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坠床防范与评估
- 格式:ppt
- 大小:148.50 KB
- 文档页数:10
坠床与跌倒防范、报告及伤情认定制度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他相关场所,为了避免患者或居民发生坠床或跌倒事故,以及及时准确地报告和认定伤情的一套制度。
坠床与跌倒是指患者或居民因各种原因导致摔落或跌倒,并可能造成身体伤害的情况。
这对于老年人或有特殊病史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身体功能相对较弱或有些许不稳定,发生坠床或跌倒的风险较大。
为了预防和降低坠床与跌倒的发生率,医疗机构或其他相关场所应该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规章制度。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
1. 评估风险:对患者或居民进行定期评估,识别他们的坠床与跌倒风险因素,如年龄、病史、药物使用等。
2. 环境安全设施:检查和确保医疗机构或居住场所的环境设施安全,如扶手、地面材料、床铺高度等。
3. 宣教与培训:向患者、居民及其家属提供有关坠床与跌倒预防的宣教和培训,包括正确使用助行器、防滑措施等。
4. 监测与警报设备:安装和使用监测设备和警报系统,以便及时发现患者或居民的异常行为或状况。
在坠床或跌倒事件发生后,医疗机构或其他相关场所应该建立相应的报告机制,及时记录和报告事件的发生,并进行事故调查。
这有助于发现患者或居民的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此外,医疗机构或相关场所还应建立一套伤情认定制度,对患者或居民在坠床或跌倒事件中受伤的情况进行认定和记录。
这有助于患者或居民的索赔申请、赔偿事宜及相关的法律程序。
总而言之,坠床与跌倒防范、报告及伤情认定制度是为了保障患者或居民的安全,并对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和处理。
它能够减少坠床与跌倒事故的发生,保护患者或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权益。
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及防范制度为保障患者安全,通过制定跌倒(坠床)报告制度与防范措施、客观量化评估发生的危险因素,达到科学管理、有效监控,防范与减少患者在院内发生坠床与跌倒等意外事件发生。
一、组织管理(一)制定防止患者跌倒、坠床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
(二)护理部负责全院防范跌倒、坠床管理质量的督查。
(三)护理部建立跌倒、坠床等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管理数据库,每月、每季、每年有统计、分析和讨论。
(四)各科设立专人负责科内跌倒、坠床的防范监控。
每月有统计、每季有分析、每年有汇总。
二、风险评估使用Morse跌倒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及时对所有患者进行跌倒、坠床的高危风险评估,以筛选高风险病例进行重点预防,同时做好相关记录。
(一)评估对象:所有住院病人,特别是儿童、老年人、孕妇、残疾人等。
(二)评估环节首次评估:所有患者入院、转入时,由责任护士负责在2小时内进行Morse 跌倒危险因素评估。
再次评估:患者病情变化、手术后或使用特殊药物易导致患者跌倒/坠床发生时。
(三)评估频次评分>45分为高危,立即告知主管医生,并发放风险告知书,采取相应措施,每周评估1次。
护士长或质控护士于首次评估后24小时内完成复核,对跌倒/坠床高危患者进行科内自控,并次月5号之前统计上报护理部。
三、发生跌倒、坠床后应急预案(一)处置:患者不慎跌倒或坠床时→护士应立即到患者身边→了解发生经过、采取必要应对措施,病情允许时扶回床上→同时通知医生→协助医生进行检查→初步伤情判断→配合抢救或处理→上报并记录、交班。
(三)报告:参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上报流程执行。
四、防范措施(一)全院所有人员:有参与防范与减少患者在院内发生坠床与跌倒等意外事件的义务,当发现有坠床与跌倒等隐患时,应主动报告相关科室责任人。
(二)院办公室:做好各种防滑警示标识,提醒患者防范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
(三)维保部:1.维护院内秩序。
2.加强保洁人员的培训,保持地面干燥清洁,路面畅通,灯光明亮。
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的相关制度、风险评估、相关处置方法一、引言医院是患者治疗和康复的重要场所,然而,在医院环境中,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时有发生,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身体和心理负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医院需要建立健全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的相关制度,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方法。
二、相关制度1. 防范意识教育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教育内容包括跌倒、坠床的原因、风险因素、预防措施等。
2. 风险评估医院应制定风险评估表,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识别跌倒、坠床的高危患者。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疾病状况、药物使用情况、活动能力等。
3. 防护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高危患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例如,使用床栏、约束带保护,加强夜间巡视,提供防滑鞋等。
4. 沟通与协作加强医患沟通,告知患者及家属跌倒、坠床的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同时,加强各科室之间的协作,共同防范患者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
5. 定期检查与改进医院应定期对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的相关制度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同时,收集患者跌倒、坠床事件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三、风险评估1. 评估工具医院应使用专业的评估工具,如Morse跌倒风险评估表,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疾病状况、药物使用情况、活动能力等。
2. 评估时机对新入院的患者进行首次评估,对病情发生变化的患者进行定期评估,对发生过跌倒、坠床的患者进行再次评估。
3. 评估内容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状况、药物使用情况、活动能力、认知状况等。
重点关注跌倒、坠床的高危因素,如老年患者、使用镇静剂的患者、活动受限的患者等。
四、相关处置方法1. 发生跌倒、坠床事件的处置一旦发生患者跌倒、坠床事件,立即进行现场处置,包括检查患者的伤情、提供必要的急救措施,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患者跌倒(坠床)预防及风险评估(一)病人入科时责任护士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对病人跌倒(坠床)风险进行认真评估,记录在《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上,病情变化及时评估、记录。
(二) 上报及监控1.对评估分值≥12分的高危跌倒、坠床患者,病区工作日志(白板)上有显示,护士应交接,重点巡视,在高危跌倒登记本上登记,上报安全核对小组确认签字,检查措施落实情况。
2.落实跌倒、坠床高危标识:评估分值≥12分的患者,床头放置“防跌倒”高危警示标识、腕带相应区域贴黄色高危警示标识,便于员工识别。
3.护理部质控组定期抽查全院防坠床、跌倒的安全措施,对已发生的典型案例在质控会上进行分析。
(三)对存在上述危险的患者,要及时制定防范计划与措施,建立警示标记,做好交接班。
(四)病人跌倒(坠床)防范护理措施:加强落实安全告知,行动不便者起床活动有人搀扶;呼叫铃牌放置病人可触及位置;床栏的加护,必要时使用约束带。
(四)病人一旦发生跌倒意外,则按跌倒(坠床)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五)护士长每日对科内高危患者评估及防范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控。
(六)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使其充分了解预防跌倒(坠床)的重要意义,并积极配合。
(七)加强巡视,随时了解患者情况并做好护理记录,根据情况安排家属陪伴。
(八)如果患者发生跌倒(坠床),应按如下内容进行:1、本着患者安全第一的原则,立即告知当班医生与护士长,遵医嘱迅速采取救护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或将损害降至最低。
2、当班护士要立即向护士长汇报。
科室按规定填写《医院不良事件报告表》,原则上24小时内口头上报护理部,72小时内上交书面报告(可以电子版本形式),如对患者造成不良后果或引起纠纷隐患,2小时内口头上报护理部,周末及节假日报告护理备班。
3、如果患者发生跌倒(坠床),护士长要组织科室人员认真讨论、分析、查找原因,在“报告表”上填写改进措施,并落实整改。
(九)患者转科时作好交接班工作。
跌倒、坠床的风险评估制度及报告程序一、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跌倒、坠床事件在医院中的发生率逐渐升高。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医院应建立健全跌倒、坠床的风险评估制度及报告程序。
本文将就跌倒、坠床的风险评估制度及报告程序进行详细阐述。
二、风险评估制度1. 评估对象新入院患者、转科患者、手术后患者、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精神异常、肢体活动受限、视觉障碍的患者;体质虚弱、需搀扶行走或坐轮椅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且无专人看护患者;年老和婴幼儿无约束或无效约束患者;服用特殊药物、近期有跌倒史(1周内)、以晕厥、黑蒙为主要症状者、经常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者。
2. 评估内容(1)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疾病诊断、住院时间等。
(2)患者病情:包括意识状态、活动能力、视力、听力、睡眠质量、饮食状况等。
(3)药物使用:包括抗精神病药物、安眠药、降糖药、降压药等。
(4)病室环境:包括地面状况、床栏使用、防滑措施、照明情况等。
3. 评估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跌倒、坠床风险评估。
根据《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进行评分,总分越高,跌倒、坠床风险越大。
4. 评估频率新入院患者在24小时内进行首次评估,之后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措施调整进行动态评估。
对于高风险患者,应增加评估频率,确保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报告程序1. 发现跌倒、坠床事件后,当事人应立即向护士长汇报,并将发生经过、患者状况及后果及时上报科护士长、护理部。
2. 护士长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开展调查,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 护理部接到报告后,应组织相关部门对事件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并向全院通报。
4. 医院应定期对跌倒、坠床事件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风险评估制度及报告程序。
四、防范措施1.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对跌倒、坠床风险的认识,确保每位医护人员都能熟练掌握防范措施。
2023年坠床与跌倒防范、报告及伤情认定制度引言坠床与跌倒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故,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更容易发生这类意外。
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坠床与跌倒防范、报告及伤情认定制度,对于保障居民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2023年的情况,提出一套全面的制度方案,包括预防措施、报告程序和伤情认定。
一、预防措施1. 坠床与跌倒风险评估在每个居民的入住或就医前,必须进行坠床与跌倒的风险评估。
评估者应考虑居民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用药情况和日常活动能力等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计划。
2. 安全床铺设计居民的床铺应考虑安全因素,包括安装侧护栏和防滑垫,以防止坠床。
床铺的高度和硬度也需要根据居民的身体情况进行调整,以减少跌倒的风险。
3. 日常生活辅助设备为居民提供适当的日常生活辅助设备,例如手杖、辅助行走器等,以增加他们的行动能力和平衡能力,降低跌倒的风险。
4. 环境改造在居民所在的环境中,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造,以减少跌倒事故的发生。
例如,安装扶手,保持地面整洁,消除地面的障碍物等。
二、报告程序1. 紧急报告一旦发生坠床或跌倒事故,工作人员需立即进行紧急报告。
紧急报告应包括事故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员和伤情的初步描述。
2. 事后报告所有坠床或跌倒事故都需要进行事后报告。
报告应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完成。
报告内容应包括事故的详细经过、损伤情况、导致事故的原因分析等。
3. 报告责任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应明确坠床与跌倒事故的报告责任,以确保所有事故得到及时报告和记录。
4. 报告的流程建立一套规范的报告流程,包括信息收集、报告填写、审核和归档等步骤,以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伤情认定1. 伤情评估一旦发生坠床或跌倒事故,应立即进行伤情评估。
评估者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通过检查和咨询居民及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伤情程度的评估。
2. 伤情认定伤情认定应由医疗专业人员负责。
根据伤情评估结果和相关医疗记录,确定事故是否造成了损伤、损失或伤残等,并给予相应的认定。
患者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制度一、加强安全意识,及时发现存在导致患者跌倒、坠床的高危因素,其中包括:1、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精神异常、肢体活动受限、视觉障碍的患者;2、体质虚弱、需搀扶行走或坐轮椅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且无专人看护患者;年老和婴幼儿无约束或无效约束患者;3、服用特殊药物、近期有跌倒史(1周内)、以晕厥、黑蒙为主要症状者、经常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者。
4、病室地面潮湿或有积水未设防滑标志等;5、患者穿的鞋底易滑跌等;二、对具有跌倒、坠床危险因素的患者,护士应对病人或家属进行安全教育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三、对有跌倒、坠床的危险因素的患者,需实施逐级上报和监控。
四、加强病情观察,及预防跌倒、坠床措施的落实,并加以记录。
各护理单元对已发生“患者坠床、跌倒”事件的,立即通知值班医生、科护士长,并向护理部汇报备案。
xx县人民医院护理部2012年9月制定患者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工作流程二、预案1.按护理部标准,新病人入院时,对存在发生跌倒、坠床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根据《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2.护士在护理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癫痫发作、老年痴呆、精神异常的患者,及无陪伴的3岁以下婴幼儿时必须用床栏或约束带保护,床尾挂标识,并做好交班。
3.做好安全宣教工作,对长期卧床的体质虚弱者、近期有跌倒史(1周内);以晕厥、黑蒙为主要症状者、经常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者、肢体活动受限、视觉障碍及年老体弱等患者,护士应告知其起床或行走时应由家属或护士(按铃呼叫护士)陪伴,如需沐浴必须在家属陪伴下进行。
4.给婴儿测体重和沐浴时,护士必须守护在旁,不得擅自离开。
5.必要时开启陪护证,先告知家属留院陪护。
6.做好入院宣教,告知病人住院期间、起床活动时穿防滑鞋。
外出检查有专人陪同,检查前更换外出鞋,行动不便者准备轮椅。
7.夜间应开启地灯,保持病室、走廊和地面清洁、干燥、平整、完好、通道内不随便堆放物品,以免影响人、车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