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流行病学--绪论疾病分布
- 格式:ppt
- 大小:5.02 MB
- 文档页数:97
流行病学(绪论)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按研究设计类型分类,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3、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病因与疾病的分布)1、病因: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
一般认为,那些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
2、疾病发生的三要素(病因三要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3、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
例如: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4、流行病学探索病因的一般程序是:从统计学关联(相关)到因果关联。
(相关不等于因果,因果也不一定相关)。
5、衡量疾病危险度的指标是:发病率。
发病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 同期暴露人口×K一般为1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6、较短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是:罹患率。
罹患率=观察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 同期暴露人口×K7、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是:患病率(又称现患率)。
患病率=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现(新+旧)患病例数/ 同期平均人口×K8、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
续发率=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 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者人数×K9、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10、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人群、地区、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家庭)、地区分布(国家间、国内、城乡、局部地区)、时间分布(流行、爆发、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11、横断面分析(属描述性研究)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年龄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
12、易感人口增加,导致麻疹流行:宿主因素发生变化,宿主比重增加。
13、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引起流感流行:环境因素不变,病因比重增加。
《临床流行病学》学习要点解读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流行病学定义1、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已经由研究传染病扩展到非传染病;又从“疾病”扩展、延伸到“健康”以及与健康有关的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vents);研究的内容既包括了描述疾病的人群“分布”、探索疾病的“流行因素(决定因素risk factors,determinants),还包括研究、提出、评价预防与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对策与措施。
2、临床流行病学(clinical epidemiology):是将现代流行病学及生物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融入临床医学领域,研究患病群体的疾病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of disease ),通过周密设计(design)、准确的测量(measurement),对临床的诊断(diagnosis)方法、治疗效果(therapeutic efficacy)及预后(prognosis)进行综合评价(evaluation)的一门学科。
英文解释:Clinical Epidemiology:The application of the logical and quantitative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epidemiology to problems (diagnostic, prognostic, therapeutic, and preventive) encountered in the clinical delivery of care to individual patients. The population aspect of epidemiology is present because these individual patients are members of conceptual populations. "A basic science for clinical medicine".3、临床流行病学的目的是建立和发展能够减少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和随机误差(random error)造成误导的临床观察方法,从而得出符合真实情况的结论。
疾病分布是指各种疾病在空间、时间和人群中的地理流行特征。
这是一个描述性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用于研究疾病的时空规律和人群间的差异。
疾病分布的特点包括:
1. 地区分布:
- 疾病的地区分布反映了不同地区的致病因子分布差异,即地方性差异。
2. 时间分布:
- 时间上的疾病分布变化可以揭示季节性和周期性的模式。
3. 人群分布:
- 不同人群之间的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能因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通过对疾病分布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疾病的流行特点,探索病因,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并评估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效果。
此外,疾病分布信息也是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第一章绪论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1.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主要描述疾病发病、患病和死亡的群体现象2.发病率(incidence rate):是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3.罹患率(attack rate):测量某人群某病新病例发生的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4.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也称二代发病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比5.患病率(prevalence)也称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时点患病率通常不超过一个月,期间患病率指的是特定的一段时间,通常为几个月6.感染率(prevalence of infection):是指在某时间内被检人群中某病原体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通常用百分率表示7.死亡率(mortality rate):表示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总死亡人素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的最常用指标。
通常算出的为粗死亡率,不同地区死亡率进行比较时需要将死亡率标准化,标准化后的死亡率称为标化死亡率或调整死亡率。
死亡率可按不同人口学特征分布计算,称为死亡专率8.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表示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者占该病患者的比例,表示某病患者因该病死亡的危险性9.生存率(survival rate):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n年随访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10.潜在减寿年数(PYLL):是指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11.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和疾病致伤残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两部分12.疾病流行强度:通常用散发、爆发、流行和大流行表示,指一定时期内,某病在某地区某人群中的发病率的变化及其病例间的联系程度13.散发(sporadic):是指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一般是对于范围较大的地区而言14.爆发(outbreak):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症状相同的病人。
流行病学疾病的分布总结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类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因素的科学,通过疾病分布的描述和分析,可以为公共卫生工作提供指导,并帮助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
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流行病学疾病的分布情况进行总结。
1. 传染病的分布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疾病,其传播速度和范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流感是一种高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在季节变化时易造成流行。
而艾滋病则主要通过性行为、血液传播和婴儿垂直传播途径,其在不同地区的传播方式和人群易感性有所不同。
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分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的发病风险受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某些类型的癌症在吸烟或暴露于有害物质时的风险更高,而心血管疾病则与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密切相关。
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分布也存在差异。
3. 营养相关疾病的分布营养相关疾病主要由于个体的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导致,如贫血、肥胖等。
在发展中国家,供给不足导致的营养不良在某些地区较为普遍,而在发达国家,高能量、高脂肪饮食使肥胖等问题日益突出。
这些疾病的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饮食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4. 残疾与健康影响的分布除了疾病本身,残疾和健康影响也是流行病学关注的重点。
某些疾病(如中风、交通事故等)可能导致短期或长期的残疾,对个体和社会造成重大负担。
同时,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也备受关注,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总之,流行病学的研究对于了解疾病分布的规律和特点至关重要,并为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分析不同疾病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可以制定相应的公共卫生策略,促进人类健康。
流病各章重点流行病第一章绪论1.流行病学(Epidemiology)2.流行病定义的诠释:(1)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2)任务的三个阶段(3)工作的三个范畴(4)三种基本方法(5)三大要素3.流行病学的应用4.流行病学的特征5.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分类)第二章疾病的分布一、发病频率测量指标<概念+应用>1.发病率(incidence rate/morbidity)2.罹患率(attack rate)3.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二代病例二、患病频率测量指标<概念+应用>1.患病率(prevalence)引起患病率升高的主要因素引起患病率降低的主要因素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关系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2.感染率(prevalence of infection)三、死亡与生存频率<概念+应用>1.死亡率(mortality rate)死亡专率2.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3.婴儿死亡率(IMR)4.生存率(survival rate)四、疾病负担指标<概念>1.潜在减寿年数(PYLL)2.伤残调整寿命年(DAL Y)五、疾病流行强度1.散发(sporadic)散发常见情况2.暴发(outbreak)3.流行(epidemic)4.大流行(pandemic)六、疾病的分布疾病分布概念(一)人群分布1.包括2.疾病分布年龄的分析方法(1)横断面分析(cross-sectional analysis)概念、特点、局限性(2)出生队列分析(birth cohort analysis)概念、特点、应用(二)地区分布1.国家间的分布及同一国家内的不同地区的分布差异的原因2.城乡分布差异原因3.地区聚集性(endemic clustering)概念(1)地方性(endemic)概念+类型(2)输入性疾病4.地方性疾病概念+判断(三)时间分布1.短期波动2.季节性3.周期性4.长期趋势(四)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移民流行病学概念+判断第三章描述性研究一、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概念、种类、特点二、现况研究(cross sectional study)1.概念2.特点3.类型普查、抽样调查优缺点4.用途5.设计与实施(1)确定研究目的(2)明确研究的类型(3)确定研究对象(4)确定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决定样本量大小的因素随机抽样方法及特点(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5)资料收集(确定拟收集资料的内容,调查员培训,资料的收集方法)(6)数据整理与分析(常用的疾病频率)6.偏倚及控制(课本P48)7.优缺点三、生态学研究(ecological study)概念、用途、类型、优点和局限性、生态学谬误产生的原因第四章队列研究(cohort study)1.概念队列、暴露、危险因素、队列研究2.特点3.目的4.类型<概念、优缺点>5.设计及实施(一)确定设计方法的原则(二)确定研究因素(三)确定研究结局结局变量(四)确定研究现场和研究人群研究现场要求研究人群包括:(1)暴露人群(2)对照人群(五)确定样本量影响样本量的因素(六)资料收集与随访(七)质量控制6.资料分析(一)率的计算(1)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CI)(2)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ID)(3)标化死亡率(SMR)(二)效应的估计(1)相对危险度(RR)(2)归因危险度(AR)(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4)人群归因危险度(PAR)(5)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7.常见偏倚及控制8.优点与局限性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1.基本原理2.类型3.特点4.用途5.设计与实施(一)明确研究目的(二)明确研究类型(三)确定研究对象(1)病例的选择:类型、来源及优缺点(2)对照的选择:原则、来源、方法【匹配】个体匹配、频数匹配匹配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不宜使用匹配的情况(四)确定样本量影响样本量的因素(五)确定研究因素(六)资料收集方法(七)资料整理与分析6.资料的分析(1)描述性分析(2)统计推断比值比OR成组资料、1:1配对资料7.常见偏倚及控制8.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的有点和局限性的比较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1.概念2.基本特点3.主要用途4.分类(1)按研究现场和对象的不同分类(2)按所具备设计的基本特征分类5.设计与实施(1)明确研究现场(2)明确试验现场(3)选择研究对象(4)估计样本含量影响样本含量大小的主要因素(5)随机化分组作用、原则、方法(6)设立对照影响研究效应的主要因素对照类型(7)盲法的应用开放试验(open trial)(8)确定结局变量及其测量方法(9)确定试验观察期限(10)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6.评价指标(1)预防措施效果评价指标考核病因预防的指标(2)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3)需治疗人数7.常见偏倚8.应注意的问题9.优缺点10.流行病学实验与队列研究异同点第七章筛检(screening)1.筛检的概念2.分类3.目的4.筛检的实施原则(1)筛检的疾病(2)合适的筛检试验筛检试验(screening test)的概念及特点金标准(3)疾病治疗(4)筛检项目实施计划及评价5.筛检试验评价指标四格表的顺序(1)真实性(validity)①灵敏度(sensitivity)与假阴性率(false negative rate)②特异度(specificity)与假阳性率(false positive rate)③正确指数(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④似然比(LR)(2)可靠性(reliability)①连续性测量资料②分类测量资料(3)预测值(predictive value)①阳性预测值(Pr+)②阴性预测值(Pr—)③预测值与真实性指标、现患率的关系(4)确定连续性测量指标的阳性截断值①独立双峰分布②部分重叠双峰分布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6.筛检项目效果评价(一)收益(yield)(1)概念及常用指标(2)提高筛检收益的方法(二)生物学效果指标(1)结局测量指标(2)关联指标(3)需要筛检人数(三)卫生经济学评价(1)成本-效果分析(2)成本-效用分析(3)成本-效益分析(四)筛查的安全性、伦理问题及可持续性分析7.筛查效果评价中常见的偏倚(1)领先时间偏倚(2)病程偏倚(3)过度诊断偏倚(4)志愿者偏倚8.筛检试验和诊断实验的比较第八章偏倚及其控制1.减少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效果2.随样本量增加,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变化3.选择偏倚类型、控制4.信息偏倚类型、控制5.混杂偏倚(混杂confounding)概念、控制混杂因素概念、基本特点第九章病因及其发现和推断1.基本概念:病因(causation of disease)、危险因素(risk factor)、因果关联2.因果关系的多样性3.病因模型(1)三角模型(2)病因的轮状模型(3)健康决定因素的生态模型(4)病因链(5)病因网(6)充分病因-组分病因模型4.发现病因的法则穆勒法则(Mill's canons)5.病因推断的过程(1)描述性研究建立病因假说(2)分析性研究检验假说(3)实验性研究验证假说(4)因果推导6.病因推断准则希尔标准(Hill's criteria)第十章预防策略1.疾病的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概念、措施、策略(2)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概念、方法(3)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概念2.重要概念(1)健康保护(health protection)(2)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3)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4)高危策略(high-risk strategy)(5)全人群策略(population-based strategy)第十一章公共卫生监测(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1.概念、基本特征(工作任务)、种类、目的、应用2.重要概念(1)被动监测(passive surveillance)(2)主动监测(active surveillance)(3)哨点监测(sentinel surveillance)(4)常规报告第十二章传染流行病学1.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传染流行病学2.传染过程(infectious process)病原体(特性:传染力、致病力、毒力、抗原性)宿主感染谱3.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一、基本环节(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1.病人(传染期概念)(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概念+流行病学意义(2)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tage)(3)恢复期(convalescence period)2.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3.受感染的动物动物源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二)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传播因素或传播媒介、传播机制、传播方式1.经空气传播2.经水传播(饮用水、疫水)3.经食物传播4.经接触传播(直接、间接)5.经节肢动物传播/虫媒传播(机械携带、生物学传播)6.经土壤传播7.医源性传播8.垂直传播(三)易感人群人群易感性可引起人群易感性升高/降低的主要因素二、疫源地(epidemic focus)疫源地形成/消灭条件4.预防策略与措施(1)传染病监测(2)针对传染源的措施病人、病原携带者、接触者、动物传染源(3)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预防性消毒、疫源性消毒(4)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5.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1)预防接种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自动免疫预防接种注意事项(2)免疫规划免疫程序免疫规划的效果评价(免疫学效果效果评价、流行病学效果评价、疫苗规划管理评价)第十四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1.突发事件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界定条件、特征、分期?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调查4.爆发事件暴露日期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