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5
茶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方案国家自1980年以来,就通过实施茶叶产业发展工程,实施“茶叶优势开发工程”,多次召开“茶叶产业改革和发展工作会议”等研讨会,对茶叶产业发展形成了系统的思想和战略规划,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茶叶产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茶叶是中国的重要特色农产品,也是目前全球茶叶市场的重要供给源,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全球茶叶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在国内受到广泛的欢迎。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茶叶产业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同时也存在着有利于发展的机遇。
为了实现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加强茶叶产业的发展,实施茶叶产业发展项目。
二、茶叶产业发展项目的实施方案(一)提升茶叶品质为了提升茶叶的品质,在茶叶产业发展项目中应该重点改善生产工艺,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实施新的技术标准,使其更加安全,健康,具有更高的品质。
另外,应该加强对质量检查,完善检测系统,加强监督,确保茶叶产品和质量检测结果达到国家和行业标准,以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二)推进茶叶市场开发茶叶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茶叶市场的开发。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茶叶市场的营销推广,建立行业品牌,推动品牌形象的建立,开展宣传,扩大茶叶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2.加大对茶叶成品的检测力度,监督和管理茶叶市场,保证产品质量;3.加强行业标准化,统一茶叶质量检验标准,提高茶叶产品的质量;4.与国外茶叶生产国建立合作关系,推进茶叶产业的国际化;5.加强国际茶叶市场的拓展,推进中国茶叶产品的出口;6.创新茶叶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提高广大消费者对茶叶产品的热情;7.完善茶叶生产贸易管理制度,加强茶叶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有效防止茶叶价格的过度波动;8.推动茶叶行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
(三)茶叶产业的管理茶叶产业发展项目的实施需要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
应该加强对茶叶产业的管理,实施分类管理的原则,按照不同的类别管理,全面推进茶叶产业的发展,建立行业规范、管理体系,全面规范茶叶产业发展。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重点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8.15•【字号】豫政办[2011]93号•【施行日期】2011.08.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重点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1〕93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重点任务分解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一年八月十五日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重点任务分解方案一、生产基地建设工程1.坚持改造老茶园与新建良种茶园相结合,抓好60万亩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建设200万亩新茶园,支持茶园采用无性系茶树良种。
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各类合作组织等通过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在茶叶生产加工开发带和辐射带建设标准茶园。
支持茶叶生产基地集中连片开发,加快形成以信阳市浉河区、信阳市平桥区、罗山县、新县、光山县、潢川县、商城县、固始县等为主的“信阳毛尖”、“信阳红”集中茶区,以南阳市桐柏县等为主的“桐柏玉叶”、“桐柏红”集中茶区,以信阳市浉河区、商城县、新县、光山县、固始县南部、罗山县南部等为主的有机茶集中茶区,打造一批茶叶专业县(市、区)、乡镇和村。
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基地建设,支持建设一批万亩示范基地、千亩示范方、百亩示范点,建成2个千吨级边销、出口茶生产基地。
强化投产茶园管理,推广生态有机茶园管理新技术,规范栽培技术,推动茶园机采、机修和机耕水平明显提升。
由省农业厅、农机局、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发展改革委和有关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
二、产业结构调整工程2.坚持春茶、夏秋茶并重原则,着力开发夏秋茶,到2020年夏秋茶产量比重提高至40%以上。
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关于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实现富民增收,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指导思想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总牵弓I,坚持以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为方向,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持续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茶产业公用品牌综合竞争力,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和茶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将茶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结合,推进茶全产业链升级,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实现产量产值双倍增。
(二)发展原则1坚持政府引导。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为原则,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提品质、创品牌、传文化、扩营销,形成产业倍增发展格局。
2、坚持市场主导。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市场行为,积极拓展市场,加强统筹协调引导,以优质资源和良好环境激发产业活力和创造力。
3、坚持绿色引领。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产业绿色发展,加快构建集生产加工、经营服务为一体绿色体系,增强绿色供给能力,推进茶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4、坚持科技支撑。
构建现代茶产业创新技术体系,强化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引进、集成和推广应用,推进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进产业链向信息化延伸,实现业态创新发展。
5、坚持品牌赋能。
突出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功能,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构建品牌体系,发挥品牌集群效能,实现品牌带动增值,不断提升综合效益。
二、发展布局以重点优势区域为主,持续发展绿茶、红茶、花茶,打造10个县域经济茶叶强县;兼顾其他小宗茶品类,优化布局,形成集约化、高效化、集群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茶叶种植面积达500万亩,产量稳定在30万吨左右,力争全产业链产值实现翻番目标。
茶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方案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茶叶加工技术的科学化已经蓬勃发展,让经过精心加工的茶叶缔造出更好的茶叶饮品,在市场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茶叶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全新的模式及市场形式,发展到更高层次,更有效率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由于茶叶的特殊性,以及茶叶行业的发展,目前国内的茶叶产业发展日益繁荣,不仅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还带动了茶叶行业的创新,拓宽了茶叶产品的市场空间,使更多消费者喜爱上茶叶产品,而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茶叶产业的持续繁荣。
而随着茶叶饮品消费持续高速增长,茶叶产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既有传统的产品及技术也需要升级,同时还要满足新的市场需求,所以实施一项茶叶产业发展项目显得尤为重要。
二、项目实施策划1.依托茶叶加工技术,建立只能化和现代化的加工企业。
根据当前流行的技术及趋势,以茶叶电子商务为促进发展中心,引领茶叶行业的新革命,实现茶叶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整体发展。
2.开展茶叶市场改革,推进茶叶饮品的销售方式的创新,实施可靠的茶叶市场管理,改善茶叶技术的使用,推广茶叶知识的普及,促进茶叶行业的转型发展。
3.开展项目调查,收集针对茶叶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方案,分析和研究所收集的资料,编制出一份详细的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为后续实施及实施提供技术保障。
4.优化加工工艺,拓宽产品类型,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动茶叶加工企业的技术创新,拓宽茶叶加工的可能性,满足消费者的持续需求。
三、项目实施关键步骤1.组建项目管理团队,确定实施步骤,提出发展方案,并进行全面管理。
2.组织开展调研,分析当前茶叶行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收集有关资料,分析现有研究成果,为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组织会议,确定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确立发展目标,拟定发展解决方案。
4.组织实施,明确责任人,制定政策等,细化实施步骤,落实实施措施,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未来规划1.以当前茶叶市场的发展趋势为基础,持续加强茶叶行业技术研发,开发新型、自主研发的配方,以满足消费者对更优质产品的需求。
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并要涉及行业趋势、市场分析、规划策略等内容:
介绍
湖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最大的茶叶生产省份,茶叶产业占湖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
湖南茶叶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水质、土质等条件具备的基础上,产品质量有所提高,产量也有所增长,国际市场得到逐步开拓,已有一定的发展。
现状分析
2023年,湖南省茶叶产业总产值达到808.80亿元,年增长率为11.9%,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701.16亿元,占总产值的86.5%,农业总产值达到107.63亿元,占总产值的13.5%。
在全国茶叶产业发展中,湖南省在贡茶产量和总产值方面都居全国第一位,占到全国产量和产值的30%以上,对全国茶叶产业有重要的作用。
市场分析
茶叶产业的市场空间巨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优质茶叶的需求也在增长。
而湖南省的茶叶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以中国云南普洱茶著称于世,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的品牌形象,是中国茶叶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杰出代表。
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省供销合作总社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省茶叶产业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决定》和我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特制订本规划。
一、茶叶产业现状和发展形势
“十五”以来,我省茶园面积年均增长13%,产量年均增长20%以上,增速高于同期全国5个百分点,在全国19个产茶省中排第4位。
2007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达101万亩,其中可采茶园面积67.08万亩,总产量1.4万吨,茶园面积和产量分别在全国排第8位和第15位;茶叶农业产值7.78亿元,茶叶产业综合产出12.84亿元;57.5万茶农种茶年纯收入5.47亿元,年人均收入951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消费增速加快。
陕南茶区位于我国南水北调水源重点保护区,特别是大部分茶区位于富硒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有足够的空间。
我省加快发展茶叶产业的技术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目前已形成大专院校、茶叶研究所、茶叶科技推广站、技术服务中心共同参与的格局;各级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也为茶叶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茶农增收、企业增效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按照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机械化的要求,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建设优质茶叶示范种植基地,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塑“泾阳茯茶”、“紫阳茶”两大传统品牌,弘扬汉唐皇家佛道茶文化,提升陕西茶叶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12年,改造低产茶园50万亩,培育丰产茶园46
万亩,新建茶园54万亩,使全省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30万亩。
认证有机茶园10万亩,认证无公害、绿色茶园100万亩。
可采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
茶叶产量达到4万吨,茶叶总产值达到24亿元,茶农种茶年纯收入达到15亿元,茶叶产业综合产出超过40亿元。
三、区域与布局
根据茶树生态适宜性的要求,结合地理、土壤、气候条件及茶叶产业发展潜力等要素,确定陕南3市22个县(区)为我省茶叶主产区。
1. 汉中市西乡等9个县到2012年茶叶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可采面积达到44万亩,其中西乡、宁强、勉县、南郑、镇巴、城固等县94个乡(镇)为重点实施区域。
2. 安康市紫阳、平利等9个县(区)到2012年茶叶种植面积达到53万亩,可采面积达到42万亩,其中紫阳、平利、汉滨、岚皋、汉阴、石泉等县(区)33个乡(镇)为重点实施区域。
3、商洛市商南等4个县到2012年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7万亩,可采面积达到14万亩,其中商南、镇安等县26个乡(镇)为重点实施区域。
四、重点工程项目
(一)八大工程建设。
1. 茶园建设工程。
一是抓好50万亩低产茶园改造。
二是抓好现有16万亩生长旺盛茶园和30万亩新投产茶园管理,积极开展机采试验示范,力争2012年茶园机采、机修、机耕水平取得突破性发展。
三是抓好54万亩新茶园建设,每个设区市每年集中抓3个千亩以上的标准化茶园示范片,县(区)也要建立百亩以上的标准化茶园示范片,通过示范带动茶农扩大茶园面积。
2. 良种繁育工程。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建立全省茶叶种质资源圃;在汉中、安康、商洛各建1个茶树有性系、无性系良种母本园;在茶叶主产县建立和完善30个年产500万株无性系良种繁育圃。
坚持外引与自繁自育相结合,加大对良种的培育、改良和推广。
3. 清洁化生产工程。
一是抓好茶园环境清洁化建设。
推广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和有机肥施用,建立全省优质茶叶示范种植基地,支持和鼓励茶企业进行无公害茶、绿色茶、有机茶基地和产品认证。
二是抓好茶叶清洁化加工。
加大茶叶初制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搞好名优茶机械的选型配套,完善机制工艺技术规程。
到2012年,全省符合清洁化生产要求的初制加工厂达到800个,茶叶初制加工能力达到4万吨。
4. 新产品开发工程。
支持年产茶叶800吨以上主产县,建设改造精制茶加工或初精制加工合一、年加工能力500吨以上加工厂。
鼓励企业开发紧压茶、乌龙茶、花茶、袋泡茶以及保健茶等茶叶深加工产品;结合市场需要恢复陕西茯砖茶生产,加快建设年产5000吨茯砖茶加工厂。
支持茶叶企业、茶研所、食品饮料企业等联合开发茶多酚、茶饮料、茶食品等,延长产业链,提高茶业综合经济效益。
5. 品牌建设工程。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支持优势企业通过联合和扩张,集聚各种生产要素,打造8—10个省内知名品牌、1—2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品牌。
多管齐下,全方位塑造“泾阳茯茶”、“紫阳茶”等品牌。
定期召开茶叶博览会,展示富硒陕茶的独特功效和魅力,提高陕茶知名度。
加强茶文化研究,深度提炼陕茶文化。
6. 龙头企业建设工程。
积极培育一批上连市场、下连基地的核心龙头企业,力争每个县(区)培育1—2个市级龙头企业,全省培育5—10个省级龙头企业、2—3个国家级龙头企业,带动全省茶叶产业发展。
7. 市场体系建设工程。
建设年交易量5000吨、年交易额3亿元以上的茶叶展销中心1个,年交易量达到2000吨、年交易额1亿元以上的综合性茶叶批发市场3个。
各县(区)在重点产茶乡镇建设一批茶叶初级市场,促进茶叶的生产和流通。
大力发展各类流通、服务中介组织,积极培育茶叶经纪人队伍。
建立完善茶叶销售网络,积极探索连锁经营和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方式。
8. 科技队伍建设工程。
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茶叶科技服务体系,在茶叶集中产区,县、乡两级配备茶叶专业技术推广人员,加强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
整合科研力量,着力研究解决制约茶叶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把茶叶科技人才引进纳入市、县、区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涉茶专业大中专学生到茶叶基地工作。
依托设有茶专业的大专院校,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电化教学,多渠道、多手段开展对茶农和企业人员的培训。
(二)两大保证体系建设。
1、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
在《汉中绿茶标准综合体》、《天然富硒茶综合体》等地方标准基础上,按照国家茶叶无公害和有机茶产品的生产标准,建立完善全省茶叶标准化体系,规范陕茶的生产、加工和包装,逐步实现陕茶产品标准化。
积极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ISO4000环保体系、HACCP食品安全保证体系认证。
2. 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整合茶叶检测机构力量,加强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
各市依托当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充实检测力量,加强茶叶质检。
县、乡建立监测网点,逐步完善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上成立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供销社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实施全省茶叶产业规划的指导、协调、管理等工作,办公室设在省供销社。
(二)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通过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各级茶叶协会和茶农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加强种植户、加工销售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横向联合,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开拓市场。
(三)加大投入力度。
省级财政逐年增加茶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相关市县也要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投入。
省级有关部门安排退耕还林、扶贫开发、移民开发、陕南突破发展、以工代赈等项目时,要向茶叶产业倾斜。
金融机构增加信贷规模,加大支持力度。
(四)强化政策扶持。
积极引导茶园使用权流转,适度向专业大户集中。
利用林业用地开发茶园的,林业部门要优先为其办理林权证书。
按照农机补贴政策,认真落实茶叶机械补助。
新建茶园符合政策的可享受国家退耕还林补助。
相关市县对连片种植密植无性系茶园的茶农及茶叶企业适当给予种苗补贴,对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在申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时给予优先考虑。
附表:1. 150万亩茶园面积分地区规划表
2. 150万亩茶园面积分品种规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