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园林分析(怡园)
- 格式:ppt
- 大小:30.74 MB
- 文档页数:35
说园道林(19)——怡园
怡园坐落于苏州观前街,占地约9亩,东西狭长,园景以复廊相隔,廊东以建筑为主,廊西为园林,集住宅、祠堂、花园于一体。
怡
园最为显著的特色,当属博采众长的园林设计,以及闻名天下的怡园雅集。
清同治年间,在宁波为官的顾文彬深感仕途无望,渐起辞官还乡之念。
他在苏州古城区最繁华的观前街买下一块地,由儿子顾承负责营建园林。
怡园东西花园以复廊相隔,吸取苏州各园之长,巧置山水,自成一格。
东部以庭院分割空间,“玉延亭”、“四时潇洒亭”、“石听琴室”、“拜石轩”等建筑精巧玲珑,缀以奇峰异石,颇得自然之趣;西部以水池为中心展开布局,假山洞壑,重峦叠嶂,幽雅窈窕,为全园精华所在。
镇园之宝“屏风三叠”,由三块片状如屏、并排竖立的太湖石组成,简洁大气,不输留园叠石之法,“拜石轩”由此得名。
主体建筑藕香榭以拙政园的卅六鸳鸯馆为范本。
中国古典园林之怡园陈思伶1(1: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09园林3班,222009325022073)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中的奇观。
在众多中国古典园林中,苏州园林则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代表。
怡园则是苏州园林中建造得最晚的一座。
因此,它得以采诸园之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关键字:苏州园林怡园山水建筑美学历史的发展造就了一个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东方大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使其形成的造园艺术和造园风格在世界各大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
这个东方大国就是中国,而那独树一帜的园林艺术和风格就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中的奇观。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目的,从而达到与自然之景融汇贯通的审美意境。
有人说,中国古典园林是富于东方特色的“自然王国”,是具有华夏风的真、善、美“三位一体的王国”。
[1]作为一个体系,中国古典园林的真、善、美,显示出独特的生命力和魅力。
然而在众多中国古典园林中,苏州园林则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代表。
怡园则是苏州园林中建造得最晚的一座。
因此,它得以采诸园之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1 怡园简介怡园位于苏州市人民路原43号(现1265号),今占地面积6270平方米,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怡园的山石池水、亭台楼阁仍保持原来面目。
怡园是清朝光绪年间所建,园分东、西两部分。
怡园小巧玲珑,其总面积约八亩余,相当于拙政园的八分之一,留园的七分之一。
园内建筑物形体小巧,很少高堂大厅,由于其位置安排妥贴,庭院处理精练,布局巧妙,故园虽小但景却很丰富。
[2]主要景点有玉延亭、四时潇洒亭、坡仙琴馆(石听琴室)、拜石轩(岁寒草庐)、玉虹亭、石舫、锁绿轩、碧梧栖凤馆、面壁亭、画舫斋、小沧浪亭、藕香榭(锄月轩)、复廊、书条石等。
荷花的摇篮:扬州怡园扬州怡园,坐落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是一座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
作为江南文化的瑰宝,怡园以其独特的荷花文化而闻名于世。
游览怡园,仿佛进入了一个荷花的摇篮,被丰富多彩的荷花和众多文化遗迹所包围。
怡园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明代。
它最初是明代官员沈承恩所建,被誉为“洪武兵变”的始末之地。
怡园以其古老的建筑风格和精致的园林设计而闻名。
进入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池池碧绿的荷花。
这些盛开在水面上的花朵如同瓷器一般,娇嫩而又高贵。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怡园十二蓮”,十二个不同的荷花品种在一片碧绿的池水中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这些荷花有的娇小玲珑,有的巨大如盘,每一朵都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吸引着许多游客如痴如醉地品味其中的美。
而荷花之美,不仅仅体现在外形上,更深远的是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荷花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而深远的象征意义。
古人常用“荷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和纯洁,将其与月亮、柳树一起,成为了中国文人雅士们经常歌颂的主题。
在怡园中,我们可以体验到这些文化内涵的融合与升华。
怡园中的建筑也是一大亮点。
园内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古代建筑的瑰丽和精美。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怡园的“沈府”。
它是沈承恩的祖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花园式建筑。
沈府周围环绕着秀丽的花草,摇曳生姿的柳树在微风中轻舞。
走进沈府,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明代官员的私人府邸。
园内的各种设施和装饰,都展示了明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高雅品味。
怡园还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叫做“花香榭”。
这座亭子是怡园中最著名的亭子之一,也是游客们最喜欢前往的地方之一。
花香榭位于怡园的中心位置,周围种植着各种花草,其中以荷花最为醒目。
在亭子里,可以看到水面上盛开的荷花,还可以品尝到传统的扬州美食,如扬州炒饭和糖醋鳜鱼。
沉浸在花香和美食中,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岁月,感受着江南的独特韵味。
除了荷花和建筑,怡园还有一些重要的文化遗迹。
其中最有名的是怡园中的博物馆。
苏州·怡园(下)怡园,苏州的古典园林,现有面积6270平方米。
怡园为清光绪年间所建,园分东、西两部分,园西旧为祠堂,园南可通住宅。
因建园较晚,吸收了诸园所长,如复廊、鸳鸯厅、假山、石舫等。
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怡园建于清代晚期1874~1882年。
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在明代尚书吴宽旧宅遗址上营造九年,耗银20万两建成,取《论语》“兄弟怡怡”句意,名曰怡园。
《屏风三叠》,为镇园之宝。
园主顾文彬《小沧浪》:“濯足沧浪水,空亭发浩歌。
屏风三叠翠,纤月挂藤萝。
”《挹爽》一叢幽篁偏一隅,院墙起伏如腾龙。
44.《锁绿轩》取自杜甫的“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锁绿轩》大家都挤在门洞这里看什么呢?从漏窗的这个角度看,八角形构图,却能体现出树影婆裟的美妙影像,如同静止皮影戏。
这是造园匠人的匠心之作。
美哉!实际情况:“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虚实结合,可窥一斑。
”一棵树,被园林匠人巧妙利用光影,构建出魅影。
园林艺术是立体的画,凝固的诗,静止的韵。
《白石精舍》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板桥匾額《隔塵》。
別有洞天,恍如隔世。
亭台楼阁,飞檐翘角,翠竹勃发,湖石围护。
精致雅致,别致极致。
石榴老树,饱经沧桑。
满身疙瘩,孕万千籽。
形单只影,拄拐独立。
空窗疊加三漏窗,中间绿植添魅力。
移步换景,各有特色。
《玉延亭》取“万杆戛玉,一笠延秋”意。
为园中赏竹佳处,表达园主以竹为友,退隐山林之志。
艮庵主人(顾文彬)雅志林壑,宦退后于居室之偏,因明吴尚书(吴宽)“复园”故址为“怡园”。
既更拓园东地筑小亭,割地植竹,仍“复园”旧榜曰“玉延”。
主人友竹不俗,竹庇主人不孤。
万竿戛玉,一笠延秋,洒然清风。
不学涪翁(宋黄庭坚)咒笋已。
壬午孟夏萧山汤纪尚谨署。
钤印:伯硕註:壬午为光绪八年(1882年)。
汤纪尚,清代萧山名士,字伯述(伯硕),斋号“粱蘧”,翁同龢亡妻汤氏之异母弟。
民国《萧山县志稿》卷十九有其传记如下:汤纪尚,字伯述,原名学彬。
苏州怡园简介
苏州怡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湖山镇,始建于明末清初,历史悠久。
怡园是江南水乡的一处风景名胜,以旧日的古朴、怡然的景色及水乡居民的故情怀而闻名。
怡园的建筑占地面积约500亩,绵延两公里,景观余比齐全,四时之景更是极有特色。
怡园的建筑主要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两处建筑群呈八字形,两处景观杂和相映,极富历史古意。
东部建筑群主要有拱桥、元春榭、思归楼、假山、池塘等,元春榭是怡园中最具特色的一处建筑,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的国父元贵人而建。
西部建筑群主要有芙蓉园、金鱼池、芙蓉堂、驿路庵等。
芙蓉园中芙蓉堂是怡园中最受欢迎的一处景点,墙壁上七彩斑斓的壁画和宝石彩绘,古朴而不失高雅,极为考究。
怡园中还有很多古老的树木,树龄极老,散发着芳香,极其幽静祥和。
走在怡园中,花香溢满整个空气,池塘中荷花芙蓉争奇斗艳,湖面上碧草蔚蓝,清风拂过,令人放松心情,心旷神怡。
怡园的水乡风光极为美丽,也是一处名胜古迹,已成为游客和当地人民闲逛、骑行、拍照的绝佳场所,深受欢迎。
怡园的文化也十分丰富,每逢春节都会举办名叫“江南十景”的文艺晚会,吸引周边乡村村民及游客前来参观。
怡园虽然地处偏僻,却具有极高的文化渊源,令人叹为观止。
登高望远,怡园被水乡风光环绕;走在怡园小道,拂袖细雨,那淡淡绿意和慵懒芳香洋溢着温柔而又激情,将人们带入另一个梦幻的世界。
这就是苏州怡园,古朴而又充满活力的一处水乡风景名胜。
【苏州园林】怡园苏州园林中,位于古城区的有很多处,但像怡园这样,入口就正对着这座城市主干路和繁华商业中心的,却为数不多。
出门咫尺是著名的观前街,转身却又可见山林野趣,所谓“小隐于山林,大隐于市朝”,都融合在怡园了。
怡园所在之处,原是明代尚书吴宽的宅第。
吴宽也是了不得的人物,明代状元、诗人、收藏家、书法家,还是两朝帝师。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在任浙江宁绍台道的顾文彬,开始在吴宅北边、吴宽复园旧址陆续购地、筑宅、建园。
顾文彬是做官的好手,造园艺术上也有造诣,关键是亲力亲为,对怡园倾注了心血。
从1874年至1882年,前后共花了9年时间,耗银20万两,怡园才全部落成。
怡园怡园是清代画家任薰起的画稿,又请了顾沄、王云、范印泉等画家参与设计。
这座晚清名园,博取苏州众园之精华,造园中,沧浪亭、网师园、拙政园、狮子林等等都是参照,亭榭、复廊、假山等园景也都有所体现,但又融会贯通,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色。
整座园林总体布局呈东西狭长凸字形,园分为东西两部分,以复廊相隔,廊东是几个小院,廊西为山水园,廊壁漏窗沟通视线、图样各异。
凸字形体现在从入口至园中的井深感,从车水马龙的人民路进去,一入园,便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庭院,庭院不大却雅致、精巧,迎面粉墙上刻有“怡园”二字。
这里是从闹市入山林的过渡,好像在提醒着游人,卸下喧嚣带给你的疲惫吧,怡园到了。
怡园的景,从东到西,移步即见,从造园艺术上来讲,是集锦式的,每一步都可停留。
怡园落成时,顾文彬请俞樾作《怡园记》,写下造园的来龙去脉和园景园貌,俞樾写道:“兹园东南多水,西北多山。
为池者四,皆曲折可通。
山多奇峰,极湖嵌之胜。
方伯手治此园,园成,遂甲吴下。
”园景园貌如今依然可丈量、可走读、可远观与近玩,但最令人神往的不止如此,它不仅是苏州园林的集锦,还是传统文化荟萃之地。
顾氏是收藏大家,金石书画古籍,名驰江南,一时文人雅士汇集。
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顾文彬与听枫园园主吴云、耦园园主沈秉成等人在怡园办真率会;光绪十年(1889年),顾承之子顾鹤逸与吴大澂、吴昌硕等人创画社于怡园,同时组织琴会、曲会;1928年,苏州第一个太极拳社在怡园集会;同年,女子昆曲社在怡园创立……怡园,集百园之锦,留下的都是自己的故事。
怡园——云过山间,怡然自得和小型园林或庭院相比较,我个人不太热衷于怡园这种中等规模的园林。
但是鉴于它的文化底蕴和经历,还有一些价值可谈的。
第一代园主顾文彬跟着胡林翼、李鸿章等人经历了多年的战乱,从中积攒了雄厚的资金,光绪年间在苏州城乐桥附近建造了怡园。
取义“颐性养寿”。
园以复廊(即两边走廊合用一墙,墙内花窗中两边风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将全园分为两个东西两部分,东部为顾文彬购买这块地宅时原来就有的旧宅,西部则是扩建的。
怡园的西部为主景区,以南部的鸳鸯厅为基点,厅外建池,并向另三个方向呈扇形发散,或建亭,或筑山,或修舫,站鸳鸯厅平台前基本可以将西部景区饱收眼底。
图为全园主厅——藕香榭。
藕香榭是典型的鸳鸯厅,南对水,北对梅山。
夏冬各居其所,冷暖自得。
藕香榭内匾额由园主顾文彬书写。
这是藕香榭的另一半,叫锄月轩,又名梅花厅。
对着南面的小山,冬天可以赏梅。
真是佩服建造者的心意,夏天可以乘着凉风习习,欣赏着湖中的荷花,冬天可以反过来晒着暖暖的太阳,看着刚开出来的梅花。
站在厅前平台,右侧过曲桥可以到达一四角亭,曰“金粟亭”。
亭旁假山矗立,桂树幽香。
紧贴藕香榭西侧为碧梧栖凤馆。
沿着曲廊和水池可以到达面壁亭。
面壁亭侧为水门一座。
池水过水门聚成小溪,汇入一舫,叫做画舫斋。
我认为这个是全园最美的地方,以精美程度比较,苏州各园的船舫无一可及。
舫内景。
舫西还有单独一厅“湛露堂”,比较隐蔽。
站在舫北,望池景。
绕过此处往东有一山,有假山石洞,从洞中穿过走上石阶可到全园最高点“螺髻亭”,可俯览全园山池亭馆。
亭下的假山群。
从外观来看很难发觉内有比较复杂的迂回山洞。
怡园的假山洞设计的很精巧的,这在俞樾的“怡园记”中也有记载。
过山北的“小沧浪亭”下山,穿过一月门,就是图中的“锁竹轩”,顾名思义,旁边遍种绿竹。
“锁竹轩”即复廊尽头,沿着复廊可以到南雪亭。
复廊另一侧园东以馆厅为主,有拜石轩、琴馆等。
这是园东南的拜石轩。
顾文彬收集了大量奇石,放在了拜石轩的南部。
苏州·怡园(中)怡园,苏州的古典园林,现有面积6270平方米。
怡园为清光绪年间所建,园分东、西两部分,园西旧为祠堂,园南可通住宅。
因建园较晚,吸收了诸园所长,如复廊、鸳鸯厅、假山、石舫等。
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听琴室》译意:石人听琴之室。
作者:清翁方纲。
简析:写意式题咏。
园主顾文彬有跋云:“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少文抚琴,众山响应,琴固灵物,石亦非顽。
儿子承于坡仙琴馆,操缦学弄,庭中石丈有如伛偻老人作俯首听琴状,殆不能言而能听者耶!潭溪学士(即翁方纲)此额情景宛合,先得我心者。
急付手民以榜我庐。
光绪二年,岁次丙子季冬之月,怡园主人识。
”此室北窗下有二峰石犹如抽象雕塑:一石直立似中年,一石伛偻若老人,似乎都在俯首听琴。
额名点出了这一意境,趣味横生。
石听琴室对联:素壁写《归来》,画舫行斋,细雨斜风时候;瑶琴才听彻,钧天广乐,高山流水知音。
《吴门琴派怡园传承基地》窗扉格影投照地,吴门琴瑟飞冲天。
花窗格窗漏窗,窗窗各有风景。
《坡仙琴館》室分东西两部分,东为“坡仙琴馆”,悬吴云手书额并加跋,旧藏宋代苏东坡“玉涧流泉琴”,并图东坡小像(现无),故名。
西即“石听琴室”,昔顾文彬得翁方纲手书“石听琴室”旧额,加跋悬于宅内。
室外庭院中有湖石如伛偻老人作俯首听琴状。
《拜石轩》(又名:岁寒草庐)——为怡园东园主要建筑,宋米芾爱石成癖,见怪石即拜,故称为“米颠拜石”,此轩北面庭院多奇石,故名“拜石轩”。
轩南面天井遍植松柏、冬青、方竹、山茶,皆经冬不凋,凌寒独茂,故又称“岁寒草庐”。
今在拜石轩内可听苏州评弹及古曲演奏,也是怡园特色之一。
《藕香榭》是一座鸳鸯厅。
南向为梅花厅事,北向为藕香榭。
所谓“鸳鸯厅”,即南北两间房屋的结构形态不同。
中间用隔断分割。
《藕香榭》對聯:與古為新,杳靄流玉;猶春於綠,荏苒在衣。
有学者给学绘画的小盆友讲解园林文化的来龙去脉和名称、楹联的含义。
怡园、玉延亭的名称溯源怡园、玉延亭的名称溯源怡园是苏州园林中造成得较晚的一座,因而,它能吸取各家园林之长,造得极为精致。
怡园原为明代状元、礼部尚书吴宽的故居旧址。
故居大门朝南,在修竹巷,因吴宽居此而更名“尚书里”,新中国成立后才改称“怡园里”。
现在的怡园大门朝东,在人民路。
吴宽于成化八年(1472)中状元,其故居当筑于为官期间,曾名“复园”。
屈指算来,已有500余年历史了。
虽然时隔五个世纪,但吴宽故居旧址尚有遗迹留存,这就是进入大门即可见到的“玉延亭”。
玉延亭名之由来,游人很少了解。
亭内悬有玉延亭匾,并有小序云:“艮庵主人雅志林壑,宦退后于居室之偏,因明吴尚书‘复园’故址为‘怡园’。
既更拓园,东地筑小亭,割地植竹,仍‘复园’旧榜曰‘玉延’。
主人友竹不俗,竹庇主人不孤。
万竿戛玉,一笠延秋,洒然清风。
不学涪翁咒笋已。
壬午孟夏萧山汤纪尚谨署。
”从序的内容上看,好像与竹有缘,竹绕亭而植,亭为竹而建,故名“玉延”。
实则“玉延”之名与竹无关。
竹的别名有“玉干”、“玉槊”、“青玉”等,此“玉延”另有所指。
近读吴宽《家藏集》,有《服山药汤》诗一首,写得十分明了。
诗云:吾家玉延亭,人比铁炉步。
玉延久不栽,亭名只如故。
客从怀庆来,老守转相附。
土产细捣成,楮橐缄且固。
严冬早朝时,沸汤满瓯注,举匙旋调饮,何物是寒具。
空腹觉温然,卯酒真可吐。
或复好饮茶,损耗疾终痼。
惟此能补中,医家言不误,岂缘重服食,衰质合调护。
轻身与延年,神仙非所慕。
此药初得名,宋讳不敢呼。
更名仍加号,本草为笺注。
后来陈筒斋,乃有玉延赋。
登亭须满饮,名实始相副,苏公服胡麻,说梦几时寤。
诗的起句“吾家玉延亭”,说明吴宽家“复园”原有玉延亭。
“玉延久不栽”,可见“玉延”是一种植物,已经好久不种了。
“此药初得名,宋讳不敢呼”。
是说“玉延”是一种药物,因避“讳”的关系,这个名称已经好久不叫了。
那么,“玉延”是一种什么植物呢?从史籍的记载来看,此物秦楚时名唤“玉延”,俗名“薯蓣”。
怡园,大隐隐于市的小众园林在古典园林众多的苏州,怡园无论是从建造年代还是占地面积而言,都算不得最突出的。
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园林,因其独特的魅力,在如今苏州城里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本地的一些上了岁数的老年人,没事便会到怡园的茶室品茗、聊天,享受怡然之乐。
建在苏州古城市中区人民路边上的怡园,如今占地0.6公顷(9亩),是座小巧玲珑的清代园林。
怡园的原址是明代成化年间尚书吴宽的旧宅。
吴宽为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状元,授翰林修撰,曾侍奉孝宗读书,也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浙江宁绍台(宁波、绍兴、台州)道顾文彬买下这浸淫着书香之地,由其子顾承主持营造。
这座博取了众多园林之长打造的怡园,历时九年、耗银二十万两建成,一时成了当时名流云集之所。
园主顾文彬在给其子顾承的信中说“园名,我已取定'怡园’,在我则可自怡,在汝则为怡亲”,怡园之名沿用至今。
怡园长廊仿沧浪亭复廊、水池仿网师园彩霞池、画舫仿拙政园香洲、假山仿环秀山庄洞壑。
有众多园林集大成者之意,漫步怡园,倍感亲切。
就像拙政园有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馆是座鸳鸯厅,怡园同样也有一座香山帮著名工匠姚承祖所建的鸳鸯厅。
面北是可以赏荷的“藕香榭”,厅名来源于唐杜甫诗“棘树寒云色,茵陈春藕香”,“藕香榭”三个大字由原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所书。
建园时池塘中的荷花,是顾文彬特意从宁波官署调来上百株精品荷花和台莲种植其中,为园子增色不少。
面南是可以赏梅的“梅花厅事”,厅名来源于宋诗“惆怅后庭风味薄,自锄明月种梅花”。
厅里匾下是曲园主人俞樾撰写的怡园记,曲园、怡园相距不远,同为文化名人,又是近邻,惺惺相惜之情更甚。
怡园小沧浪东边有一石屏,遮挡着后面的几幅花窗。
石屏上的“屏风三叠”四个字,也是俞樾所题。
俞樾所题的还有画舫斋的匾额:“碧涧之曲,古松之阴”。
如今,画舫前怡园记中描述的“左侧苍松数十株”已不见踪影,但一株枫树由青转红,给画舫增添了一份灵动和韵味。
便有红鱼跳绿萍--怡园又到了周末,寒潮突袭,在圣诞节的前夕,我们的“苏州园林诗词之旅”应该可以告一段落了。
今天是最后一站,我们将走进建造得最晚的一座年轻的古园林,一个集拙政园、狮子林等各家园林特色的一座园林——怡园。
提起“怡园”,最为熟悉,大家爱看的《姑苏晚报》,它的副刊栏目就叫“怡园”,这里的文章精致玲珑,又有灵气,是大家喜欢浏览的一个栏目。
一直纳闷,为何命名为“怡园”,直到今日才得知,原来新中国解放后,1950年苏州报的报社就设在此地。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湖上客来金橘熟,桥头人卖玉鲈肥”这句诗吧?诗作者吴宽还和怡园有着一段分不开的渊源呢!原来怡园原为明代苏州状元吴宽的故园,清末时,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在明代尚书吴宽旧宅遗址上营造九年,耗银20万两建成,取《论语》“兄弟怡怡”句意,名曰“怡园”。
怡园主要景点有玉延亭、四时潇洒亭、坡仙琴馆(石听琴室)、拜石轩(岁寒草庐)、玉虹亭、石舫、锁绿轩、碧梧栖凤馆、面壁亭、画舫斋、小沧浪亭、藕香榭(锄月轩)、复廊、书条石等。
在造园艺术上,怡园能博采诸园景物,如复廊仿沧浪亭,水池效网师园,假山学环秀山庄,洞壑摹狮子林,旱船拟拙政园。
布局自然,亭榭廊舫小巧雅致,山池花木疏朗宜人,堪称园中精品。
“怡园”之名,也有“怡然自得”、“心旷神怡”之意吧!在园内观景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清朝诗人李鸿裔曾写下《怡园》诗一首:怡园清李鸿裔叠石疏泉不数旬,水芝开出似车轮。
石幢一夕桃花雨,便有红鱼跳绿萍。
诗中的“水芝”指代荷花,“石幢”乃池中刻有佛经的石柱,诗人写了园中的假山、流泉、荷花、游鱼之美,上下错落有致,展现了园林立体的空间之美,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生动有趣的鱼戏莲叶图。
园林诗中描写荷花的佳句很多,这首最妙,中学语文练习中也常以此诗为素材。
诗人李鸿裔,在前面的园林诗中我们已有所涉及,四川中江人,咸丰元年(一八五一)举人,官至江苏按察使。
罢官后,因喜爱苏州的幽静安逸,就一直居住在苏州,因此常爱去苏州的各家园林中游玩。
怡园藕香榭介绍怡园藕香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处集园林、建筑和文化于一体的旅游景点。
它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怡园藕香榭以其精美的布局、精细的石刻和优美的园林景观而闻名。
怡园藕香榭的建筑风格独特,结合了南方园林和北方建筑的特点。
在园林中,有一座古老的园林建筑——藕香榭,这是怡园最具特色的地方之一。
藕香榭的建筑设计精美,它是一个三层的楼阁,楼阁的外观用精美的石刻装饰,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
怡园藕香榭的园林景观也是其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
整个园林按照古代文人墨客的意境进行布局,以山水为主线,以建筑为点缀,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园林中,有小桥流水、假山池塘、花草树木等景观,每一处都别具一格,给人一种宁静、优雅的感觉。
尤其是在春季和秋季,园林中的花草树木都会开放或变色,给人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
除了建筑和园林景观外,怡园藕香榭还展示了苏州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园内,有许多展馆和博物馆,展示了苏州的历史、文化和艺术。
游客可以参观这些展馆,了解苏州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此外,怡园藕香榭还经常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如传统音乐演出、书法展览等,给游客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
怡园藕香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吸引了许多游客。
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会来到这里,欣赏园林美景,感受苏州的独特魅力。
怡园藕香榭不仅是一处美丽的景点,也是一个了解苏州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到苏州古典园林的魅力,感受到苏州人对自然和美的追求。
怡园藕香榭以其精美的建筑、优美的园林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它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一处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景点。
无论是对苏州文化感兴趣的游客,还是对园林景观有兴趣的游客,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乐趣。
怡园藕香榭将带给游客一次独特的旅行体验,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