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6
边塞诗的代表人物试题:有哪些?答案:有:王昌龄、王翰、王之涣、岑参、高适、李益等。
【相关阅读】唐朝边塞诗的内涵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资料,或描述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这类诗的思想资料极其丰富:能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能够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能够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能够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能够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由于国力强弱不一样,在对外战争中的胜负不一样,初盛唐边塞诗中多昂扬奋发的格调,中唐前期尚有其余响,而中唐后期及晚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
终唐之世,边塞诗始终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
其代表人物有:王昌龄、王翰、王之涣、岑参、高适、李益等。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资料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不仅仅资料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汉乐府边塞诗(原创实用版)目录1.汉乐府边塞诗简介2.汉乐府边塞诗的发展3.汉乐府边塞诗的代表作品4.汉乐府边塞诗的艺术特点5.汉乐府边塞诗的影响和价值正文汉乐府边塞诗是汉代乐府诗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以描绘边塞风光和戍楼生活为主题,展现了戍楼将士们的英勇事迹和边塞人民的生活状态。
汉乐府边塞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在汉代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汉乐府边塞诗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先秦时期,边塞诗主要以《诗经》中的《邶风》、《鄘风》等为代表,描绘了边塞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戍楼将士的生活。
汉代初期,边塞诗开始受到重视,汉武帝时期的《匈奴歌》是汉乐府边塞诗的雏形。
到了汉宣帝时期,边塞诗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十五从军征》、《陌上花开》等。
东汉时期,边塞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一些优秀的作品传世,如《白马篇》等。
汉乐府边塞诗的代表作品有《匈奴歌》、《十五从军征》、《陌上花开》、《白马篇》等。
这些作品通过描绘戍楼将士的英勇事迹、边塞风光和戍楼生活,展现了当时戍楼士卒们的英勇豪迈和边塞人民的生活状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汉乐府边塞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写实主义为主要手法,真实地反映了戍楼生活和边塞风光;二是以豪放、激昂、悲壮为基本情调,展现了戍楼将士们的英勇豪迈;三是以七言歌行为主要形式,节奏鲜明,韵律优美。
汉乐府边塞诗的影响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后世边塞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二是对汉代乐府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丰富了汉代乐府诗的内容和形式;三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为研究汉代历史和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边塞诗《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赏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诗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雁门太守行》原文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雁门太守行》赏析“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课堂笔记译文四10、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课堂笔记知识点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课堂笔记知识点出塞诗意: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
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
出塞主题:《出塞》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出塞鉴赏: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人从明月照关的景象写起,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月和关前面使用了秦时汉时两个时间定语,这并不是说明月属秦,关属于汉,也并非实指秦、汉两朝,其想表达的是防边筑城的措施始于秦汉,可见边关忧患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
接下来的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历史上那些在边塞战役中可歌可泣的将士。
这两句诗,从整体上拉伸了全篇的时间感(秦汉)和空间感(万里),营造出一种雄浑的意境和历史的沧桑感。
诗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由叙事转为议论。
长征未还,固然是千古共同的哀怨,但秦筑长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汉逐匈奴,单于内附。
诗人借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边关能够现固、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
11、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难点: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教学准备:课件资料教学方法: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课时:一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
边塞诗的相关资料不同时期的边塞诗:汉魏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
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
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
语言素朴,构思独特。
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风格。
隋代的边塞诗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
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
虽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
代表作品有:隋炀帝《饮马长城窟行》、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等。
早年隋炀帝西巡张掖时所作饮马长城窟行,“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
”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
“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
”,“隋炀起敝,风骨凝然。
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
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
古道于此复存。
”《饮马长城窟行》“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贞观二年七月,在朝堂上,李世民大谈隋炀帝的诗文,他说:“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
他对隋炀帝的诗文评价是非常高的,认为是尧舜之言。
李世民对隋炀帝的诗文到了痴迷的程度。
他经常不自觉地就吟出隋炀帝的诗文,不自觉地就击节叫好。
他还把隋代旧庭里的乐官请过来,把隋炀帝的诗作谱成曲,一起唱和。
唐代的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36首《关山月》1. 原文《关山月》唐·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2. 重点词汇解析明月:指在夜晚天空中明亮的月亮,象征着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天山:即祁连山,这里指边塞的遥远和辽阔。
苍茫:形容云海的无边无际,增加了诗歌的意境深度。
长风:指强劲的风,象征着边塞的苍凉和将士的孤独。
玉门关:古代边塞的重要关隘,象征着边塞的艰苦和战争的残酷。
汉下白登道:指汉军曾在白登山道行军,暗示历史上的战争。
胡窥青海湾:指北方民族对边疆的窥视,表现了边疆的紧张局势。
戍客:指守卫边疆的士兵,表现了他们的辛苦和牺牲。
高楼:指士兵家属的居所,象征着家人的思念和期盼。
3. 直译明亮的月亮从祁连山上升起,穿行在苍茫的云海之间。
强劲的长风吹过几万里,吹过边塞的重要关隘玉门关。
汉朝的军队曾在白登山道行军,北方的胡人窥视着青海湖。
自古以来,这里是战争的地方,很少有士兵能够活着回来。
守卫边疆的士兵望着家乡,脸上满是思乡的痛苦。
在这寂静的夜晚,他们的妻子在高楼上叹息,无法停止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4. 意译在遥远的边疆,一轮明月缓缓升起,照亮了无垠的云海。
长风呼啸而过,穿越了千山万水,最终抵达了边关的玉门。
历史上的战火曾在这片土地上燃烧,汉军曾在白登山道上留下足迹,而北方的敌人也对这片富饶的土地虎视眈眈。
这里是战争的沃土,却也是死亡的家园,多少战士一去不复返。
戍边的士兵们凝望着远方的家乡,脸上写满了无尽的忧愁。
在这个孤独的夜晚,他们的妻子在高楼上默默叹息,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5. 诗歌的深层解读5.1 作者介绍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多以豪放、奔放、清新、自然著称,情感真挚深沉。
5.2 写作背景李白的这首诗反映了唐代边塞将士的生活和情感,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出塞》学习资料《出塞》原文:王昌龄〔唐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出塞》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五下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诗人的资料1.王昌龄《从军行》:王昌龄(?—约756),字少伯,唐代诗人。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士的。
诗词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此为第四首,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入北宋都城开封,北宋灭亡,中原大好河山落入金人之手。
金兵在中原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临安称帝,统治着江南一小块江山,根本不思进取,无心收复失地,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
此时年过六旬的诗人陆游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景象,写下这首诗歌。
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712-770),唐代诗人,人称“诗圣”。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有《杜少陵集》,存诗一千四百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
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
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
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
《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诗名《从军行七首》,“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虽然是乐府旧题,不过这王昌龄是不是真的去从军了呢?我们来看下王昌龄的简历:【王昌龄(698-757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如果王昌龄确定是“晋阳”人,那就真的巧了,我们前面读到的“王翰”,“王之涣”都是“晋阳”籍的,都是山西太原人,而三人都姓王,祖上是不是同一个家族的呢?以上简历并没有提到王昌龄出塞从军的事,我们再来看看更具体的相关时间表:【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
720年左右,曾居“嵩山”学道。
723年左右,客河东“并州”(山西太原),“潞州”(山西上党)。
724年左右,赴“河陇”,出“玉门”。
其著作之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
注:(“河陇”即“河西与陇右”,也就是甘肃西部地区,大致包括今“敦煌”,“嘉峪关”,“武威”,“金昌”,“张掖”,“酒泉”等地。
“玉门”即“玉门关”。
)726年,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
】王昌龄居然也有到“嵩山”学道的经历。
关于从军应是724年,他赴“河陇”,出“玉门”。
如果王昌龄早年是靠农耕维持生活的话,那么他不可能去塞外旅游,应该就是去从军了,至于什么职务,没介绍。
不过我们有些好奇的是,王昌龄一个从事农耕的人,后来怎么就能写出那么好的诗句?像“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还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名句都是出自王昌龄。
人,并非有了经历就能写出好诗,而在王昌龄的资料中,我们却没有读到他刻苦读书的经历?这部分历史资料肯定是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