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及其边塞诗研究(初稿阅)
- 格式:doc
- 大小:228.50 KB
- 文档页数:6
隋炀帝诗学审美及创作路径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隋朝的保大皇帝。
他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对诗词有着浓厚兴趣,自己也有创作。
他的诗学审美及创作路径是怎样的呢?
隋炀帝杨广的诗学审美观点,主要是以“儒家”为基础,强调诗歌的宗教性、道德性和政治性。
他认为诗歌要能够表达道德和政治的意义,使读者受到启示和鼓舞,促进社会和谐和进步。
他还强调感情表达的真实性和深刻性,认为诗人应该有真诚的感受,才能发挥诗歌的力量。
同时,他还重视艺术表现形式的美感和韵律的表现,认为这对于诗歌的传达和读者的接受都非常重要。
在创作方面,隋炀帝杨广的诗歌以政治诗为主,表现了他的政治理念和自身的政治经历。
他的政治诗观点广泛,包括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建设强国等方面内容,都表达了他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期望和追求。
他还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表现力更为强烈,感召力更为广泛。
除了政治诗,在社交场合中,隋炀帝杨广也喜爱写诗来表达心情和情感。
他的诗歌内容包括多种题材,如描写自然、叙述历史、抒发感情等等。
他的这些诗歌作品,展现了他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也能够对后代产生一定的文学影响和启示。
总的来说,隋炀帝杨广的诗学审美及创作路径,强调了诗歌的政治与道德价值,注重表达真实情感和艺术表现形式,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诗歌观。
他的创作取材广泛,对中国文学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启示了后世文学爱好者,关注时代发展和政治使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专家谈隋炀帝首提尊师重道被野史称色中饿鬼导语:多家权威媒体将隋炀帝墓评为2013年中国考古六大发现之一,而隋炀帝也一直是史上最有争议的皇帝之一,那么隋炀帝其人到底如何?他身上又有着多家权威媒体将隋炀帝墓评为2013年中国考古六大发现之一,而隋炀帝也一直是史上最有争议的皇帝之一,那么隋炀帝其人到底如何?他身上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大连史志专家孟宪斌通过多年的考证研究特为我们系列解读历史上真实的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是中国隋朝的第二位皇帝,605年-617年在位,年号“大业”。
“炀”,是他死后唐朝给他的谥号。
炀,为荒淫暴虐之意。
故恶名远播,影响极坏。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干脆书其曰“逆广”,野史小说甚至称其为“色中饿鬼”。
实际上,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最有才干、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
《隋书·炀帝纪》史臣议论,虽多为斥责之内容,但不得不承认其统治时期之强盛已达到“地广三代,威振八纮,单于顿颡,越裳重译。
赤仄之泉,流溢于都内,红腐之粟,委积于塞下”的程度。
提出尊师重道的第一人隋炀帝文治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学校、发展文教事业。
隋文帝时,颁诏“废学”,全国只留太学一所,置博士5人,学生72人,其余中央和地方学校统统废弃。
隋炀帝即位后,当年就复开各地学校,又连续颁布几道有关教育诏书,指出“军民建国,教学为先”、“尊师重道,敦奖名教”。
而后世史家多认为尊师重道一词,出现的历史时期要更晚一些,而从隋炀帝的诏书中我们可以看出,隋炀帝才是提出尊师重道的第一人。
隋炀帝还提出规定培养、选拔人才的措施。
为加强教育行政管理,生活常识分享。
【导语】隋炀帝杨⼴(569年-618年),隋⽂帝杨坚与⽂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弘农华阴⼈,隋朝第⼆位皇帝(604-618年在位)。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杨⼴的边塞诗《饮马长城窟⾏》,欢迎阅读! 《饮马长城窟⾏》 肃肃秋风起,悠悠⾏万⾥。
万⾥何所⾏,横漠筑长城。
岂合⼩⼦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
讵敢惮焦思,⾼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卷戎旌。
⼭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阵,鸣⿎兴⼠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朝谒。
浊⽓静天⼭,晨光照⾼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告⾔旋,功归清庙前。
早年隋炀帝杨⼴西巡张掖时所作饮马长城窟⾏,“通⾸⽓体强⼤,颇有魏武之风。
”后代⽂⼈对他诗篇的评价极⾼。
“混⼀南北,炀帝之才,实⾼群下。
”,“隋炀起敝,风⾻凝然。
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出。
隋炀帝⼀洗颓风,⼒标本素。
古道于此复存。
” 扩展阅读:历代评价 杨侗:世祖明皇帝则天法地,混⼀华戎。
东暨蟠⽊,西通细柳,前逾丹徼,后越幽都。
⽇⽉之所临,风⾬之所⾄,圆⾸⽅⾜,禀⽓⾷芼,莫不尽⼊提封,皆为⾂妾。
加以宝贶毕集,灵瑞咸臻,作乐制礼,移风易俗。
智周寰海,万物咸受其赐,道济天下,百姓⽤⽽不知。
世祖往因历试,统临南服,⾃居皇极,顺兹望幸。
所以往岁省⽅,展礼肆觐,停銮驻跸,按驾清道,⼋屯如昔,七萃不移。
岂意衅起⾮常,逮于轩陛,灾⽣不意,延及冕旒。
奉讳之⽇,五情崩陨,攀号荼毒,不能⾃胜。
祖君彦:磬南⼭之⽵,书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李世民:隋炀帝承⽂帝余业,海内殷⾩,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遂不顾百姓,⾏幸⽆期,径往江都,不纳董纯、崔象等谏诤,⾝戮国灭,为天下笑。
“隋炀帝纂祚之初,天下强盛,弃德穷兵,以取*。
颉利近者⾜为疆⼤,意既盈满,祸乱斯及,丧其⼤业,为⾂於朕。
叶护可汗亦⼤强盛,⾃恃富贵,通使求婚,失道怙乱,奄⾄破灭。
隋炀帝的诗引言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的短短十一年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开创隋朝的繁荣时代,隋炀帝也是一位文学才子,他以文学与诗歌才华著称。
本文将探讨隋炀帝杨广的诗歌创作,细数其诗作的风采。
杨广与诗歌隋炀帝杨广对文学和诗歌非常热爱,他自幼即展现出卓越的诗才。
根据记载,他在位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作,总数超过一千首。
他的诗歌作品以山水田园、咏怀抒发情感为主题,形式多样,既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也有律诗和乐府诗。
隋炀帝的诗风隋炀帝的诗风深受魏晋南北朝文人的影响,他尤其喜欢五言绝句的形式。
他的诗作大多清丽流畅,意境深远,常带有一种豪放的笔墨。
他在作品中常常利用对比、借景抒怀等手法,将个人情感与社会风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他的作品表达了对壮丽自然风光的崇拜,以及对人生、政治和社会的思考与吟唱。
隋炀帝的代表作以下是隋炀帝的几首代表作:《登封人鉴湖亭》草色新青湖畔生,空谷回尘气蒸腾。
自怜无作将重宝,欲觅栖云不可凭。
舒卷编图知路稳,因循骑马见牛羊。
明珠共照同云月,山语多时月满堂。
这是一首乐府体的律诗,以隋炀帝的游湖经历为题材。
诗中描述了湖光山色的美景,以及对人生追求的思考。
《登城项》堂高皇大泫即成,户封无价可多呈。
智慧闲甚无忧气,威神凭何奈望情。
吟怀燕地频闻唱,猗里豺情更怕惊。
万里乘江翻旧话,灭元名韵莫追覆。
这首七言绝句是隋炀帝对自身才德的自我评价。
他以表达自己智慧和政治成就为主题,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于治理国家的思考与批评。
《洛城早行》旧客高楼独宿时,晋楚生涯罢旧诗。
离心用尽苦难尽,保得山河不共迷。
山树栖鸦闲窥鹤,野樵寻士急追儿。
天涯千里会归计,一处洞天识世推。
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隋炀帝离开政治舞台后的生活。
诗中表达了对离开权力的欢喜和对平淡生活的向往。
结语隋炀帝杨广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文学和诗歌方面也有突出的才华。
他的诗歌作品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他的才情与情感,对于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试论隋炀帝对诗歌的贡献杨辉(陕西师范大学,西安,710062)摘要:隋炀帝是一个有才华的诗人,并有一些优秀的作品问世,目前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十多首。
他的诗从内容上分边塞军旅诗、写景抒情诗和宫体诗。
其中,边塞军旅诗刚健豪迈、气势雄浑,写景抒情诗意境优美、感情真挚。
充分体现出隋炀帝诗歌帝王霸气和文士秀气的特点。
他取长补短,融合南北诗风,推动诗歌的格律化,为唐朝律诗的发展奠定基础,扫除南朝淫靡绮丽的诗风,开拓诗歌清丽质朴的新气象。
为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隋炀帝诗歌艺术文学成就Abstract:The Emperor Yang of the Sui Dynasty is a talented poet, with some outstanding works coming out. There are over forty of them hand down till today. Based on the contents, his poems are divided into troops’poetry, lyric and palace poetry. Among them, troops’poetry is vigorous and bold, and the imposing manner is forceful. Lyric is with graceful mood and sincere feeling. All of them demonst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peror’s arrogance and gentleman’s elegance. He merges the poetry style of North and South, making them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 It promotes the regularization of the poetry, which establishe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ng Dynasty’s regulated verse, clearing away the obscene and gorgeous style of Nan Dynasty’s poetry, opening up the new scene for poetry with elegance and simplicity. He devotes a lo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s poetry art.Key words: Emperor Yang of the Sui Dynasty; poem art; Literature achievement.隋炀帝作为一代帝王,一直是史家评论的焦点。
第五章北朝边塞诗所谓北朝,一般来说,指的是鲜卑族拓拔氏纵兵中原,于439年统一北方,中间历经了东魏与西魏的短暂分裂,北周与北齐的对峙,至589年隋灭陈和后梁而统一全国这一段历史时期。
由于北朝的统治者出于”畜牧迁移,射猎为业”1的游牧民族,其天性决定了他们勇武好胜的民族习气。
这儿民风剽悍,性情粗犷,对于战争毫不回避,甚至津津乐道,以英勇善战为能事。
在此民风的影响下,北朝的文人,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文人,还是汉族文人,也多对战争抱着一种认同的态度。
甚至他们中间有很多人曾亲临边塞,参加战斗,所以他们笔下的边塞作品表现出激昂高亢、乐观豪迈的风格。
同时,由于一部分南方文士由南入北,如庾信,王褒等人,在北方度过了很长时间,受到北方民风的熏陶,亲历了北方的风物景观,再加上他们浓烈的思乡情怀,他们也写了一些边塞诗。
其特点是将南朝的写作手法与北方的景物、风尚相结合,表现出一种迥异于南朝边塞诗的风格。
本章拟将北朝的边塞诗人分为两派,即本土诗人和入北文人两个派别,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他们表现出的不同风格,以及他们的作品在整个边塞诗史上的地位。
一、本土诗人的边塞诗在谈本土诗人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一)好武尚勇的民族风尚鲜卑族原先是居住在大鲜卑山一带的游牧民族部落,“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2后来匈奴西迁,鲜卑族占据了他们的居留地,在拓拔氏的率领下逐渐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鲜卑族在长期的征战中弥漫着一种浓郁的游牧文化气息,他们崇尚勇武,豪侠任气。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士大众都表现出一种与南方不同的文化品格。
从北朝的统治者来看,北魏的拓拔氏,其先祖“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是在马背上讨生活的鲜卑贵族,进入中原后虽然由游牧逐渐变为农耕,但许多贵族成员并未放弃本民族崇尚武功的传统,而是文武兼备,全面发展。
孝文帝元宏即表现出这一特点来,他“才藻富瞻,好为文章,诗赋名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管理科学文学奇葩隋炀帝杨广对文学的影响◎王使璋(作者单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隋炀帝杨广简介:隋炀帝杨广(569年-68年4月日),一名英,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生于隋京师大兴,开皇元年(58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
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公元68年在江都被部下缢杀。
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
《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下面分别就其诗歌和词的创作入手,解读其风格特色,并就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进行公正、客观的论述和评价。
一、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分析以及他个人创作的特点首先,隋唐文化整合的大趋势是南朝化。
然后,隋唐文化整合中存在着两个二元文化结构的理论设想。
其一是胡汉文化,其二为南北汉文化,后者又主要体现为传统汉文化于永嘉之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在南北地域的不同传承和变异。
其中,南朝在制度文化和意识文化方面均处于强势地位。
隋代文学成就的不足,首先在于其存在的时间过短,文化的整合虽已进行,但尚未形成新的文化范型。
随着鲜卑族的汉化逐渐加深,文学创作环境得以改善,创作活动逐渐恢复。
由于积极学习南朝文学的新风,文学风尚也从早期的古朴质拙,到后期的华丽典雅,形成与南朝基本同步的潮流,并在其中表现出较为浓烈的抒情姿态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隋炀帝杨广在历史上恶评如潮,他的人格构成中有明显的多重性,这也导致了其作品的复杂性,突出体现在所谓“雅制”与“郑声”的强烈对比中。
炀帝的诗歌明显地表现出“清壮”之气,这来源于关陇文化矫健的生命力。
他的乐府诗成就最高,并能体现出一定的创新精神。
二、他在诗歌创作上的代表作品和风格特色及其对后世文学特别是唐代诗歌的影响杨广的诗歌在《隋代诗歌》里现存四十余首。
>纪辽东二首朝代:隋代作者:杨广原文:辽东海北翦长鲸,风云万里清。
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
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
判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
秉旄仗节定辽东,俘馘变夷风。
清歌凯捷九都水,归宴洛阳宫。
策功行赏不淹留,全军藉智谋。
讵似南宫复道上,先封雍齿侯。
写翻译写赏析分享评分:678910 很差相关翻译写翻译相关赏析写赏析作者介绍杨广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华阴人(今陕西华阴)人,生于隋京师长安,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麽。
隋文帝杨坚、独孤皇后的次子,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view_3753.html古诗大全古诗文网 KKD6BM明茨伯格被称为管理学界的离经叛道者,在其《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中,他并没有给战略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把战略理论归结为十个学派,并一一点评。
他认为,简单从一个角度来解释战略就好比是盲人摸象:摸到鼻子的人说大象是一条蛇,摸到耳朵的人说大象是一把扇子,摸到膝盖的人说大象是一棵树,摸到尾巴的人说大象是一根绳子,摸到大象身躯的人说大象是一堵墙营销3.0版本,令人应接不暇。
那么,营销的本质是什么?很多人觉得这是已经有定论的话题,不值得讨论,当然也有人说营销就是4P,或者4C,则是典型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最初在美国,营销的含义是:若干市场因素的各种结合从而影响市场供给,这些因素包括促销、推销、有组织的销售活动。
1967年,菲利普构建为出发点的产物非但对人们的工作无益,反而使人迷失。
营销理论需要从本质上去解构。
解构主义领袖人物雅克一个问题不可以一次性、终极性地解决,而只能是分步走,分时间、分空间、分不同的角度来解决。
对营销的重建与深度认知,须先从各方面多视野地去看待营销,尽力地去勾勒出它的一个暂时性的全貌;然后再对这个全貌的每一侧面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与吸收。
隋唐历史学术论文(2)隋唐历史学术论文篇二论隋炀帝在隋唐诗风嬗变中的历史作用论文关键词:隋炀帝诗歌历史作用论文摘要:对于隋炀帝在历史上的作用,人们一向持否定态度。
本文从隋代诗歌史的角度,考察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探索他在隋代诗歌风格演变中推进南北诗风融合的促进作用。
历史上的某些现象往往是那样具有嘲讽意味:同隋文帝杨坚弃华返朴的理论和实践形成鲜明对照的,恰恰是其子隋场帝杨广对华章丽句的近乎狂热般的爱好。
说来也许令人难以置信:这位以荒淫无道载人史册的昏暴之君,在诗歌中上竟是一位大力推进南北融合的急激冒进型的先行者。
这不仅仅是由于他那些煞费苦心的作品在隋代诗坛产生的深远影响,而且更主要的是由于他个人的悲剧始终处于历史与时代漩涡的中心。
《隋书· 文学传序》载:场帝初习艺文,有非轻侧之论,暨乎即位,一变其风。
其《与越公书》、《建东都诏》、《冬至受朝》及《拟饮马长城窟》,并存稚体,归于典制。
虽意在骄淫,而词无浮荡,故当时级文之士,遂得依而取正焉。
这段记载涉及到的历史现象比较复杂。
场帝初习艺文时的非轻侧之论与即位后的一变其风、其意在骄淫的诗文内容与词无浮荡的表现形式之间,都蕴涵着内在的二律背反。
杨广以阴谋手段易储篡位,政治野心的约束与压抑迫使其文学理论与实践的表里、前后均不一致,这给后人真正认识此人及其诗歌的本来面目带来了难度。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此人身上有着一种强烈的原始生存竞争的欲望。
“初,上自以藩王,次不当立,每矫情饰行,以钓虚名,阴有夺宗之计”①。
“矫情饰行”本身就是压抑自己内心那些日益强烈的基本愿望;而压宗这一狼子野心的得以实现,即意味着杨广个人的命运悲剧正式开场。
为凡夫俗子垂涎艳羡的“九五之尊”,在隋场帝这里其实是一种厄运。
隋文帝在位时的大诛杀己为场帝积怨,文帝弥留之际场帝与陈宣华之间的风流韵事及文帝那莫名其妙的死,更为场帝种下了祸根。
隋末瓦岗军首领李密那篇以痛斥场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②闻名于世的檄文历数他有十大罪状,其中轼杀、娶母为十恶之首(陈宣华在名分上是场帝母辈)。
《乐府诗集精选》近代曲辞选(杨广李白王建王维白居易)《乐府诗集》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
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
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民歌《木兰诗》。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
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
歌词来源有二种: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中国民间收集的。
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目录:近代曲辞纪辽东二首(杨广)辽东行(王建)渡辽水(王建)昔昔盐(薛道衡)清平调·其一(李白)清平调·其二(李白)清平调·其三(李白)渭城曲(王维)杨柳枝词(白居易)诏取永丰柳植禁苑感赋(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白居易)竹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宫中调笑·团扇(王建)纪辽东二首隋代:杨广一辽东海北翦长鲸,风云万里清。
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
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
判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
二秉旄仗节定辽东,俘馘变夷风。
清歌凯捷九都水,归宴洛阳宫。
策功行赏不淹留,全军藉智谋。
讵似南宫复道上,先封雍齿侯。
《纪辽东》,隋炀帝所作。
隋炀帝在位期间曾三次征讨辽东,即高句丽。
《通典》曰:“高句丽自东晋以后,居平壤城,亦曰长安城。
随山屈曲,南临水,在辽东南。
复有辽东、玄菟等数十城。
”大业八年,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渡过辽水,与高句丽大战于东岸,大败高句丽,进围辽东。
王建又有《渡辽水》,也出于此。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华阴人(今陕西华阴)人,生于隋京师长安,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麽。
隋文帝杨坚、独孤皇后的次子,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
【卷三】隋炀帝杨广〈广。
隋文帝第二子。
开皇元年立为晋王。
後以阴谋废夺太子勇。
得立为太子。
又五年。
弑父自立。
在位十二年。
荒淫暴虐。
下不堪命。
义宁二年。
为宇文化及所杀。
年五十。
有集五十五卷。
〉【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示从征群臣。
○以下五言。
〗肃肃秋风起。
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
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
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文苑作代。
)策。
安此忆兆生。
讵敢惮焦思。
高枕於上京。
北河秉(文苑作西河执。
注云。
一作北东。
《诗纪》云。
一作两河执。
)武节。
千里卷(文苑作倦。
注云。
一作卷。
乐府作卷。
)戎旌。
山川互出没。
原野穷超忽。
金止行阵。
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骑动。
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
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
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乐府作安。
文苑云。
一作安。
)候。
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文苑作净。
)天山。
晨光照高阙。
(乐府作关。
)释兵仍振旅。
要荒事方举。
饮至告言旋。
功归清庙前。
(○文苑英华二百九作拟饮马长城窟。
《乐府诗集》三十八作饮马长城窟行。
《诗纪》百二十。
)【白马篇】白马金贝(文苑作具。
乐府同。
)装。
横行辽水傍。
问是谁家子。
宿卫羽林郎。
文犀六属铠。
宝剑七星光。
山虚弓响彻。
地迥(文苑作回。
)角声长。
宛河推勇气。
陇蜀(文苑作属。
)擅威强。
轮台受降虏。
高阙翦名王。
射熊入飞观。
校猎下长杨。
英名(文苑作雄。
)欺卫霍。
智策蔑平良。
岛夷时失礼。
卉服犯边疆。
徵(乐府作微。
)兵集(乐府作离。
)蓟北。
轻骑出渔阳。
进(乐府作集。
)军随日晕。
挑战逐星芒。
阵移龙势(文苑云。
一作膝。
)动。
营开虎(文苑云。
一作雁。
)翼张。
冲冠(文苑云。
一作寇。
)入死地。
攘臂越金汤。
尘飞战鼓急。
风交征旆扬。
转斗平华地。
(文苑云。
一作丽。
)追奔扫大(文苑、乐府作带。
)方。
本持身许国。
况复武功彰。
曾令千载後。
流誉满旗常。
(○文苑英华二百九。
《乐府诗集》六十三作孔稚白马篇。
《诗纪》百二十。
○《诗纪》云。
文苑英华作炀帝。
乐府作孔稚圭。
按诗中多叙征辽之事。
当以英华为正。
杨广的诗词1.饮马长城窟萧萧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溪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秉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崖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方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2.白马篇白马金贝装。
横行辽水傍。
问是谁家子。
宿卫羽林郎。
文犀六属铠。
宝剑七星光。
山虚弓响彻。
地迥角声长。
宛河推勇气。
陇蜀擅威强。
轮台受降虏。
高阙翦名王。
射熊入飞观。
校猎下长杨。
英名欺卫霍。
智策蔑平良。
岛夷时失礼。
卉服犯边疆。
征兵集蓟北。
冲冠入死地。
攘臂越金汤。
尘飞戏鼓急。
风交征旆扬。
转斗平华地。
追奔扫大方。
本持身许国。
况复武功彰。
曾令千载后。
流誉满旗常。
3.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4.野望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5.晚春诗洛阳春稍晚,四望满春晖。
杨叶行将暗,桃花落未稀。
窥檐燕争人,穿林鸟乱飞。
唯当关塞者,溽露方沾衣。
6.夏日临江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
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
逍遥有余兴,怅望情不终。
7.悲秋诗故年秋始去,今年秋复来。
露浓山气冷,风急蝉声哀。
乌击初移树,鱼寒欲隐苔。
断雾时通日,残云尚作雷。
8.冬夜诗不觉岁将至,已复入长安。
月影含冰冻,风声凄夜寒。
江海波涛壮,崤潼坂险难。
无因寄飞翼,徒欲动和銮。
9.迷楼歌宫木阴浓燕子飞。
兴衰自古漫成悲。
他日迷楼更好景。
宫中吐艳恋红辉。
10.神伤赋方其为储贰,用智固已谲。
及夫据大器,为谋抑何逆。
龙舟及凤{榻木换舟},无岁不游适。
离宫与别殿,快意事淫佚。
置酒燕要荒,会者三十国。
紫舌与黄支,无所不臣服。
亲驾两征辽,方且肆穷黩。
群盗遂蜂起,土地日紧蹙。
惛犹不知悟,愎谏辄诛戮。
肘腋俄变生,兵刃交于目。
试论隋炀帝杨广的文学成就
朱世业
【期刊名称】《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13)004
【摘要】隋炀帝杨广创制新乐府,推动诗歌格律化的成熟,拓展诗歌题材,尤其以边塞诗歌开拓宏阔激昂的新气象,启发盛唐边塞诗的先声.他的诗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南北诗风的融合,促进了南北诗风的融合发展.在齐梁至初唐这一段由南北诗风向盛唐气象转变的历史上,杨广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
【总页数】3页(P19-20,32)
【作者】朱世业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浅议隋炀帝杨广的历史贡献 [J], 梁镇恒
2.揭秘真实的隋炀帝杨广 [J], 《南方都市报》
3.隋炀帝——杨广 [J],
4.试评隋炀帝杨广诗作 [J], 张丽姬
5.文学奇葩隋炀帝杨广对文学的影响 [J], 王使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诗文大全集隋朝开国皇帝杨坚(隋文帝,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国公杨忠之子,隋朝开国皇帝(581年-504年),统一了南北分裂百年的中国,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圣人可汗”。
杨坚鲜卑小字那罗延,鲜卑姓氏为普六茹,掌权后恢复汉姓“杨”。
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封为随国公,杨坚承袭父爵。
北周宣帝继位,以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位望日隆。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改元开皇。
隋文帝即位后,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适合于南北统一后的中国。
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改为州、县两级制,巩固中央集权。
多次减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
开皇九年(589年),派晋王杨广南下平陈,统一南北。
隋文帝对周边各族,采取了军事上的防御和政治上的招抚政策,有效地处理了民族矛盾。
604年,杨坚去世,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陵(今天陕西省杨陵区城西5公里处)。
杨坚(541—604)隋朝创建者。
弘农华阴人,小字那逻延。
杨忠子。
北周时袭父隋国公爵。
女为北周宣帝皇后。
任丞相,总揽朝政。
旋废静帝而杀之,自立为帝,建立隋朝。
开皇七年亡后梁,九年灭陈,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三百年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在位时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兵制,以考试选拔人才,废除九品中正制,各项措施于后代影响较大。
仁寿四年病重,为太子杨广所杀。
在位二十四年。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华阴人(今陕西华阴)人,生于隋京师长安,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麽。
隋文帝杨坚、独孤皇后的次子,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
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学年论文(2009级)杨广及其边塞诗研究学生姓名学号11011120院系人文学院专业对外汉语班级092班指导教师吴从祥完成日期2012.9.6杨广及其边塞诗研究刘梦娟内容提要:在边塞诗研究史的上河中,隋代经常被忽略。
隋代虽然建国只有几年,但边塞诗却是隋朝艺术界一朵耀眼的昙花。
虽然在诗人、作品的数量上远不及南北朝和边塞诗的全盛时期唐朝,但在诗歌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突破了南朝凭空想象的矫揉造作和北朝直白耿直的生硬,集两者优点于一身,既有南朝诗歌华丽的外表也不失清新质朴的边塞诗魂,开创了边塞诗的新局面,为后来唐代诗歌的发展繁荣拉开了序幕。
隋朝诗人不多,但都很典型,最特别的要数隋炀帝杨广,在大多数诗人还在效法前人诗题的时候,不仅集南朝诗风之艳丽浮华与北朝清新质朴于一身,再加上一身帝王之气使得他的诗在茫茫诗海中傲然独立。
(重写。
“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简单概括。
)Abstract:(补上)关键词:隋代;杨广;边塞诗Key words:(补上)(加入几句引的话,如杨广作简单介绍。
)一、隋朝的社会环境对其诗歌的影响隋朝是结束了自东晋以来几百年的战乱割据,而建立起了大一统的国家,国势强盛,版图辽阔。
隋朝建国短暂,久经沙场的将士们对塞外的记忆还丝毫未减,人人渴望杀敌报国,整个社会洋溢着英雄主义的味道。
隋代社会崇尚武侠,仰慕先烈驰骋沙场,征服天下的英雄气概。
尤其崇拜汉代军伍英雄,而同时隋朝的边塞诗人大都有从戎经历,因此偶像效应在诗人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诗人的汉代英雄主义情结也自然渗透到诗歌中。
《隋书·梁睿传》载,隋文帝时,梁睿见突厥强大,恐为边患,上书奏之:“今皇祚肇兴,宇内宁一,唯有突厥种类,尚为边梗。
此臣所以废寝与食,寤寐思之。
昔匈奴未平,去病辞宅;先零尚在,充国自劾。
臣才非古烈,而志追昔士。
”(这是《隋书》内容,应当直接引自《隋书》,而不能转引自现代人论文或著作。
)①梁睿以霍去病、赵充国为榜样来激励自己,表示渴望远征边塞保家卫国。
《隋书·宇文庆传》载,宇文庆曾“受业东观,颇涉经史。
既而谓人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安能久事笔砚,为腐儒之业!’”②(同上,应该直接引自《隋书》)后来他“应募从征”显然是受汉代班超投笔从戎的影响。
杨广在《遗史祥书》中称史祥:“将军总戎塞表,胡虏清尘,秣马休兵,犹事校猎,足使李广惭勇,魏尚愧能,冠彼二贤,独在吾子。
”(作页下注,标明出处)李广和魏尚都是汉代抗击匈奴的名将,但在杨广眼里,史祥足以超过他们,其帝王之气,颇有压过大汉的意思。
杨广兼帝王与诗人一身,好大喜功,在他心中,历史上的王朝只有秦汉可与之相比,秦皇汉武都是他效仿的榜样。
《隋书·炀帝纪》,炀帝即位之初,“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③(同上,应该直接引自《隋书》)一方面盛治宫室,极尽奢靡,一方面极力张扬,奋发有为,北巡长城,西出玉门,这可说是他慕秦皇、汉武的表现。
二、集南朝词采之艳丽浮华与北朝清新质朴于一身①任文京:《中国古代边塞诗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页。
(注意注释格式)②任文京:《中国古代边塞诗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8页。
边塞军旅诗在秦汉以后就绵延不绝,南朝时边塞诗数量丰富,诗人众多,但南朝诗人只是把浩瀚无垠的边塞,当作为一种与南方小桥、流水、人家不同的新的审美的题材来欣赏,受地理环境限制,南朝诗人视野狭小,而且很少走出南国,亲临边塞。
由于没有足够的机会接近、了解边塞,因此南朝边塞诗虽然数量众多,但大都辞藻华丽,颇有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之嫌,优秀的边塞诗数量屈指可数。
北朝诗人虽然在视野足迹上弥补了南方的缺憾,边塞诗感情真挚、朴实无华、劲健有力,但北朝边塞诗如同一莽汉,虽质朴耿直,但不免生硬,缺乏一种绅士化的包装。
随着隋朝的统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隋朝的文风也开始呈现交融的趋势。
隋朝诗人他们不仅文采斐然而且大都有从军经历,长城塞堡,大漠孤烟,士卒辛劳,战场厮杀,皆为亲自所见所感,因此他们的边塞诗呈现出一派刚劲强健的气势和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深刻而打动人心,在词采上突破了北朝诗歌生硬的缺点,融合了南朝在遣词造句上的华丽灵动的优势。
南方词采的华美与北方的意理质实开始融合,这种融合使得隋代边塞诗显得灵气十足。
(引用具体作品,加以分析。
而不是泛泛而谈。
)三、充满帝王之气隋代边塞诗数量只有三十余首,而成就最高的便是杨广。
他的边塞诗不仅数量多,而且个性鲜明、有特色,价值也最高。
他南下江都,北巡塞外,西出玉门,东至辽左,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使得他的诗表现出风骨于内,文采饰于外的鲜明个性特征。
大业三年,杨广北巡,《隋书·炀帝纪》载:“八月壬午,车驾发榆林。
乙酉,启民饰庐清道,以候乘舆。
帝幸其帐,启民奉觞上寿,宴赐极厚。
”(作注)杨广兴致颇高,作《云中受突厥主朝宴席赋诗》以抒怀:“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
毡帐望风举,穹庐向曰开。
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
索辫擎膻肉,韦鞲献酒杯。
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④“如何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在久溺南朝绮靡浮荡,北朝辞粗理缛的诗风中,颇令人耳目一新,将边塞题材进一步拓展,展现其帝王霸气。
另外诗中没有萧瑟荒凉的边塞气氛和激烈厮杀的战争场面,也没有思妇哀怨和将士戍边的不满,取而代之的是边塞和平与民族友好的景象。
自秦汉以来,北方边塞战争诗连绵不断,因此边塞诗人大都表现出对匈奴的痛恨,这种和平相处的诗歌少之又少。
虽然汉代有过与匈奴和亲但中原天子君临边塞的盛大场面,历史上少之又少,杨广在其展现于诗中,显示出一代帝王的胸怀和决心,霸气豪迈。
隋炀帝即位不久,就想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
”(作注)同时,他对自己的文学才能也相当自负,(炀)帝自负才学,每骄天下之士,尝谓侍臣曰:“天下皆谓朕承藉绪余而有四海,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
”(作注)正是这种君临天下的帝王之尊以及文学上的自负心理使他写了许多充满帝王霸气的壮丽诗篇。
隋初,面对突厥南下的威胁,文帝五次修筑长城。
到杨广时,边塞虽已安宁,但他仍然征发百万民夫两次修筑,并亲自至边塞巡视长城,写下《饮马长城窟行》: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此诗用乐府旧题展现了大漠风光,表现了一个帝王为黎民百姓而征战塞外的豪情。
其中“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表明他效仿秦始皇修建长城,开凿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效仿汉武帝征突厥的雄心壮志。
其《季秋观海诗》:“浮天回无岸,含灵固非一。
委输百谷归,朝宗万川溢。
”用万川朝宗象征人心归己,表达一统天下,令万民仰止的雄心壮志。
他用观海的题材,表现统一天下,四夷归附的雄心和帝王气魄,这是其他文人难以模拟的。
隋炀帝在位期间,为矜夸威势,多次率大军出巡。
他北出长城,至突厥启民可汗的领地,西巡河右,接受西域各国的朝觐,又凭借强盛的国力,多次发动对边境邻国的进攻。
这期间他写了扬威内外和夸耀武力的诗,诗中或是描写漠漠大荒的塞外风光,或是描写旌旗飞扬,鼓角悲鸣的出征情形,或是描绘兵戈交加,沙场厮杀的悲壮场面,或是描写班师凯旋,高歌奏捷的宏大气势,等等。
这些诗描写的场面阔大,格调苍劲高古,气势雄浑,充分展示了他开阔的胸襟和霸王之气,使他的诗歌具有了帝王的霸气。
《纪辽东二首》记述了大业八年杨广渡辽水远征辽东的情形:辽东海北翦长鲸,风云万里清。
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
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
判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
(其一)秉旄杖节定辽东,俘馘变夷风。
清歌凯捷九都水,归宴雒阳宫。
策功行赏不淹留,全军藉智谋。
讵似南宫复道上,先封雍齿侯。
(其二)诗人不辞辛劳,休息的时节,为了千秋伟业,国家安定,征战辽东,而且不破楼兰终不还。
战争胜利后,无论是否有过节,论功行赏,开阔的胸襟,映射出帝王不可一世的帝王心态,这是在其他诗中没有的。
杨广征兵辽东穷兵黩武,属非正义之战,而诗歌却写的气势雄壮令人击节,《望海》、《季秋观海》两首诗即展现了东北沿海的边塞形象。
如:《望海》:碧海虽欣瞩,金台空有闻。
远水翻如岸,遥山倒似云。
新涛还共河,连浪或时分。
驯鸥旧可狎,卉木足为群。
方知小姑射,谁复语临汾。
诗人想象雄奇,展现的场景壮观。
“远水”以下四句,描写大海波涛翻滚,形象逼真,动感极强。
四、以乐府旧题写新内容杨广的边塞诗多自命新题,以与内容相吻合,有的也用乐府旧题。
当然即使实用旧题,也与南朝边塞诗不同。
隋代边塞诗中,杨广、王胄、辛德源各有一首《白马篇》。
辛诗短小,虽写游侠尚欠气质精神,王诗模仿曹植《白马篇》的痕迹较浓,比较而言,杨诗意态雄放、气势如虹:白马金贝装,横行辽水傍。
问是谁家子,宿卫羽林郎。
文犀六属凯,宝剑七星光。
山虚弓响彻,地迥角声长。
宛河推勇气,陇蜀擅威强。
轮台受降虏,高阙翦名王。
射熊入飞观,校猎下长扬。
英名欺卫霍,智策蔑平良。
岛夷时失礼,卉服犯边疆。
征兵集蓟北,轻骑出渔阳。
进军随日晕,挑战逐星芒。
阵移龙势动,营开虎翼张。
冲冠入死地,攘臂越金汤。
尘飞战鼓急,风交征旆扬。
转斗平华地,追奔扫鬼方。
本持身许国,况复武功彰。
会令千载后,流誉满旗常。
曹植笔下的“幽并游侠儿”和王胄笔下的“长安恶少”,在杨广诗中成了“宿卫羽林郎”,装备精良,身份高贵,远非侠少可比。
更重要的是,诗人开阔的地理视野得到充分的展现,辽水,宛河、陇蜀、轮台、高阙、蓟北、渔阳,几乎涉及隋代版图的四面八方。
杨广南下江都,北巡塞外,西出玉门,东至辽左,若非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断然写不出,断然写不出如此雄壮的诗篇。
此诗意境高远,体现了江山一统给诗人带来的宽广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势。
如沈约《饮马长城窟》只有六句,内容空洞无味,张正见《饮马长城窟》技巧有余而力度不足,而杨广的《饮马长城窟行》则雄奇壮美,气度非凡。
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隋炀帝艳情篇什,同符后主,而边塞之作,矫然独异,风气将转之候也。
”(作页下注,标明出处。
)对杨广边塞诗史在转折诗风中所起的关键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齐梁以来,南朝君主也多写边塞诗,如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陈后主陈叔宝等,虽然齐梁帝王也有军旅生活和戍边经历,但边塞诗仍显出内容空泛和气度不足。
杨广边塞诗与南朝边塞诗的不同,关键在于它展现了北方辽阔的边塞,记录了大规模的边塞之战,是诗人亲历边塞的真实记录。
陆时雍《诗境总论》说:“陈人意气厌厌,将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