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县茶叶产业基本情况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四川省名山县茶叶产业链劳动力状况调查报告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村区域发展05级2班王光永指导老师:李晓玲副教授摘要:本文以名山县茶叶产业链各环节劳动力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种植户、采茶工、茶鲜叶小贩、茶叶加工作坊主、茶叶经营企业负责人这几个角度进行调查研究。
研究发现,名山县茶叶产业链劳动力方面存在的问题:种植户普遍还停留在经验主义上,种植技术水平低,生产具有盲目性,缺乏科学指导、科学管理,;采茶工需求人数不减增加,缺口变大,急缺熟练采茶工;高级制茶师傅的缺失影响茶叶加工企业的发展;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茶叶产业劳动力产业链名山县Sichuan tea industry chain Mingshan County labor force survey reportAbstract:This thesis is objected by the labor force of industry chain in each segment, reseaching from the planters、tea-pickers、fresh-tea vendors、tea-process workshop owners、tea company mangers. It turns out that there exist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Most planters are dependent on experimentlism,Low planting technology,Blindness in production, Shortage of sicentific directions and management ; 2. Large amount of tea-pickers are demanded and lack of proficient workers; 3. The lack of advanced tea-makers affects the develoment of process enterprises. Finally, the thesis have come up with some useful suggestions.Key words: Tea Industry labor force industrial chain Mingshan county1 前言1.1 调查地地域概况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东临蒲江,西靠雅安,南接丹棱、洪雅,北壤邛崃,介于北纬29°58′~30°16′、东经103°2′~103°23′之间,幅员面积614.27平方公里。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雅安市名山区茶叶产业基本情况名山种茶,始于西汉,是世界最早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树的地方,贡茶史从唐至清历经1169年从未间断,1959年蒙顶山甘露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蒙顶山因此被世界茶人奉为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圣山。
一、基本情况名山茶叶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特别是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制定实施“茶业富县”战略,茶业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截止2013年底,全县茶园面积达30.17万亩,占全国茶园面积的0.8%,全省的7.5%,雅安市的44%,全县农民人均茶园面积1.27亩,产量达4.46万吨,农民鲜叶产值达15.23亿元,综合产值50亿元,农村人均拥有茶园面积均居全国第一,茶叶产量产值、良种化率、机械化率、良种茶苗繁育等指标名列全国前茅,名山区已真正成为中国绿茶第一县,茶叶产业已成为名山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项目。
二、产业化经营不断深化一是茶叶种植基地面积覆盖全县。
全县20个乡镇中有16个乡镇茶园面积上万亩,192个村村村产茶、90%的农户以茶为主业,有无粮村70个,无粮社450个,名山614平方公里的大地已成为山青、水秀、茶绿的壮观“茶海”。
我县高度重视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加大了农资市场的执法监管力度,建立完善了农资连锁经营制度和农资销售卡制度,从源头上防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基地。
建立起了“以区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的茶树病虫害监控体系,在乡镇建立8个茶树病虫害专业监测预报点,制定了茶园安全生产管理的病虫害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浅谈名山县茶叶市场营销作者:孙雪宋阳坤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名山县是四川有名的产茶大县,其生产的茶叶销往全国各地,还有一小部分出口中东、日本。
目前,名山茶叶营销的核心问题主要集中在茶叶的生产质量、品牌建设和销售渠道方面。
本文通过对名山茶叶的现状的调研分析,提出建设有机茶园、发展线上销售、推动茶文化营销等建议,发挥政府、商会和茶厂各方面的力量,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名山县茶叶种植有机茶园名山县位于成都平原的西南边缘,其境内的蒙顶山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千古吟唱。
名山也被称为仙茶故乡。
名山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给茶叶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 名山茶叶发展现状名山茶叶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近几年来县政府制定“茶业富县”战略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种植方面,截至2012年年底,名山全县茶园面积达30.25万亩,茶叶总产量近4.58万吨,鲜叶产值1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8.98%。
仅茶叶一项农民人均收入3938元,人均增收562.6元。
茶业成为农户致富的重要来源。
在全县20个乡镇中有16个乡镇茶园面积上万亩,90%的农户以种植茶叶为主。
目前名山县种植的优良茶叶品种有213茶,131茶,9号茶,11号茶等,外地引入的福鼎大白茶比较受欢迎,茶叶产值逐年增长。
在政策方面,名山县政府成立了茶业发展局,在技术上对茶农进行帮助和指导,培育优良茶种。
提高了茶叶的产量。
还成立了蒙顶山茶叶交易所,给茶叶销售提供了平台。
在茶叶销售方面,名山茶叶有了自己的品牌“蒙顶山茶”,现有16家企业,83个茶叶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家企业、25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还申报成功了省级著名商标,如“皇茗园”商标,“蒙山”牌,“蒙顶”商标等。
名山县这些商标品牌使得名山茶叶正逐步壮大发展,其干茶销往全国,其中1%-2%出口国外。
发展茶叶特色产业全力打造中国绿茶第一县(四川省名山县)——在第七届全国茶叶流通协会年会上的发言尊敬的:大家好!我(们)是来自“仙茶故乡”——名山的代表,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全国茶叶流通协会年会,也很高兴能够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向各位介绍名山,名山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东距省会成都120公里,西临雅安17公里,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县,幅员面积614平方公里,辖9镇、11乡、192个行政村,总人口27万,其中农业人口24万。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将我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历史悠久,禀赋独特,茶文化底蕴深厚名山县是世界人工种茶的发源地,有着丰厚的茶文化底蕴。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千古流传,“茶祖故里,世界茶源”扬名中外。
一是名山植茶历史悠久。
蒙山产茶已经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据《四川通志》《名山县志》、汉代碑刻等典籍史料及《中国茶经》《茶业通史》《中国茶叶大辞典》等茶学专著记载,巴蜀是中国野生茶树的原生地。
西汉末年(公元前53年),邑人吴理真把7株野生茶树移植到蒙顶山上清峰,开创了人工植茶的先河,并经南、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传遍五洲四海。
目前,蒙顶山茶已经形成了绿、黄、红、青、黑五大品系。
二是名山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名山县地处北纬30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常年雨水充足,四序云雾缭绕,酸性与微酸性土壤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4%,植被茂盛,自然环境优越,宜茶条件得天独厚。
山清水秀、云雾缭绕的蒙顶山造就了“蒙顶山茶”清雅醇和的出众品质。
三是名山茶文化独具特色。
蒙山派茶艺“天风十二品”和茶技“龙行十八式”被誉为中华茶艺和茶技的绝世“双璧”;“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叶胜醍醐”、“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蒙顶山茶色、香、味独具一格,被视为极品,文人墨客叹服于蒙顶山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无与伦比的口感,纷纷争相称颂,咏赞蒙顶山茶的诗、词、歌、赋多达2000余首,居国内咏茶作品之首,蒙顶山茶文化被誉为世界茶文化的一枝奇葩。
蒙山茶简介蒙山茶产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县,地处川西平原西部边缘,距离成都110Km,位于北纬30°优质茶叶产区带上(北纬29°58'6"~北纬30°16'18"),全县分属于岷江流域和青衣江流域,地貌以平坝丘陵为主。
总所周知,茶叶的品质是由自然条件、树种、采摘、加工工艺所决定,蒙山茶区拥有国内罕见发展名优绿茶的条件。
气温条件:这里年平均日照989.7小时;四季分明,但东无严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4℃,一月份平均温度5.4℃,7月份平均温度24.4℃,植物生长周期达9个月,为茶树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
水雾条件:这里年均降水量1501.5mm,雨量充沛,年平均雨日达200天(故雅安又被称为雨城),年均湿度为82%,系国内高湿区之一。
这里常年云雾缭绕,轻雾较多,极其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土壤条件:蒙山茶区土壤为酸性和微酸性土壤,PH值小于6.5的占75%左右,土壤发育为多为紫色沙砾壤(陆羽《茶经》中曰:“上者生乱石、中者生沙砾、下者生黄土”),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为茶树的生长提供足够的养分。
树种资源:蒙山茶区树种资源丰富,具有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由于蒙山茶区有2000多年的茶树种植历史,经过2000多年大自然的优胜劣汰,蒙山茶树种的品质极其优异,历来以芽壮、叶肥、香浓、味醇著称。
目前蒙山茶区的树种已经逐渐发展本地群体种、本地自选良种(蒙山系列和名山系列种)和外地引进良种(福鼎系列种)为主体的树种体系。
历史沿革:据史书记载,西汉年间(公元前53年),吴理真(后被封为甘露普慧禅师)亲手植茶七株于蒙山之顶五峰之中,树高一尺上下,千年不枯不长,吐纳日月之气,少饮能治宿疾,多饮长寿可成“地仙”,此茶即为“仙茶”。
其四周茶园的茶称为“陪茶”或“凡种”。
自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至清末长达1169年间,蒙山的“七株仙茶”一直被列为正贡茶(皇帝的祭天用茶),蒙山的其它茶以及其它地方的茶为“陪贡”,供皇帝和王公大臣饮用。
转型升级名山区茶业目标1 00亿作者:暂无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2020年第1期本刊记者潘兴扬雅安市名山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东邻成都110公里,西距雅安市区14公里,辖区面积618.18平方公里,辖9镇11乡,192个行政村,总人口28.06万(其中,农业人口19.4万),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茶业作为名山传统产业,发展至今已成为主导产业。
名山区全区茶园面积35.2万亩,是粮食种植面积2.2倍,人均茶叶种植面积达1.5亩,90%以上农民从事与茶产业相关的工作,全年茶叶产量4.99万吨,鲜叶产值19.63亿元;拥有茶叶加工企业718家,茶业协会、茶叶学会、茶业商会等茶业专业合作组织85个,通过QS认证茶业企业80家,规模以上茶业企业17家。
现有茶业注册商标455个,“蒙顶山茶”“蒙山”“蒙顶”3件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获得著名商标称号10件,知名商标称号14件,其中“蒙顶山茶”区域公共品牌达30.72亿元,位居全国第八、四川第一。
科学布局分布推进近年来,名山区明确全区转型升级的总体目标,即2022年全区茶企数量保留在200家左右,其中,中小企业约110家,规上企业约90家,同步培育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家以上,年产值3亿元以上的企业约5家以上;茶企税收达到5000万元以上,助推百亿茶产业目标顺利实现。
转型升级过程中,名山区还制定了分阶段目标——2018年所有茶叶加工企业必须规范证照,完成除尘、降噪设施安装,按食品生产要求规范生产环境,实现减排目标;2020年底前,茶叶加工企业全部完成“煤改电”“煤改气”,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茶叶集中加工区发展,一批企业转型发展特色经济,实现转型目标;2022年底前,茶叶集中加工区、多种业态融合发展综合体、特色经济初具规模,茶叶加工企业实现清洁化、规范化发展。
同时,名山区委、区政府从科学规划出发,论证了一企一园的数量和规模,要求数量控制在6家左右,单个企业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00亩以内。
名山县茶叶产业基本情况
四川省名山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因境内蒙顶山而得名,素有“仙茶故乡”之美誉。
全县614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192个村,总人口27.3万。
两千多年的茶叶发展史,孕育出底蕴深厚的蒙顶山茶文化,“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传唱古今,蜚声中外。
一、基础情况
近几年来,名山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实施“茶业富县”的经济发展战略,制定茶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优势,加快茶叶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茶业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至2009年底,全县有茶园面积26.5万亩,农村人均1.1亩茶,良种化率96%,产量为3894万公斤,产值达81974万元,其中:名优茶产量为1095万公斤,产值为54776万元,总面积和农村人均拥有茶园面积均居全国第一,茶叶产量产值、良种化率、机械化率、良种茶苗繁育等指标名列全国前茅,名山县已成为中国绿茶第一县。
名山茶园面积占全省茶园面积的10.4%,占全市的58.9%,茶叶产业已成为名山的主导产业,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二、产业化经营
一是茶叶种植基地面积覆盖全县。
全县20个乡镇中有14个乡镇茶园面积上万亩,98%的村产茶、87%的农户以茶为主。
二是茶叶加工营销企业逐渐形成规模。
目前全县有乡镇茶叶加工骨干企业216家。
全县省、市、县级龙头企业1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
形成以名优绿茶为主,乌龙茶、蒸青绿茶、边销茶、茶浓缩液等种类齐全、加工精细的生产格局。
三是初步建立了茶叶服务体系。
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专门成立了茶业发展局,具体指导全县茶业发展。
各乡镇相应成立了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落实了乡镇茶技员。
茶叶专业合作组织正在进一步发挥作用。
四是茶树良种培育成绩斐然。
目前,由我县茶叶科技人员选育的蒙山9、11、16、23号和名山白毫131、名山早311、名山特早芽213
等相继被审定为省级茶树良种;2005年,经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名山白毫131被审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成为我省选育出的第二个国家级茶树良种。
当前,我县的主推茶树品种有名山白毫131、名山特早芽213、蒙山9号等。
依托四川省名山(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的示范带动,我县茶树良种繁育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推广成效显著。
全县每年可繁育出圃无性系良种6亿株,占全省无性系良种茶苗生产的90%以上,并销往云、贵、渝、闽、鄂等省市,名山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县之一。
三、品牌建设
一是蒙顶山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山已创建成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茶叶高产优质高效标准化示范区、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县、国家星火计划优质茶产业化示范基地县、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县、四川省名优茶示范基地县、四川省“南茶北草工程”蒙顶山茶项目中心区,去年,我县被列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茶叶)基地培育县。
二是《蒙山茶》国家标准(GB/T18665—2008)(修订版)颁布实施,“蒙顶山茶”证明商标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准注册,2009年成功申报四川著名商标。
三是蒙顶山茶五大品系中,现有17家企业、69个茶叶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6家企业、25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家企业、2个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茶认证。
茗山茶业的“蒙山”牌、朗赛茶厂的“金叶巴扎”牌、蒙顶皇茶公司的“蒙顶”牌商标已成为四川省著名商标。
四、在县域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茶叶生产成为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项目。
2009年,茶业一项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13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
茶产业呈现增量、增效、增收的发展势头,茶业直接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常年达到1.1万人,季节性转移6万人。
名山县茶业发展局
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