:结核生于颈旁属瘰疬脱气:阳气虚衰干血:积久难解之瘀血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肺痿特征性表现:反咳吐浊唾涎沫】肺痿:肺叶痿弱不振,以经常咳嗽、咳吐浊唾涎沫,短气为主症的慢性虚弱疾患。
《金匮要略》原文背诵条例整理版(2012)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发病与预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病因-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3. 【病因-病邪特性】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穀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4.【论治-已病防传、虚实异治】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5. 【湿病-基本治法-发汗】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可能我们不太能了解是什么东西,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不是能够经常接触到,但是我们会觉得它的名字很是特别,一听就有想要了解的冲动。
其实大家有所不知防己黄芪汤是一类中药材,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防己黄芪汤的药用价值有哪些吧。
〖方源〗《金匮要略》: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组成〗防己一两[12g] 黄芪一两一分[15g]去芦甘草半两[6g]炒白术七钱半[9g]。
〖用法〗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15g),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方歌〗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
〖主治〗风水或风湿。
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运用
1.本方治疗风水、风湿属于表虚证的常用方剂。
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证治要点。
2.若兼腹痛者,为肝脾不和,宜加白芍以柔肝理脾;喘者,为肺气不宣,宜加麻黄少许以宣肺散邪;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消肿;冲气上逆者,宜加桂枝以温中降冲。
3.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表虚湿盛者。
注意事项。
防己黄芪汤【原文】1.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2.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症并治第十四》【组成与用法】防己一两黄芪一两一分白术三分甘草半两,炙上锉,每服五钱匕,生姜四片,枣一枚,水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功效】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医案】1.妊娠水肿初诊:2007年8月6日。
叶某,27岁,妊娠7个多月,发现两下肢水肿半月,呈凹陷性,直至膝下。
血压正常,小便频数,大便软,纳可.舌边稍红,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健脾行气渗湿。
方剂:防己黄芪汤加味.防己10g 黄芪15g 炙甘草6g 炒白术30g 生姜5片大枣5个天仙藤10g 炒薏苡仁30g,4剂.每天煮服鲤鱼一条。
二诊:2007年8月10日.药后,二下肢水肿已消退,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5剂,以巩固疗效.2.淋症水肿初诊:2005年8月16日.秦某,50岁,月经已不定期,经量过多,B超发现子宫前壁子宫肌瘤12mm×15mm×18mm,之后口服米非司酮片治疗。
末次月经7月22日来潮,经量不多,3天净,头痛,眼睑水肿伴下肢凹陷性水肿半月,小便频急疼痛,尿常规检查:白细胞+++。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西医诊断:(1)围绝经期。
(2)子宫肌瘤。
(3)尿路感染。
(4)功能性水肿。
治法:清理湿热,益气利水。
方剂:防己黄芪汤合当归贝母苦参丸、葵子茯苓散加减.防己10g 黄芪15g 白术12g 炙甘草5g 大枣6个当归5g 浙贝10g 苦参15g 葵子15g 茯苓皮20g 金银花20g 蒲公英20g,3剂。
二诊:2005年8月22日.小便疼痛已除,次数正常,下肢水肿减轻,尿常规检查:白细胞+,胸闷,舌脉如上.中药守上方加赤小豆30g,7剂.三诊:2005年9月7日。
小便常规检查已经正常,下肢水肿已经消退,心中莫名烦恼,寐难.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第1条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第2条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________,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_______,壅塞不通,_________;三者,房室金刃,________,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
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_______;后身体疼痛,_______,急当救表也。
第15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___________,后乃治其痼疾也。
第17条:夫诸病在臓,欲攻之,___________,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1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________,_______,但当利其小便。
18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_________,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________,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_____________,风湿俱去也。
第20条:湿家身烦疼,______________,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__________________。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___________。
2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__________,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_________,__________,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24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________,________,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____________。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
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目录
卷上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一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
∙奔豚气病脉证治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卷中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