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十一章 个体性别角色社会化
- 格式:ppt
- 大小:215.50 KB
- 文档页数:1
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课题: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目标:掌握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了解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重点: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难点:社会性发展的意义方法:讲授、讨论课时:课时过程:一、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1.社会性: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 ___的处理。
2.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
儿童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是在个体与 ___、儿童 ___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
___的人格对一个人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
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一)人际关系的建立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
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幼儿与 ___的关系,主要指幼儿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二是幼儿与同伴的关系。
(二)性别行为的发展性别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826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1(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826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笔记整理】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到出生、成熟、衰老过程中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狭义指个体发展心理学。
2、年龄特征:个体发展像幼虫吐丝成茧,又变成蛹,最后蛹破茧而出成蝶。
经过一个又一个既连续又非连续的阶段,每个阶段与一定的年龄相对应,又不同于其他阶段的特征,表现出一般、典型、本质的特点。
3、社会化: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并成为独立成员。
4、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提出,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与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教师掌握了这种差异就能发挥更好的教学。
5、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6、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7、图式(格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8、发展渐成说:埃里克森提出,他认为人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
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色,其发展过程不是一维而是多维的,这种发展的好坏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
9、横断研究: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的方法。
优点:短时间内发现同龄或者不同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经济且费时短。
缺点:受代群效应干扰、混淆。
10、纵向研究: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反复观察。
优点:系统详尽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流失,反复测试影响被试者情绪,费时费钱。
11、聚合交叉设计:也叫序列设计。
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的方法,选择不同年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间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具有两者的优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性别差异与社会化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身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律的学科。
这一学科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其中性别差异以及社会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就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性别差异与社会化的相关研究进行探讨。
一、性别差异的认知发展儿童在认知方面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男孩在早期数学和空间能力方面,相较于女孩表现更好,而女孩在语言和情感表达方面相对更加出色。
这可能与性别在生理和大脑结构上的差异存在关系。
另外,社会因素在性别差异的认知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同龄人以及媒体中的性别角色,不断学习和内化特定性别的行为、价值观和语言表达方式。
这种社会化的过程也会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影响。
二、性别差异的情感和社会发展在情感发展方面,女孩普遍表现出更强的社交和表达情感的能力,而男孩则更注重竞争和身体运动等。
这种性别差异可能与父母和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和教育方式有关。
社会化的影响使得女孩更容易接受和表达情感,而男孩更容易表现出冷漠或压抑情感的倾向。
在社会发展方面,儿童的性别差异也表现出一定的特点。
研究发现,男孩在团队合作和领导方面表现更强,而女孩则更擅长细节观察和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
这种差异可能与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期望有关,男孩被期望更具竞争力和领导能力,而女孩被期望更具关怀和合作能力。
三、社会化对性别差异的影响社会化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儿童出生时起,父母、家庭、学校和媒体等都会对儿童进行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这种社会化过程中,父母会给予不同性别的儿童不同的期望和教育方式,以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和家庭的角色期望。
研究发现,父母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期望和教育方式会对儿童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父母对儿童过分强调性别角色的刻板化特征,可能会限制儿童自由选择和展开自己的潜能。
第十一章毕生发展同步练习一、名词解释1.发展P278 2.个体发展心理学P279 3.关键期或关键年龄P281 4.横断研究法P2845.纵向研究法P285 6.社会性发展P297 7.道德认知P300 8.认知P292 9.依恋行为P29710. 性别社会化P297 11.第二性征P305二、单项选择题1.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是( )P284A.横断研究法 B.纵向研究法 C.群体序列研究法 D.交叉研究法2.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进行系统的定期观察和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P285A.横断研究法 B.纵向研究法 C.群体序列研究法 D.交叉研究法3.首先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这种方法是( )P286A.横断研究法 B.纵向研究法 C.群体序列研究法 D.交叉研究法4.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和几个主要的阶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 )P294A.相似的 B.不同的 C.部分相似的 D.无关的5.主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提出人脑先天就具有一种能够对语言进行加工的装置,叫做“语言获得装置”的学者是( )P295A.巴甫洛夫 B.斯金纳 C.皮亚杰 D.乔姆斯基6.所谓有序的变化,是指变化是一层一层上升的,而且在变化中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特征,呈现出了阶段性的特征。
这种有序的变化就是( )P278A.发展 B.进化 C.成熟 D.提高7.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是( )P279A.发展心理学 B.个体发展心理学 C.民族心理学 D.老年心理学8.12岁至18岁的学生处于发展的( )P304A.婴幼儿期 B.儿童前期 C.儿童后期 D.青少年期9.儿童在2至3岁时是学习哪种语言的关键时期?( )P281A.口头语言 B.书面语言 C.内部语言 D.本族语言10.儿童在4至5岁时是开始学习哪种语言的关键年龄。
社会化与性别角色的形成在人类社会中,性别角色是一种在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行为和期望。
性别角色塑造了人们对于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和责任的认知和期待。
社会化是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
尽管性别角色的形成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家庭、教育和媒体等,但社会化在塑造性别角色认知和行为方面具有突出的影响力。
首先,社会化通过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灌输,影响着个体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在与家人、亲属和同辈交往中接触到了各种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行为表现。
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到的社会化环境,父母对于子女的期望和教养方式,往往是个体形成性别角色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父母会根据孩子的性别给予不同的教育和培养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个体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此外,同伴关系的形成和社交圈子的扩大,进一步加强了个体对性别角色期待的认知。
同性别的朋友和同伴往往会对彼此施加同样的社会角色期待,从而进一步巩固了性别角色的认同。
其次,社会化通过教育体制对性别角色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育体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是一个广泛传播和强化性别角色的平台。
学校作为一个集体学习和社交的场所,教育机构会在教育内容设计、师生互动以及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对性别角色产生影响。
课堂上的教育内容不同程度地涵盖着男女性别的差异和特点,并传递给学生一种对性别定位的信息。
师生互动中的不同对待和期待也会影响学生对性别角色的认同和行为表现。
此外,一些性别角色偏见和刻板印象也可能在教育体制中存在,并通过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分配进一步加强了性别角色的传承。
还有,媒体在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的形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媒体作为广泛传播信息和价值观的渠道,不仅可以传递有关性别角色的期待和价值观,还可以对性别角色形象进行塑造。
电视剧、广告、电影和社交媒体等媒体形式中,无论是角色的特质塑造还是情节设定,都存在着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期待的传递。
媒体创造的特定的男性和女性形象,可能会对个体对性别角色的认同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