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园林分析(怡园)
- 格式:ppt
- 大小:30.74 MB
- 文档页数:35
说园道林(19)——怡园
怡园坐落于苏州观前街,占地约9亩,东西狭长,园景以复廊相隔,廊东以建筑为主,廊西为园林,集住宅、祠堂、花园于一体。
怡
园最为显著的特色,当属博采众长的园林设计,以及闻名天下的怡园雅集。
清同治年间,在宁波为官的顾文彬深感仕途无望,渐起辞官还乡之念。
他在苏州古城区最繁华的观前街买下一块地,由儿子顾承负责营建园林。
怡园东西花园以复廊相隔,吸取苏州各园之长,巧置山水,自成一格。
东部以庭院分割空间,“玉延亭”、“四时潇洒亭”、“石听琴室”、“拜石轩”等建筑精巧玲珑,缀以奇峰异石,颇得自然之趣;西部以水池为中心展开布局,假山洞壑,重峦叠嶂,幽雅窈窕,为全园精华所在。
镇园之宝“屏风三叠”,由三块片状如屏、并排竖立的太湖石组成,简洁大气,不输留园叠石之法,“拜石轩”由此得名。
主体建筑藕香榭以拙政园的卅六鸳鸯馆为范本。
中国古典园林之怡园陈思伶1(1: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09园林3班,222009325022073)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中的奇观。
在众多中国古典园林中,苏州园林则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代表。
怡园则是苏州园林中建造得最晚的一座。
因此,它得以采诸园之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关键字:苏州园林怡园山水建筑美学历史的发展造就了一个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东方大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使其形成的造园艺术和造园风格在世界各大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
这个东方大国就是中国,而那独树一帜的园林艺术和风格就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中的奇观。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目的,从而达到与自然之景融汇贯通的审美意境。
有人说,中国古典园林是富于东方特色的“自然王国”,是具有华夏风的真、善、美“三位一体的王国”。
[1]作为一个体系,中国古典园林的真、善、美,显示出独特的生命力和魅力。
然而在众多中国古典园林中,苏州园林则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代表。
怡园则是苏州园林中建造得最晚的一座。
因此,它得以采诸园之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1 怡园简介怡园位于苏州市人民路原43号(现1265号),今占地面积6270平方米,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怡园的山石池水、亭台楼阁仍保持原来面目。
怡园是清朝光绪年间所建,园分东、西两部分。
怡园小巧玲珑,其总面积约八亩余,相当于拙政园的八分之一,留园的七分之一。
园内建筑物形体小巧,很少高堂大厅,由于其位置安排妥贴,庭院处理精练,布局巧妙,故园虽小但景却很丰富。
[2]主要景点有玉延亭、四时潇洒亭、坡仙琴馆(石听琴室)、拜石轩(岁寒草庐)、玉虹亭、石舫、锁绿轩、碧梧栖凤馆、面壁亭、画舫斋、小沧浪亭、藕香榭(锄月轩)、复廊、书条石等。
荷花的摇篮:扬州怡园扬州怡园,坐落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是一座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
作为江南文化的瑰宝,怡园以其独特的荷花文化而闻名于世。
游览怡园,仿佛进入了一个荷花的摇篮,被丰富多彩的荷花和众多文化遗迹所包围。
怡园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明代。
它最初是明代官员沈承恩所建,被誉为“洪武兵变”的始末之地。
怡园以其古老的建筑风格和精致的园林设计而闻名。
进入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池池碧绿的荷花。
这些盛开在水面上的花朵如同瓷器一般,娇嫩而又高贵。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怡园十二蓮”,十二个不同的荷花品种在一片碧绿的池水中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这些荷花有的娇小玲珑,有的巨大如盘,每一朵都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吸引着许多游客如痴如醉地品味其中的美。
而荷花之美,不仅仅体现在外形上,更深远的是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
荷花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而深远的象征意义。
古人常用“荷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和纯洁,将其与月亮、柳树一起,成为了中国文人雅士们经常歌颂的主题。
在怡园中,我们可以体验到这些文化内涵的融合与升华。
怡园中的建筑也是一大亮点。
园内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古代建筑的瑰丽和精美。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怡园的“沈府”。
它是沈承恩的祖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花园式建筑。
沈府周围环绕着秀丽的花草,摇曳生姿的柳树在微风中轻舞。
走进沈府,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明代官员的私人府邸。
园内的各种设施和装饰,都展示了明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高雅品味。
怡园还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叫做“花香榭”。
这座亭子是怡园中最著名的亭子之一,也是游客们最喜欢前往的地方之一。
花香榭位于怡园的中心位置,周围种植着各种花草,其中以荷花最为醒目。
在亭子里,可以看到水面上盛开的荷花,还可以品尝到传统的扬州美食,如扬州炒饭和糖醋鳜鱼。
沉浸在花香和美食中,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岁月,感受着江南的独特韵味。
除了荷花和建筑,怡园还有一些重要的文化遗迹。
其中最有名的是怡园中的博物馆。
苏州·怡园(下)怡园,苏州的古典园林,现有面积6270平方米。
怡园为清光绪年间所建,园分东、西两部分,园西旧为祠堂,园南可通住宅。
因建园较晚,吸收了诸园所长,如复廊、鸳鸯厅、假山、石舫等。
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怡园建于清代晚期1874~1882年。
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在明代尚书吴宽旧宅遗址上营造九年,耗银20万两建成,取《论语》“兄弟怡怡”句意,名曰怡园。
《屏风三叠》,为镇园之宝。
园主顾文彬《小沧浪》:“濯足沧浪水,空亭发浩歌。
屏风三叠翠,纤月挂藤萝。
”《挹爽》一叢幽篁偏一隅,院墙起伏如腾龙。
44.《锁绿轩》取自杜甫的“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锁绿轩》大家都挤在门洞这里看什么呢?从漏窗的这个角度看,八角形构图,却能体现出树影婆裟的美妙影像,如同静止皮影戏。
这是造园匠人的匠心之作。
美哉!实际情况:“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虚实结合,可窥一斑。
”一棵树,被园林匠人巧妙利用光影,构建出魅影。
园林艺术是立体的画,凝固的诗,静止的韵。
《白石精舍》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板桥匾額《隔塵》。
別有洞天,恍如隔世。
亭台楼阁,飞檐翘角,翠竹勃发,湖石围护。
精致雅致,别致极致。
石榴老树,饱经沧桑。
满身疙瘩,孕万千籽。
形单只影,拄拐独立。
空窗疊加三漏窗,中间绿植添魅力。
移步换景,各有特色。
《玉延亭》取“万杆戛玉,一笠延秋”意。
为园中赏竹佳处,表达园主以竹为友,退隐山林之志。
艮庵主人(顾文彬)雅志林壑,宦退后于居室之偏,因明吴尚书(吴宽)“复园”故址为“怡园”。
既更拓园东地筑小亭,割地植竹,仍“复园”旧榜曰“玉延”。
主人友竹不俗,竹庇主人不孤。
万竿戛玉,一笠延秋,洒然清风。
不学涪翁(宋黄庭坚)咒笋已。
壬午孟夏萧山汤纪尚谨署。
钤印:伯硕註:壬午为光绪八年(1882年)。
汤纪尚,清代萧山名士,字伯述(伯硕),斋号“粱蘧”,翁同龢亡妻汤氏之异母弟。
民国《萧山县志稿》卷十九有其传记如下:汤纪尚,字伯述,原名学彬。
苏州怡园简介
苏州怡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湖山镇,始建于明末清初,历史悠久。
怡园是江南水乡的一处风景名胜,以旧日的古朴、怡然的景色及水乡居民的故情怀而闻名。
怡园的建筑占地面积约500亩,绵延两公里,景观余比齐全,四时之景更是极有特色。
怡园的建筑主要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两处建筑群呈八字形,两处景观杂和相映,极富历史古意。
东部建筑群主要有拱桥、元春榭、思归楼、假山、池塘等,元春榭是怡园中最具特色的一处建筑,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的国父元贵人而建。
西部建筑群主要有芙蓉园、金鱼池、芙蓉堂、驿路庵等。
芙蓉园中芙蓉堂是怡园中最受欢迎的一处景点,墙壁上七彩斑斓的壁画和宝石彩绘,古朴而不失高雅,极为考究。
怡园中还有很多古老的树木,树龄极老,散发着芳香,极其幽静祥和。
走在怡园中,花香溢满整个空气,池塘中荷花芙蓉争奇斗艳,湖面上碧草蔚蓝,清风拂过,令人放松心情,心旷神怡。
怡园的水乡风光极为美丽,也是一处名胜古迹,已成为游客和当地人民闲逛、骑行、拍照的绝佳场所,深受欢迎。
怡园的文化也十分丰富,每逢春节都会举办名叫“江南十景”的文艺晚会,吸引周边乡村村民及游客前来参观。
怡园虽然地处偏僻,却具有极高的文化渊源,令人叹为观止。
登高望远,怡园被水乡风光环绕;走在怡园小道,拂袖细雨,那淡淡绿意和慵懒芳香洋溢着温柔而又激情,将人们带入另一个梦幻的世界。
这就是苏州怡园,古朴而又充满活力的一处水乡风景名胜。
【苏州园林】怡园苏州园林中,位于古城区的有很多处,但像怡园这样,入口就正对着这座城市主干路和繁华商业中心的,却为数不多。
出门咫尺是著名的观前街,转身却又可见山林野趣,所谓“小隐于山林,大隐于市朝”,都融合在怡园了。
怡园所在之处,原是明代尚书吴宽的宅第。
吴宽也是了不得的人物,明代状元、诗人、收藏家、书法家,还是两朝帝师。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在任浙江宁绍台道的顾文彬,开始在吴宅北边、吴宽复园旧址陆续购地、筑宅、建园。
顾文彬是做官的好手,造园艺术上也有造诣,关键是亲力亲为,对怡园倾注了心血。
从1874年至1882年,前后共花了9年时间,耗银20万两,怡园才全部落成。
怡园怡园是清代画家任薰起的画稿,又请了顾沄、王云、范印泉等画家参与设计。
这座晚清名园,博取苏州众园之精华,造园中,沧浪亭、网师园、拙政园、狮子林等等都是参照,亭榭、复廊、假山等园景也都有所体现,但又融会贯通,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色。
整座园林总体布局呈东西狭长凸字形,园分为东西两部分,以复廊相隔,廊东是几个小院,廊西为山水园,廊壁漏窗沟通视线、图样各异。
凸字形体现在从入口至园中的井深感,从车水马龙的人民路进去,一入园,便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庭院,庭院不大却雅致、精巧,迎面粉墙上刻有“怡园”二字。
这里是从闹市入山林的过渡,好像在提醒着游人,卸下喧嚣带给你的疲惫吧,怡园到了。
怡园的景,从东到西,移步即见,从造园艺术上来讲,是集锦式的,每一步都可停留。
怡园落成时,顾文彬请俞樾作《怡园记》,写下造园的来龙去脉和园景园貌,俞樾写道:“兹园东南多水,西北多山。
为池者四,皆曲折可通。
山多奇峰,极湖嵌之胜。
方伯手治此园,园成,遂甲吴下。
”园景园貌如今依然可丈量、可走读、可远观与近玩,但最令人神往的不止如此,它不仅是苏州园林的集锦,还是传统文化荟萃之地。
顾氏是收藏大家,金石书画古籍,名驰江南,一时文人雅士汇集。
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顾文彬与听枫园园主吴云、耦园园主沈秉成等人在怡园办真率会;光绪十年(1889年),顾承之子顾鹤逸与吴大澂、吴昌硕等人创画社于怡园,同时组织琴会、曲会;1928年,苏州第一个太极拳社在怡园集会;同年,女子昆曲社在怡园创立……怡园,集百园之锦,留下的都是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