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25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李春萌【摘要】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方法。
方法将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80例根据休克复苏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 A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 B组)各40例。
比较液体复苏45、90、135min后2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血清乳酸含量、凝血功能情况;比较液体复苏135min后2组肝肾功能、肿瘤坏死因子α、心肌酶谱、血细胞比容,总输液量、失血量、输血量,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结果B组氧分压、pH值、碱剩余明显高于A组同时间点,二氧化碳分压、血清乳酸明显低于A组同时间点(P﹤0.05);B组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A组同时间点(P﹤0.05)。
复苏135min后,B组肝肾功能、肿瘤坏死因子α、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血细胞比容明显低于A组(P﹤0.05),总输液量、失血量、输血量明显少于A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率及病死率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中可获得良好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气分析、凝血功能等指标,减少输血量,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
【期刊名称】《河北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4页(P822-825)【关键词】休克,出血性;多处损伤;补液疗法【作者】李春萌【作者单位】河北省宁晋县医院胸外科,河北宁晋0555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64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发伤呈逐年上升趋势。
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危重症,其中失血性休克是多发伤死亡的主要原因。
多发伤导致休克以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为主,其可在极短时间内造成机体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器官组织灌流不足,进而引发严重的全身性伤害[1-2]。
一些学者提出对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其主要机制是寻求一个复苏的平衡点,既可通过液体复苏适当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又不至于过多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3]。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中的应用研究目的随着交通负荷及国民车辆使用数量的急增及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严重创伤患者也呈急速增长态势。
本文就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中的应用做出相应研究分析。
方法首先本文针对限制性液体复苏给出了详尽的概念,而后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的研究、临床研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得出结果,并在最后给出在此方面有待解决的问题,为本研究方向指明继续前进的目标。
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应于出血未控制的创伤性休克病人将获得更好的全面效果。
结论虽然对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出血未控制的创伤性休克病人治疗中的应用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对它的研究和认识仍停在比较肤浅的层面,将有待于我们继续探究。
标签:限制性液体复苏创伤性休克应用研究创伤性休克(traumaticshock)见于严重的外伤,如大血管破裂、复杂性骨折、挤压伤或大手术等,引起血液或血浆丢失,损伤处炎性肿胀和体液渗出,可导致低血容量。
由于创伤性休克也属于低血容量休克,最有效地治疗方法就是合理的液体复苏。
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创伤的总人数达70万人,伤者达数百万人,创伤已成为我国人口的第4位死因。
以往对于严重创伤病人的救治,尤其对出血未控制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是早期充分液体复苏,还是限制性液体复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争议。
所以本文在此做这一相关论题的研究分析。
1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相关理论限制性液体复苏(LimitedResuscitation)又称低血压性液体复苏,是指机体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时,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范围内,直至彻底止血。
其目的是寻求一个复苏平衡点,此点既可液体复苏相对恰当的恢复组织器官的灌注,又可不至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及内环境。
Beckell,Stern等人提出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宣告了对限制性液体复苏真正探索的开始。
其有别于传统的治疗即充分性液体复苏(AggressiveResuscitation)(短时间内充分补液,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并使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以保证脏器和组织的灌注,阻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并逐渐显出其优越性,即随着对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据研究:有活动性出血存在的情况下,大量液体输注会引起血流加快、血压增高、小血管内已形成的栓塞被冲掉,使已停止的出血重新开始;并且在血压恢复后,保护性血管痉挛解除,使血管扩张,出血增加;输入的液体降低了血液的黏稠度,同样会增加出血量。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其中,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主张在休克初始阶段控制液体输入量,以进行有效的补液。
本文将从治疗原理、临床应用、优缺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治疗原理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原理是通过控制液体输入,使患者体内液体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从而达到有效的补液效果。
其主要应用于体积缺乏性休克的治疗,即失去的液体主要是血容量缺乏而导致的休克。
在治疗过程中,限制性液体复苏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减少液体输入的量。
如果有必要进行输液,我们可以考虑使用生理盐水、羟乙基淀粉等等维持循环的主要成分,但是要注意不能过量输液,因为过量输液会引起过度扩容,加重组织水肿、肺水肿等并发症。
二、临床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主要适用于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在分娩过程中,产妇因各种原因(如分娩出血、胎盘早剥等)会出现失血性休克的症状。
此时,我们应尽快控制出血,然后开始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应主要控制液体输入的量,以避免过度扩容引起其他并发症。
在液体输入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以便及时调节液体输入的量和速度。
三、优缺点优点:1.能够在控制液体输入的情况下提供有效的补液,能够有效地避免输液过多引起的并发症;2.能够减少输液后患者卧床不起的时间,帮助患者早日恢复;3.能够减少输液量和输液速度的控制,降低输液成本和医疗管理复杂度。
1.限制性液体复苏需要详细的医生指导和监督,涉及到液体输入量的控制、监测等方面,比较复杂;2.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控制不当或者治疗不彻底,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肾脏损伤、肝功能不全等)。
总之,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在不增加患者并发症的情况下提供有效的补液。
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必须注意掌握液体输入量的控制和监测,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产科失血性休克是指由于产后出血等原因导致产妇发生失血性休克的一种严重病情。
在临床上,产科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一旦发生却会对产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有效地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是一种常用的手段。
传统的液体复苏方法主要是通过输注大量的晶体液或胶体液来补充失血导致的血容量不足,以维持体循环的稳定。
传统液体复苏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可能导致水盐平衡紊乱、肺水肿等不良反应。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评估其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可靠的指导。
具体而言,我们将通过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比较其与传统液体复苏的差异,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原理及优势,为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改善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提供可靠的依据,促进临床实践的进步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限制和格式要求。
【研究意义】的内容如下:产科失血性休克是产科急重症的一种常见类型,严重程度高,病死率也较高。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通过对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产科急救能力和救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对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研究也可以为未来产科急重症救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减少产科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和死亡率做出积极贡献。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为改善产科急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2. 正文2.1 产科失血性休克的定义产科失血性休克是指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产后出血过多导致循环血容量显著下降、组织缺氧、乏力、心跳过快等症状,并最终导致休克状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研究作者:罗琼湘周俊杰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14期【摘要】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ICU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的6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加以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者为治疗组,快速大量液体复苏者为对照组,分析患者复苏后外周血乳酸水平的变化以及单器官功能障碍或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率、患者死亡率。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复苏后24 h、48 h血乳酸达正常标准的例数,前者明显多于后者(P【关键词】限制性液体复苏;创伤失血性休克;血乳酸;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率作者单位:517000广东省河源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创伤失血性休克是ICU一种常见的临床危急综合征,全球每年的创伤约有20%因创伤未能得到及时的救治而死亡[1]。
传统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多认为应该积极进行快速、大量的液体复苏,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患者并发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
近年来国内外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新概念[2]。
其目的是寻求一个复苏平衡点,在此既可通过液体复苏适当地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又不至于过多地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从而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复苏后外周血乳酸水平的变化以及患者MODS的发病率、死亡率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因创伤出血性休克入住我科ICU患者共64例,男37例,女27例;年龄16岁~65岁,平均(42±22)岁。
病种分类:四肢伤38例,腹腔脏器伤10例,胸腹联合伤9例,腹腔脏器合并骨盆骨折伤7例。
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设为治疗组,人数41例,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设为对照组,人数23例。
回顾分析显示两组均在创伤出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制前从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进行液体复苏:治疗组限制性液体复苏,技术指标是根据血压补充等渗盐水,先快后慢,使血压维持在(60~90)/(40~60) mm Hg,1 h 内实施有效止血措施,出血控制后立即快速补液输血纠正休克;对照组技术指标是快速大量补充等渗盐水至血压超过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复苏后立即手术止血。
收稿日期:2019-12-24文章编号:1004-4337(2021)01-0053-02 中图分类号:R 459.7 文献标识码:A㊃临床科研分析㊃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所致的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李进锋 黄 国 张伟波(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急诊科 佛山528000)摘 要: 目的:研究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所致的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㊂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某院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所致的失血性休克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1例㊂给予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液体复苏,给予试验组患者行限制性液体复苏㊂结果: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5%,对照组为25.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相比于常规液体复苏,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所致的失血性休克中,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血压平稳降低,疗效明确,可使输液量减少,缩短住院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㊂关键词: 限制性液体复苏;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失血性休克d o i :10.3969/j .i s s n .1004-4337.2021.01.022上消化道出血,以面色苍白㊁血压降低㊁头晕㊁黑便㊁呕血等为主要临床症状,是急诊科常见急重症㊂作为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失血性休克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1]㊂传统液体复苏方法,容易引起酸中毒等情况,使得抢救成功率降低㊂限制性液体复苏以控制液体输注速度为前提,将血压控制在较低水平,寻找复苏平衡点以快速止血,在血流灌注恢复的同时,避免机体环境受到过量输注液体的感扰[2]㊂研究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所致的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特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所致的失血性休克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所致的失血性休克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1例㊂对照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54.13ʃ7.56)岁;出血量1100~1600m L ,平均出血量(1325.35ʃ107.57)m L ㊂试验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5.79ʃ6.45)岁;出血量1180~1670m L ,平均出血量(1394.27ʃ103.47)m L ㊂确保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1.2 方法所有患者在确诊后,均给予禁食㊁吸氧㊁止血,同时静脉泵注生长抑素㊁兰索拉唑㊂给予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性液体复苏:早期行足量㊁快速的补液,尽可能使患者收缩压>85mmH g㊂给予试验组患者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控制静脉泵输液速度,不宜过快,尽可能使患者平均动脉压保持在65mmH g 左右,待彻底止血后,加快输液速度,恢复血压至正常水平㊂1.3 观察指标[3](1)临床疗效:治疗1d 内血压㊁血红蛋白恢复正常,黑便等症状消失,出血停止无复发为显效;治疗3d 内血压㊁血红蛋白恢复正常,黑便等症状基本消失,出血停止无复发为有效;治疗3d 后症状无改善,出血未停止为无效㊂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ˑ100%㊂(2)相关指标:对两组患者的血压㊁凝血酶原时间㊁输液量㊁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进行比较㊂(3)不良反应: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㊂1.4 统计学方法对本研究内所涉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均采用S P S S20.0统计学软件计算,采用χ2检验进行样本率比较,用(x ʃs)表示正态计量数据,采用t 检验进行组间比较㊂P <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2.1 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显著,且试验组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㊂表1 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试验组3121(67.74)8(25.81)2(6.45)29(93.55)Δ对照组3117(54.84)6(19.35)8(25.81)23(74.19)注:Δ与对照组相比,P <0.05㊂2.2 相关指标比较两组血压㊁凝血酶原时间㊁输液量㊁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显著,且试验组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㊂表2 相关指标比较(x ʃs)组别例数血压(mmH g)凝血酶原时间(s)输液量(m L )住院时间(d )试验组3151.87ʃ3.94Δ10.37ʃ1.64Δ985.82ʃ247.34Δ6.76ʃ1.37Δ对照组3175.32ʃ5.1515.47ʃ2.162463.57ʃ352.368.96ʃ1.85注:Δ与对照组相比,P <0.05㊂㊃35㊃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年第34卷第1期2.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且试验组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㊂表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组别例数恶心呕吐皮疹乏力头晕发生率试验组311(3.23)0(0.00)1(3.23)0(2.94)2(6.45)Δ对照组312(6.45)1(3.23)3(9.68)2(6.45)8(25.81)注:Δ与对照组相比,P<0.05㊂3讨论上消化道出血具有高达10%的死亡率,作为其急重并发症,失血性休克具有转移迅速㊁病情危急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4]㊂及时补液,使患者机体液体容积得以维持,是临床上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㊂以尽早㊁大量补液为主张的常规液体复苏,短时间内输注大量液体,使血管扩张,血压升高,凝血因子稀释,从而增加出血量,血氧水平降低,对治疗产生影响[5~6]㊂而限制性液体复苏是在活动性出血未得到控制时,对液体输注速度及输注量进行控制,降血压维持在较低水平,直至彻底止血的复苏方法㊂既对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进行维持,又使对机体自身凝血机制的干扰减少,使血小板㊁血红蛋白水平有效升高,出血量减少㊂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相关指标㊁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所致的失血性休克,疗效明确,可平稳降低血压,减少输液量,住院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少㊂综上所述,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所致的失血性休克,疗效明确,可平稳降低血压,可使输液量减少,缩短凝血酶原时间及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㊂参考文献1韩加裕,张思泉,周可幸,等.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3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1):1841~ 1843.2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刘良明,白祥军,等.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规范[J].创伤外科杂志,2017,19(12):881~883; 891.3陈凛,崔建新.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争议与共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35(2):167~171.4张斌,李俊杰,冯筑生,等.低温对失血性休克炎症小体活化的影响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3):325~329.5刘凯.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不同液体复苏效果及对血气指标和凝血功能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15):1534~ 1537.6张颖,肖小培.限制性液体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效果及对血清N O㊁E T及c T n I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7,41(5):497~ 499.C l i n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L i m i t e dF l u i dR e s u s c i t a t i o n i nH e m o r r h a g i c S h o c kC a u s e db y Ac u t eU p p e r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H e m o r r h a g eL i J i n f e n g,H u a n g G u o,Z h a n g W e i b o(E m e r g e n c y D e p a r t m e n t,C h a n c h e n g D i s t r i c tC e n t r a lH o s p i t a l,F o s h a nC i t y,G u a n g d o n gP r o v i n c e,F o s h a n528000)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T os t u d y t h ec l i n i c a le f f e c to fl i m i t e df l u i dr e s u s c i t a t i o ni n h e m o r r h a g i cs h o c k c a u s e db y a c u t eu p p e r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h e m o r r h a g e.M e t h o d s:62p a t i e n t sw i t hh e m o r r h a g i c s h o c kc a u s e db y a c u t eu p p e r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h e m o r r h a g e i nah o s p i t a l f r o m N o v e m b e r2018t oN o v e m b e r2019w e r e s e l e c t e d a n d r a n d o m 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a n d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g r o u p,w i t h31i n e a c h g r o u p.P a t i e n t s i n t h e c o n-t r o l g r o u p w e r e g i v e n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f l u i d r e s u s c i t a t i o n,a n d p a t i e n t s i n 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g r o u p w e r e g i v e n l i m-i t e d f l u i d r e s u s c i t a t i o n.R e s u l t s:T h e i n c i d e n c e o f a d v e r s e r e a c t i o n sw a s6.45%i n 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g r o u p a n d25.81%i n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t h ed i f f e r e n c ew a s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P<0.05).C o n c l u s i o n:C o m p a r e d w i t hc o n v e n t i o n a l f l u i d r e s u s c i t a t i o n,i n t h e h e m o r r h a g i c s h o c k c a u s e d b y a c u t e u p p e r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h e m o r-r h a g e,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l i m i t e d f l u i d r e s u s c i t a t i o n c a n r e d u c e t h e b l o o d p r e s s u r e s t e a d i l y w i t hd e f i n i t e c u r a-t i v e e f f e c t,r e d u c e t h e i n f u s i o nv o l u m e,a n d s h o r t e n t h eh o s p i t a l i z a t i o n t i m e a n d p r o t h r o m b i n t i m e,w h i c h i s s a f e a n d r e l i a b l e,a n d i sw o r t h y o f c l i n i c a l p r o m o t i o n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K e y w o r d s l i m i t e d f l u i d r e s u s c i t a t i o n;a c u t eu p p e r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h e m o r r h a g e;h e m o r r h a g i c s h o c k㊃45㊃J o u r n a l o fM a t h e m a t i c a lM e d i c i n e V o l.34N o.12021。
限制性液体复苏(LFR)在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应用鲁玄;唐祁;李峰【期刊名称】《医学信息》【年(卷),期】2014(000)015【摘要】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LFR)在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
方法随机抽选我院收治的76例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对照组(n=37例,采用积极液体复苏(AFR)抢救休克)和观察组(n=39例,应用LFR抢救失血性休克),比较两组患者输液量、乳酸值、并发症、死亡率及(PT、APTT、Hb、HCT、BE)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患者复苏后PT、APTT、Hb、HCT、BE等实验室指标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0.05)。
观察组复苏开始1h乳酸值显著高于对照组(<0.05);输液量、(DIC、ARDS、MODS)并发率以及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5)。
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多发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救治中显著优于早期大量液体复苏。
【总页数】2页(P216-217)【作者】鲁玄;唐祁;李峰【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广西北海 536000;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广西北海 536000;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广西北海 536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观察积极液体复苏与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 [J], 汲崇良2.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疗效观察 [J], 王慧峰3.限制性液体复苏与积极液体复苏在抢救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J], 姚建辉;路江鸿4.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患者的过程中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LFR)治疗的效果 [J], 李俊航5.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方法用于多发伤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价值 [J], 崔传义;汪琦;袁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限制性液体复苏用于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效果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张贤飞;罗立强;陈平【期刊名称】《浙江创伤外科》【年(卷),期】2017(22)3【摘要】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液体复苏方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62例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48例实施常规液体复苏.观察两组患者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血气分析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存活率分别为90.32%、75.00%,观察组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分别为8.06%、6.45%,同对照组22.92%、18.75%比较,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前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凝血功能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复苏1小时后均有改变,观察组患者复苏1小时后血氧分压(PaO2)、氢离子浓度指数(pH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失血性休克救治中,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显著提高患者存活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并能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气指标,值得推广.【总页数】3页(P472-474)【作者】张贤飞;罗立强;陈平【作者单位】317100三门,浙江省三门县人民医院;317100三门,浙江省三门县人民医院;浙江省宁波市第二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9.7【相关文献】1.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与积极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比较 [J], 郑伟华;汪新良;徐华;赵双彪2.限制性液体复苏结合损伤控制技术用于急诊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价值[J], 何晴; 陈富民; 许波3.限制性液体复苏应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J], 吴春艳4.高渗盐水输注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血量补充在重症胸部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 [J], 赵磊;刘卓;李卫5.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方法用于多发伤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价值 [J], 崔传义;汪琦;袁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中的治疗与护理研究作者:陶莹莹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0年第10期【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0)10-0143-01限制性液体复苏亦称低血压性液体复苏或延迟液体复苏,是指机体处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时,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范围内,直至彻底止血[1]。
本院2005年1月-2008年10月应用液体复苏方法救治57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现回顾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中男45例,女12例;年龄5~61岁,平均31.7岁。
以交通事故伤、坠落伤、挤压伤为主,创伤积分(TS)≥10分。
其中开放性损伤9例,闭合性损伤48例,均经手术证实术前有未能控制的出血。
脾破裂28例,肝破裂4例,胃破裂5例,肠系膜血管撕裂19例,胃网膜血管损伤1例。
将57例患者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实验组A组)29例和常规复苏组(对照组B组)28例,其中轻度休克15例,中度休克29例,重度休克12例。
以科学计算器随机数字作为随机分组依据,将患者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28例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29例,两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病人来诊时间分别是伤后15 min~2 h。
创伤指数均在10以上,均需人院观察或手术治疗。
二组均按照国际创伤急救复苏ABC原则进行处理:①快速评估伤情;②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血块,吸痰吸氧,保持呼吸通畅,气管插管,机械辅助通气;③监测心电、血压、血氧、动脉血气分析等;④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进行液体复苏,快速输入平衡盐溶液和胶体溶液;⑤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备血、备皮,紧急实施确定性手术,控制活动性出血。
常规液体复苏组行常规正压液体复苏抗休克,即建立2路以上输液通路,快速恢复有效血容量,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即平均动脉压(MAP)在8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上,以保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供血。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应用研究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方法在临床急诊中对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抽取本院失血性休克急诊病例1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分别使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常规液体复苏治疗。
比较两组液体复苏情况、病死率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两组经过液体复苏治疗后复苏情况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64,P < 0.01);两组并发症发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P < 0.05)。
结论在针对失血性休克临床急诊治疗中,运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的治疗效果及愈后情况均优越于常规液体复苏疗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标签: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临床应用失血性休克通常由外伤、孕妇生产、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曲张静脉破裂等引起。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外伤致失血性休克的人数日趋增多,目前已经成为急诊科常见、危重的病种之一。
通常患者送至医院病情已经较为严重,且会根据送诊时间的长短而产生多种变化,如患者不能及时正确得到医治,将会有较大的死亡风险。
及时科学的体液复苏是对失血性休克治疗的关键。
本文试着通过对患者使用传统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以分析后者临床应用价值[1],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筛选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临床诊断为失血性休克病例140例,入选患者满足以下条件:①临床诊断为外伤引起的失血性休克病例;②无严重心血管疾病、主要脏器功能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精神疾病及恶性传染病;③本次研究调查,孕妇生产、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曲张静脉破裂等引起的病例排除出调查人群中,混杂因素过多将会使调查结果产生偏倚;④受伤后至我院就诊时间间隔过长、年龄≥70岁、脑损伤引起的失血性休克病例不适合运用本次研究的方法进行治疗,故排除[2,3]。
1.2 病例构成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组:男34例,女36例,年龄(36.5±21.4)岁,受伤到送医院时间均<45 min。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早期的应用价值秦朴;蔡云刚;易晓淑;秦亚伟;张义;余成艳【摘要】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早期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将181例出血未控制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对照组(86例)和治疗组(95例)。
对照组在复苏早期行积极容量复苏,治疗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出血控制后再行积极容量复苏。
观察两组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 ODS )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指标。
结果治疗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MODS发生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早期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较积极容量复苏更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2页(P522-523)【关键词】休克 ,出血性;积极容量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作者】秦朴;蔡云刚;易晓淑;秦亚伟;张义;余成艳【作者单位】重庆市丰都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408200;重庆市丰都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408200;重庆市丰都县人民医院医务科 408200;重庆市丰都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408200;重庆市丰都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408200;重庆市丰都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408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9.7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院前急救接诊的失血性休克患者181例。
181例患者接诊时均符合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标准[2],且无严重心、肺、脑、肾基础疾病,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将181例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86例,其中男52例,女34例;年龄15~75岁,平均50.2岁;创伤出血61例,消化道出血14例,异位妊娠出血5例,其他病例6例。
治疗组95例,其中男59例,女36例;年龄14~75岁,平均53.6岁;创伤出血68例,消化道出血13例,异位妊娠出血6例,其他病例8例。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发表时间:2019-03-26T15:11:31.0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2期作者:巩璇姜颖马骏麒徐测梁[导读]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改善机体的血液灌注情况,同时不会增加机体的负荷,有助于提高急救成功率。
(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摘要】目的: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 2016 年 1 月—2018 年 12 月医院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 30 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15 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液体复苏模式,观察组则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模式。
观察两组患者复苏后的各项血生化指标。
结果:观察组复苏后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且血乳酸值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生化指标,从而改善患者的相关症状。
【关键词】限制性液体复苏;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2-0092-01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疾病,而失血性休克则是该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若不及时进行救治,很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结局[1]。
目前临床针对失血性休克主要是采取液体复苏的方法,能够及时纠正患者的血容量,从而预防血流灌注不足引起的器官组织功能紊乱。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在活动性出血未完全控制的情况下,大量补液很可能影响体内环境平衡,从而引起酸中毒等并发症,这增加了患者的死亡风险[2]。
因此有学者提出限制性补液的概念,维持血压在较低水平,从而达到复苏平衡,既能够保障组织血流灌注,同时不对体内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