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高适边塞诗风格及成因

论高适边塞诗风格及成因

论高适边塞诗风格及成因
论高适边塞诗风格及成因

论高适边塞诗的风格及成因

内容摘要: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在当时已经很有名气,其边塞诗具有悲壮、直抒胸臆、写实的独特风格,前人也多有论之。高适边塞诗之所以有这些独特的风格,与当时唐王朝频繁的边塞战争及文人从军的特殊时代以及其自身的坎坷而又丰富的经历和磊落、狂放不羁的性格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悲壮胸臆语写实时代经历

高适,唐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字达夫,性磊落,尚节义。父高偘,武后时人,乾陵有其陪葬墓,是有名的将领。高适存诗240余首,其中边塞诗50余首,而以边塞诗成就最高。边塞诗代表作如《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一、高适边塞诗风格

作为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高适的边塞诗风格独特,在众星璀璨的盛唐诗坛独树一帜,广为流传。高适的诗在当时已享有声名。《新唐

书·高适传》说他“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1],殷璠称“朝野通赏其文”[2],杜甫赞其人“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3]

(一)、悲壮风格

严羽的《沧浪诗话》评价高适的边塞诗“读之使人感慨”[4],王士祯也有“高悲壮而厚”[5]之论,这道出了高适边塞诗的第一个特点:悲壮。高适是作为边塞诗人昂首于唐代诗册的,他的边塞诗,总是闪烁着刀光剑影,总是于金戈铁马中显示出一种苍劲,无论是“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蓟门行》五首之五)的凄凉,还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二首之二)的寂寥,即使是“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人日寄杜二拾遗》)的难以自抑的愁绪,都让人读出一种叫作悲壮的东西。

高适边塞诗代表作《燕歌行》“有时幽怨缠绵,各种不同的情景复杂矛盾,错综交织,苍凉悲壮,给人带来沉重的忧伤之感。它所表现的情调表面看来是不统一的,然而正是这样,它真实地表现了征戍者在不同情况下内心感情的种种变化。诗的音韵随着内容的转变也在纡徐的转变着,音节的美和富有诗意的画面取得了谐和的统一。”[6]同时,此诗也“不失奋发激越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故此诗多用偶对,却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7]一句“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便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运用对比、衬托和环境描写、气氛渲染等手法写出将领的腐朽无能和士兵既愿为国家而死又系念妻室的复杂感情。[8]

又如《宋中十首》之一中“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一句,“悲”与“寂”实为景物对诗人心情的点染,愁绪无边在悲风千里的诵叹中以极含蓄的笔调结束全诗。这种悲壮、深沉的诗句还有不少,如“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蓟中作》),写景句含有不尽的心绪,意境沉雄悲壮。

(二)、“胸臆语”风格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称高适边塞诗“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9],徐献忠的《唐诗品》也谓其“直举胸臆”[10],这道出了高适边塞诗的另一个特点:胸臆语。胸臆语,即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用比兴手法较少。高适的边塞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直抒胸臆。《新唐书·高适传》说高适“负气敢言,权近侧目”[11],其诗有所感,有所激辄发,诗中“感激”一词多达十余处,如“平生怀感激”(《宋中送族侄式颜》),“伊余寡栖托,感激多愠见”(《酬别薛三蔡大留简韩十四主簿》),“感激建安时”(《宋中别周梁李三子》)。这些都说明高适诗多以胸臆语抒慷慨气多用赋法,较少比兴。

高适边塞诗中直抒胸臆诗句很多,如代表作《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直接抒发了自己立功边塞、慷慨报国的豪情壮志。又如表达对家乡的思念,高适则以近乎直白的方式用诗把内心的思念像平面镜一样反射出来:“旅馆寒灯独不

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夜作》)杜甫“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12]正是对其诗歌吐其所快不受拘束的直抒胸臆风格的恰当评语。

(三)、现实主义风格

“高适诗尚质主理”[13]是高适边塞诗风格的第三个特点,简括地说,就是写实、现实主义。“总的说来,高适的诗歌,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如实地反映生活,深刻地揭示生活,用平淡而生动的语言,直书所见所闻所感。从而使他的诗显得内容充实、思想深刻、语言浑朴、气势充沛、感情真率、流利畅达,给人以粗犷厚重而又酣畅遒劲之感。”[14] 刘开扬在其《论高适的诗》中首先称高适是“一个政治诗人和边塞诗人”,然后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高适诗歌所反映的思想内容:第一,其在"浪游"时期所写的伤不遇诗,反映了盛唐时期人才仍是大批地得不到任用,特别是出身寒微的士人很难找到从政的出路,从而揭露了那些特权阶级的把持政柄,阻滞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的发展。第二,也是他的诗的最可贵的方面,是他能注意到人民的疾苦,提出改善人民生活的主张,通过对良吏的称道,和对历史上的暴君贼臣的指责来表达他的关怀人民的思想。第三,他对于保卫边疆的战争,热烈地歌颂战功,但他对于战争给人民直接带来的痛苦也很早就心领神会,对战士寄寓了高度的同情;对于统治阶级的内战,是立于反对的立场的。[15]

游国恩等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高适的边塞诗:“总的来说,他的诗歌是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16] 高适的边塞诗从各个不同层面反映揭露战争,将鲜明的爱憎倾注入作品,笔力深厚,声情顿挫,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对下层百姓(包

括士卒)的同情关注及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的批评在高适的边塞诗中十分常见。“戍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蓟门行五首》之二)是对边防战士遭压榨的同情;“大夫东击胡,胡尘不敢起。胡人山下哭,胡马海边死”(《宋中送侄式颜》)反映战争给边疆人民带来的苦难;“仍怜穴蚁漂,益羡云禽游,农夫无倚著,野老生殷忧”(《东平路中遇大水》)是对遭遇水灾农民的怜恤;“不是鬼神无正直,从来州县有瑕疵”(《同颜少府旅宦秋中》)则是对州县官吏感到痛心的肺腑之言;“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是他对战争的意义的深刻思索。

高适的代表作《燕歌行》,更是体现了其边塞诗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燕歌行》中有战士意气昂扬的出征、战场上艰苦卓绝的苦战、征人思妇刻骨的思念,有边塞的烽烟和萧瑟的穷秋,更重要也最难能可贵的是,其中也有浴血沙场的战士与耽于歌舞的将帅的尖锐对照。诗作将这些画面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广阔的边塞画卷,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敌人的猖獗和我军的危机,以及我军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尤其重要的是通过对比,写出了官兵之间待遇不等、苦乐不均的现实。“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无怪乎士兵“至今犹忆李将军”。这种前呼后应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视士兵如草芥的将军的强烈谴责。“天子非常赐颜色”又把矛头隐隐转向天子,这样就使诗歌的思想内容更加深刻,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

二、高适边塞诗独特风格成因

高适边塞诗悲壮、“胸臆语”和写实的风格背后有其深刻的时代及个人因素存在。

(一)、时代因素

开元、天宝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军事实力强大。久居尊位的唐玄宗倚恃强大国力,好大喜功,推行扩边政策,并每每给立有边功的将官以升迁的嘉奖,赴边立功成为报国和仕进的有效途径。在此背景下,文人投笔从戎或秉笔入幕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盛唐的边塞诗人大多有从军入幕的戎马经历。而盛唐时期中华民族的强大又使当时的文人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再加上当时的边塞诗人得以接触边塞生活和战争场面,这些悲壮、雄壮的境界使诗人耳目一新,产生了写作的激情。他们擅长采用七言歌行和七绝的体裁,表达请缨杀敌、报国立功的豪情,描写边塞艰苦的生活和奇异的风光,抒发缭绕不尽的乡思边悉,揭露军中矛盾,反映少数民族风土人情,表现民族融合。他们的作品不仅有思想意义,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他们的诗歌兼融了建安风骨和哀怨的齐梁笔致,形成了盛唐边塞诗乐观高亢的基调和悲壮的洋溢着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处于全盛时期的精神风貌。

高适曾有过三次出塞经历:开元二十年,北上幽蓟,希望投入信安王幕府,废然而退;天宝九载,以封丘尉身份送兵至蓟北;天宝十三载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丰富的边塞生活经历,为高适边塞诗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可以说,当时的时代背景是造就了高适边塞诗悲壮风格的主要原因,而悲壮风格也成为盛唐边塞诗的主流风格。

(二)、个人因素

文学作品的风格不是浮于作品表面的东西,而是作家的才情、气质、

个性珠象征,与作品的题材、主题、结构、创作方法、写作技巧有着密切的关系[17]。高适边塞诗之所以具有独特风格,与其自身经历及其性格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高适一生的经历比较丰富。他早年生活困顿,二十岁时西游长安,开元二十年曾北上蓟门。以后约有十年滞留宋州,过了多年“混迹渔樵”的落拓浪游生活。四十六岁时应试举有道科中第,然仅得汴州封丘尉之职。三年后弃官,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安史之乱发生后,高适自骆谷西驰见玄宗,陈潼关败亡之势,又从玄宗至蜀郡,拜谏议大夫。至德元年(756),受肃宗命征讨永王璘,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此后数任地方大员。

代宗即位后,先后入朝为吏部侍郎、刑部侍郎,进封渤海县侯。《旧唐书》说他“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最坎坷不遇的是在第一次出塞前后的时期,那时他漫游蓟北一带,想投笔从军,但未能如愿,不得不在梁宋一带栖游,但这却是他创作力最旺盛的高潮时期。晚年做了大官后,虽也间有佳作,较之以前却不免有所逊色了。

高适的性格狂放不羁,年轻时结交游侠,过着“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别韦参军》)的放浪生活;浪游梁宋时,也是“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行止不定。杜甫称他“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18],殷璠称他“性拓落,不拘小节”[19]。他又是具有纵横壮志和实际政治才干的人物,生平第一次任官(封丘县尉)即因与宏阔志向不合弃印而去。安史乱中他主动诣阙献计,又先后得到玄宗和肃宗的赏识,受命于危难之际。可见他志大才雄,并非好作空言之辈。

诗人的坎坷的经历和磊落、狂放不羁的性格反映在创作上,使他的边塞诗具有悲壮、“胸臆语”和写实的风格。他对自己的抱负和才具充满自信:“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圣心思贤才,朅来刈葵藿。”(《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他对历史上的英雄勋绩也不胜向往:“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塞下曲》)因其如此,现实中的不遇使诗人格外愤激不平。在《效古赠崔二》诗中,他讥刺那些“邈然在云霄”的贵宦唯知游宴享乐,而有才之士只能沉沦草泽,揭示了布衣与权贵的对立。他渴望得到明主的见赏和重用,常借古代人事抒发自己的情怀。如《宋中十首》其一云: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诗中借西汉梁孝王延揽人才的史迹,寄托了知音难觅的悲哀,情调和陈子昂的《蓟丘怀古》诸作颇相仿佛。但是,坦荡不羁的性格使诗人即使在失意时也不失英雄气度,如《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蹇步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长歌达者杯中物,大笑前人身后名。

诗人狂放不羁、磊落的性格,正是形成他边塞诗悲壮及胸臆语风格的重要因素。

高适一生,“独行备艰险,所见穷善恶”(《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故其为诗,自然就“感激多愠见”(《酬别薛三蔡大留简韩十四主薄》)、“悲歌益不平”(《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了。他时而叹身世不遇,时而忧安边失策,时而刺主帅非人,时而悯士卒疾苦……

这就决定了他的边塞诗“悲”的一面;同时,他又是一位“朔气纵横,壮心落落”的将星义士,他总是怀着“倚弓玄兔月,饮马白狼川。关塞鸿勋著,京华甲第全”(《信安王幕府诗》)的壮志,并且“秉戊知恩重,临戎觉命轻”(《酬河南节度使贺兰大夫见赠之作》),执着、坚毅地去追求,去实现他的理想,这就决定了他的边塞诗“壮”的一面。他那苍劲质朴的语言、粗豪犷放的笔触、博大雄浑的意境以及强烈宾政论色彩、直拙的写实手法,又极大地强化了这种“悲壮”的气氛。

高适抱负远大,以“谋略”自许,又长期沉沦于社会中下层,使得他热心关切许多现实问题,并表现在诗中,这就使他的边塞诗具有十分强烈的写实风格。高适常常以政治家、军事家的胆识气魄,深刻地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端,陈述自己对战争的见解,带着一种明显的政论色彩。他既反对妥协和亲的政策,也反对辗转久战的策略,即“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塞上》),前者造成“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塞上》)这种边患频繁的局面;后者造成“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塞上》)这一劳民伤财的后果;他主张“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塞上》)。集中全力,一战成功,永绝边患。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庶物随交泰,苍生解倒悬。卤郊增气象,万里绝烽烟”(《信安王幕府诗》);是“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瞧阳酬别畅大判官》)应该用战争消灭战争,用战争争取和平。但他也反对穷兵黩武,滥用武力:“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关亭试一望,吾欲涕沾臆。”(《蓟门?其二》)他揭露主帅其人,策略失当,致使败亡惨重:“亦谓扫枪,旋惊陷蜂”(《赠别王十七管记》),“五将深入,前军止半回”(《自蓟北归》)。他指责边将隐其败状,妄奏军功而受勋封赏:“归旌告东捷,斗骑传西败。遥飞绝漠书,已筑长安第。”(《赠别五十七管记》)他从塞外部族降而复

叛的现象,进而对边将只顾拥兵自重,无意安边的事实表示了深切的忧虑:“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蓟中作》)他颂扬武功,但也反对滥杀:“解围凭庙算,止杀报君恩”(《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在庆贺胜利的同时,他又注视着新患,他怒斥奸邪弄权,策勋不公:“练兵日精锐,杀敌无遗残。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谁谓纵横策,翻为权势干。将军既坎禀,使者亦辛酸。”(《东平留曾狄司马》)这类诗有较多的议论,作为诗而言未必佳,但从中可以看到诗人的胸襟。可以说,现实主义是高适边塞诗审美情趣的主要方面,是其创作个性的集中体现。因此,称高适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是不无道理的。

综上,高适作为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其边塞诗具有悲壮、“胸臆语和写实的独特风格,而这些风格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时代以及他本人磊落、狂放不狂放不羁的性格和坎坷而又丰富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注释:

[1][11]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468-469

[2][9][19]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中国诗画会社民国第52页

[3][12][18] 杜甫著萧涤非选注《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第

242、351、38页

[4]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第181

[5] (清)王士祯《师友传续录》国朝名人著述丛编 1983年第252页

[6]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科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高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史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第365—366页

[7]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第254页

[8] 王文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用书·中国文学史上册》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 1989年第453页

[10] 徐献忠著高棅编选《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第562页

[13] 陈绎曾著丁保福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 1983年第624页

[14] 左云霖《高适传略》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第12页

[15] 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第424-444页

[16]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年第57页

[16] 许自强《新二十四诗品—古典诗歌风格鉴赏》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年第2页

参考文献:

孙钦善校注《高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

陈蒲清、钟锡南、喻岳衡评注《千家诗》长沙岳麓书社 2005年

(清)蘅塘退士编、于雯雪注《唐诗三百首》北京中华出版社 2006年

涂元渠选注《高适岑参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

廖立《岑参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年

周勋初《高适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

2018高考复习备考诗歌题材分类鉴赏(边塞诗)教师版 -

边塞诗复习导学案 编写人:陈华平使用时间:2018.3.7 使用对象:高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概念及代表诗人,掌握边塞诗的基本常识,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感悟交流,学习边塞诗通过对比、衬托、夸张等突出形象的表现手法,深刻体会诗人在边塞诗中倾注的复杂情感。 【知识链接】 ——走近朔风猎猎的“边塞” 一、边塞诗的思想内容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之一,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而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有褒有贬,情况相当复杂。 二、边塞诗的作者 边塞诗的作者大多是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前所未见。 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边塞诗创作较多,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这一时期的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被后人称为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等都是名篇。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三、唐代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在边塞诗中,诗人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等手法对战争的残酷、环境的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孤城落日斗兵稀”等;另一方面,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如“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四、唐代边塞诗的题材特色 在内容和题材选择上,唐代边塞诗有以下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胡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边塞诗专题复习

【专题】黄沙百战穿金甲------边塞诗复习 【目标】1. 了解边塞诗的基本特点; 2. 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 一、边塞诗简述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诗人。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世唐朝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范仲淹)。 二、边塞诗的时代特点 初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盛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三、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的地名: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四、边塞诗的常见情感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从《老人与海》透析海明威的语言风格[1]

【摘要】海明威的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在语言运用上独具特色:人物语言个性鲜明,描写语言简练、真实、寓意深刻,刻意的重复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他把无尽的遐想和深思留给读者,令人回味无穷。【关键词l《老人与海》;人物语言;描写语言;刻意的重复【文章编号】1672—9161(2008)03—0089—02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生于乡村医生家庭,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上形象,创作了剧本《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呜》。20世纪50年代后,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创作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一个作家的成名,不在于他写了多少作品,一生,以其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中的花招、感情的泛滥、蹩脚的形容。海明威的魅力在于,他净化了当时的文风,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坛掀起了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也因此,他被同时代及后来的许多作家奉为典范,并且吸引了世界上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目光。其春风化雨般的影响,经久不衰。《老人与海》故事极其简单,写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在连续84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钓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但这条鱼实在太大,经过三天的搏斗才制服它,精疲力尽的老人将马林鱼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途中再次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借助语言的表现才能得以成为具体的作品。海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人物语言个性鲜明,能充分体现主人公的坚毅果敢、不屈不挠的个性;描写语言简练、真实、寓意深刻,刻意的重复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其“冰山原理”把无尽的遐想和深思留给读者,令人回味无穷。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多侧重内心独白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力求表现的是一个真实的老渔夫的形象,所以在他的语言中,作家通过简短的话语,使85天出海做准备时,“他的希望和信心从来没有消失过,现人是个盲目乐观的人,他心中已有这样的准备:“走运当然好,但是我宁肯把什么都安排得分毫不差,那么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个准备了。”在老人与马林鱼、鲨鱼的角逐中,他曾多次表示:“虽然这是不仁义的事儿,我也要让他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得到的,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痛苦在一个男子汉不算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从这几句短短的自自,读者便可深深地体会到摧毁的,是人类取得美好未来的根本保证的直接体现。2.描写语言具有简洁、含蓄的特点,寓意深刻的象征方式,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在《老人与海》中,作者以非现实、细致的笔触塑造了一个与大自然斗智斗勇的硬汉形象,虽然最后还是失败于大种象征贯穿于作品的始终,它像一条闪射着寓意与思想、哲理的光链,映现出作品的题旨与美学价值。”作品中曾反复提到大马林鱼的伟大、了不起,强调突出它的长、宽:威力和美,借以表现大自然的雄伟和壮观;老人反复提到狮子——人物躯壳的崇高。大海象征着永恒、无止境的生活,大鱼象征着生活的强者,鲨鱼象征着无法摆脱的悲剧因素。另外,海明威的象征方式还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人们总会在他的小说中作出这样或那样不同象征解释。就《老人与海》而言,的分析。从另一种角度讲,作品多角度、多层次地使象征的意念具有了双重层次相交的艺术功效,从而使之区别于其【作者简介】韩彦枝(1967一),女,河南濮阳县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教师。

王昌龄著名的边塞诗

王昌龄著名的边塞诗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以边塞诗著称的诗人王昌龄博学多才,创作的边塞诗作别具一格。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所写的著名的边塞诗,欢迎阅读! 1、《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从军行·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6、《从军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从军行·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8、《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9、《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0、《塞下曲·其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11、《塞下曲·其四》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12、《出塞》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赏析出塞其一: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756) 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又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本文试图从他们的人生际遇、人生经历来比较他们诗歌风格、内容、技巧方面的异同,以此来了解盛唐的边塞诗。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大唐盛世书写了中国古代史上最璀璨的一页,国力的强大使得开疆拓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很多诗人“从戎而不投笔”,他们往往征战边塞,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扬名立万。于是,一大批边塞诗人应运而生,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高适和岑参。 而在高考诗歌鉴赏中,边塞诗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我们了解了高适、岑参的诗歌,就会对边塞诗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理解。 “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1】因而,诗史上便以”高岑”并称。 下面就二人边塞诗创作相同和不同点进行论述。 相同之处: (一)高、岑二人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都有军旅生活的真实体验。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真实的记录了边塞生活。 高适二十岁曾到长安,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岑参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高适、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为他们的边塞诗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他们在体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征人的心理及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激了发他们创作的热情。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诗篇便应运而生了。

评《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写作风格和手法

Abstract Being distinguished from many greatest American writers, Hemingway is noted for his writing style. Among all his work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s a typical one to his unique writing style and technique. The language is simple and natural on the surface, but actually deliberate and artificial. Sometimes the simple style is made a little different. The dialogue is combined with the realistic and the artificial. The simplicity is highly suggestive, and often reflects the strong undercurrent of emotion. Occasionally, the author uses some figures of speech. Hemingway’s style is related to his experience as a journalist, his learning from many famous writers, and most importantly, his conscientious effort in looking for a style of his own. The influence of his style is great all over the worl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s full of facts, most of which comes from Hemingway’s own experience. So the way to use facts is a very important writing technique in this novel. The facts in the novel are selected and used as a device to make the fictional world accepted. In the forepart of the novel, they are used to show the quality of Santiago’s life, and are narrated simply and naturally; while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novel, they are used from inside Santiago’s ow n consciousness and form part of a whole scheme of the novel. Keywords: Facts; Simplicity; Artificial; Iceberg Theory 中文摘要 在众伟大的美国作家中,海明威以独特的写作风格而著称。在他所有的作品中,《老人与海》最能体现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手法。这部小说语言看似简洁自然,其实包含了作者的精心揣摩和润色加工。有时为了突出某一部分,作者会采用长句代替短句。文中的对话内容真实、贴近生活,而表达形式则经过了艺术加工。小说简洁自然的语言背后隐藏了深刻的意义和感情。文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还名位的这种独特风格与他当过新闻记者的经历有关,同时他兼菜各家之长,自成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对整个世界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事实,他们大多来自于作者亲身经历。海明威对这些事实精心选择,从而吸引读者的兴趣并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小说一开始用大量事实描写了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叙述风格简洁自然,未加任何感情色彩。随着情节的发展,大量的事实主要被运用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之中,而不是主要由作者来叙述。同时,这些事实构成了整个小说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

高适的边塞诗有哪些

高适的边塞诗有哪些 高适的边塞诗有哪些 1、《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2、《塞下曲》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3、《塞上》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4、《蓟门行五首》 (一)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二)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三)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四)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五)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5、《效古赠崔二》 十月河洲时,一看有归思。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我辈今胡为,浩哉迷所至。缅怀当途者,济济居声位。邈然在云霄,宁肯更沦踬。周旋多燕乐,门馆列车骑。美人芙蓉姿,狭室兰麝气。金炉陈兽炭,谈笑正得意。岂论草泽中,有此枯槁士。我惭经济策,久欲甘弃置。君负纵横才,如何尚憔悴。长歌增郁怏,对酒不能醉。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 6、《钜鹿赠李少府》 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投壶华馆静,纵酒凉风夕。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损益。

边塞诗歌10首集锦

边塞诗歌10首集锦 如果要描述边塞诗的发展史,先秦时代所产生的现存于《诗经》中的边塞诗处于初期是毫无疑问的。初期的边塞诗尽管发育还不够完善,但已表现出它固有的特色,并对后代边塞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边塞诗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塞下曲四首·其一 唐代: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宋代: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从军行七首·其五 唐代: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出塞词 唐代: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胡歌 唐代:岑参 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 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 梅花落 唐代:卢照邻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于中好·别绪如丝梦不成 清代:纳兰性德 别绪如丝梦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 书郑重,恨分明,天将愁味酿多情。起来呵手封题处,偏到鸳鸯两字冰。 幽州夜饮 唐代: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四 唐代:卢纶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菩萨蛮·黄云紫塞三千里 清代:纳兰性德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边塞诗歌10首集锦相关文章: ?边塞诗歌精选10首 ?描写边塞的古代诗歌经典10首 ?边塞诗歌有哪些 ?姚燧的诗歌10首 ?关于写亡国的诗10首 ?萨都剌的诗10首 ?李益的诗歌集锦10首

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简要介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编辑本段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 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语言素朴,构思独特。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风格。隋代的边塞诗 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隋炀帝《饮马长城窟行》、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等。 例杨广《饮马长城窟行》——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出身、经历和生活体验相似,因此,他们边塞诗的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着追求,洋溢着积极进取。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欢迎阅读! 第一篇: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前人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的一些看法如下: 殷璠《河岳英灵集》: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朝野通赏其文。”岑参“语奇体隽,意亦造奇。”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岑一时,不易上下。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 元陈绎: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 尚质,叙事质实、语言质朴,主理重在表达自己的看法; 尚巧,立意巧(如雪中送别),构思巧(如千树万树梨花开),主景,重在写景。 请你以《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两诗为例,以“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为题,写一篇文学评论短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提示:可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在选材立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点。 示例: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 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诗人,以写边塞诗著称。他们的名字常被后人并列提及,是谓“高岑”。两人都很幸运,赶上了“开元盛世”;又都很不幸,碰上了“安史之乱”。两人还都曾背井离乡,辗转于长安、洛阳两地,以求仕途升达;又都不堪卑躬屈膝、为五斗米折腰,转而投笔从戎,征战沙场。他们都有冲天的斗志,豪迈的气概,他们都有乐观的气度,宽广的胸怀,笔端一点,就将阵中凶险、塞外苦寒化作催人奋进的诗篇。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共同的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hemingway 海明威的写作手法及风格

Writing style: iceberg theory — It means that writing should be like the iceberg in the sea--only one eight exposes above the sea, and seven eighth should be hidden under the water. The iceberg theory—characterized by economy and understatement, had an enormous influence on 20th-century fiction; Use of short sentences. Use short first paragraphs. Use vigorous English. Be positive, not negative. The Hemingway code hero 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 Grace under pressure He is the perfect form that Hemingway always pursuits: courage, perseverance, wisdom and clement. He is beneficent, being full of love and having the endless mental power; Even he was failed on the abattoir of life, he was still an overmatch in mentality, a tough guy not a pilgarlic protected by others. "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physically) but not defeated (spiritually)." First, he has the mental traits that ordinary tough guys have: brave, powerful, restive, dauntless In conclusion, the image of Santiago is not a pure image of a tough guy any more. What concealed under the surface is the eternal theme of human race: Confidence, Self-respect, Self-improvement. He no longer stands for himself. The image of Santiago symbolize the eternal human spirit. He inspired people to challenge the difficulty and death recklessly and fearlessly.

高适的边塞诗

高适的边塞诗 高适的边塞诗 1、《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2、《塞下曲》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3、《塞上》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4、《蓟门行五首》 (其一)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其二)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其三)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其四)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其五)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5、《效古赠崔二》 十月河洲时,一看有归思。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我辈今胡为,浩哉迷所至。缅怀当途者,济济居声位。邈然在云霄,宁肯更沦踬。周旋多燕乐,门馆列车骑。美人芙蓉姿,狭室兰麝气。金炉陈兽炭,谈笑正得意。岂论草泽中,有此枯槁士。我惭经济策,久欲甘弃置。君负纵横才,如何尚憔悴。长歌增郁怏,对酒不能醉。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 6、《钜鹿赠李少府》 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投壶华馆静,纵酒凉风夕。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损益。

边塞诗的特点教学内容

精品文档边塞诗的特点边塞诗象一朵凄美绝艳的异域奇葩。它开在远古的楼兰,它开在僻远的大漠,它以它似火的颜色点燃了壮士的青春,它以它馥郁的芬芳诱惑着鲜活的生命。绝艳背后,是旷古的孤独,是对人类不休争战的冷竣而理性的思索。 一、概念阐释:以描写边塞的军旅征战为题材的诗歌。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李颀、岑参等。 二、分析概括此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1、如火的激情——边塞健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之情怀的袒露 边塞诗多塑造边塞健儿的英雄形象,歌颂从军报国和建功立业,从而抒发自己的壮志。如①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②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③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④陈 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反映 了唐代长期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虚实对比为该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⑤《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旷世的孤独——对戍边将士思乡情怀的关注 边疆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如 ①王昌龄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无 那:无奈,只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②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磧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 ③《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回乐烽均为地名] 3、深沉的思索——对人类不休争战的冷竣而理性的思考 诗中或写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破坏,或写对和平的向往,或写对军中某些现象(譬如苦乐不均、将帅无能)的不满。如 ①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②常建的《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精品文档 ③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百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金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与岑参都是边塞诗人的代表, 二者风格有着怎样的异同点呢?以下是小 编整理的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欢迎参考阅读! 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诗人, 以写边塞诗著称。 他们的名字常被后人 并列提及, 是谓“高岑”。 两人都很幸运, 赶上了“开元盛世”; 又都很不幸, 碰上了“安史之乱”。两人还都曾背井离乡,辗转于长安、洛阳两地,以求仕途 升达;又都不堪卑躬屈膝、为五斗米折腰,转而投笔从戎,征战沙场。他们都有 冲天的斗志,豪迈的气概,他们都有乐观的气度,宽广的胸怀,笔端一点,就将 阵中凶险、塞外苦寒化作催人奋进的诗篇。 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共同的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 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一、 抒发为国守边、 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 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 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高、岑的边塞诗中,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高适“边尘满北 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志存高远。岑参“万 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 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意气豪迈。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 功的豪情壮志。 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差距, 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 叹:“谁怜不得志, 长剑独归来。”“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但他们并未 因此而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追求, 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和 创作。 二、 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 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 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如高适 《燕歌行》 :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 火照狼山。……”士兵们“铁衣远戍辛勤久”,远离家乡和亲人,即使是妻子儿 女哭断肠, 仍然义无返顾地走向战场, 是他们无情吗?不! 因为这是在“破残贼”, 是在保家卫国。 爱国主义是催促他们踏上征程的动力, 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的号角。 战斗的条件异常艰苦,“山川萧条”“大漠穷秋”,他们依然斗志昂扬,英勇战 斗。 将领的指挥无能和草率轻敌, 导致士兵身陷重围, 使得“力尽关山未解围”,

海明威艺术特点

海明威写作特点与艺术风格 海明威是一位具有高度艺术才华的大作家,艺术个性异常鲜明。他不拘 泥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也不属于任何现代主义流派,而是兼采各家之长,自 成一体,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他的创作对于我们来说无疑具有 重要的艺术借鉴的价值。本文从海明威表现手法中的含蓄与明晰、大于题材内涵的潜在 主题、含有“潜台词”的人物对话与内心独白、充满象征与饱含寓意四个方面,对其创 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作了解析与探讨。 一位艺术家的伟大,在于他独特的创造和天才的发现,使自己的作品无论在创作方 法和艺术风格方面都完全不同于“这个”或“那个”。美国现代大作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正是这样一位伟大而卓越的艺术家,他根据著名的 “冰山原则”所创造出来的一系列作品,彻底地摒弃了旧的传统小说之模式,对题材、 人物、文体风格和结构形式,毫无宽容地排斥仿造。那自成一体的简约、洗炼、耐人寻 味的艺术风格,在大西洋两岸曾经拥有大批追随者和模仿者,在欧美文坛上的影响至今 不衰。那些以大无畏的精神直面人生悲剧的故事,为一代又一代人反复阅读。创作实践 告诉我们,艺术家一旦因某种刺激模式的诱发,点燃生活积累的“柴草”,萌发出不可 遏止的创作冲动。就会造成心理上的驱力和张力,推动他们进入构思过程。任何人都不 会否认,海明威的小说读来有一种自然感人的力量,只要细加分析就会发现,那散乱而 又貌似粗硬枯燥的文风外壳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情绪主线,正是这一主线将生活的

断面串联起来并形成了一组组生活流,倾诉着作者关于人生的话。 一 海明威曾把文学创作比喻成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看得见的只是露在水面上的八分 之一,而隐藏在水下的则是八分之七。这象征着作家在创作实践上对形式美的追求,也 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创作个性。他在浩瀚的生活海洋中选取、提炼最富有特征的事件和细 节,将自身主观的态度和感情隐蔽起来,以简洁凝炼的笔法,客观而精确地勾勒出一幅 幅富有实感的生活画面。这些用文学直接表现出来的生活画面,是作品看得见的“八分 之一”,犹如裸露在水面上的轮廓清晰、晶莹透明的冰山一样,鲜明突出,生动逼真。 给读者造成一种意境,唤起他的想象力去开发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使他在强烈

高适边塞诗及其赏析

高适边塞诗及其赏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塞上》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2、《塞下曲》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3、《赠别王十七管记》 逢时愧名节,遇坎悲渝替。 适赵非解纷,游燕独无说。 浩歌方振荡,逸翮思凌励。 倏若异鹏抟,吾当学蝉蜕。 4、《信安王幕府诗》 直道常兼济,微才独弃捐。 裾诚已矣,投笔尚凄然。 作赋同元叔,能诗匪仲宣。 云霄不可望,空欲仰神仙。 5、《蓟门行五首》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6、《蓟中作》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7、《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 奇兵邀转战,连弩绝归奔。 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

8、《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姜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9、《塞下曲》 荡子从军事征战,峨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 10、《答候少府》 边兵如刍狗,战骨成埃尘。 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 11、《部落曲》 蕃军傍塞游,代马喷风秋。 老将垂金甲,阏氏着锦裘。 周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 12、《自蓟北归》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 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13、《瞧阳酬别畅大判官》 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 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 14、《赠别五十七管记》

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

简述唐代边塞诗的发展概况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极其辉煌的朝代之一,政治上清明,相继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封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大兴科举制,加强对外的文化交流,兼收并蓄,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积累。强盛的唐帝国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边塞诗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唐边塞诗的发展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初唐时期诗人写作的边塞诗,约略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李世民、虞世南的边塞诗作品为代表,是"洗濯浮夸,兴寄独远"之作,以雄放的境界,奠基了盛唐之音。二是由于贬谪而写作的边塞诗作,可以骆宾王为代表,因为是贬谪生活,同时,也因为初唐时代尚未形成盛唐的胸襟气势,所以,其边塞诗作中多有悲凉气氛,在雄奇的西域风光中融入了个人离国别乡、羁旅边地的愁怨;三是并没有到达过边塞,而写作对于边塞生活的渴望,是想象中的边塞诗,以所闻地名为点缀,以虚拟的故事或人物为背景,可以初唐四杰中王勃、杨炯、卢照临为代表。 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郁勃。这种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一是对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前者代表是骆宾王,后者代表是陈子昂。他们参加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有亲身体会和深刻感触。唐初政治经济开始发展,知识分子积极参政,诗人们关心国家大事,对边塞战事有一定的关注。他们有对爱国精神的颂扬,有对征戍苦难的申诉,初唐边塞诗得到一定发展。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中唐以来,边塞诗的数量并未下降,在思想和艺术上也不断有新的追求和创新。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作豪放明快、雅俗共赏,富有音乐美,从多方面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实际,闪耀着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光彩。中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苍凉沉郁。唐由盛转衰,对外优势逐渐丧失,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降低,诗人们开始对朝廷进行讽刺,对征戍之苦的描写增加,边愁乡思成为主要写作内容。此时,边塞诗的创作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晚唐时期,这一阶段的乐府题边塞诗情调凄苦,呈现出低沉黯淡的氛围,其主导风格是萧飒。晚唐,国运衰弱,战事起,边塞诗从边将报国之志,戍卒思乡之愁,征妇孤独之怨,边地沦陷百姓流离之苦等方面展现了晚唐边塞的真实图景。惨淡凄清的自然意象与晚唐边塞诗低沉萧飒的情感基调相适应,沮丧、绝望情绪蔓延。中唐后期及晚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 唐代边塞诗是对边塞战争和边塞生活的精彩描绘,反映了诗人们的创作才华,更反映了诗人们对国家民生的关心,远大的抱负,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和民族进取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