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分析之静心斋
- 格式:ppt
- 大小:10.50 MB
- 文档页数:41
园中之园“静心斋”
北海静心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占地面积9308平方米,是皇太子的书斋。
静心斋原名镜清斋,亭榭楼阁,小桥流水,叠石岩洞,幽雅宁静,布局巧妙,成为北海风格独特的“园中之园”。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和朋友游过静心斋,那时园子里人很少,亭台水榭别有情趣,后来就关闭了。
去年又重新开放,经常看到游人如织。
今次游北海见人不算多,又一次游了游园中园。
而且,现在也不在单独收费了。
镜心斋。
沁泉廊。
现在叠翠楼不让上了。
叠翠楼也是北海北岸的一个制高点,可以俯瞰
北海。
枕峦亭。
爬山廊。
静心斋全园三组院落,均以水池为中心,充分体现“镜清”之主题。
院内山石蜿蜒,亭榭错落,曲廊环绕,轩堂俯池。
体现了乾隆皇帝在《静明园记》中崇尚园林造景的自然生态之美:“若夫崇山峻岭,鹤鹿之游,鸢鱼之乐,加之岩亭溪阁,芳草古木,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
”。
北海静心斋乾隆的设计理念北海静心斋是清代乾隆年间建造的一座园林建筑,它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美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北海静心斋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北海静心斋注重自然景观的利用和融合。
园林内有大量的山石、水池、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元素。
这些元素被巧妙地布局在园林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景点和景观线路。
同时,北海静心斋还以自然景观为基础,通过人工疏浚、修建园林建筑、设置假山等方式,对景点进行了优化和改造,增强了景观的观赏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其次,北海静心斋的设计理念强调了空间布局和景观层次的处理。
园林内的场景和景点之间通过布景和分景的手法进行衔接和转换,形成了层次感明显的园林景观。
同时,北海静心斋还具有较高的立体感,通过高低起伏的地形、错落有致的建筑、树木和花草的搭配等方式,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为游客带来丰富的观赏体验。
再次,北海静心斋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性和精神内涵。
园林内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古代建筑、石刻、棋局等。
这些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到园林中,既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又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内涵。
同时,北海静心斋还通过布置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进一步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为游客带来了思考和学习的机会。
最后,北海静心斋的设计理念注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园林内有大量的足够空间供游客休息、游览和体验,同时还设置了各种舒适的座椅、休息点和茶座,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休憩环境。
此外,北海静心斋还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通过植被的管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方式,保持了园林内的生态平衡。
这种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使游客能够在园林中获得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综上所述,北海静心斋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注重自然景观的利用和融合、强调空间布局和景观层次的处理、体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精神内涵,以及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些设计理念使得北海静心斋成为了一座艺术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园林,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美学和文化体验。
静心斋及其造园艺术静心斋是一座中国传统古典私家园林,它位于江苏省苏州市。
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清代著名文人徐在真的私人庭园。
它因其独特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而被誉为“江南园林之冠”。
以下是对静心斋及其造园艺术的深入探究。
一、园林设计概述静心斋的总面积为约 1.17万平方米,园内景点有数十处,包括了山水、林亭、水池、花草等传统园林元素。
静心斋的设计之所以卓越,是因为其独到的布局和极富艺术感的景观。
静心斋的设计主题是“折衷”,即取长补短,融合各家园林的长处,进行融合创新。
“折衷”主题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融合山水和庭院的主题。
静心斋的设计将山水和庭院巧妙地运用结合在一起。
几座小山环绕着园林的两侧,并与中心的池塘和园林道路相连接,形成了一幅自然与人工有机结合的山水画卷。
2. 融合南北园林的风格。
静心斋的设计吸收了南北园林的各自特点,取长补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南方园林以花草为主要景观,而北方园林则更注重栽种海棠等冬春花卉。
静心斋将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瑰丽多姿的园景。
3. 融合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特点。
静心斋的设计巧妙地结合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特点。
除了园内的山水和花草,静心斋还设有苏州桥、玉馆和怀倩阁等许多建筑,这些建筑给园林增添了人文气息。
4. 融合古典和现代元素。
静心斋的设计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化的设计思路。
比如,在整个庭园中设置了灯光、音乐和投影等现代科技元素,使整个庭园变得更加艺术化和时尚化。
二、园林特色一:名花异草静心斋园内有各种名花异草,如杜鹃花、木兰花、玉兰花、紫薇花、兰花、牡丹、菊花、海棠、荷花等。
这些名花异草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其中,园内的海棠被誉为“静心斋之宝”,是中国四大名花之一。
每到春季,这里便会盛开一片片粉白色的花海,极具观赏性。
三、园林特色二:建筑精美静心斋除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外,还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
如玉馆、怀倩阁、紫桐阁、水银阁、明痕堂等。
北方私家园林有哪些北方地区除皇家园林以外,还有不少王府园林与一些私家园林,在园林风格上也属于北方园林流派。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北方私家园林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北方私家园林有哪些1.御花园御花园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
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
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
2.乾隆花园乾隆花园在故宫外东路宁寿宫西侧。
建于清乾隆后期。
是乾隆帝兴建太上皇宫宁寿宫时在近旁营建的花园,供他养老休憩。
园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7米,占地5920平方米。
园分5个部分,著名的建筑有古华轩、禊赏亭、旭辉亭、遂初堂、萃赏楼、延趣楼、符望阁、竹香馆、倦勤斋等。
分布错综有致,间以逶迤的山石和曲折回转的游廊,使建筑物与花木山石交互融合,意境谐适,是故宫中著名的园林。
3.北海北海公园(Beihai Park),位于北京市中心区,城内景山西侧,在故宫的西北面,与中海、南海合称三海。
属于中国古代皇家园林。
全园以北海为中心,面积约71公顷,水面占583市亩,陆地占480市亩。
这里原是辽、金、元建离宫,明、清辟为帝王御苑,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1925年开放为公园。
是中国保留下来的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4.北海濠濮涧濠濮涧始建于清,入口处为北海的东墙和西边的小土丘之间,所以很多去过北海的人未必去过濠濮涧,因为不显眼的缘故。
往南走,就看见一座青石的牌楼,伪农家或者伪隐士样式,上题乾隆御笔的好对子,据说这也是国内几座最小的牌楼之一。
过了牌楼,后面是几折的青石桥,婷婷地凌于窄窄的一片水面。
最里面是一个显得比较幽暗的水榭,雕梁画栋,有金字儿的黑匾额,有金字儿的对子,左边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右边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意思是天上有鸢水里有鱼要啥有啥想谁是谁,中间匾上书“壶中云石”。
北海公园静心斋植物造景分析
丘华恩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11(037)011
【摘要】首先指出植物是我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静心斋的植物应用也具有北方皇家园林植物应用的特点,通过实地调查对静心斋的植物造景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景区的景观营造手法作了论述,对我国园林景观的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总页数】3页(P200-202)
【作者】丘华恩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校园植物造景分析——以广西区委党校植物造景为例 [J], 韦艳梅
2.北海公园"西天梵境"建筑特征分析 [J], 程昊淼;张昕
3.基于网络文本分析法的公园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以北海公园为例 [J], 秦晓玉;谢祥财
4.基于网络文本分析法的公园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以北海公园为例 [J], 秦晓玉;谢祥财
5.苏轼的“虚”“静”“明”观——论庄子的“心斋”思想对苏轼后期思想的影响[J], 周小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典园林分析之静心斋静心斋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格的古典园林,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
它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作之一、该园林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而闻名于世。
静心斋的整体设计由苏州园林大师张士诚精心打造,始建于明代。
整个园林占地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以典型的江南传统园林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特点。
该园林建筑以围墙将整个空间分割为内外两部分,内部是主体建筑群,外部是围墙和天井。
围墙上种植了各种花卉和树木,悬挂着风铃和盆景,给人一种宁静和和谐的感觉。
天井内种植了鲜花和青草,几座假山点缀其间,使整个园林更加美丽。
进入内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精致的亭台楼阁,它建在一片人工石山之上,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
亭台楼阁内部装饰着精美的屏风、石雕和画作,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古代园林的巧妙设计和精湛工艺。
园林内还有一座小桥流水的水景区。
小桥上铺设着青石板,两岸种植着松树和杉树,水中游弋着金鱼和水莲,水面泛起一层层涟漪,形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水景图。
在水榭中可以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和鸟儿的鸣叫声,让人心旷神怡。
静心斋内还有一个修竹花园,每年春天,竹子会长出新的竹笋,给整个园林增添一片绿色。
这个竹子花园还有一座小湖泊,湖中有落叶松和蒲公英,春天时还有一层层粉色的桃花浮在湖面上,美不胜收。
静心斋还有一座供人休息和品茶的茶屋。
茶屋的设计沿袭了古代园林建筑的风格,有着精美的屏风和木雕。
茶屋内供应着各种茶叶和小吃,可以让游客在品茗的同时欣赏园林的美景,放松身心。
总体而言,静心斋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和独特风格的古典园林。
它通过围墙、亭台楼阁、水景、竹子花园和茶屋等元素的组合,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这个园林不仅是一个美丽的游览景点,也是一个让人放松心灵的场所。
无论是游客还是居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宁静、和谐和祥和的感觉,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谈中国古典园林---------游静心斋有感我们为了加深对中国古典园林这门课程的理解,我们去了北京北海公园的园林----静心斋,静心斋是一处皇家园林,是北海北岸最完美的建筑,碧池清水,曲桥回廊,十分清幽。
原名镜清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为皇子读书处。
袁世凯执政时(1913年)将北园翻修,改名静心斋。
解放后,这里成为文史研究馆,末代皇帝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在此写成。
现在,静心斋早巳开放成为游览区。
下面我就以游览静心斋为线索和路线,来谈一下自己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一些理解。
静心斋背靠园垣,东枕青山,西倚寺院,南面沧波。
外部轮廓因形借势,曲折参差,云墙雪白起伏,碧鲜半亭遮掩房山,还有透花园墙和瓶式角门,加上散点山石、树木花草的点缀和掩饰,这些美好的外部形象使人感到内部必更精湛、清雅、幽静、美妙。
沿太液池北岸走向静心斋时,一路感受到的是水面烟波浩渺的宏阔。
而进入静心斋大门,顿觉深池小院的安宁亲切。
这时当能体会柳宗元概括游观景物时,有一定规律的交替和变化,能符合美感的心理和生理要求。
他的造园手法集中了北方的建筑形式,楼、台、亭、榭之大全,与南方私家园林,水景小室融为一体。
集造园手法中的小中见大、曲径通幽、小桥流水,山静心斋平面图峦起伏因借得当。
进入静心斋的正门,即到达第一个院落。
此院对称布局,中心是一东西狭长的长方形水池,将蓝天白云、玉宇琼楼、古树秀莲,映入“镜”中。
水池东西两侧各有9间廊屋环抱,水池南北两边都有罗汉栏板及方首望柱,古朴而素雅。
水池北面是全园的主体建筑镜清斋。
一.理池通过园林的大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静心斋的水池。
为表现自然,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
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
静心斋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
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
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
992017年 第2期 Vol.39/177陆 琦LU Qi北海静心斋Meditation Room in Beihai Park经过三年的封闭修缮,北海静心斋又重新开放喜迎游客参观。
静心斋位于北海北岸,东枕青山,西倚寺院,南面沧波,堪称我国古代皇家园林中造园艺术最高的“园中之园”。
静心斋原为明代普通官房,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7年)在扩建“西天梵境”时修建,静心斋与清漪园(颐和园)前后时期建造,是乾隆皇帝仿造江南园林的经典之作,既气势恢弘,又婉约多姿。
乾隆在位时称镜清斋,取意“明池构屋如临镜”,映照心性品格,标榜明君的奉“三无私”,即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以要求自己的克己之明与政治清明。
乾隆在大规模改建北海时,十分重视水系和各处水景,静心斋为各处水景之冠,园内共有大小水池八个,各式桥梁四座,以及沁泉廊下的滚水坝等。
园中殿堂华美,亭榭精巧,怪石争奇,小溪跌玉,移步异景,气象万千,称为乾隆小花园。
当年乾隆皇帝把它作为读书养性之处,后来却成为清代皇太子的书斋和后妃们避暑消夏之场所。
不仅乾隆帝酷爱静心斋,慈禧来了也舍不得离去,这是她夏季避暑首选的“宅院”。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增修斋内建筑,还将铁路引入北海,在斋门口设立小火车站,铁轨由中南海经阳泽门沿西北岸直抵斋门。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车站被毁,静心斋惨遭破坏。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下令修葺,慈禧认为“镜清”与“靖清”有谐音之忌,于是在竣工之际,下令改镜清斋为静心斋。
1913年袁世凯执政时,对静心斋加以修缮,成为北洋政府宴请外国使节的场所。
1949年后,静心斋曾作为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所的办公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解放后也曾在此办公。
1981年11月,静心斋归还北海公园。
1982年5月静心斋首次向市民开放。
1991年静心斋进行大修,经过20余年的时间,又迎来本次大修。
此次修缮工程极为庞杂,除解决建筑残损、山石松动等问题,还对所有屋面进行揭瓦整修,更换糟朽望板;对建筑原有的彩画进行了除尘、修补、油饰;恢复了原有随墙门、美人靠等建筑式样和尺四方砖墁地。
建筑美感⼼理是指⼈们在观赏建筑美时所引起的特殊⼼理活动。
静⼼斋是北海古建筑中保存最完整、最幽美的⼀处⾏宫⼩园。
下⾯将以静⼼斋为例,从意境、⼩中见⼤、对⽐等三⽅⾯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美感与⼼理。
建筑美感⼼理概述 我们在欣赏建筑的外在形象美及其环境景观美时,常有“美不胜收”的美感体验。
就是说,被观赏的客体在“美”,观赏的主体在“收”。
这⼀“美”⼀“收”,也是对建筑美感⼼理活动的恰当表达。
那么,什么是建筑美感⼼理?简单地说,建筑美感⼼理是指⼈们在观赏建筑美时所引起的特殊⼼理活动。
建筑的美及其美感之所以产⽣,既不能脱离建筑审美对象,也不能单纯地归结于审美主体,⽽在于⼈与建筑、反映与被反映之间所构成的某种⽣动、复杂的交互关系。
这种复杂性是由建筑⾃⾝和美的本体的特殊品格所决定的。
其中,既有使⽤功能、冷暖舒适之类的“合⽬的性”问题,⼜有物质材料、结构受⼒⽅⾯的“合规律性”问题,还有建筑造型、赏⼼悦⽬⽅⾯的“符合⽬的⽽⽆⽬的的纯形式美”问题,乃⾄思考、情感、联想和想象⽅⾯的“道德观念的象征”问题。
⼴义地说,建筑美感是⼀种与⽣理性快感相联系,并由⼼理性审美快感和情思性审美快感相集⽽成的多层次⼼理结构,由此形成⼀种特殊的美感机制。
例如中国古典园林,犹似“⼈在画中游”的⽴体画卷,⼜如电影中的“蒙太奇”,使⼈在时间的延续中不断接受画⾯性美感体验。
从静⼼斋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中国园林早在殷周就已初现雏形。
秦汉以来,出现宫殿和园林相互结合的离宫别苑。
唐宋时形成将诗情画意写⼊园林的⾃然⼭⽔园。
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中国园林已形成独⽴的体系。
北海是世界上建园最早的古典皇家宫苑,⾄今已有⼋百多年的历史。
静⼼斋原名镜清斋,建于乾隆⼆⼗三年,是北海古建筑中保存最完整、最幽美的⼀处⾏宫⼩园,有“乾隆⼩花园”和“园中之园”之称。
下⾯将以静⼼斋为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美感与⼼理。
建筑美感来源之⼀――意境 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风格是通过“⽣境”、“画境”、“意境”三个互有联系的⼿法表现的。
北海明珠静心斋
冬枫
【期刊名称】《风景名胜》
【年(卷),期】1995(000)007
【摘要】在北京风景如画的北海公园内有座结构精巧,建造艺术很高而又常常被人忽略的"园中之园"。
它就是被人们称为"乾隆小花园"的静心斋。
静心斋坐落在北海北岸,与闻名遐迩的九龙壁和规模宏大
【总页数】1页(P14-14)
【作者】冬枫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7
【相关文献】
1.北海公园静心斋植物造景分析 [J], 丘华恩
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浅论北海静心斋叠石修复改造设计 [J], 聂晶;寿运增
3.北海静心斋 [J], 陆琦
4.北太湖石叠石技艺审美观赏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评价r——以北海静心斋北太湖石为例 [J], 寿运增;聂晶;刘宁
5.园中之园静心斋——从北海静心斋谈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J], 邓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皇家园林之一,北海公园中的“园中园”——静心斋在北京城的中心,有一座山青水秀、风景如画的古老园林,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北海公园。
它是我国迄今保留下来历史最悠久而又最完整的国家园林之一,具有独特的造园艺术风格,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和最珍贵的文物遗产。
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
这座蜚声海内外的公园,可以说是人见人爱。
我已经去过多次,但是每年春天,还是想来这里。
这不,今年刚进仲春,我便又迫不及待地来了。
虽不说经常,我也已经来过几次了,可以说对这里比较熟悉。
每次到北海公园,这些地方,我是一定要去看的。
然而这一次却让我产生了一个大大的意外,我竟然发现了一处我以前没有进去过的,并且是非常别致的一处园中园——静心斋。
静心斋位于北海北岸。
其门厅正对着琼华岛。
门厅有人把守,一开始,我还以为是收费园中园。
上去一打听,原来是免费参观。
但是要凭卡进入,进入时工作人员发给你一张卡,出来时再归还,目的是控制参观人流量。
这里以前曾经是个收费参观的地方。
进入门厅,迎面便是小园的主体建筑镜清斋,这处园子原来就叫做镜清斋,后来改名为静心斋。
镜清斋与门厅之间是一个长方形的水池,条石堆岸,规矩森严。
池中置一小小湖石,整个画面波澜不惊。
镜清斋前后皆水,取“明池构屋如临镜”之意,故称“镜清斋”。
静清斋内原物陈列,只能隔窗或在门口观看,不能进入。
绕过镜清斋,就是一弯被众多太湖石及各种别致精巧的建筑所包围着的一弯水系。
曲水东西走向,南北两岸均有廊道或步道,把各个景点串连起来。
向东穿过廊道,进入一个小门,眼前豁然开朗,这是一处非常幽静的,环抱水池的小院落,院落的主体建筑叫做抱素书屋。
是当年乾隆和皇太子的读书处。
小院质朴无华,清幽朴素,与整座静心斋的精彩绝伦形成很大反差。
从抱素书屋原道退出,曲水对面,就是座落在堆叠得高高的太湖石上的罨画轩。
罨画轩是一明两暗的小屋,门前叠石绵阔,有深山野谷之雄。
“罨画”原是指建筑或衣料上绚画的彩画,取此名的意思是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园内绚丽如画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