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一)
- 格式:docx
- 大小:11.82 KB
- 文档页数:1
自拟中药汤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益气疏肝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
方法将5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内服中药汤荆治疗;对照组25例,予吗丁啉口服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对照组总有效率6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本方具有双向调节胃肠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胃肠动力障碍的作用。
【关键词】中药汤剂;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286-02功能性消化不良(fd)系指除外了器质性疾病而见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食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厌食、恶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的一组临床证候群。
其临床表现症状多样,西医仅停留在对症处理阶段,其患病率高达20%~40%,占消化门诊50%左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理尚未明了,亦无特殊治疗方法,笔者以益气舒肝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资料来自门诊,根据我院自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50例,观察本组fd患者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25例,男8例,女17例,年龄最小21岁,年龄最大60岁,平均年龄38.12岁,病程最短时间10个月,病程最长时间6年;对照组亦为25例,男10例,女15例,年龄最小20岁,年龄最大58岁,平均年龄36.12岁,病程最短时间8个月最长时间6年,2组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差异无明显性(p>o.05)。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运用自拟中药汤剂治疗,水煎服,早晚分服。
药物组成,太子参30g,白术20g、茯苓20g、陈皮15g、莱菔子15g,枳壳、柴胡各15g、半夏10g、厚朴15g、木香10g、黄连5g、吴萸10g、内金15g。
伴有神疲乏力者加黄芪30g、当归15g、山药log;泛酸明显加煅瓦楞15g;腹痛明显加元胡log、白芍15g;便秘改枳壳为枳实15g;食欲不振加炒三仙各15g;呕吐明显加生姜5g。
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一)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疏肝健脾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包括腹胀、早饱、上腹疼痛、泛酸及烧心,同时患者无器质性病变或代谢或精神性疾病。
根据临床表现通常分为反流型、溃疡样型、运动障碍型和混合型(又称非特异型)。
笔者临床对100例患者运用疏肝健脾法及西药吗丁啉治疗。
报道如下。
1资料
1.1病例资料
1998年我院收治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其分型、男女比例、年龄分布均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经胃镜或X线检查,除外胃肠肿瘤、消化性溃疡,经B超、X线排除肝、胆、胰脏及肠道器质性疼痛。
无糖尿病及甲亢等全身性疾病。
1.2分型参照消化不良分型〔1〕。
根据临床症状分4型:①反流样型:主要症状为胸骨后不适、泛酸、烧心、食物返流。
②溃疡样型:主要症状为规律性上腹疼痛,空服痛或夜间疼痛,进食与服抗酸剂能缓解。
③运动障碍型:主要症状为腹胀、嗳气、早饱、恶心、呕吐。
④混合型:同时具有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
1.3临床症状评估标准患者需提示才意识到症状存在为轻度;症状明显,但不影响日常工作为中度;症状明显且影响生活质量为重度。
2方法
2.1治疗方法治疗组运用中医疏肝健脾法,组方:柴胡疏肝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化裁治疗。
处方:人参20g,白术12g,茯苓30g,姜半夏12g,青皮、陈皮各6g,柴胡9g,枳壳20g,香附10g,煅瓦楞子9g,川厚朴9g,白芍10g,甘草6g。
1剂/d,1剂两煎,分次服用,4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之品,停用其他药物。
对照组口服吗丁啉(西安杨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mg/次,3次/d,4周为1个疗程。
2.2疗效判断观察指标包括:早饱、腹胀、上腹痛、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烧心等。
观察方法:每例患者每周复诊1次,治疗后分别对消化不良症状进行评估。
完全或基本完全解除症状或上述指标中仅1~2项,且为轻度为显效;改善症状(或上述指标中仅3~4项,且为轻度)为有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有5~6项症状,其中1~2项为中度)症状不变或加重,为无效。
在治疗4周后随访1个月,记录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