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流行病学 绪论 疾病分布
- 格式:ppt
- 大小:5.06 MB
- 文档页数:94
流行病学(绪论)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按研究设计类型分类,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3、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病因与疾病的分布)1、病因: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
一般认为,那些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
2、疾病发生的三要素(病因三要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3、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
例如: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4、流行病学探索病因的一般程序是:从统计学关联(相关)到因果关联。
(相关不等于因果,因果也不一定相关)。
5、衡量疾病危险度的指标是:发病率。
发病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 同期暴露人口×K一般为1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6、较短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是:罹患率。
罹患率=观察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 同期暴露人口×K7、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是:患病率(又称现患率)。
患病率=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现(新+旧)患病例数/ 同期平均人口×K8、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
续发率=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 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者人数×K9、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10、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人群、地区、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家庭)、地区分布(国家间、国内、城乡、局部地区)、时间分布(流行、爆发、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11、横断面分析(属描述性研究)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年龄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
12、易感人口增加,导致麻疹流行:宿主因素发生变化,宿主比重增加。
13、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引起流感流行:环境因素不变,病因比重增加。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本科用)白亚娜流行病学与统计学教研室二00二年六月根据教学计划安排,临床医学本科的流行病学教学时数为36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12学时,学时数安排参考如下:理论课学时及内容安排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流行病学定义、用途、研究方法分类及研究的重要观点。
2.熟悉流行病学任务,及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关系。
3.了解流行病学简史及医学生学习流行病学意义。
内容流行病学产生背景;流行病学简史;流行病学定义、流行病学任务;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及其他学科的关系;流行病学用途;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医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意义。
思考题1.流行病学定义、用途。
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类。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目的要求1.掌握疾病三间分布的内容。
2.熟悉常用的描述疾病分布的频率指标及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
3.了解疾病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移民流行病学。
内容发病指标:发病率,患病率,感染率,续发率;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累积死亡率,存活率;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散发,流行,爆发;疾病的地区、时间、人群分布;地区分布的国家间分布,国家内分布,城乡分布,描述疾病地区分布的术语,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时间分布的内容,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人群分布的内容: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和民族,社会阶层,婚姻状况,行为;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实例移民流行病学。
思考题1.疾病三间分布的内容。
2.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的计算及意义。
3.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及定义。
第三章病因和病因推断目的要求1.掌握病因定义,病因判断标准。
2.熟悉病因模型及病因推断方法。
3.了解充分病因、必要病因、因果连接方式,统计学关联因果关联。
内容病因定义,病因模型:生态学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络模型,寻找病因的条目指南;充分病因和必要;因果连接方式,病因推断的方法:假设演绎法,MILL准则。
流⾏病学重点总结流⾏病学笔记(期末考研复试)流⾏病学笔记——2012级临床五年五班整理第⼀章绪论流⾏病学(Epidemiology )——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研究内容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健康状态研究任务三个阶段——揭⽰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作深度三个范畴——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流⾏病学学科三⼤要素——原理、⽅法、应⽤研究⽅法三种基本⽅法——观察法、实验法、理论法流⾏病学基本原理疾病与健康在⼈群中分布原理、疾病发病过程、⼈与环境关系、病因论、病因推断原则、疾病防治原则和策略、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等流⾏病学实际应⽤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疾病的监测、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疾病的⾃然史、疾病防制的效果评价流⾏病学的研究⽅法流⾏病学特征群体的特征、对⽐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第⼆章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第⼀节疾病频率的测量指标1、率和⽐率rate ——在某⼀确定⼈群中某事件发⽣的频率K =100%,1000%…..⽐ratio ——两个数相除所得的值,表⽰分⼦和分母之间的数量关系⽐例proportion ——表⽰同⼀事物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值,分⼦和分母单位相K数可能发⽣该现象的总⼈某现象实际发⽣的例数率=%)(或⼄指标甲指标⽐=100?同,⽽且分⼦包含于分母之中。
2、发病指标——发病率(incidence rate)、罹患率(attack rate)、患病率(prevalence rate)感染率(infection rate)、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发病率(incidence rate)罹患率(attack rate) 发病率局限范围、短时间(⽇、周、旬、⽉)内的发病率适⽤于局部地区疾病爆发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影响患病率升⾼、降低的因素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关系患病率=发病率×病程通常以年表⽰?新发/初次诊断?⼀⼈多次发病可能会发⽣该病的⼈群该时期内平均⼈⼝不可能发病?相当于⼀个时间断⾯,⼀般不超过1个⽉=开始时点上的患病率+该期间内发病率患病率升⾼新病例增加?未治愈者寿命延长?病程延长?病例迁⼊?健康者迁出?易感者迁⼊?诊断⽔平提⾼?报告率提⾼患病率降低?新病例减少?病死率增⾼?病程缩短?病例迁出?健康者迁⼊?治愈率提⾼感染率(infectionrate)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rate)续发病例(⼆代病例)——在⼀个集体中第⼀个病例发⽣后,在该病最短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受其传染⽽发⽣的病例应⽤发病率:可⽤于病因学探讨和防治措施的评价罹患率:适⽤于疾病爆发流⾏的情况患病率:可⽤来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或流⾏情况感染率:可⽤于传染病或寄⽣⾍病的感染情况续发率:可⽤于分析传染病流⾏因素及防疫措施的效果死亡指标——死亡率(mortality rate)、病死率(fatality rate)、⽣存率(survival rate)死亡率(mortalityrate)病死率(fatalityrate)⽣存率(survival rate) 扣除原发病例不是因为原发病例⽽感染的患者粗死亡率死亡专率通常为“1年”与分⼦应该是相对应(时间、地域、⼈⼝特征等)的⼈⼝通常为“1年”累积死亡率(cumulative mortality rate)应⽤死亡率:可反映⼈群的健康状况和卫⽣保健⼯作⽔平病死率:通常多⽤于急性传染病,较少⽤于慢性病⽣存率:反映疾病对⽣命的危害程度或评价某些治疗的远期疗效3、残疾失能指标——病残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病残率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在考虑死亡数量的基础上,以期望寿命为基准,进⼀步衡量死亡造成的寿命损失,强调了早亡对健康的损害。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是我国高等学校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流行病学教学分课堂讲授和实习两部分(本大纲主要内容为课堂讲授的理论部分,实习部分另有教学大纲)。
理论部分对学生有三种要求,即:掌握的内容、熟悉的内容和了解的内容。
“掌握部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深讲透,使学生深刻理解、记忆并融会贯通;“熟悉部分”教师要详细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解部分”教师可作一般介绍也可鼓励学生自学,以扩大学生知识面。
通过课堂教学、课堂讨论与实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应用流行病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学生。
教学总时数为99 学时。
学时分配:大课63 学时,实习36 学时,课堂教学与课堂讨论学时数比为2:1。
授课内容 学时实验内容学时一 绪论 2 实习一 疾病的分布 3二 疾病的分布 5 实习二 现况调查 3三 描述性研究 4 实习三 筛检方法评价 3四 队列研究 5实习四 队列研究 3五 病例对照研究 6 实习五 病例对照研究 5六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4 实习六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5七 理论流行病学 3 实习七 偏倚及其控制 3八 研究的真实性及因果推断5 实习八 疾病因果判断 3九 传染病流行病学 3 实习九 爆发调查 5十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 2 实习十 综合练习(专业英语)3十一 伤害流行病学 2十二 突发事件流行病学 2十三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3十四 筛检 3十五 分子流行病学 2十六 遗传流行病学 4十七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 2十八 病毒性肝炎4复习考试 2合计 6336◆第一章绪论1.目的要求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用途和作用;熟悉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了解其发展史。
2.教学内容重点讲解流行病学定义及其基本含义、用途和作用。
详细讲解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及公共卫生其它学科的关系,一般介绍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绪论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1.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主要描述疾病发病、患病和死亡的群体现象2.发病率(incidence rate):是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3.罹患率(attack rate):测量某人群某病新病例发生的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4.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也称二代发病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比5.患病率(prevalence)也称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时点患病率通常不超过一个月,期间患病率指的是特定的一段时间,通常为几个月6.感染率(prevalence of infection):是指在某时间内被检人群中某病原体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通常用百分率表示7.死亡率(mortality rate):表示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总死亡人素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的最常用指标。
通常算出的为粗死亡率,不同地区死亡率进行比较时需要将死亡率标准化,标准化后的死亡率称为标化死亡率或调整死亡率。
死亡率可按不同人口学特征分布计算,称为死亡专率8.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表示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者占该病患者的比例,表示某病患者因该病死亡的危险性9.生存率(survival rate):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n年随访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10.潜在减寿年数(PYLL):是指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11.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和疾病致伤残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两部分12.疾病流行强度:通常用散发、爆发、流行和大流行表示,指一定时期内,某病在某地区某人群中的发病率的变化及其病例间的联系程度13.散发(sporadic):是指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一般是对于范围较大的地区而言14.爆发(outbreak):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症状相同的病人。
第一章绪论。
药物流行病学定义:,研究广大人群的药物利用,药物效应分布及其决定因素,以及促进合理用药的科学,流行病学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发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罹患率,与发病率一样,是监测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一般多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频率。
患病率,:,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感染率:是指在做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的感染人数所占的比例。
通常用百分率表示续发率:也称家庭二代发病率,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出现的百分率,散发,: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现历年的一般发病率,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发生,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流行: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暴发: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许多临床诊症状相似的病人,,。
疾病分布:,是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的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人群的分布现象,简称疾病的三间分布。
地方性,:是指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些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在某一地区呈现发病率增高或只在在某地区存在的现象。
短期波动:,又称暴发或时点流行,是指一个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
季节性:,一定季节内发病频率升高的现象,周期性,疾病按照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称为周期性,长期趋势,: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等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显著变化,移民流行病学:,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员与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第三章病因与病因诊断。
危险因素:也称为病因。
能使疾病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包括化学物理等因素的。
流行病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Distribution of disease in special population and its determination to control) 定义的诠释:①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和健康②任务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范畴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③工作深度三个范畴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实验流行病学方法④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⑤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和应用一、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1.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②疾病的发病过程;③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的生态学);④病因论;⑤病因推断的原则;⑥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⑦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2.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一)观察法是不对研究对象施加任何实验措施,只观察人群在自然状态下疾病、健康状态及相关因素的分布特征。
1.描述性研究应用流行病学的宏观思维方式和分布理论观察人群中健康相关状态或事件的分布规律,进而提出病因线索或假说,或提出有效的防制措施。
2.分析性研究应用对比的思维方式对疾病病因假设进行检验或对可疑的病因或危险因素进行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2)队列研究(二)实验法通过比较人为地给予和不给予某因素的两类人群中相关效应的发生率来验证实验因素与效应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数理法对某些疾病的流行过程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将流行病学调查所得到的该病发生或流行的主要因素的数据,建立有关的数学模型进行理论研究,探讨疾病流行的动力学;同时也可用疾病流行趋势的预测和疾病控制对策与措施的评价。
三、流行病学的特征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及描述性研究第一节 疾病的分布疾病分布:流行病学研究可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分布。
流行病学课件及考试重点第一章绪论一、流行病学(epidemiology)定义研究疾病或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状况以及影响分布的因素,探索病因,制定疾病防治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的科学。
三个名词来概括:人群、暴露【暴露是指一切研究感兴趣的,可能与研究的疾病有关的因素】、疾病二、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类型1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研究&相关性研究】2分析性研究【前瞻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纵3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社区试验=干预研究】4数理性研究【数学模型&计算机仿真】另一种分类法: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s)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s)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理论流行病学(theoretical methods)观察性研究:描述性【横断面研究{普查和抽样调查}&个案调查或病例报告&生态学研究】&分析性【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第二章 医学研究常用指标绝对数:分类变量资料整理后所得到的数据。
发病例数、死亡人数相对数【多用】分类:率(rate )、比 (ratio)、比例(proportion )定义:1率: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现象实际发生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总例数之比,用来说明该现象发生的频度。
率=某现象实际发生数/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数注意:规定观察时间,通常以年为时间单位。
2比:表示分子与分母间两种情况(如两个绝对数值或两个实验性研究相对数)的关系,不管分子和分母所来自的总体如何比=发生的甲事件数/发生的乙事件数比较广泛化:odd ratio OR,relative risk RR,人口性别比3比例:表示某事物或现象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比重。
说明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即部分在整体中占的比重,通常以100为比例基数,故常称为百分比。
【构成比例&发生频率比例】比例=事物内部某一组成部分的观察单位数/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的观察单位数注意:构成比只能说明某一部分在总体中所占比重的大小,而不能说明该事件发生频率的高低。
第一章绪论一、流行病学的地位和作用1.疾病预防控制的应用学科2.现代病因研究的方法学科3.临床诊疗手段的循证学科4.卫生决策产生的思维学科二、流行病学发展的历史:①起源于传染病研究的方法②用于慢性非传染病研究: 疾病分布学③现代流行病学: 病因研究④临床流行病学(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⑤后现代流行病学三、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包括伤害)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是一门以人群为基本研究单位的、关于健康或疾病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循证医学时代,它将与医学基础研究分庭抗礼,成为医学研究的脊梁,研究对象:人群研究内容:疾病与健康状况疾病: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等伤害:意外、残疾、智障、身心损害等健康状态:生理生化机能状态、疾病前状态、长寿等研究任务:分布,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关于现代流行病学定义及其认识:三个层次:疾病、伤残、健康三个阶段:皆是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流行分布原因、影响因素策略、措施三个范畴:描述、分析、实验三种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应用四、流行病学的任务1、描述疾病等健康事件的频率及其分布特点;2、分析不同分布的原因,以探讨疾病的病因;3、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疾病发生的策略和措施;4、通过疾病的监测,收集有关暴露与疾病的资料;5、预测疾病的发生情况暴露(exposure)的概念暴露通常用来代表一切可能与疾病危险有关的、研究者感兴趣的因素。
暴露也称暴露因素“暴露于”某个因素是指接触到或具有某个研究因素。
五、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性研究或非实验性研究1、描述性研究生态学研究:又叫相关性研究,分析单位不是个人而是群体。
比例死亡比研究:该方法只包括死亡的研究对象。
横断面研究:又叫现况调查,是一个时点上人群疾病与暴露情况的“快照”。
2、分析性研(1)病例对照研究(2)队列研究(二)、实验性研究1、临床试验:以病人为研究对象,评价某种药物或疗法的效果。
流行病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一、定义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和健康),任务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范畴(揭示现象-描述性,找出原因-分析性,提供措施-实验性),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和应用)。
二、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1.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②疾病的发病过程;③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的生态学);④病因论;⑤病因推断的原则;⑥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⑦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2.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
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流行病学观察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
其特点是在观察时不施加任何人为因素,也不改变体内外环境的任何条件。
2.流行病学实验又称现场流行病学实验,主要是在人群中进行。
可分为人群现场实验、临床实验和社区实验三种。
其特征是需要人为地控制某些处理因素,故又称为干预性研究。
3.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又称数学流行病学。
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即用流行病学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或公式,显示疾病流行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进行流行病学理论研究。
四、流行病学的特征1.群体特征2.对比的特征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4.社会医学特征5.预防为主的特征6.发展的特征第二章疾病的分布疾病分布的概念:流行病学研究可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分布。
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为阐明病因以及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机理提供线索;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和疾病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一、疾病频率测量指标(一)发病指标1.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流病各章重点流行病第一章绪论1.流行病学(Epidemiology)2.流行病定义的诠释:(1)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2)任务的三个阶段(3)工作的三个范畴(4)三种基本方法(5)三大要素3.流行病学的应用4.流行病学的特征5.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分类)第二章疾病的分布一、发病频率测量指标<概念+应用>1.发病率(incidence rate/morbidity)2.罹患率(attack rate)3.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二代病例二、患病频率测量指标<概念+应用>1.患病率(prevalence)引起患病率升高的主要因素引起患病率降低的主要因素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关系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2.感染率(prevalence of infection)三、死亡与生存频率<概念+应用>1.死亡率(mortality rate)死亡专率2.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3.婴儿死亡率(IMR)4.生存率(survival rate)四、疾病负担指标<概念>1.潜在减寿年数(PYLL)2.伤残调整寿命年(DAL Y)五、疾病流行强度1.散发(sporadic)散发常见情况2.暴发(outbreak)3.流行(epidemic)4.大流行(pandemic)六、疾病的分布疾病分布概念(一)人群分布1.包括2.疾病分布年龄的分析方法(1)横断面分析(cross-sectional analysis)概念、特点、局限性(2)出生队列分析(birth cohort analysis)概念、特点、应用(二)地区分布1.国家间的分布及同一国家内的不同地区的分布差异的原因2.城乡分布差异原因3.地区聚集性(endemic clustering)概念(1)地方性(endemic)概念+类型(2)输入性疾病4.地方性疾病概念+判断(三)时间分布1.短期波动2.季节性3.周期性4.长期趋势(四)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移民流行病学概念+判断第三章描述性研究一、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概念、种类、特点二、现况研究(cross sectional study)1.概念2.特点3.类型普查、抽样调查优缺点4.用途5.设计与实施(1)确定研究目的(2)明确研究的类型(3)确定研究对象(4)确定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决定样本量大小的因素随机抽样方法及特点(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5)资料收集(确定拟收集资料的内容,调查员培训,资料的收集方法)(6)数据整理与分析(常用的疾病频率)6.偏倚及控制(课本P48)7.优缺点三、生态学研究(ecological study)概念、用途、类型、优点和局限性、生态学谬误产生的原因第四章队列研究(cohort study)1.概念队列、暴露、危险因素、队列研究2.特点3.目的4.类型<概念、优缺点>5.设计及实施(一)确定设计方法的原则(二)确定研究因素(三)确定研究结局结局变量(四)确定研究现场和研究人群研究现场要求研究人群包括:(1)暴露人群(2)对照人群(五)确定样本量影响样本量的因素(六)资料收集与随访(七)质量控制6.资料分析(一)率的计算(1)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CI)(2)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ID)(3)标化死亡率(SMR)(二)效应的估计(1)相对危险度(RR)(2)归因危险度(AR)(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4)人群归因危险度(PAR)(5)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7.常见偏倚及控制8.优点与局限性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1.基本原理2.类型3.特点4.用途5.设计与实施(一)明确研究目的(二)明确研究类型(三)确定研究对象(1)病例的选择:类型、来源及优缺点(2)对照的选择:原则、来源、方法【匹配】个体匹配、频数匹配匹配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不宜使用匹配的情况(四)确定样本量影响样本量的因素(五)确定研究因素(六)资料收集方法(七)资料整理与分析6.资料的分析(1)描述性分析(2)统计推断比值比OR成组资料、1:1配对资料7.常见偏倚及控制8.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的有点和局限性的比较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1.概念2.基本特点3.主要用途4.分类(1)按研究现场和对象的不同分类(2)按所具备设计的基本特征分类5.设计与实施(1)明确研究现场(2)明确试验现场(3)选择研究对象(4)估计样本含量影响样本含量大小的主要因素(5)随机化分组作用、原则、方法(6)设立对照影响研究效应的主要因素对照类型(7)盲法的应用开放试验(open trial)(8)确定结局变量及其测量方法(9)确定试验观察期限(10)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6.评价指标(1)预防措施效果评价指标考核病因预防的指标(2)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3)需治疗人数7.常见偏倚8.应注意的问题9.优缺点10.流行病学实验与队列研究异同点第七章筛检(screening)1.筛检的概念2.分类3.目的4.筛检的实施原则(1)筛检的疾病(2)合适的筛检试验筛检试验(screening test)的概念及特点金标准(3)疾病治疗(4)筛检项目实施计划及评价5.筛检试验评价指标四格表的顺序(1)真实性(validity)①灵敏度(sensitivity)与假阴性率(false negative rate)②特异度(specificity)与假阳性率(false positive rate)③正确指数(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④似然比(LR)(2)可靠性(reliability)①连续性测量资料②分类测量资料(3)预测值(predictive value)①阳性预测值(Pr+)②阴性预测值(Pr—)③预测值与真实性指标、现患率的关系(4)确定连续性测量指标的阳性截断值①独立双峰分布②部分重叠双峰分布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6.筛检项目效果评价(一)收益(yield)(1)概念及常用指标(2)提高筛检收益的方法(二)生物学效果指标(1)结局测量指标(2)关联指标(3)需要筛检人数(三)卫生经济学评价(1)成本-效果分析(2)成本-效用分析(3)成本-效益分析(四)筛查的安全性、伦理问题及可持续性分析7.筛查效果评价中常见的偏倚(1)领先时间偏倚(2)病程偏倚(3)过度诊断偏倚(4)志愿者偏倚8.筛检试验和诊断实验的比较第八章偏倚及其控制1.减少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效果2.随样本量增加,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变化3.选择偏倚类型、控制4.信息偏倚类型、控制5.混杂偏倚(混杂confounding)概念、控制混杂因素概念、基本特点第九章病因及其发现和推断1.基本概念:病因(causation of disease)、危险因素(risk factor)、因果关联2.因果关系的多样性3.病因模型(1)三角模型(2)病因的轮状模型(3)健康决定因素的生态模型(4)病因链(5)病因网(6)充分病因-组分病因模型4.发现病因的法则穆勒法则(Mill's canons)5.病因推断的过程(1)描述性研究建立病因假说(2)分析性研究检验假说(3)实验性研究验证假说(4)因果推导6.病因推断准则希尔标准(Hill's criteria)第十章预防策略1.疾病的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概念、措施、策略(2)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概念、方法(3)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概念2.重要概念(1)健康保护(health protection)(2)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3)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4)高危策略(high-risk strategy)(5)全人群策略(population-based strategy)第十一章公共卫生监测(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1.概念、基本特征(工作任务)、种类、目的、应用2.重要概念(1)被动监测(passive surveillance)(2)主动监测(active surveillance)(3)哨点监测(sentinel surveillance)(4)常规报告第十二章传染流行病学1.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传染流行病学2.传染过程(infectious process)病原体(特性:传染力、致病力、毒力、抗原性)宿主感染谱3.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一、基本环节(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1.病人(传染期概念)(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概念+流行病学意义(2)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tage)(3)恢复期(convalescence period)2.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3.受感染的动物动物源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二)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传播因素或传播媒介、传播机制、传播方式1.经空气传播2.经水传播(饮用水、疫水)3.经食物传播4.经接触传播(直接、间接)5.经节肢动物传播/虫媒传播(机械携带、生物学传播)6.经土壤传播7.医源性传播8.垂直传播(三)易感人群人群易感性可引起人群易感性升高/降低的主要因素二、疫源地(epidemic focus)疫源地形成/消灭条件4.预防策略与措施(1)传染病监测(2)针对传染源的措施病人、病原携带者、接触者、动物传染源(3)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预防性消毒、疫源性消毒(4)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5.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1)预防接种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自动免疫预防接种注意事项(2)免疫规划免疫程序免疫规划的效果评价(免疫学效果效果评价、流行病学效果评价、疫苗规划管理评价)第十四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1.突发事件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界定条件、特征、分期?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调查4.爆发事件暴露日期的计算。
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定义与发展史1.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发展史(1)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的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2)流行病学的发展史:2.临床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发展史(1)临床流行病学的定义(2)临床流行病学的发展史:第二节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常见的设计类型1.病例报告研究2.病例分析研究3.病例对照研究3.队列研究4.随机对照试验5.诊断试验评价第三节临床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范畴1.疾病诊断2.病因学研究3.疗效研究与评价4.疾病预后研究5.临床决策分析6.临床经济学评价教学要求:掌握流行病学及临床流行病学的概念;了解流行病学及临床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以及临床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的关系;掌握临床流行病学常见的设计类型;熟悉临床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范畴。
重点、难点:流行病学的定义是本章的重点,常见临床流行病学的设计类型为本章的难点。
第二章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第一节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基本步骤。
①研究目的和假设的确定、②确定研究设计类型、③研究因素的确定、④研究对象的选择、⑤测量指标的确定、⑥资料分析方法和统计方法的选择、⑦结果评价、⑧质量控制第二节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选题和立题1.选题的原则:①目的性原则、②创新性原则、③科学性原则、④可行性原则、⑤效益性原则、⑥伦理学原则。
2.医学研究课题类型:①国家级课题、②部、省级科研课题基金、③委托课题、④自选课题、⑤国际合作课题第三节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设计书的撰写与申报科学研究基金课题设计书又称为标书(research protocol)。
在进行招标时,根据招标部门所规定的范围、内容和要求,结合自己科研工作的优势,选择课题,书写标书,进行投标。
第四节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调查表的设计调查表又称问卷,是临床流行病学工作者收集资料信息的重要工具, 因此,需精心设计。
调查表设计的目的与原则是保证所获得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