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消化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完好的情况下,出现持续或反复出现的消化道症状,如上腹胀闷、腹痛、恶心、呕吐、饱胀等,并伴有消化功能异常。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通过辨别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采取相应的中药治疗和调理方法。
一、中医辨证分型:1.脾胃虚弱型:主要特点是脾胃气虚,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舌淡苔白等。
治疗时应益气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等温补药物。
2.气滞型:主要特点是气机不畅,消化功能受阻。
患者多表现为腹胀闷、烧心、口苦、口干等。
治疗时应理气行滞,可选用枳壳、香附、陈皮等理气药物。
3.肝胆郁结型:主要特点是肝气郁结,症状多见于精神抑郁、烦躁易怒等。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嗳气等。
治疗时应疏肝行气、和胃消食,可选用柴胡、香附、郁金等疏肝药物。
4.阳虚型:主要特点是阳气不足,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肢冷、畏寒、腹痛等。
治疗时应温阳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附子、肉桂、干姜等温阳药物。
5.阴虚型:主要特点是阴液亏虚,消化功能减退。
患者多表现为口干口渴、消瘦、盗汗等。
治疗时应滋阴养胃、健脾消食,可选用熟地、枸杞子、麦冬等滋阴药物。
6.胃湿型:主要特点是湿气郁滞,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不振、口黏腻、恶心呕吐等。
治疗时应健脾健胃、祛湿消食,可选用茯苓、半夏、草果等祛湿药物。
二、常用中药治疗:1.半夏泻心汤:适用于脾胃气虚、食滞胸口闷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半夏、黄连、干姜等。
2.保和丸:适用于气滞胃脘痞闷、饮食停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枳壳、乌梅、牡蛎等。
3.柴胡疏肝汤:适用于肝胆郁结、胃气不舒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柴胡、黄芩、干姜等。
4.四君子汤: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等。
5.六君子汤:适用于脾胃气虚、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党参、白术、陈皮等。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病名】中医病名:胃痞病西医病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包括以下一条或多条: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并且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亚型诊断包括餐后不适综合征与上腹痛综合征。
(二)证候诊断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纳少泛恶,嗳气,呃逆,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痞塞不舒,心烦易怒,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虚寒证:胃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4.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口苦,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食少纳呆,舌苔黄腻,脉弦。
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寒加重,肢冷便溏,嗳气纳呆,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脾虚气滞证治法:健脾理气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合香砂枳术丸加减。
(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姜厚朴、木香、砂仁、元胡、法半夏等)中成药:枳术丸、香砂六君子丸、胃乃安胶囊等2.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和胃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枳壳、白芍、川芎、香附、陈皮、法夏、佛手、木香、炙甘草等)中成药:胃苏颗粒、达利通颗粒、气滞胃痛颗粒等。
3.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散寒推荐方药:理中丸加减。
(党参、炒白术、干姜、炙甘草、苏梗、姜厚朴、炒神曲、制香附等)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虚寒胃痛颗粒等。
4.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祛湿推荐方药:连朴饮加减。
(黄连、姜厚朴、石菖蒲、法半夏、黄芩、陈皮、芦根、茵陈、生苡仁等)6.寒热错杂证治法:辛开苦降。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定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指出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和/或烧灼感的症状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并排除可能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和代谢性疾病。
本病属中医“痞满”、“胃脘痛”范畴。
【诊断标准】1.病史: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症状。
2.常规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肿瘤标志物,肝炎病毒标志,甲状腺激素;心电图、X线、B超、胃镜排除可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病变。
特殊检查:胃电图、胃排空功能测定及胃内压力测定了解FD有无运动功能障碍。
诊断之前6个月开始出现症状、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
【辨证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属“痞满”、“胃痛”、“嘈杂”范畴。
其病因可由外邪、食积、气滞等邪郁阻;或脾胃虚弱,中焦升降失常,不得宣通;或肝气郁结,侮脾犯胃,影响中焦气机运行,亦致胃脘痞满。
临床辨证以上腹部痞满不适、餐后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痞满”的范围,可命名为“痞满”;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可命名为“胃脘痛”。
当分有邪无邪,辨其寒热虚实,可分五型(一)肝郁气滞证病机:肝气郁结,气机阻滞。
主证:胃脘胀痛,胸胁痞满。
次证:脘腹或胸胁窜痛,嗳气呃逆,自觉咽中有物,不思饮食,喜叹息,烦躁易怒,气怒怔忡舌脉:舌边尖红,脉沉弦。
(二)肝郁脾虚证病机:肝气郁滞,脾气虚弱。
主证:胃脘胀痛或不适,纳少便溏。
次证:脘腹胀痛,烦燥易怒,失眠多梦,嗳气反酸,食后腹胀,神疲乏力,便溏不爽舌脉:舌胖大,脉弦细。
(三)脾虚痰湿证病机:脾虚不运,聚湿成痰。
主证:胃脘痞满,舌苔白腻。
次证:餐后早饱,食后腹胀,呃逆嗳气,大便溏粘,疲乏无力,痰涎量多,舌脉:舌体胖大,苔白腻,脉细滑。
(四)饮食积滞证病机:饮食伤胃,胃失和降。
主证:胃脘痞满,嗳腐酸臭。
次证:厌恶饮食,胃胀拒按,恶心呕吐,吐后症减,矢气臭秽。
舌脉:舌苔垢腻,脉弦滑。
(五)寒热错杂证病机:寒热互结,气机壅塞。
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明显优势,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分型标准及中医诊断不准确,缺乏统一标准;②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在舒缓患者焦虑情绪方面的具体作用不明确,不足以进行客观的疗效分析;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作用,并使其疗效优势得到认可,本专科拟提出如下解决措施和思路:①加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中医病机的分析,根据发病特点结合临床实际,使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更精确;②加强中药配伍的研究,尤其是本院制剂的分析,使之更切合临床,并对剂型进行改革,使患者服用更方便;③加强药理学研究,重点是相关药物的作用机理分析, 初步探讨其治疗作用。
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明显优势,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分型标准及中医诊断不准确,缺乏统一标准;②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在舒缓患者焦虑情绪方面的具体作用不明确,不足以进行客观的疗效分析;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作用,并使其疗效优势得到认可,本专科拟提出如下解决措施和思路:①加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中医病机的分析,根据发病特点结合临床实际,使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更精确;②加强中药配伍的研究,尤其是本院制剂的分析,使之更切合临床,并对剂型进行改革,使患者服用更方便;③加强药理学研究,重点是相关药物的作用机理分析, 初步探讨其治疗作用。
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明显优势,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分型标准及中医诊断不准确,缺乏统一标准;②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在舒缓患者焦虑情绪方面的具体作用不明确,不足以进行客观的疗效分析;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作用,并使其疗效优势得到认可,本专科拟提出如下解决措施和思路:①加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中医病机的分析,根据发病特点结合临床实际,使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更精确;②加强中药配伍的研究,尤其是本院制剂的分析,使之更切合临床,并对剂型进行改革,使患者服用更方便;③加强药理学研究,重点是相关药物的作用机理分析, 初步探讨其治疗作用。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分型治疗日期:•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分型•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展望与挑战•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案例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定义与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疾病,患者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饱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但无器质性病变。
这些症状可因饮食不当、情绪变化、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而加重。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复杂,可能与胃肠动力不足、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精神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病理机制主要涉及胃粘膜炎症、胃酸分泌异常、胃肠激素分泌异常等方面。
病因与病理诊断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及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的可能性。
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罗马Ⅲ标准和亚太地区FD共识意见等。
其中罗马Ⅲ标准要求患者至少具备以下一条症状:早饱感、餐后饱胀、胃部不适、恶心、呕吐,且经胃镜等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分型胃脘胀满,两胁胀满,情绪易怒,善太息,口苦,咽干,大便秘结。
症状疏肝解郁,行气导滞。
治则柴胡疏肝散加减,如柴胡、芍药、枳壳、陈皮、香附、川芎等。
方药肝郁气滞型治则健脾和胃,清热祛湿。
方药三仁汤加减,如杏仁、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通草等。
症状胃脘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苦口粘,大便粘滞。
脾胃湿热型症状胃脘胀满,隐隐作痛,喜温喜按,泛吐清水,大便溏薄。
治则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药理中丸加减,如人参、干姜、甘草、白术等。
脾胃虚寒型03方药保和丸加减,如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等。
01症状胃脘胀满,嗳腐吞酸,厌食,大便臭秽。
02治则消食化积,导滞和胃。
食积停滞型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疏肝理气消食导滞温中健脾活血化瘀01020304对于肝气郁结型消化不良,采用柴胡疏肝散等方剂,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中医药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无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传输、排泄功能发生异常,导致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始终以整体观念为基础,通过辨证施治准确抓住病机,以调整气血、脏腑的功能平衡为目标,从而实现疾病的根治。
下面是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几种常用方法。
1.食疗法:食疗是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方面。
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选择恰当的食物进行调理。
比如,对于寒凉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选择温热性食物,如姜茶、红糖水等来缓解症状。
对于胃寒型的患者,可以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温热水果等。
另外,还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过量摄入刺激性食物等。
2.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常用的中药有柴胡、炙甘草、陈皮、生姜、枳壳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和脾胃、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吸收等方式,达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目的。
具体用药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的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3.针灸治疗:针灸疗法通过疏通经络、调整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改善整体的气血循环和脏腑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中脘、足三里、关元等。
对于厌食、营养不良的患者,可以选择食欲增加的穴位进行刺激。
4.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是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腹部肌肉的松弛,改善肠胃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从而改善消化功能。
常用的推拿按摩手法有揉腹、粉腹、顺时针轻揉腹部等。
5.心理调整: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心理治疗在中医药治疗中也很重要。
对于焦虑、紧张、情绪波动明显的患者,可以采用心理疏导、放松训练、行为疗法等方法,通过改变心理状态,缓解病情。
总之,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注重整体观念,通过调整气血、脏腑功能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食疗、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疗法和心理调整也都是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方法,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结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CATALOGUE 目录
•
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治疗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防与护理
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
•
请输入您的内容
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治疗
•请输入您的内容
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辨证施治,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辨证施治调理脾胃滋阴补虚通过中药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如山楂、陈皮、麦芽等。
对于一些慢性病或久病体虚的患者,采用滋阴补虚的中药方剂,如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等。
030201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达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的目的。
针刺治疗
通过艾灸特定穴位,温通气血,缓解症状。
艾灸治疗将药物注射到特定穴位,直接作用于局部组织,改善症状。
穴位注射
将中药煎成汤剂灌入肠内,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药灌肠
将中药研磨成粉末,敷于特定穴位或腹部,改善症状。
中药外敷
通过推拿按摩腹部和特定穴位,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推拿按摩
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医结合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请输入您的内容
与护理
•请输入您的内容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防与护理。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重庆)一、概念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系指除外了器质性疾病而见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食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厌食、恶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二、临床表现症状上腹痛:指上腹正中部疼痛,可为隐痛、胀痛、空腹痛或餐后痛等;上腹不适:指上腹胀、早饱、胀气、恶心等。
体征多不明显。
三、类型(一)西医分型1、溃疡型:以上腹痛、饥饿痛、或伴反酸水为主要症状,进食及制酸剂可缓解。
2、动力障碍型:以上腹胀、嗳气、早饱及恶心为主要症状。
3、非特异型:症状难以归属上述任何一型,或两型症状混杂者。
(二)中医证型1、肝气郁结证(1)主要证候①脘胁胀痛,痛无定处。
②脘闷嗳气。
③急躁易怒。
④脉弦。
(2)次要证候①口苦。
②失眠或多梦。
③精神抑郁,喜长叹息。
④咽部异物感。
⑤烧心或泛酸。
⑥腹胀纳呆或呕吐。
⑦舌淡红或尖边红,苔薄黄。
(3)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3项。
2、脾胃气虚证(1)主要证候①脘腹痞满隐痛,劳累后加重或饥饿时疼痛。
②纳差而饱。
③大便溏软。
④舌质淡,体胖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
(2)次要证候①泛吐清水。
②嗳气不爽。
③口淡不渴。
④头晕乏力。
⑤脉细弱。
(3)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
3、肝气犯胃证(1)主要证候①胃脘痞满,闷胀不舒,胀及两胁,情志不遂易诱发或加重。
②嗳气呃逆。
③烧心泛酸。
④心烦急躁。
⑤脉弦或弦细。
(2)次要证候①两胁气窜走痛。
②口干口苦。
③小便淡黄。
④舌质黯红,苔薄白或白厚。
(3)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
4、湿热滞胃证(1)主要证候①胃脘痞满,闷胀不舒。
②恶心欲吐或呕吐。
③纳呆食少。
④嗳气不爽。
⑤舌质红,苔黄腻。
(2)次要证候①头身困重,肢软乏力。
②口苦吐酸。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无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出现的反复消化不良症状,常见于现代社会生活中饮食不规律、压力大、情绪波动等原因。
中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气机郁结、气机不畅引起的病症。
因此,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注重整体调理、疏通气机、调理脾胃的功能,从根本上改善病情。
一、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根据患者的脾胃气机运行情况、舌苔、脉象和临床症状等进行综合判断。
常见的症状包括腹部胀痛、食后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
舌苔多为薄白、腻厚,脉象多为弦或濡。
二、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则是疏肝解郁、理气化痰、健脾和胃。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草药汤剂、针灸、艾灸、推拿按摩等。
同时,调整饮食结构、起居习惯,调节情绪也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手段。
三、常用中医药物1. 保和丸:主治脾胃虚弱、气机不畅,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2. 荆防颗粒:主治肝胆气郁、痰浊内滞,脾胃气机不畅引起的消化不良。
3. 陈皮薏米汤:主治寒湿困脾所致的消化不良,患者腹胀、大便稀溏、舌苔白腻。
4. 苍术术:主治脾胃虚弱、气机郁滞,引起的饮食不香、食后腹胀等症状。
以上药物均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得擅自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
四、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过程中,饮食调理是至关重要的。
患者应注意饮食细节,避免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适量进食、多食粗纤维食物,有利于脾胃消化。
五、生活调理患者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学会缓解压力,如适当运动、听音乐、读书等方式。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通过中医综合治疗,可以有效调理脾胃、疏通气机、改善症状。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师的指导,调整饮食结构、生活作息,提高免疫力,从而有效缓解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一、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FD是指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中的一项或多项的症状,而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症状原因的疾病。
中医学属于“痞满”、“胃脘痛”、“积滞”范畴。
FD全球患病率为10%~30%。
一项包括亚洲9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中心研究显示,1115例未经检查的消化不良患者,经胃镜检查后43%诊断为FD。
国内李晓波等及吴改玲等的报道结果,消化不良患者中FD分别为69%及51%。
中医病名:痞满病、胃脘痛病、饮食积滞;西医病名: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西医诊断】FD诊断标准(罗马Ⅳ)FD诊断标准应具有以下1项或多项症状: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
且无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包括胃镜检查)证据。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标准。
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及上腹疼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2个亚型,且可以重叠出现。
【中医辨证分型】1.脾虚气滞证主症:脘腹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
次症:面色萎黄;嗳气;疲乏无力;大便稀溏。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
2.肝胃不和证主症:胃脘痞满;两胁窜痛,情志不遂易诱发或加重。
次症:嗳气;口干口苦;烧心泛酸;急躁易怒。
舌脉:舌质红,苔白;脉弦或弦细。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1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2项。
3.脾胃湿热证主症:脘腹痞满或疼痛;食少纳呆。
次症:头身困重;口苦口黏;大便不爽而滞;小便短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治疗效果分析背景介绍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指一种无明显结构或生理异常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常表现为上腹不适、早饱、嗳气、恶心等症状。
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其中的一种常用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中医认识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与脾胃虚弱、气滞、湿困等因素有关,属于中医内伤证。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等。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采用健脾益气、行气化湿、消食导滞的方剂,如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丸、平胃散等。
这些方剂能够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改善不适症状。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穴位包括中脘、足三里、关元等。
针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增加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西医治疗西医认识西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与胃肠功能紊乱、胃排空障碍、胃酸分泌不足或过多等因素有关。
西医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指导等方法。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用方法。
主要采用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抗胆碱药物、促胃排空和消食药等。
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催眠治疗等,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缓解不适症状。
生活方式指导生活方式指导包括合理饮食、良好睡眠、规律作息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减轻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中药治疗、针灸、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相结合,可以取长补短,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研究进展近年来,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越来越多。
一些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不适症状,减少病情复发率。
但也有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不一定比单一治疗更有效。
结论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已被广泛采用,并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慢性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或不适餐后饱胀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烧心等,病程超过4周以上而未能发现器质性疾病(也有将病程定为3个月以上)。
归属于中医“郁证”、“脏躁”、“百合病”范畴,由于临床症状各异,又可见于“呕吐”、“嗳气”、“纳呆”,及“反胃”、“吞酸”、“嘈杂”、“腹胀”、“胃痞”、“胃脘痛”等病证范围。
一.诊断:
以2006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罗马Ⅲ为诊断依据,并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亦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科临床实际,我们总结常见的几种证型:
1.肝气郁结证:脘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急躁易怒,或见口苦,失眠
多梦,精神抑郁,喜长叹息,咽部异物感,苔薄,脉弦。
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消胀,方用协定方疏肝I号加减,常用药物有枳实,枳壳,生地,熟地,何首乌,丹参,当归,川芎,泽泻,山楂,枸杞等,若气滞重可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肝郁日久化火伤阴,可加用左金丸。
2.湿热滞胃证:胃脘痞满,闷胀不舒,恶心欲吐或呕吐,纳呆食少,嗳气不爽,
伴头身困重,肢软乏力,口哭吐酸,大便不爽而滞,小便黄赤,脉濡数或细数。
治以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方用三仁汤加减。
可选用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通草、滑石、淡竹叶等。
3.胃阴亏虚证:证见胃脘隐痛,嘈杂善饥,口干唇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中有裂纹或光剥无苔,脉细数。
治以养阴益胃,方用麦门冬汤、益胃汤、一贯煎加减。
可选用生地黄、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百合、当归、甘杞子、川楝子、山药、黄芪、知母、葛根、五味子、天花粉等。
4.脾胃虚寒证:证见胃脘隐痛喜按,得温得食则缓,纳谷不香,面色少华,神
疲乏力,口淡不渴,泛吐清水,甚则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迟缓。
治以温中健脾,方用健胃Ⅰ号加减。
药如党参、桂枝、干姜、炙黄芪、制附子、白术、白芍、炙甘草、茯苓、陈皮、姜半夏、广木香等。
(二)其他疗法:
1.针灸:诊断系统,按照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根根据症候进行分型;分经络取穴,局部按神经节段和辨证取穴,阳明胃经为特点穴;耳针疗法:神门、枕、心、脑、胃、肝下脚端、交感、皮质下。
2.中成药:可选用香砂六君丸、木香顺气丸等药。
3.本院制剂:解郁复胃散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功效,对肝气郁滞证效果明显,下一步拟申报相关课题,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从而更好
的指导临床。
三.疗效评估: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症,这类疾病发
生是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脑-肠轴调节障碍在动力和感知异常的功能中起
重要作用。
目前治疗主要是中西医结合,其中中药治疗尤为重要,它能在一定程
度上恢复部分脏腑的功能,我科自制的中成药解郁复胃散已在临床上使用多年,
临床上此类患者多表现为肝气郁滞,此时单纯西药没有太好办法,而解郁复胃散
有疏肝理气,解郁和胃的作用,同时对胃下垂亦有一定作用,对患者症状的改善
作用明显,但在舒缓焦虑情绪方面与某些抗焦虑的西药还是存在差距。
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独特疗效,辨证施治体现了个性化处理,为中医特色,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
大量的临床研究及实验室研究表明,与单纯西药对比,中医药及中医系结合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明显优势,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分型标准及中医诊断不准确,缺乏统一标准;②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在舒缓患者焦虑情绪方面的具体作用不明确,不足以进行客观的疗效分析;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作用,并使其疗效优势得到认可,本专科拟提出如下解决措施和思路:①加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中医病机的分析,根据发病特点结合临床实际,使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更精确;②加强中药配伍的研究,尤其是本院制剂的分析,使之更切合临床,并对剂型进行改革,使患者服用更方便;③加强药理学研究,重点是人生中最幸福的就是身体健康
相关药物的作用机理分析,初步探讨其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