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补片修补术临床路径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6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05.27•【文号】卫办医政发[2011]77号•【施行日期】2011.05.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7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国办发〔2011〕8号)中有关要求,根据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整体部署,我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病变、主动脉瓣病变人工机械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病变人工生物瓣置换术、升主动脉瘤、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医疗工作实际,依照我部印发的临床路径文件,指导各试点医院制订具体实施的临床路径,并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将有关情况报我部医政司。
请从卫生部网站下载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
联系人:卫生部医政司医疗处邓一鸣、胡瑞荣、焦雅辉电话:************、68792097邮箱:*****************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七日附件:动脉导管未闭等8个心脏大血管临床路径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动脉导管未闭直视闭合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ICD-10:Q25.001)。
行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直视闭合术(ICD-9-CM-3:38.85伴39.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可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乏力、发育迟缓、发现心脏杂音等,轻者可无症状。
病程早期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中期可有心悸、气短,晚期可有紫绀、杵状指(趾)等表现。
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ICD-10:Q21.001)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1、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轻者可无症状,中期心悸气促,晚期可有紫绀;2、体检有明确体征:胸骨左缘第3-4肋间Ⅱ-Ⅲ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第二音亢进、分裂;3、心脏B超、胸片和心电图提示具室间隔缺损改变,如室间隔回声脱失,肺血增多,肺动脉段突出,主动脉结缩小等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胸心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1、手术禁忌症:严重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向左分流,临床上出现紫绀;复杂畸形中室缺作为通道;2、手术:体外循环下室缺修补术;3、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的室缺病人。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室间隔缺损;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内科治疗调整后才能进行手术者不进入临床路径;4、当患者合并其他心脏畸形需同期手术者不进入临床路径。
六、术前准备3 天(指工作日),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细胞分析+凝血4项、尿液分析+尿沉渣分析、大便常规+OB、住院生化、免疫3项、血型鉴定、血气分析、乙肝两对半(根据患者意愿酌情选择);2、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心脏B超。
七、选择用药:1、抗生素为二代头孢类,预防性用药时间1天,术前1小时应用;2、手术超过3小时,出血量大于1500毫升者,术中追加一次二代头孢类。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4 天:1、麻醉方式:气管插管全麻;2、手术内固定物:皮肤钉合器和补片的使用;3、术中用药:抗生素和麻醉药;4、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7-10天,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肝肾功能、胸部正侧位片、心脏B超、心电图。
房间隔缺损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房间隔缺损经皮封堵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ICD-10:Q21.101)。
行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ICD-9-CM-3:35.5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可无症状,也可有活动后心悸、气促等;2.体征:可出现胸骨左缘2-3肋间收缩期柔和杂音,第二心音固定分裂等;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经皮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封堵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21.101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疾病编码。
2.有介入治疗适应证,无禁忌证。
3.年龄大于3岁或体重大于15千克,不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心肌酶、大便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肺功能检查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
可以考虑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0.5小时,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总预防性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八)手术日一般在入院3天内。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成人和能配合的儿童)或全身麻醉(不能配合的儿童)。
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缝合术)临床路径一、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缝合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ICD-10:Q21.1)行房间隔缺损缝合术(ICD-9-CM-3:35.71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可有心脏杂音,活动后心悸、气促等。
2.体征:可以出现胸骨左缘2-3肋间收缩期柔和杂音,第二心音固定分裂等。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直视修补术(ICD-9-CM-3:35.51/35.61/35.71)。
(四)标准住院日一般不超过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21.1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疾病编码。
2.有适应征,无禁忌征。
3.不合并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中度及以上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不超过4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大便常规、心肌酶、24小时动态心电图、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心脏增强CT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可使用二代头孢类抗菌素,如头孢呋辛钠,术前0.5-1小时静脉注射。
(八)手术日一般在入院5天内。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体外循环辅助。
3.手术植入物:缺损补片材料、胸骨固定钢丝等。
临床护理路径在室间隔缺损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目的针对室间隔缺损经手术治疗的患者接受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随机在2015年6月~2016年7月于我院接受室间隔缺损手术的患者80例,将其按照抽签的方式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对参照组行以常规性的护理措施,对实验组则行以临床护理路径。
对照分析两组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情况以及经过护理之后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
结果经过不同的护理,实验组的患者对于该病的熟悉程度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均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临床中,针对室间隔缺损患者行以手术治疗并辅以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起到积极影响。
标签:室间隔缺损;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效果在先天性心脏病当中,室间隔缺损症状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则是一种常用的手术模式[1]。
最近几年在临床当中得以应用的临床护理路径能够起到较为理想的高能低耗的效果,能够将护理内容转化成系统的计划表,令每个时间段当中需要进行的护理工作都能够得以说明,有助于护理管理以及护理内容的顺利实施[2]。
在本文当中将就此进行研究分析,如下所述。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在2015年6月~2016年7月于我院接受室间隔缺损手术的患者80例,将其按照抽签的方式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n=40),实验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0~35岁,平均(20.12±3.68)岁;参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1到36岁,平均(20.09±3.71)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参照组行以常规性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健康教育、手术前相关准备、生命体征检测、出院指导等内容。
对实验组则行以临床护理路径,内容参见讨论。
1.3 观察指标对照分析两组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情况以及经过护理之后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均采用调查问卷、口头询问并记录等形式来进行统计,满分均为100分,以40分以下为不满意(及不了解)、41分到60分为中等(及基本熟悉)、61分到100分为满意(及非常熟悉),整体满意率=中等(及基本熟悉)率+满意率。
儿童房间隔缺损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儿童房间隔缺损(2016年版)一、房间隔缺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ICD-10:Q21.102)行房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ICD-9-CM-3:35.51/35.61/ 35.71),年龄在18岁以下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可有心脏杂音,活动后心悸、气促等。
2.体征:可以出现胸骨左缘2-3肋间收缩期柔和杂音,第二心音固定分裂等。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直视修补术(ICD-9-CM-3:35.51/35.61/35.71)。
(四)标准住院日一般不超过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21.102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疾病编码。
2.有适应证,无禁忌证。
3.不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不超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心肌酶、24小时动态心电图、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心脏增强CT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可使用二代头孢类抗菌素,术前0.5-1小时静脉注射,总预防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h小时。
儿童先心病临床路径一、房间隔缺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ICD-10:Q21.102)需行房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ICD-9-CM-3:35.51/35.61/ 35.71),年龄在18岁以下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可有心脏杂音,活动后心悸、气促等。
2.体征:可以出现胸骨左缘2-3肋间收缩期柔和杂音,第二心音固定分裂等。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诊断明确转上级医院。
二、室间隔缺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室间隔缺损(ICD-10:Q21.0),行室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ICD-9-CM-3:35.53/35.62/ 35.72),年龄在18岁以下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可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生长发育迟缓,发现心脏杂音等。
2.体征:可有胸骨左缘3-4肋间全收缩期粗糙杂音等。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诊断明确转上级医院。
三、儿童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儿童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ICD-10:Q25.001),行非体外循环下结扎或切断缝合术(ICD-10-CM-3:38.8501-38.8503,且不包括:39.6),年龄在18岁以下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可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乏力、发育迟缓、发现心脏杂音等,轻者可无症状。
病程早期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中期可有心悸、气短,晚期可有紫绀、杵状指(趾)等表现。
房间隔缺损临床路径表单(2) 时间
住院第4-5日
(术后第1天)
住院第5-10日
(术后第2-6天)
住院第11-15日
(术后第7-11天)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医师查房
□ 观察切口有无血肿,渗血
□ 拔除胸管(根据引流量)
□ 拔除尿管
□ 医师查房
□ 安排相关复查并分析检查结果
□ 观察切口情况
□ 检查切口愈合情况并拆线
□ 确定患者可以出院
□ 向患者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复查日期□ 通知出院处
□ 开出院诊断书
□ 完成出院记录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 一级护理
□ 半流饮食
□ 氧气吸入
□ 心电、无创血压及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
□ 预防用抗生素
□ 强心、利尿、补钾治疗
临时医嘱:
□ 心电图
□ 大换药
□ 复查血常规及相关指标
□ 其他特殊医嘱
长期医嘱:
□ 饮食
□ 改二级护理(视病情恢复定)
□ 停监测(视病情恢复定)
□ 停抗生素(视病情恢复定)
临时医嘱:
□ 拔除深静脉置管并行留置针穿刺(视病情恢复定)□。
临床路径在儿童室间隔缺损经胸封堵术中的应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生率在新生儿中约为0.8%。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经胸封堵术已成为一种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方法。
然而,手术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出血、感染、心律失常等。
为了降低手术风险和提高术后患者的康复水平,临床路径在儿童室间隔缺损经胸封堵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临床路径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协作的医疗服务模式。
通过规范化的流程、标准化的操作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临床路径能够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等。
在儿童室间隔缺损经胸封堵术中,临床路径的应用可以使手术过程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术后患者的康复水平。
首先,在儿童室间隔缺损经胸封堵术前,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和筛查,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还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手术焦虑和恐惧情绪,提高手术成功率。
其次,在手术过程中,应严格按照临床路径的操作流程进行。
包括手术准备、麻醉、手术操作、术后处理等各个环节。
在手术操作中,应遵循标准的手术技术,如选择合适的导管、封堵器材,控制导管进入和封堵的速度和力度等。
同时,还应注意术中监测,如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血压等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术中并发症。
最后,在术后处理中,应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体育锻炼等方面。
同时,还应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评估术后效果和并发症的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临床路径在儿童室间隔缺损经胸封堵术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手术质量、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康复水平。
因此,我们应该在临床实践中积极推广和应用临床路径,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补片修补术)
临床路径
一、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补片修补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ICD-10:Q21.1)行房间隔缺损补片修补术(ICD-9-CM-3:35.51001/35.610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可有心脏杂音,活动后心悸、气促等。
2.体征:可以出现胸骨左缘2-3肋间收缩期柔和杂音,第二心音固定分裂等。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直视修补术(ICD-9-CM-3:35.51/35.61/35.71)。
(四)标准住院日一般不超过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21.1房间隔缺损(继发
孔型)疾病编码。
2.有适应征,无禁忌征。
3.不合并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中度及以上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不超过4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交叉配血、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心肌酶、NT-proBNP、甲状腺功能、24小时动态心电图、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心脏增强CT、颅脑MR、冠脉造影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可使用二代头孢类抗菌素,如头孢呋辛钠,术前0.5-1小时静脉注射。
(八)手术日一般在入院5天内。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体外循环辅助。
3.手术植入物:缺损补片材料、胸骨固定钢丝等。
4.术中用药:麻醉和体外循环常规用药。
5.输血及血液制品: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3-10天。
1.术后转监护病房,持续监测治疗。
2.病情平稳后转回普通病房。
3.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血电解质,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
必要时查心电图、肝肾功能等。
4.必要时抗菌药物使用。
(十)出院标准。
1.病人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完成复查项目。
2.引流管拔除,切口愈合无感染。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围手术期并发症等可造成住院日延长或费用超出参考费用标准。
2.手术耗材的选择:由于病情不同,使用不同的内植物和耗材,导致住院费用存在差异。
3.医师认可的变异原因分析。
4.其他患者方面的原因等。
(十二)费用标准:32400-36000元。
二、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补片修补术)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ICD-10: Q21.1)
行房间隔缺损补片修补术(ICD-9-CM-3:35.51001/35.61002)。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